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莓粗多糖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1
作者 王雨婷 王学红 +5 位作者 陆杰 米尔扎提·阿不力米提 车广学 韩乐 姬一鸣 杨永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采用树莓粗多糖(RCP)(剂量分别为50、100、200mg/kg)对BALB/c小鼠中波紫外线(UVB)皮肤光损伤模型进行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板法测定小鼠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树莓... 采用树莓粗多糖(RCP)(剂量分别为50、100、200mg/kg)对BALB/c小鼠中波紫外线(UVB)皮肤光损伤模型进行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板法测定小鼠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树莓粗多糖对UVB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RCP可明显改善BALB/c小鼠皮肤红斑、脱屑和皱纹,并减轻皮肤局部角化过度、表皮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低剂量RCP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了16.1%,同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含量分别减少了22.1%与43.3%;中剂量RCP组丙二醛(MDA)含量下降18.9%,TNF-α水平降低37.4%,MMP-1和MMP-3含量分别减少35%和48.2%;而在高剂量RCP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分别增强了21.3%和34.3%,MDA含量下降了24.8%,白细胞介素-6(IL-6)与TNF-α水平分别降低了33.3%和56.6%,此外,MMP-1和MMP-3的含量也分别减少了35%和63.3%。以上结果说明RCP可通过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减轻炎症反应及缓解氧化应激来改善UVB引起的小鼠皮肤光损伤,且RCP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粗多糖 小鼠皮肤光损伤 中波紫外线 基质金属蛋白酶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多假目标干扰下组网雷达检测性能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房明星 王杰贵 杨永晶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5-141,共7页
多假目标干扰对雷达检测性能的影响是电子战研究的难点问题。对分布式多假目标干扰下组网雷达检测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对组网雷达的分布式多假目标干扰原理,然后研究了多假目标干扰对雷达网恒虚警率(CFAR)处理的影响,最后根据Albe... 多假目标干扰对雷达检测性能的影响是电子战研究的难点问题。对分布式多假目标干扰下组网雷达检测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对组网雷达的分布式多假目标干扰原理,然后研究了多假目标干扰对雷达网恒虚警率(CFAR)处理的影响,最后根据Albersheim的经验公式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非起伏目标的雷达网检测概率计算模型,并且定义了干扰压制比作为衡量雷达网综合检测性能的评估指标。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警概率 检测概率 恒虚警率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散射的双基地雷达多假目标干扰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房明星 王杰贵 杨永晶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122,共6页
双基地雷达系统采用发射站与接收站分置的工作模式,所以传统干扰方法的干扰信号难以到达双基地雷达接收站。针对双基地雷达工作特点,提出了基于目标散射的多假目标干扰模型,有效解决了传统干扰方法的干扰信号不能到达双基地雷达接收站... 双基地雷达系统采用发射站与接收站分置的工作模式,所以传统干扰方法的干扰信号难以到达双基地雷达接收站。针对双基地雷达工作特点,提出了基于目标散射的多假目标干扰模型,有效解决了传统干扰方法的干扰信号不能到达双基地雷达接收站的难题,并基于DRFM技术,研究了运用卷积调制产生多假目标的方法,从而对双基地雷达形成有效的多假目标干扰。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基地雷达 目标散射 多假目标干扰 卷积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刺多糖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娜娜 韩丽娟 +3 位作者 杨永晶 索有瑞 院珍珍 叶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48-357,共10页
为探究黄刺多糖(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Polysaccharide,BDP)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STZ诱导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糖低剂量组(BDP-L,100 mg/kg)、... 为探究黄刺多糖(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Polysaccharide,BDP)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STZ诱导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糖低剂量组(BDP-L,100 mg/kg)、中剂量组(BDP-M,200 mg/kg)、高剂量组(BDP-H,400 mg/kg)。灌胃28 d后,监测大鼠体重及血糖变化,测定血脂水平、脂代谢酶活性及体内抗氧化酶活等指标。结果表明:黄刺多糖给药第28 d,与模型组相比BDP给药组的血糖、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血糖下降39.16%(P<0.01)。BDP给药组的血清胰岛素水平、肝糖原(HG)水平有所增加(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增加1.28倍(P<0.01),HG水平增加89.79%(P<0.01)。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经BDP给药后大鼠/血清和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CSHPx)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黄刺多糖通过改善Ⅰ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的损伤,进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刺多糖 Ⅰ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阵列扩展的DOA估计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永晶 俞志富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4年第5期32-35,39,共5页
讨论了基于虚拟阵列扩展的DOA估计问题,对此问题传统阵列处理方法主要利用高阶累积量进行阵列扩展,计算量较大。在四阶矩基础上,通过扩大阵列孔径和自由度解决信源数目较阵元数多的DOA估计问题,利用特殊矩阵对扩展阵列的冗余信息进行剔... 讨论了基于虚拟阵列扩展的DOA估计问题,对此问题传统阵列处理方法主要利用高阶累积量进行阵列扩展,计算量较大。在四阶矩基础上,通过扩大阵列孔径和自由度解决信源数目较阵元数多的DOA估计问题,利用特殊矩阵对扩展阵列的冗余信息进行剔除,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计算效率。仿真结果验证算法高效可靠,为工程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扩展 DOA估计 虚拟阵列 四阶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布阵下宽带多波束组合印证测向算法
6
作者 杨永晶 罗景青 俞志富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6-129,134,共5页
在稀布阵下,对信号强度不同的多个信号进行多波束测向时,由于波束主瓣较宽,副瓣较高,因而无法分辨信号到达方向。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波束测向算法,即多波束组合印证测向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高副瓣的特点,建立多波束学习训练... 在稀布阵下,对信号强度不同的多个信号进行多波束测向时,由于波束主瓣较宽,副瓣较高,因而无法分辨信号到达方向。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波束测向算法,即多波束组合印证测向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高副瓣的特点,建立多波束学习训练匹配表,通过查表综合判定信号到达方向。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很好地解决了稀布阵下对同时到达阵元的多个信号测向问题,且算法简单,运算量小,测向精度较好,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 高副瓣 组合印证 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籽油对中波紫外线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学红 尹星星 +2 位作者 陆杰 张靖鹏 杨永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5,共9页
明确枸杞籽油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HaCaT)光损伤的防护作用,进一步提高枸杞籽油的利用率。采用GB 5009.168—2016、GB 5009.83—2016、DB64/T 1514—2017、《保... 明确枸杞籽油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HaCaT)光损伤的防护作用,进一步提高枸杞籽油的利用率。采用GB 5009.168—2016、GB 5009.83—2016、DB64/T 1514—2017、《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检测方法》和GB 5009.82—2016(第一法)提供的方法分别测定枸杞籽油主要活性成分脂肪酸、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叶黄素、谷甾醇以及维生素E的含量,利用HaCaT细胞构建UVB光损伤模型,检测枸杞籽油对UVB诱导的光损伤HaCaT细胞存活率、凋亡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凋亡相关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枸杞籽油可明显提高UVB光损伤HaCaT细胞的存活率(P<0.05),促进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mRNA的表达(P<0.01),抑制细胞内ROS的生成(P<0.05),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和p53 mRNA的表达(P<0.01),减少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P<0.05)。结果表明枸杞籽油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及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UVB所致HaCaT细胞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籽油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光损伤 凋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多糖组分RPP-5的结构特征与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尹星星 杨永晶 +2 位作者 陆杰 王学红 晁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147,共9页
利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200对树莓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组分RPP-5,探究RPP-5的结构特征和免疫调节活性。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RPP-5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RAW264.7细胞研... 利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200对树莓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组分RPP-5,探究RPP-5的结构特征和免疫调节活性。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RPP-5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RAW264.7细胞研究RPP-5的免疫活性,通过CCK-8法、微板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RPP-5对RAW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NO含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RPP-5主要由物质的量比为44.5∶21.7∶5.9∶8.8∶5∶4.1的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组成,其重均分子质量、数均分子质量和峰位分子质量分别为7598 Da、6183 Da和7492 Da,共存在12种单糖连接方式,糖链中→4)-Gal p-(1→、→4)-Xyl p-(1→、Ara f-(1→和→4,6)-Glc p-(1→的含量较高,分别为26.27%、16.50%、11.38%和10.41%。RPP-5可显著升高RAW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提高细胞内NO、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促进IL-6、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综上,RPP-5是一种多支链的酸性杂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活性,可作为功能性食品中的免疫调节剂,为树莓多糖的结构表征和免疫活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多糖组分 结构特征 免疫活性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干扰站的SAR-GMTI相干噪声调频干扰 被引量:3
9
作者 毕大平 房明星 杨永晶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94,共8页
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指示(SAR-GMTI)系统通常采用多个通道对杂波和干扰进行抑制和对消,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噪声调频压制干扰难以对SAR-GMTI实施有效干扰。文中针对多通道SAR-GMTI提出基于运动干扰站的相干噪声调频干扰。该方... 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指示(SAR-GMTI)系统通常采用多个通道对杂波和干扰进行抑制和对消,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噪声调频压制干扰难以对SAR-GMTI实施有效干扰。文中针对多通道SAR-GMTI提出基于运动干扰站的相干噪声调频干扰。该方法利用运动干扰站转发式干扰的成像特性实现方位向扩展,利用方位向相干噪声调频实现距离向扩展,将二者有机结合,可同时实现干扰目标在方位向和距离向的二维扩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部分方位向处理增益,有效降低了干扰功率需求,对SAR和SAR-GMTI均可产生灵活可控的干扰条带,可同时保护地面分布式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干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地面动目标指示 运动干扰站 相干噪声调频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果油抗疲劳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薇 吴云 +1 位作者 田文慧 杨永晶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0,共5页
通过游泳小鼠实验研究树莓果油的抗疲劳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树莓果油低(30 mg/kg)、中(60 mg/kg)和高剂量组(120 mg/kg),连续饲喂树莓果油28 d,测定负重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及运动后小鼠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 通过游泳小鼠实验研究树莓果油的抗疲劳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树莓果油低(30 mg/kg)、中(60 mg/kg)和高剂量组(120 mg/kg),连续饲喂树莓果油28 d,测定负重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及运动后小鼠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树莓果油能显著延长负重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维持运动后小鼠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浓度,显著增加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同时降低了乳酸含量并降低小鼠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减弱肌酸激酶活性。结果说明树莓果油能有效提高游泳小鼠的运动耐力和运动适应性,维持小鼠血糖及糖原水平,减少乳酸产生,加快乳酸清除,在游泳小鼠抗疲劳模型中显示出较好的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果油 抗疲劳 游泳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果肉多糖在1型糖尿病大鼠中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文慧 杨永晶 +1 位作者 吴云 陈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通过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树莓果肉多糖(raspberry pulp polysaccharide,RPP)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RPP可以明显降低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维持大鼠体重,使大鼠血清中CD4、CD8分子、肿瘤坏... 通过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树莓果肉多糖(raspberry pulp polysaccharide,RPP)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RPP可以明显降低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维持大鼠体重,使大鼠血清中CD4、CD8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免疫球蛋白A(IgA)、E(IgE)、G(IgG)和M(IgM)浓度显著下降,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和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能一定程度改善STZ对胰岛β细胞造成的损伤。由此可见,RPP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果肉多糖 糖尿病大鼠 降血糖 免疫调节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甾醇对大鼠急性乙醇型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晓凤 杨永晶 +1 位作者 薛延团 张得钧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19年第11期125-131,共7页
目的:考察沙棘甾醇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天然的保护乙醇胃损伤的药食同源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沙棘甾醇100mg·kg^-1·d^-1、200mg·kg^-1·d^-1和400mg·kg^-1·d^-1剂量灌胃给药,每日... 目的:考察沙棘甾醇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天然的保护乙醇胃损伤的药食同源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沙棘甾醇100mg·kg^-1·d^-1、200mg·kg^-1·d^-1和400mg·kg^-1·d^-1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d后,以75%的酒精灌胃(ig)构建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末次给药2h后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及病理变化。制备胃组织匀浆,分别检测大鼠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a-肿瘤坏死因子(TNF-a)、β-氨基己醣苷酶(HEX-β)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沙棘甾醇各剂量组大鼠胃组织SOD显著升高(P<0.05),MDA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沙棘甾醇各剂量均能有效提升大鼠胃组织中PGE2含量和HEXβ、cAMP的水平(P<0.05)。此外,沙棘甾醇还能不同程度提高各组大鼠胃组织GSH-Px活性水平,降低TNF-a含量,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沙棘甾醇对大鼠急性乙醇型胃黏膜的损伤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和改善自由基代谢、抑制过氧化反应和炎症因子聚集,减轻胃黏膜的局部缺血和炎性反应,加速胃黏膜保护因子PGE2的合成,增加胃黏膜中cAMP的生成量,增强胃黏膜疏水性,促进胃黏膜屏障的修复等,具有较为显著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甾醇 急性乙醇型 胃黏膜损伤 保护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甾醇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盛昌婷 郭阳 +4 位作者 张本印 杨永晶 马静 张晓凤 张得钧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69,共7页
目的:研究沙棘甾醇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7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橄榄油对照组、联苯双酯阳性药物对照组和沙棘甾醇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7d,在末次给药后2h,用50%的CCl4进行急性肝损伤... 目的:研究沙棘甾醇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7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橄榄油对照组、联苯双酯阳性药物对照组和沙棘甾醇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7d,在末次给药后2h,用50%的CCl4进行急性肝损伤造模,16h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取出大鼠肝脏。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炎性病变,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沙棘甾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和AKP水平和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并且能显著的改善肝组织炎性病变,减轻肝细胞结构受损伤的程度。结论:沙棘甾醇对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其保护肝脏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四氯化碳 沙棘甾醇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甾醇对大豆油和猪油抗氧化作用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延团 张晓凤 +2 位作者 姜枚辰 杨永晶 张得钧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19年第3期94-99,共6页
以沙棘甾醇作为实验药物,采用Schaal烘箱贮藏法,研究沙棘甾醇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沙棘甾醇对大豆油和猪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大豆油和猪油氧化的抑制率在6.56%~33.43%,随剂量的增加其抗氧化的强度逐步提高,呈正相剂... 以沙棘甾醇作为实验药物,采用Schaal烘箱贮藏法,研究沙棘甾醇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沙棘甾醇对大豆油和猪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大豆油和猪油氧化的抑制率在6.56%~33.43%,随剂量的增加其抗氧化的强度逐步提高,呈正相剂量依赖效应,对猪油氧化的抑制率高于大豆油,约为大豆油的1.4~1.6倍。沙棘甾醇抗氧化作用弱于维生素C、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维生素E,强于胡萝卜素。沙棘甾醇分别与维生素C、BHT按2∶1、1∶1和1∶2复配对大豆油和猪油氧化的抑制率较沙棘甾醇提高31.42%~84.02%,较维生素C提高0.21%~26.76%,较BHT提高12.86%~48.48%,明显优于单一组分,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甾醇 油脂 抗氧化 作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试验验证探讨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对于炎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阳 彭岩枫 +2 位作者 杨永晶 张本印 张得钧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4-193,共10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of Oxytropis falcata Bunge,FOFB)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SEAdatabase、SwissTarget 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预测TFOFB相关靶点。从DisGeNET、GeneCard...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of Oxytropis falcata Bunge,FOFB)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SEAdatabase、SwissTarget 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预测TFOFB相关靶点。从DisGeNET、GeneCards和Geneclip3数据库收集与炎症相关的靶点,通过靶点映射确定活性化合物作用于炎症的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疾病-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图。借助Omicshare和Metascape数据库分别对化合物与炎症的交集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用Griess法检测活性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NOS的影响,以验证其抗炎活性。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与炎症共同靶点432个,关键靶点5个,包括AKT1、HSP90AA1、EP300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FOFB抗炎主要调控cAMP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Trp通道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7-羟基黄烷酮、2’-4’-二羟基查尔酮这两种化合物可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i NOS,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结论:镰形棘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应、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有关,可为未来深入研究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 炎症 网络药理 分子对接 RAW264.7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