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宝坻和湖北大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殿林 李玉浸 +1 位作者 乌云格日勒 石益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83-185,共3页
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不足,在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跨学科的综合与合成,研究并建立了我国华北、中南典型农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出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技术体系 示范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84
2
作者 文都日乐 李刚 +4 位作者 张静妮 赖欣 易津 范国艳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102,共9页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量分布在5种草地中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但不同菌群数量及区系组成在各草地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数量在5种草地中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大针茅,真菌数量依次为:线叶菊>克氏针茅>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放线菌数量依次为:克氏针茅>羊草>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在不同草地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其中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较低。研究还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10~20cm)酶活性,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脲酶活性以克氏针茅草原最高,且与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差异显著;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为羊草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回归分析得出的2个方程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含水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则随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草地类型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与围栏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赵帅 张静妮 +4 位作者 赖欣 杨殿林 赵建宁 李刚 邹雨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氯仿熏蒸法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介于166.6-703.5mg·kg^-1之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介于30.34-92.15mg·kg^-1之间,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大针茅草原次之,克氏针茅草原则最低。放牧条件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低于围栏草地,克氏针茅草原则无显著变化。PLFA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种类、含量丰富,共检测出28种PLFA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并且以直链饱和脂肪酸和支链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总量的2/3左右,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含量最丰富,其围栏样地土壤的PLFA含量达到27.3nmol·g-1,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依次降低。围栏条件下,各类型草原土壤细菌脂肪酸与总PL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草地,真菌脂肪酸含量则因草原类型不同各有差异;放牧导致各类型草原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GPPLFAs/GNPLFAs)比值显著降低,而除了克氏针茅草原,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值则显著升高。PLFAs主成分分析表明,放牧和围栏处理对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且围栏处理的影响程度大于放牧处理。经相关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法和PLFA分析方法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土壤微生物PLFAs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硝态氮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针茅草原 放牧与围栏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贵龙 赵建宁 +4 位作者 宋晓龙 刘红梅 张瑞 姬艳艳 杨殿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9-365,共7页
在华北夏玉米生产体系中,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推荐施肥、习惯施肥和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 在华北夏玉米生产体系中,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推荐施肥、习惯施肥和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1.68%和21.71%;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6.57%和7.58%,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8.53%和4.26%;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没有显著增加。施有机肥和推荐施肥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比不施肥分别高31.79和13.01;单施化肥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没有显著变化。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玉米子粒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碳库管理指数与玉米子粒产量极显著相关,能够指示土壤生产力的变化。可见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适当配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休牧对内蒙古羊草草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玉洁 宋晓龙 +4 位作者 修伟明 张贵龙 刘红梅 赵建宁 杨殿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21-2230,共10页
为了揭示休牧对羊草草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休牧3年(RG3a)、6年(RG6a)和9年(RG9a)的羊草草原为对象,采用重铬酸一浓硫酸外加热法,研究了不同休牧年限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地上植被生物量、凋落物... 为了揭示休牧对羊草草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休牧3年(RG3a)、6年(RG6a)和9年(RG9a)的羊草草原为对象,采用重铬酸一浓硫酸外加热法,研究了不同休牧年限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地上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随着休牧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与长期自由放牧草地相比,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随休牧年限的延长而增多。长期自由放牧草地(RG0)、休牧3年、休牧6年和休牧9年植物群落地上部有机碳储量为65.17~98.69gC·m^-2,地表凋落物有机碳储量为3.07~10.84gC·m^-2;植物群落0~100cm地下根系有机碳储量为397.13~1480.28gC·m^-2,0~1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8306.39~38372.46gC·m^-2。从固碳成本角度,总固碳成本随着休牧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最高为8710.20元·hm^-2,固碳成本分别为0.09、0.11、0.08元·kg^-1C。从现有数据显示,休牧9年的固碳量最高,固碳成本最低。春季休牧可以使草地植被得到有效的恢复与更新,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随休牧年限的增加,草地有机碳储量增加,固碳成本基本呈现降低趋势。因此,综合现有指标的测定数据,春季休牧是一个非常好的草地利用措施,在休牧过程中草地是一个碳汇,应该鼓励持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牧 羊草草原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固碳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氮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红梅 张海芳 +3 位作者 皇甫超河 李洁 周广帆 杨殿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9-717,共9页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连续6年的氮添加野外控制试验,8个氮素添加处理分别为N0(0 kg N·hm^(-2))、N15(15 kg N·hm^(-2))、N30(30 kg N·hm^(-2))、N50(50 kg N·hm^(-2))、N100(100 kg N...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连续6年的氮添加野外控制试验,8个氮素添加处理分别为N0(0 kg N·hm^(-2))、N15(15 kg N·hm^(-2))、N30(30 kg N·hm^(-2))、N50(50 kg N·hm^(-2))、N100(100 kg N·hm^(-2))、N150(150 kg N·hm^(-2))、N_200(200 kg N·hm^(-2))、N300(300 kg N·hm^(-2)),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和Biolog生态板法,分析了不同氮添加量下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添加无机氮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高氮添加(N100、N150、N_200、N300)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熵。培养96 h时,生态板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在0~10 cm土层大小顺序依次为N50>N30>N100>N15>N0>N_200>N150>N300。相同氮添加量下,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AWCD值总体表现为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高氮添加(N100、N150、N_200、N300)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H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N0),均匀度指数E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间优势度指数D差异不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高氮处理、低氮处理及无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微生物量碳氮比、硝态氮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100 kg N·hm^(-2)氮添加量是土壤微生物活性从促进到抑制的一个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氮添加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红梅 李洁 +3 位作者 王丽丽 赵建宁 王慧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35,共11页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N0(0kg N·hm-2)、N30(30kg N·hm-2)、N50(50kg N·hm-2)、N100(100kg N·hm-2)、N150(150kg N·hm-2)5个氮添加水平,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对6种植物叶C、N、P计量特征和土壤C、N、...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N0(0kg N·hm-2)、N30(30kg N·hm-2)、N50(50kg N·hm-2)、N100(100kg N·hm-2)、N150(150kg N·hm-2)5个氮添加水平,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对6种植物叶C、N、P计量特征和土壤C、N、P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植物计量特征与土壤计量特征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N沉降增加对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6种植物叶C、N、P含量和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扁蓿豆叶C、N、P含量和叶N∶P最高,贝加尔针茅叶N、P含量最低,线叶菊叶C含量最低。氮添加提高了除扁蓿豆以外其他5种植物叶N含量,叶C∶P和叶N∶P,降低了叶P含量和叶C∶N,而叶C含量无一致变化趋势。氮添加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N∶P,对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C∶N无显著性影响。羊草、羽茅、线叶菊和草地麻花头叶N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N∶P呈显著正相关,贝加尔针茅、羊草、羽茅和草地麻花头叶N∶P与土壤有机碳、土壤C∶P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土壤N∶P和土壤C∶P是影响6种植物叶C、N、P含量和计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植物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意味着长期氮添加可能会改变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氮添加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四种牧草间化感互作 被引量:33
8
作者 皇甫超河 陈冬青 +1 位作者 王楠楠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32,共11页
选择对入侵植物化感作用具有耐受力的物种进行生物替代,有助于实现对被入侵生境有效的生态重建。本研究通过培养皿生测方法探讨了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欧洲菊苣、红三叶、紫花苜蓿和一年生黑麦草之间的化感互作。结果表明黄顶菊和4种牧... 选择对入侵植物化感作用具有耐受力的物种进行生物替代,有助于实现对被入侵生境有效的生态重建。本研究通过培养皿生测方法探讨了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欧洲菊苣、红三叶、紫花苜蓿和一年生黑麦草之间的化感互作。结果表明黄顶菊和4种牧草的化感活性取决于植物组织来源和浸提液浓度水平。黄顶菊茎叶及根系浸提液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紫花苜蓿化感综合效应均小于0,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而对其他牧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紫花苜蓿浸提液也对黄顶菊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其茎叶和根系浸提液对黄顶菊的化感综合效应值分别达65%和93%,为较有替代潜力的牧草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化感 生物入侵 植物互作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玉洁 李刚 +3 位作者 宋晓龙 赵建宁 修伟明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30,共10页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以自由放牧地(zero rest grazing,RG0)为对照,研究了休牧不同年限(RG3a、RG6a和RG9a)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休牧后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以自由放牧地(zero rest grazing,RG0)为对照,研究了休牧不同年限(RG3a、RG6a和RG9a)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休牧后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显著升高。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以下变化趋势:RG6a>RG9a>RG3a>RG0。RG6a和RG9a样地AWCD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RG0样地(P<0.05),RG3a与RG0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休牧不同年限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H)、Shannon-Wiener物种均匀度指数(E)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均为RG9a最高,其中RG9a样地H值与其他样地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E值差异不显著(P>0.05),RG9a样地D值与RG0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G0,RG3a和RG6a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及代谢功能相似,而RG9a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碳源利用方式和代谢功能。对不同碳源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脂类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随休牧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呈增加趋势。RG9a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N)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90.20和72.86mg/kg。相关分析表明,AWCD值与土壤微生物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H值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H值、D值均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呈显著正相关(P<0.05);H值与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休牧使草原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增强,土壤微生物繁殖快、数量大,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牧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量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于雯超 宋晓龙 +3 位作者 修伟明 张贵龙 赵建宁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60,共12页
对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开展氮素添加实验,设置6个氮素添加水平,氮素类型为硝酸铵(NH4 NO3):对照(N0),1.5 g N/m^2(N15)、3.0 g N/m^2(N30)、5.0 g N/m^2(N50)、10.0 g N/m^2(N100)和15.0 g N/m^2(N150... 对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开展氮素添加实验,设置6个氮素添加水平,氮素类型为硝酸铵(NH4 NO3):对照(N0),1.5 g N/m^2(N15)、3.0 g N/m^2(N30)、5.0 g N/m^2(N50)、10.0 g N/m^2(N100)和15.0 g N/m^2(N150)。利用凋落物网袋分解法,研究贝加尔针茅、羊草和冷蒿3种植物不同器官凋落物分解对氮素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3种植物不同器官凋落物C残留率的季节变化与植物残留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呈释放模式。2)贝加尔针茅各器官凋落物分解95%所需时间为3.79~5.75年。羊草各器官凋落物分解95%所需时间为3.12~6.34年。冷蒿各器官凋落物分解95%所需时间为2.69~6.82年。3)不同植物、不同器官凋落物分解速率对氮素添加响应不同,初始化学组成不是控制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影响因子。4)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冷蒿凋落物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显著相关。5)本试验进行期间,氮素添加对各器官凋落物分解无一致影响,仅个别施氮水平对不同器官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在氮素添加背景下,凋落物分解受到时间、分解底物类型及氮素输入水平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氮沉降 凋落物 分解速率 养分变化 根茎叶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 被引量:72
11
作者 赵建宁 张贵龙 杨殿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2-816,共5页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谷草比,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计算了中国1999—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进一步依据相关排放因子得出CO...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谷草比,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计算了中国1999—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进一步依据相关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结果发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秸秆产量达到4.9×108t,粮食秸秆露天焚烧量平均为0.94×108t,约占粮食作物秸秆总量的19,其中稻谷秸秆露天焚烧量占到粮食秸秆露天焚烧量的43.1;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CO和CO2总量平均每年分别为9.19×106t和1.07×108t;排放的总碳量平均每年为3.32×107t,其中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秸秆露天焚烧释放的总碳量分别为9.88×106、9.93×106、11.14×106、2.22×106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粮食作物 露天焚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邹雨坤 张静妮 +4 位作者 杨殿林 陈秀蓉 张天瑞 赵建宁 赵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3,共7页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LFA总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PLFA总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熏蒸提取法)极显著正相关。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围封使土壤中放线菌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真菌含量在3种利用方式下则无显著变化。刈割样地表征细菌的PLFA量最高,为29.6 nmol/g,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细菌的含量分别比刈割样地降低了27.8%和49.3%。刈割样地的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16:0和18:0,占PLFA总量的64.6%,放牧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i15:0,i16:0和18:1ω9t,占PLFA总量的45.6%;围封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和i16:0,占PLFA总量的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原 微生物量碳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大豆种植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章秋艳 李刚 +5 位作者 杨志国 王丽娟 王慧 常泓 杨殿林 赵建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以耐草甘膦大豆M88、抗虫耐草甘膦大豆ZB及常规大豆中黄13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成熟期时,与常规大豆中黄13相比,M88、ZB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 采用盆栽试验,以耐草甘膦大豆M88、抗虫耐草甘膦大豆ZB及常规大豆中黄13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成熟期时,与常规大豆中黄13相比,M88、ZB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含量则表现不同,其变化随大豆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相较于常规大豆中黄13,M88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ZB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下降,而铵态氮含量则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CP4 epsps耐草甘膦基因 Bt cry1Ab抗虫基因 酶活性 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地区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晓红 杨殿林 +3 位作者 王慧 刘红梅 曲波 皇甫超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9,共8页
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本文选取天津静海、河北献县及河北衡水湖3个黄顶菊入侵样地,研究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地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入侵地土壤(CK)相比,黄顶... 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本文选取天津静海、河北献县及河北衡水湖3个黄顶菊入侵样地,研究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地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入侵地土壤(CK)相比,黄顶菊入侵明显地改变了3个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且存在地区差异,静海和献县入侵地全氮升高,衡水湖则下降;静海和衡水湖土壤硝态氮下降,而献县上升,土壤氨氧化潜势的变化趋势与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异性。同时,黄顶菊入侵静海、献县和衡水湖3个地区样地中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提高27.05%,57.62%和40.31%;静海和献县入侵地的微生物量氮分别比CK高37.40%,106.48%,差异显著。黄顶菊入侵对土壤氮素养分、氮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量影响的地区差异可能与入侵地被入侵前养分含量有关,表现出使土壤养分状况均一化趋势。对于黄顶菊防控策略的制定要根据各地区情况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黄顶菊 生态影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27
15
作者 石益丹 李玉浸 +2 位作者 杨殿林 刘红梅 胡跃高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99-2103,共5页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的分析,建立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为2601.24×108元...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的分析,建立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为2601.24×108元,其中有机物质生产价值70.82×108元;调节大气价值429.58×108元;涵养水源价值1230.17×108元;土壤保持价值819.90×108元;营养物质循环价值13.48×108元;废弃物降解价值0.42×108元;休闲旅游价值36.87×108元。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远大于经济价值,在各种服务功能中,营养物质循环和土壤保持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呼伦贝尔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天瑞 皇甫超河 +1 位作者 杨殿林 白小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8,共11页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快速适应能力对其入侵扩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黄顶菊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可能形成"正反馈"作用机制,而这种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其成功入侵,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包括对养分循环、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遵循种群演替的基本规律,可通过建立能与黄顶菊抗衡的本地植被实现生态重建从而达到遏制其扩张,其中选择竞争力强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围绕如何有效控制黄顶菊的危害尚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外来植物 生物入侵 生态调控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价(Bt+CpTI)棉种植对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娜布其 赵建宁 +4 位作者 李刚 杨殿林 红雨 娜日苏 刘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0-937,共8页
本研究利用三室根箱对棉花根部土壤进行分区采集,以转双价棉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石远321为研究对象,对3个生长时期(播种后40、50 d和60 d)不同根区(S1、S2和S3)土壤速效养分(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及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 本研究利用三室根箱对棉花根部土壤进行分区采集,以转双价棉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石远321为研究对象,对3个生长时期(播种后40、50 d和60 d)不同根区(S1、S2和S3)土壤速效养分(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及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相比,转双价棉的种植促进了S2根区土壤中磷素向有效态的转化,使S2和S3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下降,而对各根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变化主要受生长时期的影响,转双价棉种植对其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双价棉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三室根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针茅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刚 范宝莉 +1 位作者 文都日乐 杨殿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96-1102,共7页
土壤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真核微生物[1-2]。真菌是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主要来源,具有分解有机质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循环并维持正... 土壤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真核微生物[1-2]。真菌是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主要来源,具有分解有机质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循环并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针茅草原 真菌 群落结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环境下黄顶菊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冬青 皇甫超河 +1 位作者 王楠楠 杨殿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91,共7页
为阐明黄顶菊入侵机制,本文在调查不同生境下黄顶菊居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植株浸提液生物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生长密度及替代植被下黄顶菊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强弱与其入侵能力存在一定... 为阐明黄顶菊入侵机制,本文在调查不同生境下黄顶菊居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植株浸提液生物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生长密度及替代植被下黄顶菊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强弱与其入侵能力存在一定相关性,黄顶菊浸提液的化感潜力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不同植株组织浸提液的化感潜力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地下部分明显低于地上部分;不同生境下黄顶菊浸提液的化感潜力顺序为水边>果园>路边,50 g.L 1茎叶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化感效应敏感指数分别为2.83(水边)、1.31(果园)和0.71(路边);不同密度黄顶菊的茎叶化感潜力顺序为高、中密度区显著大于低密度区,50g.L 1浓度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化感效应敏感指数分别为3.91(高密度)、4.89(中密度)和0.29(低密度);根部浸提液的化感潜力顺序则相反。不同替代植被下茎叶浸提液的化感效应为混种>单种,而根系浸提液的化感效应敏感指数则差别不大。因此,黄顶菊不同组织器官化感活性物质分配不同,同时其化感效力能够适应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这可能是造成黄顶菊在不同环境中入侵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入侵植物 生境 器官 替代控制 入侵机制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玉米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玲 赵建宁 +4 位作者 李刚 杨殿林 王生荣 娜布其 娜日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7-171,共5页
采用三室根箱法研究了转Bt玉米对播种后40、50、60天不同根区(S1、S2、S3)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亲本玉米相比,种植Bt玉米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土壤脲酶活性在播种后50天时S1根区显著增高6.91%,碱性... 采用三室根箱法研究了转Bt玉米对播种后40、50、60天不同根区(S1、S2、S3)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亲本玉米相比,种植Bt玉米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土壤脲酶活性在播种后50天时S1根区显著增高6.91%,碱性磷酸酶活性在60天时S1根区显著降低8.12%;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铵态氮、速效磷含量不同种植天数各根区表现不同,无明显变化规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Bt玉米与非转基因亲本根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相似性高,仅3个采样时期之间存在微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玉米 土壤酶 土壤速效养分 根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