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对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促升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静 邹铭 +3 位作者 骆占斌 朱燕峰 杨永均 陈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9-1262,共14页
生物炭对贫瘠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生物炭对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晰,尤其是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促升。本研究将3种不同秸秆源生物炭(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施入到矿区复垦土壤中,测定不同质... 生物炭对贫瘠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生物炭对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晰,尤其是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促升。本研究将3种不同秸秆源生物炭(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施入到矿区复垦土壤中,测定不同质量分数生物炭添加对复垦土壤理化、酶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固碳功能基因等变化。主要结论如下:①生物炭添加处理组土壤pH、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P<0.05),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水解酶(CBH)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得以提升,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降低。②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P<0.05)。3种生物炭处理增强了细菌网络复杂性,但对真菌网络复杂性并未产生显著影响。③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不同生物炭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升了4.7%、4.8%、24.0%。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炭组的固碳功能基因CBBL绝对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玉米秸秆处理的固碳功能基因PMOA绝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环境因子与固碳功能基因、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性,微生物是调控土壤固碳潜力的主控因子,为未来矿山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生物炭 微生物群落 功能基因 固碳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评价
2
作者 金典 杨永均 +3 位作者 杨爽 陈赞旭 李丁 张绍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97,共8页
耕地恢复力是耕地遭受外界扰动后恢复的能力,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依据。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评估还缺少有效方法。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将恢复力评价转换为对耕地修复可能性概率的测算,并对徐州市城北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 耕地恢复力是耕地遭受外界扰动后恢复的能力,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依据。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评估还缺少有效方法。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将恢复力评价转换为对耕地修复可能性概率的测算,并对徐州市城北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水平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机森林算法可作为恢复力评价的新方法,模型优化后的平均精确度达88.28%,能够充分利用耕地修复的历史经验,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准确反映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的能力。②研究区耕地恢复力概率介于0.037~0.995之间,沉陷区外围地带恢复力高,中心区恢复力低。③机器学习表明,灌溉保证率是影响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的核心因子,重要性占比达到20.88%,积水深度次之,占比17.15%;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破碎度和道路可达性等因子的影响也较大,重要性占比分别为15.18%、12.58%和12.38%。本研究表明利用训练样本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评估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水平,为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恢复力 机器学习 采煤沉陷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露天煤矿复垦土壤−植被系统恢复力及协同/权衡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浮 朱燕峰 +3 位作者 骆占斌 常媛媛 杨永均 马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90-4602,共13页
土壤-植被互作互馈推动受损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趋向良性循环,但目前对露天煤矿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功能之间关联和互馈机制认识尚浅,限制了矿区植被恢复策略的科学制定。选取黄土高原黑岱沟露天煤矿4个不同时序排土场复垦区,利用野外调查、... 土壤-植被互作互馈推动受损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趋向良性循环,但目前对露天煤矿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功能之间关联和互馈机制认识尚浅,限制了矿区植被恢复策略的科学制定。选取黄土高原黑岱沟露天煤矿4个不同时序排土场复垦区,利用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和恢复力评估模型等方法,构建草地、灌木、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等5类系统恢复力评估模型来探索生态恢复下土壤-植被系统功能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与未复垦裸地相比,复垦8~30 a土壤各项指标恢复介于30%~80%,植被各项指标恢复介于20%~75%;②第15年时草地和灌木土壤养分保育和生态碳汇的功能恢复速率达峰值,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则第25年时达峰值。土壤系统恢复水平为混交林>草地>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植被系统恢复水平为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地>灌木。③草地、灌木和阔叶林与其土壤系统功能恢复力以权衡关系为主,针叶林和混交林则以协同关系为主。黄土高原露天煤矿区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了复垦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和群落特征,复垦年限对土壤-植被系统功能恢复水平和速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随复垦年限延长,各功能恢复力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研究揭示了复垦土壤-植被系统恢复力具有强时序性,为黄土高原露天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适时调配植被建群策略,促进土壤-植物系统功能协同发展,科学制定和优化生态修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复垦 植被类型 恢复弹性 协同权衡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类型对露采矿山复垦土壤丰富和稀有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静 华子宜 +3 位作者 程彦郡 朱燕峰 杨永均 陈浮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77,共15页
植被恢复可促进重构土壤发育,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因此深入研究露天矿区植物恢复下土壤丰富和稀有微生物类群变化对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采集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矿东排土场裸地(CK)、苜蓿(GL)、沙棘(... 植被恢复可促进重构土壤发育,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因此深入研究露天矿区植物恢复下土壤丰富和稀有微生物类群变化对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采集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矿东排土场裸地(CK)、苜蓿(GL)、沙棘(BL)、油松(CF)、杨树(BF)和杨树+油松(MF)6种复垦样地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共现网络和相关性分析等探测植被类型对土壤丰富、稀有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机质(SOM)、铵态氮(AN)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酶活性等均显著高于CK。BL对土壤SOM、硝态氮(NN)和有效磷(AP)积累有优势,显著提高了脲酶(URE)、LAP和碱性磷酸酶(ALP)酶活性(P<0.05)。②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丰富和稀有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P<0.05),丰富和稀有细菌种类多于真菌,但真菌丰度变化更为显著,尤其是稀有真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丰富和稀有细菌,及稀有真菌群落Shannon指数高于CK,且与CK的群落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提高了丰富和稀有细菌、真菌的网络拓扑参数和复杂度。移除节点改变自然连通性的幅度测试结果表明BL增强了土壤丰富细菌、丰富和稀有真菌网络的稳定性和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④土壤URE、SOM和ALP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BL处理组中pH、SOM、AP、BG(β-葡萄糖苷酶)、URE和ALP均显著影响丰富和稀有微生物群落(P<0.05)。综上认为,BL恢复模式对矿区复垦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植被修复受损矿山复垦土壤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丰富细菌 稀有细菌 丰富真菌 稀有真菌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机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1 位作者 侯湖平 陈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74-3184,共11页
实现近零生态损害的资源开采、国土空间生态的系统修复,恢复力是关键。尽管一些研究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出了恢复力的重要性,但目前对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机制的理论认识还很缺乏。构建了一个矿山土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 实现近零生态损害的资源开采、国土空间生态的系统修复,恢复力是关键。尽管一些研究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出了恢复力的重要性,但目前对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机制的理论认识还很缺乏。构建了一个矿山土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揭示恢复力在矿山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动力学表现和基本性质,以期为矿山区域国土空间的系统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恢复力是矿山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是指在有限强度的扰动后,系统具有回复到平衡点、保持原状态和定性结构的能力;②恢复力产生的原因是系统具有复杂结构,且是自组织的,在面临扰动时表现出自维持能力;③参数变量是决定恢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其阈值空间是测度恢复力的直接指标;④恢复力具有可塑性,调控恢复力的基本途径是恢复力强化和克服,关键技术是对参数变量及其阈值、状态-参数变量间关系进行调控。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动力学属性,该属性为采矿前土地生态影响评估、采矿中土地生态系统状态维持、采矿后土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恢复力可以作为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核心准则,恢复力思维则是指导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核心理论之一。未来需要加强对恢复力测度、调控和建设方法的研究,并在与采矿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具体工程中大力推进恢复力机制的技术应用和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恢复力 动力学 自然恢复 土地生态系统 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1 位作者 侯湖平 李效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2,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煤炭开采 生态效应 地域分异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的温室气体逸散排放估算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侯湖平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研究分析了煤炭开采温室气体逸散排放源及其过程、排放量、估算目标与组织、数据与方法学、质量控制,结果表明逸散排放的地质分异性、数据非完整性等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估算过程数据组织困难,估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针对我国估算过程中... 研究分析了煤炭开采温室气体逸散排放源及其过程、排放量、估算目标与组织、数据与方法学、质量控制,结果表明逸散排放的地质分异性、数据非完整性等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估算过程数据组织困难,估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针对我国估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建设基础数据体系、构建混合估算方法、加强质量控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碳效应 逸散排放 清单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前农用地保护技术决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永均 陈浮 +2 位作者 王艳秋 韩方义 张绍良 《中国矿业》 2021年第5期115-119,共5页
高潜水位矿区在采煤沉陷前实施农用地保护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系统性决策。本文构建了高潜水位矿区农用地保护技术体系,分析了其限制性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递进式决策框架。研究表明,针对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前农用地保护的技... 高潜水位矿区在采煤沉陷前实施农用地保护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系统性决策。本文构建了高潜水位矿区农用地保护技术体系,分析了其限制性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递进式决策框架。研究表明,针对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前农用地保护的技术主要有梯次整理、疏水减损、超前充填和挖深垫浅,主要限制性条件包括沉陷积水、疏水条件、充填物料和国土规划。保护技术的实施还需要考虑施工条件、资金投入、地块质量等因素。沛北矿区已处于资源开采的后期,预计2020-2030年新增沉陷区2 300hm^(2),主要为轻度沉陷和中度沉陷,便于实施各类保护技术,农用地减损和提质改造潜力较大。本文研究可为东部矿粮复合区沉陷前农用地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农用地 保护技术 递进式决策 采煤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受偿意愿评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永均 侯湖平 黄安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2,共4页
煤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评估是矿区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但因难以评估而常被忽视。本文在明晰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意愿调查法(CVM)对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受偿意愿进行调查评估,并通过预调查、问卷和投标设计对CVM... 煤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评估是矿区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但因难以评估而常被忽视。本文在明晰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意愿调查法(CVM)对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受偿意愿进行调查评估,并通过预调查、问卷和投标设计对CVM方法进行了改进。徐州九里矿区实例调查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损失有较强的受偿意愿,其平均受偿意愿为1371.6元/a.人,受偿意愿受到自我感受、收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能为矿区生态补偿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非使用价值 受偿意愿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煤炭变革的技术路径 被引量:46
10
作者 陈浮 王思遥 +3 位作者 于昊辰 陈润 杨永均 陆诗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52-1461,共10页
碳中和目标下传统能源体系面临根本性变革,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如何引领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是煤炭行业发展的责任。为此,从碳中和目标的客观要求出发,明确煤炭在未来能源体系下不同情景(可控保底、优化保底、核心保底)弹... 碳中和目标下传统能源体系面临根本性变革,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如何引领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是煤炭行业发展的责任。为此,从碳中和目标的客观要求出发,明确煤炭在未来能源体系下不同情景(可控保底、优化保底、核心保底)弹性安全区间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厘清煤炭资源全过程碳足迹,探索不同技术路径下煤炭技术变革和创新发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顺应碳中和愿景目标要求的未来煤炭行业颠覆式变革技术路径,并探讨2条技术路径的优劣性。结果表明:①煤炭在未来能源体系下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保底安全能源不可或缺。在核心保底、优化保底和可控保底等3种情景弹性安全区间中分别占61.5%,47.1%,43.5%;②2019年煤炭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为71.3亿t,其中,发电和供热环节占56.1%,钢铁冶炼占26.6%,煤化工环节占8.1%。推行零碳高效发电、终端电气化和煤制绿氢是煤炭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变革之首选;③探讨了UCG-IGCC-CCUS发电技术和UCG-H_(2)-CCUS制绿氢技术变革的可行性,与超超临界燃煤和IGCC发电相比,UCG-IGCC-CCUS虽发电煤耗上升,但可实现零排放。与其他制氢技术相比,UCG-H_(2)-CCUS制绿氢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可实现近零排放。这些技术将成为煤炭安全、高效、绿色、零碳变革的必由之路,为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创新发展和技术变革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煤炭产业 全生命周期评价 技术变革 CO_(2)捕集与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 被引量:45
11
作者 雷少刚 卞正富 杨永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5-921,共7页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间的争议和困惑,更好地处理2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就是明确何时干预、何处干预、如何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强调了人工干预的针对性、及时性、持久性和有效性,以减少人工过度修复的人力、物力成本和能量消耗,是符合“双碳”目标的。分析表明,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框架包括矿山生态问题诊断、引导修复方向的判定、引导修复的关键对象或区位的确定、引导修复的合理程度或生态阈值的识别,以及修复技术措施筛选与实施等主要内容。生态修复的本质是对生态关系的修复,因此,矿山生态关系、过程、规律感知是引导修复的前提;障碍性和限制性影响因子和景观格局过程是引导修复的主要对象;生态阈值和生态参数的调控是科学引导的关键。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修复目标和对象明确、干预程度合理,能有效降低修复成本、提升矿山生态系统自维持能力,符合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理念和现实需求,是传统人工干预修复模式的发展升级,可以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矿区环境 恢复力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恢复力理论的“土地整治+生态”框架模型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绍良 杨永均 +1 位作者 侯湖平 米家鑫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3-89,共7页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土地整治离不开恢复力思维,如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土地整治需要考虑系统的多尺度效应、阈值效应、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发展等;(2)恢复力的建设可作为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恢复力理论可作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3)实现"土地整治+生态"模式,需要在土地整治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监管全过程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融入恢复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结论:恢复力思维是新时代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核心理念之一,恢复力理论可为"土地整治+生态"模式提供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系统 恢复力 概念模型 多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煤矿区地表采动裂缝扰动范围预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晋纶 张绍良 +2 位作者 杨永均 贾蓉 王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5,123,共6页
建立了基于裂缝法线方向上土壤物理性状变化趋势的地表采动裂缝对其周围土壤扰动范围的预计模型,为矿区地表采动裂缝治理、村矿矛盾裁决、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等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和建立的模型得到了垂直于裂缝方向的土壤... 建立了基于裂缝法线方向上土壤物理性状变化趋势的地表采动裂缝对其周围土壤扰动范围的预计模型,为矿区地表采动裂缝治理、村矿矛盾裁决、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等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和建立的模型得到了垂直于裂缝方向的土壤气相率变化模型以及裂缝宽度与土壤扰动范围之间的关系模型。测量数据验证表明,模型预计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对误差为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区 开采沉陷预计 采动裂缝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矿区土地复垦辅助信息系统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冬 吴侃 杨永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7-120,共4页
为满足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实际需要,提高矿区土地复垦的信息化水平,重点解决土地损毁预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程量计算和土地复垦相关图件制作等问题,应用GIS、RS和三维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实现矿区土地复垦辅助信息系统的设计... 为满足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实际需要,提高矿区土地复垦的信息化水平,重点解决土地损毁预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程量计算和土地复垦相关图件制作等问题,应用GIS、RS和三维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实现矿区土地复垦辅助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借助ArcGIS Engine、Visual Studio 2008、ENVI/IDL,将GIS、RS、数学模型和空间数据库等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具有较强科学性和通用性,集土地损毁预测、土地复垦评价、规划、监督检查等功能于一体的矿区土地复垦辅助信息系统;通过构建矿区土地复垦辅助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规划的效率和科学性,为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信息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地复垦 GIS RS ARCGIS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卷调查的土地资源领域技术竞争力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效顺 卞正富 +2 位作者 杨永均 汤傲 邱哲宁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6,97,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土地资源领域技术竞争力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土地资源领域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查发现土地各方向技术领先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研究目的: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土地资源领域技术竞争力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土地资源领域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查发现土地各方向技术领先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且"基本农田质量提升模式与等级认定技术"受到最大关注;(2)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土地领域科技水平处于总体跟踪、局部领先阶段,专家评分集中在70分左右(百分制);(3)土地领域前沿技术包括土地整治、调查、规划等技术方向先进的工程装备、方法与理念,未来科技需求以服务于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深化土地改革事业的成套技术工艺、流程和标准为主。研究结论:(1)当前中国土地资源领域技术竞争力呈现:"特色鲜明、局部领先、整体跟踪、落后需求"特征;(2)与国际领先水平对比,中国当前土地技术差距指数在55—67之间,落后于领先水平10—15年,导致差距的第一制约因素为政策环境,第二制约因素为科研经费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资源领域 技术 问卷调查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城郊采煤迹地生态综合治理的共轭规划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敏 陈浮 +1 位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66,71,共6页
切实可行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是指导矿业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城郊采煤迹地复合系统基本特征、共轭关系、规划路径的基础上,编制了太原市孟家沟矿区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研究表明共轭规划方法能为城郊采煤迹... 切实可行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是指导矿业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城郊采煤迹地复合系统基本特征、共轭关系、规划路径的基础上,编制了太原市孟家沟矿区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研究表明共轭规划方法能为城郊采煤迹地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提供基本途径,共轭规划的关键是协调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景观与产业四个方面的共轭关系,类似地区可以采用共轭规划方法,以多规融合和整合统一的思想来统筹组织村庄整治、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乡村转型等综合治理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共轭规划 采煤迹地 复合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矿区生态监测系统 被引量:2
17
作者 简煊祥 杨永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6,共4页
针对传统观测手段难以满足矿区快速生态演变监测需要的问题,在归纳总结生态监测的内容、技术、指标及其评价模型等的基础上,以"3S"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设计了矿区生态监测系统,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利用ArcEngine、IDL、C... 针对传统观测手段难以满足矿区快速生态演变监测需要的问题,在归纳总结生态监测的内容、技术、指标及其评价模型等的基础上,以"3S"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设计了矿区生态监测系统,并在Microsoft.NET平台上,利用ArcEngine、IDL、C#等实现了该系统的开发。通过将该系统对实例矿区进行生态监测,结果表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能够辅助完成矿区生态监测的分析、制图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 3S技术 监测与评价 系统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受偿意愿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健丽 简煊祥 杨永均 《现代矿业》 CAS 2012年第5期107-109,共3页
运用改进的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非市场价值损失的受偿态度和受偿意愿。调查结果显示78.5%的被调查者要求或者强烈要求补偿。计量分析表明,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由自我感受、收入状况、受偿态度、文化程度决定... 运用改进的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非市场价值损失的受偿态度和受偿意愿。调查结果显示78.5%的被调查者要求或者强烈要求补偿。计量分析表明,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由自我感受、收入状况、受偿态度、文化程度决定。根据意愿调查法和计量模型估算调查区内居民的人均受偿意愿为1 371.6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使用价值 受偿意愿 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机制与增汇潜力及调控 被引量:25
19
作者 陈浮 朱燕峰 +3 位作者 马静 董文雪 尤云楠 杨永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2-513,共12页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认识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机制、潜力对碳中和愿景目标至关重要。为此,需探究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中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修复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及增汇潜力,揭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最终...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认识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机制、潜力对碳中和愿景目标至关重要。为此,需探究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中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修复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及增汇潜力,揭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最终阐明矿区生态修复中固碳增汇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包含植物光合碳分配、土壤碳固持、微生物固碳和土壤呼吸等;(2)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适应性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适应性较差区主要分布于陕北与内蒙古和宁夏中部与内蒙古交界处。典型矿区生态恢复力指数为混交林(43.2%~100.0%)>阔叶林(49.2%~83.2%)>针叶林(47.9%~76.5%)>草地(39.1%~70.7%)>灌木草地(43.0%~69.0%)。修复年垦与土壤碳汇潜力呈正相关关系,修复10~15年时最高,混交林生态恢复耗时最长,但固碳潜力最大;(3)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与凋落物分解、黏土矿物交互作用、团聚体物理保护和微生物调控有关;(4)地貌重构-土壤重建-先锋植物/微生物-外源材料相耦合修复技术是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的最优路径,有利于碳汇的长期稳定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矿区生态修复 生态碳汇 固碳潜力 调控机制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及关键主题述评 被引量:6
20
作者 骆占斌 马静 +2 位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陈浮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0-768,共9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都是环境科学的热点与前沿。为深刻了解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关键主题及最新动态,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为样本,以CiteSpace为分析平台,从国家、机构、作者、研究热点等诸多方面,对土...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都是环境科学的热点与前沿。为深刻了解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关键主题及最新动态,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为样本,以CiteSpace为分析平台,从国家、机构、作者、研究热点等诸多方面,对土壤重金属研究的现状及关键主题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土壤重金属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并且中国占居核心地位;关键主题集中于污染物来源与分布、污染评价及污染修复三大领域;当前研究偏重于环境科学、农学、工程技术、化学、地质学、毒理学以及植物学的相关研究。预计未来土壤重金属研究将呈现国际化、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协同化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重金属污染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