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OFOST模型的辽宁省春玉米干旱灾损风险评估 被引量:8
1
作者 杨霏云 郑秋红 +3 位作者 李文科 王琦 罗蒋梅 樊栋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8-225,共8页
利用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实测数据对WOFOST模型水分胁迫模块进行了调参,适用性验证表明,WOFOST模型适用于辽宁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模拟,辽宁省春玉米受干旱的影响可以利用WOFOST模型较敏感地反映出来。利用调... 利用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实测数据对WOFOST模型水分胁迫模块进行了调参,适用性验证表明,WOFOST模型适用于辽宁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模拟,辽宁省春玉米受干旱的影响可以利用WOFOST模型较敏感地反映出来。利用调参后的WOFOST模型模拟了全生育期及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各阶段发生轻、中、重旱情景对辽宁省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不同干旱风险等级下辽宁省东、中、西部玉米生产的灾损范围。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抽雄~乳熟期发生干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拔节~抽雄期,而出苗~拔节期和乳熟~成熟期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全省春玉米在抽雄~乳熟期发生重旱的减产风险达30%~70%;在相同干旱水平下,不同区域受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发生轻、中、重旱情景下,干旱导致的减产率总体上表现为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全生育期重旱情景下,辽宁省东部的春玉米减产率为40%~75%,中部为60%~90%,西部达6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旱灾损 风险评估 WOFOST模型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德 周文鳞 杨霏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44-956,共13页
为建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量化评价方法,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依据光、温和水界限指标,采用"3En"法则确定云参数,建立日照、气温和降水对小麦生长影响的云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确定权重系数,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几何平均法,确定不... 为建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量化评价方法,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依据光、温和水界限指标,采用"3En"法则确定云参数,建立日照、气温和降水对小麦生长影响的云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确定权重系数,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几何平均法,确定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利用1954—2013年安徽省宿州市各县(区)冬小麦单产和1995—2013年观测地段产量因素等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日照适宜度可用左半云,气温和降水适宜度可用梯形云来表达。计算的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与宿州市各县(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观测地段的冬小麦气候产量、千粒重、每穗籽粒数和乳熟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8 0(P<0.01)、0.756 1(P<0.01)、0.670 7(P<0.01)和0.464 3(P<0.05)。返青—拔节期、抽穗—乳熟期2个时期的气候适宜度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籽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 9(P<0.05)、0.710 7(P<0.01)和0.736 1(P<0.01)、0.744 2(P<0.01),拔节—抽穗期气候适宜度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系数为0.649 8(P<0.01)。1954—2013年宿州市日照与降水适宜度以每10年0.005和0.008的速度降低,气温适宜度以每10年0.028的速率升高。研究结果可作为评价宿州冬小麦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及制定相应策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云模型 “3En”法则 气候适宜度 气候产量 观测产量 气候因子 生育期 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引起我国温度破纪录事件的不一致演变
3
作者 李超 杨霏云 +3 位作者 惠建忠 唐千红 兰海波 李海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347-351,376,共6页
分析我国576个观测站1961~2013年月平均温度的高值纪录和低值纪录,结果表明,全球变化引起温度破纪录事件的高值纪录和低值纪录演变不一致,近53年来全国高温热浪的频次增加,但单次低温冷害的程度加剧,且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特征。高值纪... 分析我国576个观测站1961~2013年月平均温度的高值纪录和低值纪录,结果表明,全球变化引起温度破纪录事件的高值纪录和低值纪录演变不一致,近53年来全国高温热浪的频次增加,但单次低温冷害的程度加剧,且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特征。高值纪录的年频次与低值纪录的年频次的比值在1990年后超过2∶1,并持续增长,近10年来甚至增加了一个数量级;高值纪录多出现于冬季,低值纪录多发生于夏季和初冬。虽然总体来说高值纪录频次占优,但低值纪录的变化强度却更大。除5和9月,其他各月份全国均有超过45%的站点低值纪录变化强度大于高值纪录的变化强度。大多数情况下,纪录数据的频次和变幅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破纪录事件 极端事件 不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钱拴 崔晓军 +1 位作者 姜月清 杨霏云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5期59-67,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化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梳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现状,分析了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化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梳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现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化存在的不足;根据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的有关内容为基础,整合近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由基础通用标准、生态气象观测、生态气象监测、生态气象评价、生态气象预报预警、生态气候区划和资源利用、气候和气候变化生态影响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气象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气象保障等12个子体系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分析了各子体系标准现状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气象保障 生态气象 标准化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