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Mg掺杂钴尖晶石催化分解N_(2)O的实验
1
作者 胡南 赵旭腾 +2 位作者 张毅然 陈婷 林赫 《柴油机》 2024年第4期10-20,共11页
为了解决氨燃料发动机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问题,研究一种Ni、Mg掺杂的钴尖晶石催化剂用于N_(2)O高效分解。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过渡金属M(Cu、Ni、Mg)掺杂钴尖晶石(Co3O_(4))形成M_(x)Co_(3-x)O_(4)复合金属氧化物,并探究其在不... 为了解决氨燃料发动机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问题,研究一种Ni、Mg掺杂的钴尖晶石催化剂用于N_(2)O高效分解。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过渡金属M(Cu、Ni、Mg)掺杂钴尖晶石(Co3O_(4))形成M_(x)Co_(3-x)O_(4)复合金属氧化物,并探究其在不同气氛下的催化活性。Ni_(0.4)Mg_(0.2)Co_(2.4)O_(4)催化剂可在350℃时达到90%的N_(2)O分解效率,在通有10%水蒸气反应的情况下480℃完全转化。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发现:Ni、Mg同时掺杂进入晶格结构较好,形成较为完整的整体尖晶石结构;Ni、Mg协同Co作为活性位点,使钴尖晶石分散度更好,并未像Cu等掺杂时形成对应金属氧化物的杂相而减少活性中心是其改性效果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同时因Ni、Mg同时掺杂进入晶格,使掺杂后钴尖晶石晶格膨胀,晶格尺寸变大,比表面积有明显提升,高于Ni、Mg单独掺杂,增加了接触活性位点,使其拥有更低的反应温度;通过XPS发现Ni_(0.4)Mg_(0.2)Co_(2.4)O_(4)中Co^(2+)、Ni^(2+)的结合能均最高,电子云密度相对最低,有助于N、O中的电子向其转移,且作为主要分解活性中心的Co^(2+)占比最高,从能量和价态角度解释了其同温度下分解效率最高的现象;此外,在H_(2)-TPR下,随着Ni、Mg掺杂量的增加,H_(2)的还原温度更高,说明其在高低温下的还原性更强,有助于对N_(2)O中的高价N进行吸附还原,而Ni_(0.4)Mg_(0.2)Co_(2.4)O_(4)在60 h时的60000 h-1空速气流下也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350℃下转化率维持在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料 氧化亚氮 钴尖晶石 Ni掺杂催化剂 催化分解 复合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湿度对自由基簇射脱除烟气中的NO_X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林赫 高翔 +2 位作者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44-2449,共6页
研究了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脱除含水烟气中的 NOX。研究表明 :烟气中水蒸气对电晕放电的 V-I特性有影响 ,调节喷嘴电极的气流可得到流光电晕 ;由于水蒸汽的存在 ,为 De NOX过程提供了更多的 OH自由基 ,适当提高烟气含水量可提高 De NOX... 研究了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脱除含水烟气中的 NOX。研究表明 :烟气中水蒸气对电晕放电的 V-I特性有影响 ,调节喷嘴电极的气流可得到流光电晕 ;由于水蒸汽的存在 ,为 De NOX过程提供了更多的 OH自由基 ,适当提高烟气含水量可提高 De NOX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烟气 De NOx 效率因其在反应器内滞留时间延长而提高。图 1 0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晕 自由基 DeNOx过程 含水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系统脱除烟气中NO_x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林赫 高翔 +3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裴梅香 黄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研究了采用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系统脱除烟气中的NOx.实验结果表明,电极喷嘴中的气体组分和流量对电晕放电的电压 电流(V I)特性产生影响,适当调节电极喷嘴中的气体流量可以产生帘状流光电晕.烟气中的水蒸气不仅对电晕放电的V I特性产生... 研究了采用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系统脱除烟气中的NOx.实验结果表明,电极喷嘴中的气体组分和流量对电晕放电的电压 电流(V I)特性产生影响,适当调节电极喷嘴中的气体流量可以产生帘状流光电晕.烟气中的水蒸气不仅对电晕放电的V I特性产生影响,而且提高NOx的脱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 自由基 烟气 NOx脱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在同时去除NO_x和碳烟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裴梅香 林赫 +1 位作者 上官文峰 黄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60,共6页
采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研究了等离子体辅助同时催化去除富氧柴油机尾气中NOx和碳烟(soot)的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提高了同时去除NOx-soot的催化反应活性,降低了碳烟的燃烧温度,使碳烟起燃温度从300℃降到280℃,燃尽温度... 采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研究了等离子体辅助同时催化去除富氧柴油机尾气中NOx和碳烟(soot)的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提高了同时去除NOx-soot的催化反应活性,降低了碳烟的燃烧温度,使碳烟起燃温度从300℃降到280℃,燃尽温度从425℃降到380℃;同时,等离子体辅助提高了NOx转化为N2的效率,使催化选择性从1.12%提高到1.53%.本文还分别研究了在NO和O2的环境中,有或没有等离子体作用下,碳烟在催化作用下的去除特性.等离子体作用使得NO在和O2共存、只有NO和只有O2存在的各种条件下,碳烟的催化燃烧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了N2的生成.此外,本文也对等离子体辅助同时催化去除NOx-soot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碳烟 柴油机排放 同时去除 等离子体辅助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移动源下阶段排放法规综述和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婷 倪红 +2 位作者 谷雪景 林赫 湛日景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0,共7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轻型车国6、重型发动机及车辆国Ⅵ、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及船机第一和第二阶段法规内容,总结了下一代排放法规的主要更新内容:加强实际运行中的排放控制,用法规来推动"最好的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 简要介绍了中国轻型车国6、重型发动机及车辆国Ⅵ、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及船机第一和第二阶段法规内容,总结了下一代排放法规的主要更新内容:加强实际运行中的排放控制,用法规来推动"最好的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与欧洲、美国相关法规的对比分析及对中国最新法规的解读,提出中国移动源排放法规的发展趋势和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法规 轻型车 重型发动机及车辆 非道路发动机 船舶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SCR法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管斌 周校平 +2 位作者 林赫 王真 黄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共8页
分析了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NH3—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化学反应机理,阐述了该后处理技术结合优化缸内燃烧在提高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NOx和PM排放等方面的优势,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车用柴油机NH3—SCR技术的机理研究进展... 分析了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NH3—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化学反应机理,阐述了该后处理技术结合优化缸内燃烧在提高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NOx和PM排放等方面的优势,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车用柴油机NH3—SCR技术的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氮氧化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辅助La_(0.9)K_(0.1)CoO_3同时催化去除NO_x和柴油机碳烟微粒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裴梅香 林赫 +1 位作者 上官文峰 黄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1,共4页
通过在γ-Al2O3小球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La0.9K0.1CoO3,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催化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NOx和碳烟微粒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化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证实,在富氧环境中,不论是在催化程序升温还... 通过在γ-Al2O3小球上涂覆复合金属氧化物La0.9K0.1CoO3,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催化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柴油机NOx和碳烟微粒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化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证实,在富氧环境中,不论是在催化程序升温还是在等离子体催化程序升温中,CO2和N2的形成出现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等离子体加强了同时催化去除NOx和碳烟微粒的反应特性,降低了碳烟微粒的燃烧温度,提高了NOx还原为N2的效率,也提高了低温和高温段NOx的分解,从而提高了总的NOx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碳烟微粒 氮氧化物 等离子体辅助催化 同时催化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4
8
作者 裴梅香 林赫 黄震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38,共4页
本文介绍了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针对柴油机中NOx 和碳烟微粒处理间的固有矛盾 ,概述目前柴油机排气控制技术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探讨了等离子体技术是未来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柴油机 碳烟微粒 NOx 氮氧化和物 排气控制技术 发展趋势 净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预混乙烯火焰中碳烟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孔德彧 林柏洋 +3 位作者 顾晨 李若昕 管斌 林赫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7-542,共6页
通过原位采样方法,使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粒径谱仪(SMPS)对乙烯层流预混合火焰生成的碳烟颗粒物粒径分布进行在线分析.系统地研究了稀释率和采样高度对碳烟颗粒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稀释率太小,将增加小粒径颗粒损失,大粒径颗粒显著... 通过原位采样方法,使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粒径谱仪(SMPS)对乙烯层流预混合火焰生成的碳烟颗粒物粒径分布进行在线分析.系统地研究了稀释率和采样高度对碳烟颗粒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稀释率太小,将增加小粒径颗粒损失,大粒径颗粒显著增加;稀释率过高,碳烟颗粒易扩散沉积到采样管壁面上,造成损失.在距燃烧器表面不同高度测量碳烟颗粒物分布,发现随着火焰中采样高度增高,成核作用逐渐减弱,凝聚长大作用逐渐增强,颗粒成核与凝聚长大作用之间的相互竞争会影响碳烟颗粒数密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混合火焰 碳烟 粒径分布 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粒径谱仪(SM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预混合乙烯火焰碳烟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顾晨 林柏洋 +5 位作者 邵灿 李若昕 顾浩 管斌 林赫 黄震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基于碳烟测试标准方法(预混合稳定滞止火焰法),研究火焰温度对预混合乙烯火焰中碳烟生成的影响,为发展和验证碳烟模型提供标准试验依据.试验表明:碳烟生成对火焰温度非常敏感.火焰温度约在1,650~1,750,K范围内对碳烟生成更有利,碳... 基于碳烟测试标准方法(预混合稳定滞止火焰法),研究火焰温度对预混合乙烯火焰中碳烟生成的影响,为发展和验证碳烟模型提供标准试验依据.试验表明:碳烟生成对火焰温度非常敏感.火焰温度约在1,650~1,750,K范围内对碳烟生成更有利,碳烟体积分数更高;在此范围之外,火焰温度对碳烟生成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当火焰温度约为1,580,K时,反应动力学速率较低,碳烟成核与长大缓慢,碳烟体积分数较低;当火焰温度约为1,872,K时,尽管此时碳烟成核反应动力学速率较高,但受碳烟成核过程热力学可逆性的影响,碳烟成核与长大显著受限,碳烟体积分数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混合火焰 乙烯 火焰温度 碳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辅助NH_3-SCR去除柴油机NO_x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琪 管斌 +1 位作者 林赫 黄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为提高传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低温去除NOx的效率,设计了一套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形式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辅助NH3-SCR反应系统。通过改变放电电压及模拟气体组分,考察了反应温度和O2体积分数对低温等离子体辅助NH3-SCR去除NOx效率... 为提高传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低温去除NOx的效率,设计了一套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形式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辅助NH3-SCR反应系统。通过改变放电电压及模拟气体组分,考察了反应温度和O2体积分数对低温等离子体辅助NH3-SCR去除NOx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下等离子体的促进作用显著,高温时促进作用较微弱;NOx去除效率随O2体积分数增大而先升高后降低,加入等离子体反应器能显著提升低温时NOx去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低温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选择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晕氧化结合化学吸收脱除烟气中NO_x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翔 管诗骈 +2 位作者 骆仲泱 林赫 岑可法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21-2725,共5页
研究了直流电晕H2O-O2自由基簇射氧化结合26%的NaOH溶液吸收脱除烟气中的NOx。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喷嘴电极氧气流量,可得到稳定的流光电晕;在反应器内同时有HNO2和HNO3生成,DeNOx效率最高可达70%以上;NaOH溶液对NO吸收率较低,而对NO2的... 研究了直流电晕H2O-O2自由基簇射氧化结合26%的NaOH溶液吸收脱除烟气中的NOx。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喷嘴电极氧气流量,可得到稳定的流光电晕;在反应器内同时有HNO2和HNO3生成,DeNOx效率最高可达70%以上;NaOH溶液对NO吸收率较低,而对NO2的吸收率很高;经吸收液吸收后总DeNOx效率最高可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反应器 吸收率 DeNOx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同时去除NO_x和碳烟的新型高效催化剂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小圣 林赫 +1 位作者 上官文峰 黄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9-672,共4页
同时用K和Cu分别部分取代钙钛矿型催化剂LaMnO3上的La和Mn,得到了催化剂La0.8K0.2Cu0.05Mn0.95O3.采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方法对催化剂同时催化去除NOx和碳烟的活性及选择性进行评价;在350°C温度条件下进行恒温反应,利用扫描电镜(S... 同时用K和Cu分别部分取代钙钛矿型催化剂LaMnO3上的La和Mn,得到了催化剂La0.8K0.2Cu0.05Mn0.95O3.采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方法对催化剂同时催化去除NOx和碳烟的活性及选择性进行评价;在350°C温度条件下进行恒温反应,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考察催化剂在恒温反应前后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并评价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同时去除NOx和碳烟方面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NO向N2的最大转化率和碳烟的起燃温度分别为58%和280°C;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长时间热处理后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碳烟 催化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S方法制备的锰铁系NH_3-SCR催化剂的性能研究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霖 林赫 +1 位作者 管斌 黄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77,共6页
为提高传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低温窗口的NO去除效率,运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制备了一系列低温锰铁系催化剂。对其在SCR法去除NO中的反应性能进行评价,分析了活性组分和液相点燃温... 为提高传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低温窗口的NO去除效率,运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制备了一系列低温锰铁系催化剂。对其在SCR法去除NO中的反应性能进行评价,分析了活性组分和液相点燃温度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催化剂晶型进行表征,并使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技术(in situ DRIFTS)进行反应机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nO_x有良好的低温活性,Fe的引入能在改善其N_2选择性的同时保持优秀的低温活性;SHS方法制备的该类催化剂的性能随着点燃温度升高而下降;原位分析表明Brφnsted酸和Lewis酸都参与了Ti_(0.9)Mn_(0.05)Fe_(0.05)O_(2.8)的SCR反应,其中前者具有更高的活性;单齿硝酸盐为关键的活性硝酸盐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 原位漫反射 红外光谱 表面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支撑层的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新结构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洋 邱殿凯 +1 位作者 彭林法 林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119,共9页
针对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URFC)双向性能低的问题,以多孔传输层(PTL)与催化剂涂覆膜(CCM)之间界面接触为切入点,提出一种包含支撑层的新型URFC结构,并对PTL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了不同结构URFC的性能。实验... 针对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URFC)双向性能低的问题,以多孔传输层(PTL)与催化剂涂覆膜(CCM)之间界面接触为切入点,提出一种包含支撑层的新型URFC结构,并对PTL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了不同结构URFC的性能。实验发现:钛毡纤维结构细密化有利于提升URFC双向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5 A/cm 2时,带有支撑层的URFC相比传统URFC,在燃料电池模式下电压上升了69 mV,在电解槽模式下电压下降了12 mV;新结构URFC具有更小的接触阻抗及质子传输阻抗,比燃料电池模式的高频阻抗下降了16.2%。压敏纸实验和电镜测试表明,支撑层可以使催化层与PTL之间的宏观接触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改善了钛纤维与催化层之间界面的微观接触状态,有利于提高电子传输效率及反应动力。研究可为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 结构设计 多孔传输层 支撑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燃烧法制备TiV_(0.1)Mn_(0.1)Er_(0.01)O_x催化剂催化还原NO_x的性能研究
16
作者 王哲 管斌 林赫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1,61,共6页
为了拓宽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钒基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了TiV_(0.1)O_x催化剂,依次加入Mn元素与Er元素形成新的催化剂,分别对它们进行了SCR活性及选择性测试,发现负载Mn元素可以提高钒基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同时也... 为了拓宽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钒基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了TiV_(0.1)O_x催化剂,依次加入Mn元素与Er元素形成新的催化剂,分别对它们进行了SCR活性及选择性测试,发现负载Mn元素可以提高钒基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同时也会降低钒基催化剂的高温活性,负载适量的Er元素可以提高钒基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和N_2选择性。利用N2吸附脱附法进行BET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析,发现负载Er元素增大了比表面积,进而提升了催化剂活性。利用X射线衍射(XRD)图谱进行晶体结构分析,所有催化剂样品均没有发现VO_x,MnO_x或ErO_x的衍射峰,说明溶液燃烧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在TiO2颗粒上呈无定型态分布,分散度高。最终优选出最佳Mn和Er比例的TiV_(0.1)Mn_(0.1)Er_(0.01)O_x催化剂,在160~470℃之间保持80%以上的NO_x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 溶液燃烧法 柴油机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甲烷对乙烯层流预混火焰炭烟形貌的影响
17
作者 李若昕 林柏洋 +1 位作者 顾浩 林赫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9,共6页
针对掺混甲烷的乙烯层流火焰中的炭烟颗粒从形貌角度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具有相同当量比(2.07)、火焰温度、气体流速的层流预混乙烯火焰和掺混甲烷的乙烯火焰,并各自选取了3个高度进行热泳探针取样,采用TEM和AFM方法对各个工况的炭烟颗粒... 针对掺混甲烷的乙烯层流火焰中的炭烟颗粒从形貌角度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具有相同当量比(2.07)、火焰温度、气体流速的层流预混乙烯火焰和掺混甲烷的乙烯火焰,并各自选取了3个高度进行热泳探针取样,采用TEM和AFM方法对各个工况的炭烟颗粒粒径分布、平均粒径、平均体积当量球径进行了对比。发现少量的甲烷掺混会令乙烯火焰中炭烟颗粒的尺寸变大,而当甲烷掺混量变多时该现象消失。而通过对颗粒的圆度、球度和分形维数计算和分析,发现即使是很小的颗粒也具有相似的不规则形状,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火焰和各种大小的颗粒中,不受掺混比的影响,并且越大的颗粒结构越松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烟 形貌 热泳探针 取样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PrO_(2-δ)复合氧化物在O_2及NO_x气氛中对柴油机颗粒的氧化活性研究
18
作者 黄勇 王可欣 +2 位作者 管斌 倪虹 林赫 《柴油机》 2018年第5期13-17,共5页
将采用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法(SHS)制备的一系列MnCePrO^(2-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以及贵金属Pt催化剂涂覆于空白的DPF载体上,对其同时去除柴油机尾气中碳烟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nCePrO^(2-δ)系列催化剂在... 将采用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法(SHS)制备的一系列MnCePrO^(2-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以及贵金属Pt催化剂涂覆于空白的DPF载体上,对其同时去除柴油机尾气中碳烟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nCePrO^(2-δ)系列催化剂在氧化碳烟颗粒物和NO的性能上相较于贵金属Pt有明显的优势。其中,Mn_(0. 3)Ce_(0. 5)Pr_(0. 2)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去除碳烟颗粒的起燃温度为296℃,最大氧化碳烟颗粒速率温度为418℃,NO的转化率达到65. 6%。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技术研究了气体流量和加载碳烟质量的变化对Mn_(0. 3)Ce_(0. 5)Pr_(0. 2)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体流量由500 (mL·min^(-1))减小至100 (mL·min^(-1))时,碳烟颗粒的起燃温度和最大氧化速率温度分别降低了10℃和20℃,而加载的碳烟质量的改变对碳烟颗粒的起燃温度和最大氧化速率温度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燃烧合成法 催化剂 碳烟颗粒 程序升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8)K_(0.2)MnO_3催化去除NO_x和碳烟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英杰 林赫 +1 位作者 黄震 上官文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89-1193,1199,共6页
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技术(TPR)详细考察了在La0.8K0.2MnO3催化作用下,反应气体流量、反应气中碳烟质量分数和氧体积分数变化对NOx和碳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气体流量越低、碳烟质量分数越高,越有利于反应进行.当流量由100... 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技术(TPR)详细考察了在La0.8K0.2MnO3催化作用下,反应气体流量、反应气中碳烟质量分数和氧体积分数变化对NOx和碳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气体流量越低、碳烟质量分数越高,越有利于反应进行.当流量由100 mL/min减小至40 mL/min时,碳烟的起燃温度和最大燃烧温度会降低大约50℃,NOx转化为N2的最大效率则从9.7%升至19.1%;碳烟质量分数的改变对碳烟的燃烧温度基本没有影响,但NOx转化为N2的效率随着碳烟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碳烟质量分数由3%增至18%时,NOx转化为N2的最大效率从8.4%升至27.3%;氧体积分数改变对催化反应有两方面影响,氧体积分数增加能促进碳烟的燃烧,但对NOx还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氧体积分数由2%变为5%时,碳烟的起燃温度和最大燃烧温度分别从330℃和405℃降低了30℃,NOx转化为N2的最大效率从14.5%降至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La0.8K0.2MnO3 碳烟 NOx 同时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载体汽车催化转化器反应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树平 黄震 +3 位作者 乔信起 林赫 陈家骅 苏庆运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1-466,共6页
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汽车尾气单级双载体催化转化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合理的统计公式计算出流动均匀性指数,直观地反映出载体间隙、载体孔密度以及前后载体长度等结构参数对转化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间隙越大,... 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汽车尾气单级双载体催化转化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合理的统计公式计算出流动均匀性指数,直观地反映出载体间隙、载体孔密度以及前后载体长度等结构参数对转化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间隙越大,流动分布越均匀;增加前载体孔密度,气流速度分布得以改善,且催化转化器内的压力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载体间隙不变时,前载体越长,气流速度分布越均匀.以铑催化剂表面的CO-O2反应为例,采用详细反应机理耦合CFD模型,研究了起燃阶段前后载体长度变化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保持载体总长度不变情况下,前载体越长,催化剂起燃温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催化转化器 双载体 计算流体力学 流动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