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螟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樟法 吕仲贤 +2 位作者 王桂跃 王植杏 李方许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8-19,共2页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螟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棉红铃虫性信息素规范化测报方法及其应用初报
2
作者 杨樟法 吕仲贤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36-138,共3页
自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llaSaunders)性信息素应用于测报以来,先后在全省22个产棉县(市)推广应用。根据我们在慈溪、萧山、余姚、椒江、平湖等主要棉区10多年的试验、验证,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性信息素规范化测报棉红铃虫发生的模... 自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llaSaunders)性信息素应用于测报以来,先后在全省22个产棉县(市)推广应用。根据我们在慈溪、萧山、余姚、椒江、平湖等主要棉区10多年的试验、验证,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性信息素规范化测报棉红铃虫发生的模式,在生产上发挥了较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红铃虫 性信息素 测报法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被引量:26
3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1 位作者 王桂跃 卜卫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31-34,共4页
通过1993和1994两年的田间调查,测定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田间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系数。结果表明:桃蛀螟已成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两虫在玉米上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非常相近,其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均... 通过1993和1994两年的田间调查,测定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田间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系数。结果表明:桃蛀螟已成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两虫在玉米上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非常相近,其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均大于090;在同一玉米部位两虫共存比例小于10%,其种间竞争系数大于098%。说明两虫在玉米上的竞争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螟 桃蛀螟 生态位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氮和糖含量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吕仲贤 胡萃 杨樟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6期588-592,共5页
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在含糖量为22.27%,含氮量分别为1.69%,2.25%,3.01%,3.67%,4.42%和含氮量为3.01%,含糖量分别为13.14%,16.43%,22.27%,29.66%,32.49%的两... 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在含糖量为22.27%,含氮量分别为1.69%,2.25%,3.01%,3.67%,4.42%和含氮量为3.01%,含糖量分别为13.14%,16.43%,22.27%,29.66%,32.49%的两个系列人工饲料上的取食选择、速率和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高氮、低糖含量的饲料,而高龄幼虫则喜食低氮、高糖的饲料。3龄幼虫在含氮3.01%和含糖22.27%的饲料上,相对取食速率最快;5龄幼虫的相对取食速率则随所取食饲料含糖量的增加而加快。取食高氮、糖含量饲料时,5龄幼虫的首次取食前时间显著延长,12h内取食次数减少、取食总时间缩短;取食含氮3.01%,3.67%和含糖22.27%的饲料时,5龄幼虫的取食总时间最长。说明饲料中含糖量的增加有利于高龄幼虫的取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取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和糖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吕仲贤 胡萃 杨樟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222-225,共4页
以不同含量的氮和糖两个系列人工饲料力材料,研究氮、糖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所取食人工饲料中氮和糖含量的增加,幼虫存活率和体重随之增加,历期缩短.取食不同氮和糖含量人工饲料的幼虫相对生长速率3龄均大于5... 以不同含量的氮和糖两个系列人工饲料力材料,研究氮、糖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所取食人工饲料中氮和糖含量的增加,幼虫存活率和体重随之增加,历期缩短.取食不同氮和糖含量人工饲料的幼虫相对生长速率3龄均大于5龄,氮对低龄幼虫生长的作用大于高龄,而5龄幼虫的生长则明显受饲料中糖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亚洲玉米螟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害虫对苏云金杆菌的抗性概述 被引量:6
6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胡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2-33,共2页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商品制剂问世已半个多世纪。因其杀虫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对天敌和植物安全,已成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首选杀虫剂。目前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应用上,在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制剂的...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商品制剂问世已半个多世纪。因其杀虫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对天敌和植物安全,已成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首选杀虫剂。目前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应用上,在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制剂的同时,有必要重视害虫对其有可能产生抗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苏云金杆菌 抗性 生物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减轻玉米螟为害试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1 位作者 王桂跃 卜卫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1-31,共1页
玉米与豆科等矮秆作物间作能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是最常见的耕作制度之一,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改变了玉米田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到害虫的发生。鉴于此,作者于1990年对玉米与花生和红花苜蓿间作对玉米螟的... 玉米与豆科等矮秆作物间作能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是最常见的耕作制度之一,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改变了玉米田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到害虫的发生。鉴于此,作者于1990年对玉米与花生和红花苜蓿间作对玉米螟的影响做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玉米螟 豆科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红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及其与酯酶的关系
8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1 位作者 叶恭银 吴晓晶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4-16,共3页
经生物测定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研究表明,棉红铃虫自然种群对拟除虫菊酯产生的抗性已达30.5倍;抗性的产生与棉红铃虫体内酯酶的总含量无明显关系,而与抗性种群中的E_4、E_5 2种特异性酯酶有关。
关键词 棉红铃虫 拟除虫菊脂 抗性 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毙蚜丁防治棉蚜药效试验
9
作者 赵瑾 陈伯棘 +3 位作者 朱新法 王超杰 黄祥麟 杨樟法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0-40,15,共2页
毙蚜丁是河南大学化学系研制并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的一种新型植物杀虫剂。它是从废次烟草中提取的硫酸烟碱为原料,经合成配制而成。它对为害农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很好的防效,且对作物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棉花 蚜虫 毙蚜丁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螟幼虫被螟长距茧蜂寄生后的食物消耗和利用
10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22-124,共3页
螟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分布,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期的主要天敌,其平均寄生率在30%左右,对减轻当代玉米螟的为害和降低下一代虫源基数有重要意义。国内对该蜂的生物学特征、... 螟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分布,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期的主要天敌,其平均寄生率在30%左右,对减轻当代玉米螟的为害和降低下一代虫源基数有重要意义。国内对该蜂的生物学特征、生理学特性及开发利用已有不少研究。本文报道其寄生后的玉米螟幼虫食物消耗和利用情况。材料与方法 (一) 虫源玉米螟采自东阳玉米研究所试验场的越冬幼虫,翌年待化蛹、羽化后用13%蜂蜜液喂养,在22×22×36cm纱笼内交配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螟长距茧蜂 食物消耗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幼虫取食位置初探
11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1 位作者 王桂跃 卜卫良 《科技通报》 1994年第6期373-376,共4页
通过人工接虫、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位置.结果表明幼虫在分散前集中在未抽出的雄穗上取食,分散后主要取食玉米中部的茎和雌穗;喇叭口期以前的幼虫为害虽然造成花叶,但其成活率很低,对玉米影响不大。... 通过人工接虫、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位置.结果表明幼虫在分散前集中在未抽出的雄穗上取食,分散后主要取食玉米中部的茎和雌穗;喇叭口期以前的幼虫为害虽然造成花叶,但其成活率很低,对玉米影响不大。建议在玉米抗螟性鉴定时应考虑玉米茎和雌、雄穗对幼虫的作用,在防治时采用喇叭口末期集中施药和抽雄期适当去雄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王米螟 取食 抗虫性 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卵粒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虞轶俊 冯炳灿 +2 位作者 杨樟法 周新生 朱仕根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40-142,共3页
通过1996年在第三、四代棉铃虫盛发期对27块棉田的2700棉株上的卵量随机抽样调查,经Iwao聚集指数测定,m/m>1;Taylor幂法测定,a=21462>0,b=13717>1;Iwaom—m回归分析,a=... 通过1996年在第三、四代棉铃虫盛发期对27块棉田的2700棉株上的卵量随机抽样调查,经Iwao聚集指数测定,m/m>1;Taylor幂法测定,a=21462>0,b=13717>1;Iwaom—m回归分析,a=-00401≌0,b=25440>1。结果表明,棉铃虫卵粒呈聚集分布。又经Iwao法计算理论抽样数量获如下模式:t=196≌2,D=01,n=(38396/x)+6176;t=196≌2,D=02,n=(9599/x)+1544;t=196≌2,D=03,n=(427/x)+6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分布型 抽样技术 聚集分布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