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
14
1
作者
林确略
寿绍文
杨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2-862,共11页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qu...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东南—西北"向,低层风向顺转为东南风,由于经南海回流的东南气流相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越赤道气流是干冷的,不同性质气流汇合形成锋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条件,这是回流形势的形成过程;从θ_e和湿位涡诊断发现,边界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机制;边界层辐合和能量锋锋生是暴雨的主要触发条件;在暴雨增幅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积累过程,边界层能量锋锋生和辐合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增幅;湿位涡负异常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水平螺旋度正值增大与暴雨增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回流暴雨发生在边界层锋的两侧,边界层存在锋区表明此次回流暴雨在基本性质上仍属锋面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前汛期
回流暴雨
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被引量:
12
2
作者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1-733,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汇合形成辐合渐近线和边界层锋区。回流暖区暴雨实际是先有回流、预先在东侧形成浅薄的冷池,后有高空槽加深东移、带来边界层西南风,与东南风辐合,形成低层辐合抬升条件,西南风暖平流使边界层锋区加强并缓慢东移,产生的暴雨。回流和高空槽均起到关键的作用;(2)回流暖区暴雨区域在边界层内具有弱对流性不稳定或湿中性层结、而在中低层具有明显对流性不稳定,其发生发展机制有别于锋前暖区暴雨和典型锋面暴雨;(3)边界层较大水平螺旋度与回流暖区暴雨有良好对应关系,对回流暖区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是回流暖区暴雨区别于锋面暴雨的重要动力学特征;(4)回流暖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 hPa以下,以925 hPa最显著,北侧锋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700 hPa;南北两支雨带低层的水汽输送通道可能存在部分重合,当南侧暖区雨带的对流发展起来后,部分水汽可能被南侧辐合系统截留,从而影响北侧的水汽输送强度。这可能是导致北雨带降雨强度不如南雨带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双雨带
回流
暖区暴雨
辐合渐近线
水平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确略
刘金裕
彭武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878-16881,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雨发生前后MPV各分量的特征及CSI对暴雨的作用。[结果]925 hPa MPV1正值区(MPV2负值区)东南侧等值线密集带、剖面图倾斜MPV1正值柱(MPV2负值柱)下方以及θe等值线密集带下方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在系统发展旺盛后,MPV1、MPV2梯度和强度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强降雨暴发初期,850~650 hPa对流不稳定与CSI共存,对流不稳定和垂直运动起主要作用;在强降雨中后期,高空弱冷空气的进一步往南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迫使原来倾斜的θe密集带变得陡峭,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大气逐渐转为对流中性状态,CSI和斜升运动起主要作用,从而使暴雨得以持续。[结论]该研究为MPV和CSI理论应用到当地日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玉林地区漏报的强双雨带影响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
8
4
作者
林宝亭
陆秋霖
+2 位作者
林确略
陈明璐
苏尉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1°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等进行剖析,找出漏报的原因,结果如下:预报的500 hPa槽距本地较远、925 hPa辐合线不明显、雨量偏小,导致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忽略了与冷温槽相配合的冷平流使高空槽加深的作用;上下游台站都误认为冷空气已入海,忽略了高压脊后部地面回流形势对玉林的影响;没有仔细分析暴雨前CAPE值,忽略了玉林周围已具备“上干下湿”的有利降水条件,易触发暴雨;边界层能量锋的锋生利于对流不稳定气团的抬升;低空急流为南雨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区都集中在玉林,水汽补给充足,导致玉林普降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漏报
地面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分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何云燕
林确略
+2 位作者
杨礼林
刘金裕
甘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64-2267,2317,共5页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雷雨大风
多普勒雷达
天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林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5
6
作者
杨延志
黄小燕
林确略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3期47-50,共4页
利用玉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的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玉林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升趋势显著,1998年之前处于偏冷期...
利用玉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的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玉林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升趋势显著,1998年之前处于偏冷期,之后转为偏暖期。突变现象发生在1998年,且从2002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小波分析显示玉林年平均气温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存在8—11年和18—22年2个周期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冷-暖-冷"的特征。冬季和夏季的年平均气温趋势变化不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在气温的气候趋势变化上,春季和秋季的贡献更大,其变化趋势与总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年代际变化
趋势
突变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
14
1
作者
林确略
寿绍文
杨华
机构
广西玉林市气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台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2-862,共11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5-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5027和41475041)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ME0905)共同资助
文摘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东南—西北"向,低层风向顺转为东南风,由于经南海回流的东南气流相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越赤道气流是干冷的,不同性质气流汇合形成锋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条件,这是回流形势的形成过程;从θ_e和湿位涡诊断发现,边界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机制;边界层辐合和能量锋锋生是暴雨的主要触发条件;在暴雨增幅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积累过程,边界层能量锋锋生和辐合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增幅;湿位涡负异常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水平螺旋度正值增大与暴雨增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回流暴雨发生在边界层锋的两侧,边界层存在锋区表明此次回流暴雨在基本性质上仍属锋面降水。
关键词
广西前汛期
回流暴雨
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Keywords
first rainy season in Guangxi
backflow rainstorm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P43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被引量:
12
2
作者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机构
玉林市气象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1-733,共13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CMAYBY2015-05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JJA15008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桂气科2019M17)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汇合形成辐合渐近线和边界层锋区。回流暖区暴雨实际是先有回流、预先在东侧形成浅薄的冷池,后有高空槽加深东移、带来边界层西南风,与东南风辐合,形成低层辐合抬升条件,西南风暖平流使边界层锋区加强并缓慢东移,产生的暴雨。回流和高空槽均起到关键的作用;(2)回流暖区暴雨区域在边界层内具有弱对流性不稳定或湿中性层结、而在中低层具有明显对流性不稳定,其发生发展机制有别于锋前暖区暴雨和典型锋面暴雨;(3)边界层较大水平螺旋度与回流暖区暴雨有良好对应关系,对回流暖区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是回流暖区暴雨区别于锋面暴雨的重要动力学特征;(4)回流暖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 hPa以下,以925 hPa最显著,北侧锋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700 hPa;南北两支雨带低层的水汽输送通道可能存在部分重合,当南侧暖区雨带的对流发展起来后,部分水汽可能被南侧辐合系统截留,从而影响北侧的水汽输送强度。这可能是导致北雨带降雨强度不如南雨带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
华南
双雨带
回流
暖区暴雨
辐合渐近线
水平螺旋度
Keywords
south China
double rain belts
backflow
warm-sector rainstorm
convergence asymptote
horizontal helicity
分类号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确略
刘金裕
彭武坚
机构
广西玉林市气象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878-16881,共4页
文摘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雨发生前后MPV各分量的特征及CSI对暴雨的作用。[结果]925 hPa MPV1正值区(MPV2负值区)东南侧等值线密集带、剖面图倾斜MPV1正值柱(MPV2负值柱)下方以及θe等值线密集带下方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在系统发展旺盛后,MPV1、MPV2梯度和强度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强降雨暴发初期,850~650 hPa对流不稳定与CSI共存,对流不稳定和垂直运动起主要作用;在强降雨中后期,高空弱冷空气的进一步往南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迫使原来倾斜的θe密集带变得陡峭,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大气逐渐转为对流中性状态,CSI和斜升运动起主要作用,从而使暴雨得以持续。[结论]该研究为MPV和CSI理论应用到当地日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Keywords
Rainstorm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玉林地区漏报的强双雨带影响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
8
4
作者
林宝亭
陆秋霖
林确略
陈明璐
苏尉宣
机构
广西玉林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65002)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 2018-055)
+1 种基金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GXNSFDA198030)
广西气象局面上项目(桂气科2019M17)共同资助。
文摘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1°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等进行剖析,找出漏报的原因,结果如下:预报的500 hPa槽距本地较远、925 hPa辐合线不明显、雨量偏小,导致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忽略了与冷温槽相配合的冷平流使高空槽加深的作用;上下游台站都误认为冷空气已入海,忽略了高压脊后部地面回流形势对玉林的影响;没有仔细分析暴雨前CAPE值,忽略了玉林周围已具备“上干下湿”的有利降水条件,易触发暴雨;边界层能量锋的锋生利于对流不稳定气团的抬升;低空急流为南雨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区都集中在玉林,水汽补给充足,导致玉林普降暴雨。
关键词
双雨带
漏报
地面回流
Keywords
double rain belt
missing-forecast
surface backflow
分类号
P43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分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何云燕
林确略
杨礼林
刘金裕
甘桂华
机构
广西容县气象局
广西玉林市气象局
广东省揭西县气象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64-2267,2317,共5页
文摘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关键词
东风波
雷雨大风
多普勒雷达
天气分析
Keywords
Easterly wave
Thunderstorm and gale
Doppler radar
Weather analysis
分类号
P458.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林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5
6
作者
杨延志
黄小燕
林确略
机构
玉林市气象局
广西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不详
出处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3期47-50,共4页
基金
玉林市气象科研项目(玉气发[2019]02号)
广西气象局面上项目桂气科(2020M14)
+1 种基金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GXNSFDA19803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GXNSFAA294128,2018GXNSFAA281229)
文摘
利用玉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的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玉林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升趋势显著,1998年之前处于偏冷期,之后转为偏暖期。突变现象发生在1998年,且从2002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小波分析显示玉林年平均气温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存在8—11年和18—22年2个周期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冷-暖-冷"的特征。冬季和夏季的年平均气温趋势变化不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在气温的气候趋势变化上,春季和秋季的贡献更大,其变化趋势与总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较为相似。
关键词
气温
年代际变化
趋势
突变
周期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Trend
Sudden change
Period
分类号
P468.0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
林确略
寿绍文
杨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次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分析
林确略
刘金裕
彭武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一次玉林地区漏报的强双雨带影响的过程分析
林宝亭
陆秋霖
林确略
陈明璐
苏尉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分析
何云燕
林确略
杨礼林
刘金裕
甘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玉林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杨延志
黄小燕
林确略
《农业灾害研究》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