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林瑞余 梁义元 +4 位作者 蔡碧琼 蔡向阳 肖美秀 郑履端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39-146,共8页
通过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两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不同器官N、P和K含量动态,探讨了3种水稻各生育期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种水稻稻株N含量均随生长过程逐渐下降,同一生育期水... 通过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两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不同器官N、P和K含量动态,探讨了3种水稻各生育期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种水稻稻株N含量均随生长过程逐渐下降,同一生育期水稻N含量以"汕优63"最高;除"汕优63"K含量在齐穗时明显上升外,3种水稻的K含量随生长过程逐渐下降;而P含量总体上在分蘖盛期最高。完熟期3种水稻的N积累量依次为24.79g/m2、15.14g/m2和14.42g/m2,P积累量为4.766g/m2、3.306g/m2和3.678g/m2,K积累量为2.439g/m22、.029g/m2和1.725g/m2。"汕优63"分配到籽粒中的N素比例为61.23%,分别比"两优2186"、"IR64"高17.97%和11.23%;分配到籽粒中的P素比例为62.97%,分别比"两优2186"、"IR64"高6.41%和9.63%;分配到籽粒中的K素比例为27.51%,分别比"两优2186"、"IR64"低3.00%和2.39%。在全生育期中,"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N需求量依次为31.33g/m2、22.88 g/m2、24.82g/m2,N、P、K吸收比依次为1∶0.192∶0.098、1∶0.219∶0.134和1∶0.255∶0.120。3种水稻中"汕优63"的养分生产效率最低。N、P、K生产效率"汕优63"依次为37.25kg/kg、193.80kg/kg和378.80kg/kg,"两优2186"依次为52.54 kg/kg、240.38kg/kg和392.16kg/kg,"IR64"依次为58.38kg/kg、228.83kg/kg和487.80kg/kg。三系杂交稻"汕优63"的N、P、K需求量大,积累量高,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亦高,与其高产特性相吻合。在保证N、P、K供给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养分生产效率是实现"汕优63"高产、高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积累 养分分配 产量形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不同化感潜力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瑞余 于翠平 +4 位作者 戎红 肖清铁 邱兴贵 叶陈英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02-306,共5页
为揭示化感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与水稻化感潜力的关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化感水稻"PI312777"、"IAC47"、"Iguape"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测定了苗期旱作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为揭示化感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与水稻化感潜力的关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化感水稻"PI312777"、"IAC47"、"Iguape"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测定了苗期旱作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化感水稻抑制了根际土壤的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提高了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水稻化感潜力呈显著负相关,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与水稻化感潜力呈显著正相关,蛋白酶、脱氢酶活性与其他土壤酶、土壤微生物区系、水稻化感潜力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化感水稻降低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有利于根际化感物质的积累,提高了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促进土壤磷、碳循环,为实现水稻化感效应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作用 化感潜力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物季节动态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瑞余 何宗明 +1 位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9,共5页
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 1 967年营造的木荚红豆 ( Ormosia xylocarpa)人工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 :1 999年和 2 0 0 0年木荚红豆人工林向林地输入凋落物共为1 5 692 .344kg· hm-2 ,其中叶占 60 .0 5 % ,枝占... 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 1 967年营造的木荚红豆 ( Ormosia xylocarpa)人工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 :1 999年和 2 0 0 0年木荚红豆人工林向林地输入凋落物共为1 5 692 .344kg· hm-2 ,其中叶占 60 .0 5 % ,枝占 1 6.71 % ,花占 0 .1 9% ,果占 0 .0 7% ,非目的树种凋落物和杂物分别占 1 0 .44%和 8.5 4 % .总凋落量年际变化较大 ,2 0 0 0年的凋落量是 1 999年的 1 .71倍 ,每年凋落量的峰值均出现在 3月、 4月或 8月 ,以 3月的凋落量最大 .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量的季节变化为春季 >夏季 >秋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荚红豆 人工林 凋落物 凋落量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荚红豆人工林N,P,K现存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林瑞余 蔡丽平 +2 位作者 谢锦升 黄荣珍 杨玉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1,共3页
通过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研究了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 34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N ,P ,K元素现存量 .结果表明 :木荚红豆人工林乔木层地上各组分的N ,P ,K浓度均以叶最高 ;根系的N ,P ,K浓度基本上随径级的减小而增大 .木荚红豆人... 通过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研究了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 34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N ,P ,K元素现存量 .结果表明 :木荚红豆人工林乔木层地上各组分的N ,P ,K浓度均以叶最高 ;根系的N ,P ,K浓度基本上随径级的减小而增大 .木荚红豆人工林N ,P ,K的现存量分别为 818.0 35 ,330 .2 2 7和 85 6 .831kg hm2 .乔木层地上部分N ,P ,K元素现存量的 5 9.0 % ,4 7.6 %和 6 4 .2 %分布在枝和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荚红豆 营养元素 人工林 元素现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饼粕制备茶皂素与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林瑞余 江茂生 游秀花 《中国林副特产》 2001年第4期5-6,共2页
对油茶饼粕的化学成分、制备茶皂素和活性炭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饼粕中主要含粗蛋白、糖类、油脂茶、茶皂素等;用水和乙醇提取所得的茶皂素质量基本符合要求,结晶茶皂得率为5%~7%,用去皂素饼粕制备的活性炭产率和质量均较好。
关键词 油茶饼粕 皂素制备 活性炭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氨基酸多元微肥在杉木苗上的应用
6
作者 林瑞余 何海斌 +1 位作者 吴羽平 游秀花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利用复合氨基酸和无机盐的螯合反应,制备出复合氨基酸多元微肥,并通过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变化,探讨了微肥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氨基酸多元微肥能够明显地促进杉木苗木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杉木苗木的苗高、地径和生物... 利用复合氨基酸和无机盐的螯合反应,制备出复合氨基酸多元微肥,并通过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变化,探讨了微肥对杉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氨基酸多元微肥能够明显地促进杉木苗木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杉木苗木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增长了12%~95%,29%~118%,22%~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氨基酸多元微肥 杉木 叶面施肥 苗木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8
7
作者 林文雄 熊君 +9 位作者 周军建 邱龙 沈荔花 李振方 陈慧 郝慧荣 陈婷 林瑞余 何海斌 梁义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物体以根分泌物为媒介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发生在地表的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多。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根分泌物在根与根、根与根际微生物间起着重要作用,并以其为媒介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本文在简要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问题及攻克途径,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化感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自毒作用 根际微生物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对不同浓度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30
8
作者 谢惠玲 陈爱萍 +5 位作者 张凤英 熊颖 陈艳玲 刘杰 周丽英 林瑞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2-675,共4页
为探讨紫苏的耐镉生理机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镉离子浓度为0 mg.L-1(对照)、2.0 mg.L-1、5.0 mg.L-1、10.0 mg.L-1条件下紫苏的生长、镉富集作用及叶片的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2.0 mg.L-1、5.0 mg.L-1、10.0 mg.L-1镉胁迫下,紫苏单株... 为探讨紫苏的耐镉生理机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镉离子浓度为0 mg.L-1(对照)、2.0 mg.L-1、5.0 mg.L-1、10.0 mg.L-1条件下紫苏的生长、镉富集作用及叶片的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2.0 mg.L-1、5.0 mg.L-1、10.0 mg.L-1镉胁迫下,紫苏单株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减少28.4%、42.4%、66.0%,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镉离浓度下紫苏的镉富集量依次为462.4μg.株-1、705.0μg.株-1、609.7μg.株-1,富集系数依次为91.9、70.0、51.1,具备镉超积累能力。此外,SOD、POD、CAT酶活测定结果显示,随镉离子浓度升高,紫苏叶片的S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破坏了体内保护酶系统的平衡,抑制紫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镉胁迫 生理响应 富集系数 镉积累能力 保护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鸿飞 林瑞余 +3 位作者 梁义元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9-133,共5页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常规栽培模式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际耐镉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丽英 叶仁杰 +6 位作者 林淑婷 刘杰 肖清铁 林素兰 李艺 林文雄 林瑞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7-603,共7页
为获得稻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的微生物,采用培养基加镉平板法,从水稻根际土壤分离耐镉细菌。本研究分离得到3株耐镉菌株,经16S rDNA测序、比对,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对菌株细胞形态的电镜观察、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在镉处理浓度... 为获得稻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的微生物,采用培养基加镉平板法,从水稻根际土壤分离耐镉细菌。本研究分离得到3株耐镉菌株,经16S rDNA测序、比对,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对菌株细胞形态的电镜观察、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在镉处理浓度为100 mg L 1条件下,菌株生长未受明显抑制,但菌株形态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在镉处理浓度超过300 mg L 1时,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在镉处理浓度700 mg L 1条件下,菌株仍能生长,但生长延滞期延长,对数期后的生长量亦低;对菌体镉含量分析表明,在100 mg L 1镉处理下,3株菌株菌体中的镉含量分别为9.04 mg g 1、4.96 mg g 1和28.58 mg g 1,富集系数依次为90.4、49.6和285.8。可见,分离得到的3株菌株具有较强镉耐性和镉吸收能力,将为稻田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修复提供重要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际土壤 镉污染 细菌 测序 生长曲线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感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红艳 林瑞余 +4 位作者 叶陈英 于翠平 黄磊 陈冬梅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94-899,共6页
以国内外90份不同小麦为材料,采用土壤-琼脂三明治法和田间杂草调查法,对不同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化感潜力评价,筛选出具有较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土壤-琼脂三明治法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化感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对莴苣根长抑制率IR... 以国内外90份不同小麦为材料,采用土壤-琼脂三明治法和田间杂草调查法,对不同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化感潜力评价,筛选出具有较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土壤-琼脂三明治法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化感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对莴苣根长抑制率IR在10.1%和69.1%之间;筛选出"115/青海麦"、"92L89"、"百泉3199"、"81-214"和"92H31"5个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其对莴苣根长抑制率依次为69.1%、68.5%、68.7%、69.1%和65.2%,筛选出"抗10103(80)"和"A246"2个弱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抑制率IR依次为10.1%和12.2%;田间杂草调查评价和土壤-琼脂三明治法表现出相似趋势,检测结果也得到了琼脂迟播共培法的佐证,表明采用土壤-琼脂三明治法筛选化感小麦种质资源是可行的。这为小麦化感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也为化感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感作用 种质 筛选 土壤-琼脂三明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冬梅 沈荔花 +4 位作者 陈祥旭 林瑞余 孙红艳 何华勤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053-1059,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化感作用基因表达与信号调控的分子生态学及根际生物学过程是未来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化感作用 小麦 大麦 种质资源筛选 ISSR分子标记 化感物质 分子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能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2 位作者 林瑞余 谢锦升 陈银秀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4,共4页
应用连续土芯法和热值测定对福建三明地区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揭示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维持地力机制差异 .结果表明 ,混交林群落细根的能量现存量达 10 371MJ m2 ,是纯林群落的 1... 应用连续土芯法和热值测定对福建三明地区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揭示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维持地力机制差异 .结果表明 ,混交林群落细根的能量现存量达 10 371MJ m2 ,是纯林群落的 1 17倍 ,其中杉木、观光木、林下植被细根分别占 72 12 % ,14 88%和 13 0 0 % ;而不同树种 <0 5mm径级的细根是细根能量现存量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 .混交林杉木、观光木、纯林杉木的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双峰型 ,在 3月和 9月较高 ,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单谷型 ,在 3月或 5月最低 .林下植被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峰型 ,在 5月最高 ,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谷型 ,在 5月最低 .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达 4 0 0 1MJ m2 ,是杉木纯林的 1 12倍 ,占地上部分年凋落物能量归还量的 31 6 % ,不同树种的 <0 5mm径级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均占 6 0 %以上 .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分解量和净生产量分别达 2 0 0 9MJ m2 和 7 833MJ m2 ,是纯林的1 2 3倍和 1 17倍 ,而混交林细根枯落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 (0 178% )亦高于纯林细根的 (0 15 9%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观光木 混交林 细根 能量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研究对栽培技术创新的启示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重义 牛苗苗 +3 位作者 陈婷 李娟 林瑞余 林文雄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1年第1期4-7,20,共5页
阐述了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的概念、产生机理和作用特点,指出药用植物在"亚最适"环境条件下生长,其药用活性成分与化感自毒物质的同源性是药用植物栽培中连作障碍与化感自毒作用更强烈的根本原因。指出多数道地药材的形成是... 阐述了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的概念、产生机理和作用特点,指出药用植物在"亚最适"环境条件下生长,其药用活性成分与化感自毒物质的同源性是药用植物栽培中连作障碍与化感自毒作用更强烈的根本原因。指出多数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在环境中"亚最适"生态因子(群)胁迫下,基源植物(特征)遗传基因的表达而决定的。因此,彰显并确保中药材道地性特色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关键措施是"亚最适"环境中生态因子(群)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化感自毒 连作障碍 亚最适环境 生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惠玲 刘杰 +9 位作者 陈珊 王经源 傅伟 李圆萍 王微 肖清铁 郑新宇 黄锦文 林瑞余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07-1213,共7页
为阐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响应镉胁迫的分子机制,应用营养液加镉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3周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下紫苏叶片有25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0个蛋白质得到LC-MS/MS鉴... 为阐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响应镉胁迫的分子机制,应用营养液加镉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3周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下紫苏叶片有25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0个蛋白质得到LC-MS/MS鉴定:光合作用相关蛋白3个,能量代谢相关蛋白11个,胁迫相关蛋白1个,蛋白质代谢相关蛋白2个,基因表达相关蛋白1个,结构蛋白1个,生物合成与解毒相关蛋白1个。在浓度为2.0 mg·kg-1、5.0 mg·kg-1、10.0mg·kg-1镉胁迫下,紫苏叶片中ATP合成酶、丝氨酸羧肽酶、植物细胞色素P450均上调表达,Rubisco大亚基、核糖体蛋白S3和肌动蛋白表达均下调。光合系统Ⅱ稳定/装配因子HCF136及胁迫反应蛋白乙酰辅酶A硫酯酶在低浓度镉(2 mg·kg-1)处理下表达上调,在高浓度镉(5 mg·kg-1,10 mg·kg-1)处理下表达下调;磷酸核酮糖激酶/尿苷激酶家族蛋白在2 mg·kg-1和5 mg·kg-1镉处理时表达上调,10 mg·kg-1镉处理时不变;逆转录转座子蛋白在10 mg·kg-1镉处理时表达下调。可见,紫苏叶片通过增强能量代谢、降低光合作用、改变蛋白代谢与基因表达和提高解毒能力,增强了镉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镉胁迫 镉耐性 重金属污染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鸿飞 梁义元 +3 位作者 林瑞余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73-379,共7页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细胞保护酶 氮磷钾累积 分蘖动态 节位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邱秋金 谢惠玲 +6 位作者 李圆萍 王微 陈珊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3-238,共6页
为探讨小麦化感作用机理,以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材料,设置小麦根水提液浓度为0%、0.2%、1.0%和5.0%的水培试验,测定了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小麦根水提液处理... 为探讨小麦化感作用机理,以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材料,设置小麦根水提液浓度为0%、0.2%、1.0%和5.0%的水培试验,测定了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小麦根水提液处理显著抑制了看麦娘根的生长,根鲜重抑制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高于弱化感小麦。当处理浓度达5.0%时,不同化感小麦间无显著差异。‘115/青海麦’、‘92L89’和‘抗10103’根水提液处理后,看麦娘的根系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52.0%~59.6%、46.5%~55.0%和27.2%~44.7%,但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看麦娘根系中可溶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SOD和POD活性大小均表现为‘115/青海麦’〉‘92L89’≈‘抗10103’;CAT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大,但不同品种小麦间无显著差异。‘115/青海麦’、‘92L89’和‘抗10103’根水提液处理的看麦娘根系MDA含量依次是对照的10.9~25.5倍、5.9~24.2倍和1.2~6.8倍。小麦化感作用引起看麦娘根系细胞膜脂氧化胁迫,并诱导看麦娘根系抗氧化物质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合成。可见,降低根系活力、增强保护酶系统活性及抗氧化物质代谢是看麦娘应答小麦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麦娘 小麦 化感作用 生理响应 根水提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麦娘叶片对化感小麦根水提液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秋金 李圆萍 +6 位作者 王微 陈珊 肖清铁 郑新宇 王经源 林瑞余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57-1363,共7页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的生理机制,选择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通过添加浓度为0.2%、0.5%和1.0%的小麦根水提液进行水培试验3周后,测定了各处理看麦娘的鲜重,分析叶片中叶绿素(SPAD值)、可溶蛋白、...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的生理机制,选择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通过添加浓度为0.2%、0.5%和1.0%的小麦根水提液进行水培试验3周后,测定了各处理看麦娘的鲜重,分析叶片中叶绿素(SPAD值)、可溶蛋白、MDA、类黄酮、总酚的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结果表明,水提液处理显著抑制了看麦娘的生长,抑制率在不同处理浓度及小麦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弱化感小麦。在处理浓度范围内,不同小麦根水提液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115/青海麦’(24.7%-74.3%)〉‘92L89’(15.7%-71.6%)〉‘抗10103’(13.8%-61.4%);0.2%、1.0%和5.0%水提液处理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13.8%-24.7%、41.7%-66.4%和61.4%-74.2%。看麦娘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处理浓度增大显著降低,可溶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MDA、类黄酮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大显著升高,强化感小麦对看麦娘的生理刺激作用高于弱化感小麦。1.0%‘115/青海麦’及5.0%各小麦水提液处理的看麦娘总酚含量高于对照。可见,小麦化感胁迫提高了看麦娘的保护酶系统活性,增强了抗氧化物质代谢,但显著增强了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叶绿素降解,不利于靶标植物看麦娘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麦娘 小麦 化感作用 生理响应 根水提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细根灰分含量和热值动态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光水 林瑞余 +2 位作者 卢镜铭 陈银秀 杨玉盛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2-335,共4页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的灰分含量、热值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杉木活、死细根灰分含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 ,3月灰分含量最高 ;观光木的则呈双峰型 ,在 3月和9月出现峰值 ;林下植被细根灰分含量的变化亦呈单峰型 ,但较...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的灰分含量、热值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杉木活、死细根灰分含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 ,3月灰分含量最高 ;观光木的则呈双峰型 ,在 3月和9月出现峰值 ;林下植被细根灰分含量的变化亦呈单峰型 ,但较为平缓 ,最大值出现在 5月份 .杉木细根的干重热值变化呈“V”型 ,观光木的干重热值呈“W”型 ,而林下植被的干重热值则呈单峰型 ,最大值出现在 9月 .细根的灰分含量、干重热值均与细根径级成反比 ,但活细根的灰分含量明显低于相应径级的死细根 ,而活细根的干重热值则高于死细根 .观光木细根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比杉木的高 ,但其干重热值却低于杉木的 .林下植被层细根的灰分含量低于观光木的 ,但高于杉木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双光木混交林 细根 灰分 热值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鱼腥草水提液的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福娣 王海斌 +5 位作者 曾聪明 蔡志祥 郭万财 林银英 彭春华 林瑞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81-386,共6页
鱼腥草水提液对莴苣、萝卜、白菜的化感作用基本相似,表现为高浓度抑制生长,随着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逐渐下降,甚至促进生长。当浓度为1∶10(质量比)时,地上部水提液对莴苣根长抑制率建阳黄坑鱼腥草达77.5%,对莴苣茎长的抑制率建阳黄... 鱼腥草水提液对莴苣、萝卜、白菜的化感作用基本相似,表现为高浓度抑制生长,随着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逐渐下降,甚至促进生长。当浓度为1∶10(质量比)时,地上部水提液对莴苣根长抑制率建阳黄坑鱼腥草达77.5%,对莴苣茎长的抑制率建阳黄坑鱼腥草为43.7%;对萝卜根长的抑制率建阳小湖镇鱼腥草为59.9%;地下部水提液对萝卜茎长的抑制率建阳黄坑鱼腥草为46.7%;对白菜根长的抑制率建阳黄坑鱼腥草地上部水提液最大为75.8%,对白菜茎长的抑制率建阳黄坑鱼腥草的地上部水提液最强达68.5%。鱼腥草水提液对三种受体植物根的化感作用比对茎更强,根长抑制率更适宜作为化感作用生测指标。鱼腥草水提液分别经极性树脂ADS-21和非极性树脂ADS-5吸附后,ADS-21洗脱液对莴苣、萝卜、白菜的根长、茎长的抑制作用减弱;而ADS-5洗脱液对莴苣、萝卜、白菜的根长、茎长的抑制率增强。因此认为鱼腥草水浸提液中起化感作用的物质可能以非(弱)极性物质为主,极性物质减弱了非(弱)极性物质的化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化感作用 水提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