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9
1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钱海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温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在8:00和20:00均提高了土壤温度,而在14:00降低了土壤温度。从地温日较差... 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温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在8:00和20:00均提高了土壤温度,而在14:00降低了土壤温度。从地温日较差分析可知,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整日地温变化幅度低于对照,且差异显著。此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与对照间的差距逐渐减少,调温作用逐渐减弱。(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能够增加根际土壤总细菌、放线菌、真菌、氨氧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磷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但普遍区组间差异不显著。除了秸秆还田配施低量NP处理(SNP1,秸秆3 000 kg hm-2+N 150 kg hm-2+P2O575 kg hm-2)以外,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但区组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因此,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合理调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中秸秆还田配施NPK处理(SNPK1,秸秆3 000 kg hm-2+N 150 kg hm-2+P2O575 kg hm-2+K2O 37.5 kg hm-2;SNPK2,秸秆3 000 kg hm-2+N 225 kg hm-2+P2O5112.5 kg hm-2+K2O 56.3 kg hm-2)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不同比例化肥 土壤温度 根际 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于水稻氮素吸收的绿肥翻压量和施氮水平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陈洪俊 兰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7-1195,共9页
【目的】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固定碳素、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效果,能为后茬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为探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 【目的】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固定碳素、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效果,能为后茬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为探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在"紫云英–双季稻"耕作制度轮作土壤上,进行田间4×4双因素裂区试验。每小区收获的紫云英全部翻压为100%翻压,设不翻压、翻压30%、60%、100%4个水平;每个翻压水平处理下,设置不施氮肥、施常规氮量(N 150 kg/hm^2)的30%、60%和100%,共16个处理。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水稻植株样品,调查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水稻群体干物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抽穗期以M_(30%)+N0处理最高,M_(60%)+N_(60%)处理次之,对照(M0+N0)最低,此阶段是水稻群体物质积累量全生育期中差异最大的时期,最高的M_(30%)+N_0处理较对照和其他处理平均高79.02%和45.04%,此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为23.19%~44.23%。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积累量均以M_(60%)+N_(60%)处理最高,对照最低,在成熟期M_(60%)+N_(60%)处理群体总干物质重为13.14 t/hm^2,较对照高53.15%。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含氮量和吸氮量处理间不同。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均以M_(60%)+N_(60%)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20.71%、14.84%和15.44%;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也以M_(60%)+N_(60%)处理最高,对照最低,氮肥与冬种绿肥有显著协同效应。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分蘖期前、孕穗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均是紫云英翻压60%+施氮60%处理的吸收量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29.89%、79.46%和121.1%;而分蘖至孕穗期是M100%+N100%处理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高51.87%。【结论】综合来看,供试条件下,在"紫云英–双季稻"种植体系中,M_(60%)+N_(60%)处理能够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对于实现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冬种绿肥 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被引量:24
3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陈洪俊 王淑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蔬菜?甘蔗||大豆,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晚稻价格比折算后,两年间各种植模式中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最高,其次是绿肥?早稻?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的作物产量最低。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表明,2012年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排序依次为: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绿肥?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说明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改稻为经",是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经过稻田复种轮作后,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表现为:绿肥?早稻?晚稻>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冬闲?早稻?晚稻,表明稻田冬种紫云英模式的绿肥?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能兼顾三大效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两年的综合效益结果来看,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冬季农业开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来说,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是适合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稻田冬季农业开发与复种轮作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稻田 复种轮作 生态经济效益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8
4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2 位作者 王超 林青 徐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9-1216,共8页
为探讨冬季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以冬闲连作为对照,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收获后翻压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8年冬种绿肥期间,冬种绿肥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 为探讨冬季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以冬闲连作为对照,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收获后翻压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8年冬种绿肥期间,冬种绿肥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但不同处理增产效果有所不同,其中紫云英早稻晚稻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为10.48%,其次是油菜早稻晚稻处理(7.31%),黑麦草早稻晚稻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差,仅为5.76%。紫云英早稻晚稻处理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pH增加0.58%~1.37%,碱解氮增加6.59%~35.35%。黑麦草早稻晚稻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C/N在各处理中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99%~4.98%、19.25%~31.05%、16.97%~22.15%和0.97%~6.6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极显著相关(P<0.01),与每穗粒数、有机质、速效钾显著相关(P<0.05),而与穗长、有效穗数及土壤pH和C/N相关不显著;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综合来看,稻田冬种绿肥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种绿肥水稻产量土壤肥力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1
5
作者 杨滨娟 钱海燕 +2 位作者 黄国勤 樊哲文 方豫 《农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4,28,共5页
在目前提倡高产、高效和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措施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应用。为此,从秸秆还田的基本概念开始,综合阐述了国内、国外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 在目前提倡高产、高效和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措施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应用。为此,从秸秆还田的基本概念开始,综合阐述了国内、国外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稻草腐解规律、水稻稻米品质以及作物杂草情况等的影响,指出了秸秆还田在生理生态效应方面的广泛应用,提出了秸秆还田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以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国内 国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滨娟 孙丹平 +1 位作者 张颖睿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7-1205,共9页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的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光能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周年光能利用率两年间分别高8.26%~82.50%和2.63%~121.42%,其中均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高。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模式,两年间分别高12.87%~21.26%和11.17%~25.88%,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佳。两年间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水分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其中周年水分利用率分别高45.36%~83.50%和40.00%~118.75%,以"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的晚季和周年水分利用率最高,"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模式的冬季水分利用率最高。两年间土地利用率均以"绿肥-早稻-晚稻"复种模式最高,平均利用率达96.11%,"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表现最好。因此,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和"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水旱复种轮作 种植模式 光能利用率 积温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与途径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滨娟 邓丽萍 +1 位作者 王礼献 黄国勤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0期40-47,共8页
为了保障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笔者从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主要... 为了保障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笔者从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主要包括:积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创造富含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积极完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保护和完善现代稻作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 保护 关键问题 对策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不同复种轮作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及综合效益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滨娟 李新梅 +2 位作者 胡启良 刘宁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01-1510,共10页
为优化并推广双季稻田绿色高效的复种轮作休耕模式,通过连续两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田间试验,在长江中游地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复种轮作模式[A(CK):紫云英-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B:紫云英-春大豆-秋... 为优化并推广双季稻田绿色高效的复种轮作休耕模式,通过连续两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田间试验,在长江中游地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复种轮作模式[A(CK):紫云英-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B:紫云英-春大豆-秋大豆→油菜-甘蔗||春大豆;C: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紫云英-春大豆-秋大豆;D:油菜-甘蔗||春大豆→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E:休耕→休耕]的资源利用率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连续两年处理D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降水表观生物利用率均高于CK处理。3种复种轮作模式(处理B、C、D)年有效积温利用率高出CK处理8.60%~39.78%。两年间,处理D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数、社会效益评价指数均表现最好,分别为0.94、0.97和0.96、1.00;生态效益评价指数则表现为处理B(2018年)和处理C(2019年)较好,分别为0.77和0.73。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两年综合效益为处理D˃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E。因此,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区“油菜-甘蔗||春大豆→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轮作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及综合效益表现较好,能更好地促进作物生长,可以大范围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轮作 资源利用率 综合效益 稻田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卫民 杨滨娟 +2 位作者 钱海燕 王淑彬 黄国勤 《农学学报》 2012年第12期16-21,共6页
为了揭示秸秆腐解规律和土壤养分变化过程,连续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增产幅度为8.5%~21.5%,处理间差异显著。除SN(2秸秆... 为了揭示秸秆腐解规律和土壤养分变化过程,连续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增产幅度为8.5%~21.5%,处理间差异显著。除SN(2秸秆还田配施N225kg/hm2)和SP(1秸秆还田配施P75kg/hm2)秸秆生物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处理秸秆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单施秸秆处理,范围在3.3%~13.7%,区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晚稻成熟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逐步线性回归方程表明结实率是晚稻产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能够提高土壤pH、全氮、碱解氮、有机碳、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和全钾,降低土壤C/N比,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PK处理效果最显著。因此需要将秸秆还田与施用化肥、微肥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出秸秆还田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不同配比化肥 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丘陵旱地种植的适应性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彬彬 黄国勤 +4 位作者 杨滨娟 徐宁 刘全友 马建平 赵翠丽 《农学学报》 2013年第7期1-4,17,共5页
为了探讨‘衡星401’在江西丘陵旱地种植的生态适应性和可行性,通过对‘衡星401’和江西本地玉米品种‘花花公子彩糯’的产量及植株性状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了百粒重外‘衡星401’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叶绿素含量、叶片... 为了探讨‘衡星401’在江西丘陵旱地种植的生态适应性和可行性,通过对‘衡星401’和江西本地玉米品种‘花花公子彩糯’的产量及植株性状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了百粒重外‘衡星401’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叶绿素含量、叶片数等方面均优于‘花花公子彩糯’;‘花花公子彩糯’根部干重显著高于‘衡星401’,高出68.61%。由此可以看出,‘衡星401’在江西种植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抗倒伏性较弱,由于江西气候原因,根系差别对其影响不大,因此‘衡星401’适宜在江西丘陵旱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衡星401’ 江西 丘陵旱地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钱晨晨 王淑彬 +1 位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3-571,共9页
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筛选紫云英等量翻压条件下,较适宜的施氮水平,以冬闲常规施氮[150 kg(N)?hm^(-2)]处理为对照,在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条件下,设置90 kg(N)·hm^(-2)、... 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筛选紫云英等量翻压条件下,较适宜的施氮水平,以冬闲常规施氮[150 kg(N)?hm^(-2)]处理为对照,在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条件下,设置90 kg(N)·hm^(-2)、120 kg(N)·hm^(-2)、150 kg(N)·hm^(-2)和180 kg(N)·hm^(-2) 4个施氮水平,研究紫云英和施氮量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和120 kg(N)·hm^(-2)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分别达9.65 t?hm^(-2)和9.97 t?hm^(-2),比对照分别增加11.18%和14.86%。各处理在水稻播种—分蘖期及抽穗—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占成熟期干物质量的19.26%~24.77%和45.23%~52.75%,这两个生育阶段是干物质主要积累时期。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增幅为6.95%~18.6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以紫云英配施90 kg(N)·hm^(-2)处理最高,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94%~14.08%和6.65%~14.90%。紫云英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早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其中以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和120 kg(N)·hm^(-2)效果较优,可实现减氮增效目的,是较理想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氮肥 早稻 干物质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袁嘉欣 杨滨娟 +3 位作者 胡启良 唐海鹰 李淑娟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05-1214,共10页
为探讨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优化种植制度,以长江中游地区种植面积较广的紫云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CRR)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RR)、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 为探讨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优化种植制度,以长江中游地区种植面积较广的紫云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CRR)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RR)、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5种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和作物产量,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稻收获后,与CRR处理相比,CRI、RRI、RRR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2.06%~21.01%(P<0.05),CRI、RRI、PRR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对照处理分别提高16.80%~20.45%和38.24%~50.00%(P<0.05),各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13%~15.64%(P>0.05),CRI、RRI处理能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积累,PRR处理则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积累。PRR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RRI、CRI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且CRI、RRI、PRR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17.30%~33.49%(P<0.05)。与对照相比,PRR、CRI处理的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2.05%和9.86%(P<0.05)。作物产量与微生物量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碳相关系数最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与对照相比,各种植模式均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并可引起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其中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和马铃薯-早稻-晚稻模式的综合效果较好,可以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种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