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痧证发展与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文风 林雪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5-8,共4页
痧证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至清代由于《痧胀玉衡》的问世,其才开始具有疫病的内涵。在痧证四大著作先后问世后,痧证之学进入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至清中期甚至到达"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的程度。但到了清晚期,痧证却已无... 痧证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至清代由于《痧胀玉衡》的问世,其才开始具有疫病的内涵。在痧证四大著作先后问世后,痧证之学进入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至清中期甚至到达"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的程度。但到了清晚期,痧证却已无人问津。这样一种急盛速衰的现象,与其自身的局限性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其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疫病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溯源 痧症 中医疫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气类方治疫探析
2
作者 张文风 林雪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477-479,共3页
承气汤由仲景所创,蕴含仲景对下法的理解,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疫病的治疗上承气类方也多有应用。受仲景影响,在寒疫治疗上承气类方多应用于病程后期,病深邪结之时,而明代疫病学家吴又可提出“承气本为逐邪”,深化了承气类方... 承气汤由仲景所创,蕴含仲景对下法的理解,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疫病的治疗上承气类方也多有应用。受仲景影响,在寒疫治疗上承气类方多应用于病程后期,病深邪结之时,而明代疫病学家吴又可提出“承气本为逐邪”,深化了承气类方的应用范畴。而后吴鞠通承前人之学,强调对阴液的保护,创立多种承气类方进一步发展承气类方在疫病领域里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气类方 中医疫病学 源流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痧疫辨治规律研究
3
作者 林雪宇 李剑 +1 位作者 马源 张文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9期142-145,共4页
目的 基于关联与聚类规则对清代古医籍所载痧疫相关病例进行探究,为临床防治急性传染性疾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清代典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与“痧”相关医案验案,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并进行频次统... 目的 基于关联与聚类规则对清代古医籍所载痧疫相关病例进行探究,为临床防治急性传染性疾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清代典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与“痧”相关医案验案,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并进行频次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高频药物与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关联与聚类分析。结果 高频药物有乌药、青皮、细辛等。四气方面,寒性药物的出现频率最高,温性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五味方面,苦、甘、辛味药物的出现频率较高,而苦、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归经方面,归肺、胃、肝经药物的出现频率较高,归肝、肺、脾经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出现频次较高的症状有发热、腹痛、神昏等。根据组间距离及药物功效将药物分为6组。结论 痧疫常伴发热、腹痛、神昏等症状,治宜消瘀透痧、辛开苦降。对清代古籍各阶段的基本处方进行分析,可为中医疫病防治提供有效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毒疫 数据挖掘 中医疫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证指南医案·湿》辨治特色探微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剑 马源 +2 位作者 林雪宇 崔渺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53-256,共4页
《临证指南医案·湿》共载医案52例,集中展现了叶天士论治湿病的学术思想。叶氏遵《内经》将湿分为外受与内生,秉承刘完素三焦理论并有所发挥,用以辨治湿病。其重视体质,治湿先辨体质阴阳而知其寒热,湿热者治以祛湿清热,尤重祛湿;... 《临证指南医案·湿》共载医案52例,集中展现了叶天士论治湿病的学术思想。叶氏遵《内经》将湿分为外受与内生,秉承刘完素三焦理论并有所发挥,用以辨治湿病。其重视体质,治湿先辨体质阴阳而知其寒热,湿热者治以祛湿清热,尤重祛湿;寒湿者治以温化寒湿,然寒湿阴邪,更易伤阳,重在温阳;病久阳衰,常法难治,求变于奇经以获良效。叶氏治疗湿病,方法周详,极具特色,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湿 湿热 寒湿 叶天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景经方中生姜量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马源 林雪宇 +2 位作者 李剑 崔渺 张文风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22期137-140,144,共5页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生姜的经方有71首之多。张仲景用药取象比类,在经方配伍中多取生姜横散阴邪之药性,用量不同可在经方中发挥不同功效。本文从张仲景用生姜的4个药量层次,总结出生姜在不同药量层次中所发挥的不同效用:生...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生姜的经方有71首之多。张仲景用药取象比类,在经方配伍中多取生姜横散阴邪之药性,用量不同可在经方中发挥不同功效。本文从张仲景用生姜的4个药量层次,总结出生姜在不同药量层次中所发挥的不同效用:生姜在张仲景经方中用量在8两及以上主祛寒邪、散水饮;4~6两主散邪气、通阴阳;3两助辛温之药宣发卫阳;2两及以下主引邪出表。通过张仲景经方中生姜量效的横向比较,可从生姜的角度解释张仲景经方中的理法方药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经方 张仲景 量效关系 配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