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短期有机肥施用对菜地矿化氮流失的影响
1
作者 张亚飞 李秀芬 +5 位作者 俞映倞 杨林章 薛利红 徐飞 韩雪梅 王佳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6-1077,共12页
活性氮是种植系统中支持作物生长和发生流失的主要物质,其主要来源为化学肥料的施用和土壤或有机肥矿化。在广泛施用有机肥的菜地种植系统中,有机肥施用在带来可矿化氮量增加的同时,会如何影响矿化氮的流失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长... 活性氮是种植系统中支持作物生长和发生流失的主要物质,其主要来源为化学肥料的施用和土壤或有机肥矿化。在广泛施用有机肥的菜地种植系统中,有机肥施用在带来可矿化氮量增加的同时,会如何影响矿化氮的流失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长期仅施用化肥和配施有机无机肥的菜地土壤样本,同步开展土壤培养和青菜种植试验,探索有机肥长期(4 a)、短期(56 d)施用对氮矿化进程、种植系统矿化氮的作物利用和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肥配施土壤因具有更为接近中性的pH和较低的容重,较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提高净氮矿化速率43%;种植条件下,即使施用化肥,作物吸收利用的氮70%以上来源于矿化氮而非当季施用的化肥氮;短期化肥氮施用是菜地种植系统淋洗途径氮损失的主要来源,贡献占比在41%~75%。研究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可降低作物对化肥氮的依赖,提升产量稳定性;长期配施有机肥虽然一定程度增加了矿化氮的流失风险,但能够有效降低当季淋洗途径氮损失总量,并控制土壤中留存活性氮后期的流失风险,较好兼顾了农业生产和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菜地 有机肥 氮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水对不同肥期麦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2
作者 赵素雅 刘强 +4 位作者 杨梖 王宁 侯朋福 薛利红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60-2068,共9页
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明确强降水对麦田不同肥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田间模拟降水试验,研究了强降水对麦田氨挥发损失和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微域试验分析了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田间... 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明确强降水对麦田不同肥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田间模拟降水试验,研究了强降水对麦田氨挥发损失和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微域试验分析了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田间试验设置施氮处理(CF)与不施氮(CK)对照,以CF处理施肥时间为基准,分别在基肥、越冬肥和穗肥施肥后第7天模拟强降水(90 mm),监测农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并进行连续10 d的氨挥发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中上层(0~10 cm)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增加了降水驱动的生育前期(基肥期,越冬肥期)氮径流和渗漏损失,而穗肥期损失量相当。施肥和降水对基肥期氨挥发排放强度(AVI)无显著影响,但对追肥期(越冬肥期,穗肥期)的AVI影响显著。降水-施肥处理(CF-R)的追肥期AVI(越冬肥期35.02 mg·m^(-2)·d^(-1);穗肥期12.84 mg·m^(-2)·d^(-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越冬肥期15.46~17.29 mg·m^(-2)·d^(-1);穗肥期7.95~11.23 mg·m^(-2)·d^(-1))。此外,越冬肥期氨挥发损失对平均AVI的差异贡献高于穗肥期和基肥期。相关分析表明,表层(0~5 cm)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损失强度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降水条件下CF和CK处理的追肥期AVI均无显著差异,且培养系统的NH_(3)挥发损失量随土壤持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硝化潜势分析表明,施肥对不同土层土壤的硝化潜势均无显著影响,但降水显著降低了中上层土壤的硝化潜势。研究表明,降水对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驱动效应是施肥后表层土壤氮素含量升高和降水后硝化潜势降低的叠加作用结果。除驱动麦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强降水对追肥期氨挥发损失的激发效应应予重视,特别是在越冬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施肥 氨挥发 土壤铵态氮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总体思路与“4R”治理技术 被引量:203
3
作者 杨林章 施卫明 +3 位作者 薛利红 宋祥甫 王慎强 常志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特征,提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及指导原则,总结提炼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即源头减量...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特征,提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及指导原则,总结提炼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即源头减量(Reduce)、过程阻断(Retain)、养分再利用(Reuse)和生态修复(Restore),阐述了"4R"理论的具体技术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结合"十一五"水专项,在直湖港小流域龙延村进行了"4R"理论的具体工程设计和应用。工程实践证明,"4R"理论指导下的龙延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核心示范区TN入河量削减率为47.5%。支浜朱家浜水质明显改善,提升了1~2个等级,其中TN平均降幅达70.2%,NH4-N平均下降84.1%(由2.66~5.33mg·L-1降至0.29~1.28mg·L-1),CODMn平均降幅55.7%(由9.60~15.6mg·L-1降至4.52~7.7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的4R理论 工程应用 水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3
4
作者 杨林章 冯彦房 +4 位作者 施卫明 薛利红 王慎强 宋祥甫 常志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1,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特征,并从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农田径流生态拦截技术以及包括化肥减量化技术和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为主的农业化学品减量使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思想和相关技术研究的趋势,包括系统控制与区域治理结合、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结合、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结合及建立健全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与预警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污染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杨林章 薛利红 +4 位作者 施卫明 刘福兴 宋祥甫 王慎强 张饮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09-2315,共7页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当前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水专项的支持下,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为指导,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当前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水专项的支持下,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为指导,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直湖港小流域龙延村为综合示范区进行了技术的集成与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以此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综合示范区的污染现状"、4R"技术的集成应用与衔接配套、各项技术应用的污染控制效果以及区域环境改善效果,并对"4R"理论的核心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4R理论 工程应用 总氮负荷削减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途径 被引量:96
6
作者 杨林章 王德建 夏立忠 《中国水利》 2004年第20期29-30,共2页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导致太湖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水质变差、湖泊富营养化。当前,要注重对面源污染物质的形成过程及其量化进行研究,通过农田养分投入的减量化技术、地表径流及渗漏的生态拦截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净...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导致太湖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水质变差、湖泊富营养化。当前,要注重对面源污染物质的形成过程及其量化进行研究,通过农田养分投入的减量化技术、地表径流及渗漏的生态拦截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和养殖业废物的控制技术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太湖地区 湖泊富营养化 减量化 污水净化 河流水质 废物 养分 农田 控制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林章 李运东 +1 位作者 李斌 陈建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2-602,共11页
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前的1998年,对三峡库区几个地点(秭归、万县、神农架)不同海拔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地区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虫;常见类群有螨、弹尾目、线蚓、熊虫和猛水蚤目等;同... 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前的1998年,对三峡库区几个地点(秭归、万县、神农架)不同海拔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地区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虫;常见类群有螨、弹尾目、线蚓、熊虫和猛水蚤目等;同一地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类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相关性检验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与个体数之间的相关性受海拔、植被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生境条件(海拔、植被类型等)越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越高。不同群落相似性比较显示,海拔相同、植被相近的群落相似性指数高。对线虫、螨类和弹尾目的数量差异分析表明,秭归地区三个类群受植被、海拔影响不大;万县地区海拔对蜱螨、弹尾目影响较大;神农架地区线虫分布受植被影响较大,螨类和弹尾目在不同植被和土层广布,而该地区枯枝落叶层中螨类数量随植被、海拔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动物群落 多样性 差异性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及标记氮肥的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林章 大崎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94-297,301,共5页
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生产管理水平下,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有机肥 氮肥 氮素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林章 律兆松 董元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02-205,共4页
文章认为,土壤生态学应以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并重。前者包括新理论、新方法、物质与能量转换机理及生态建模及其应用研究;后者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网络的建立、资源生态与环境生态等5个方面。
关键词 土壤 生态学 资源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创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0
作者 杨林章 孙小华 王德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91-195,共5页
一、前言未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的10年,同时也是环境问题愈来愈被公众所重视的10年。未来的10年,是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10年,同时也是全世界进一步加强协作,努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10年。在未来的10年里,生态环境科学将面临新... 一、前言未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的10年,同时也是环境问题愈来愈被公众所重视的10年。未来的10年,是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10年,同时也是全世界进一步加强协作,努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10年。在未来的10年里,生态环境科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于我们新的机遇和使命,我们必须在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中寻找支撑点。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态学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拦截技术 被引量:51
11
作者 施卫明 薛利红 +3 位作者 王建国 刘福兴 宋祥甫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97-1704,共8页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过程阻断 生态拦截 人工湿地 生态沟 丁型潜坝技术 稻田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2
12
作者 宋勇生 范晓晖 +2 位作者 林德喜 杨林章 周健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5-269,共5页
应用微气象学方法研究太湖地区水稻三个不同施肥期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 ,并对其影响因素 (气候、田面水中NH+4 N浓度和作物覆盖等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为各时期施氮量的 18 6 %~ 38 7% ,... 应用微气象学方法研究太湖地区水稻三个不同施肥期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 ,并对其影响因素 (气候、田面水中NH+4 N浓度和作物覆盖等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为各时期施氮量的 18 6 %~ 38 7% ,其中以分蘖肥时期损失最大 ,其次为基肥 ,穗肥氨挥发损失最小。氨挥发损失主要时期是在施肥后 7d内。在水稻不同生长期 ,各因素对氨挥发的影响能力大小并不一样 ,三个施肥期的氨挥发损失通量与施肥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田 氨挥发损失 微气象学 尿素 氮肥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41
13
作者 唐玉姝 魏朝富 +2 位作者 颜廷梅 杨林章 慈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但须结合多样性研究以弥补其无法反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变化的缺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反映土壤中生物类群的多变性和土壤质量在微生物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活性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商等方面,应考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反映微生物种群内的差异。土壤酶活性具有极高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壤动物通常以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土壤动物区系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或活性作为评价土壤生物质量的敏感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相比,土壤生物学指标更能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做出灵敏迅速的响应,因而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酶活性 土壤动物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Ⅰ.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 被引量:82
14
作者 曹志洪 林先贵 +3 位作者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9-804,共6页
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 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 1.1 kg 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 mg 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 mg 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 径流 环境警戒值 面源污染 稻田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源头减量技术 被引量:75
15
作者 薛利红 杨林章 +1 位作者 施卫明 王慎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1-888,共8页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污染源的高度分散性及污染排放的时空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的源头减量技术,并按照技术原理进行了分类阐述。研究表明,源头减量...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污染源的高度分散性及污染排放的时空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的源头减量技术,并按照技术原理进行了分类阐述。研究表明,源头减量可以通过减少肥料用量或者减少排水量两种途径实现。减少肥料用量,可采用基于目标产量和肥料效应函数的氮肥优化技术、按需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有机无机配合技术或者使用新型缓控释肥等技术,也可通过改变轮作制度等来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排水量,则需要对水分进行优化管理,旱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坡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等。减量技术的应用要兼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并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源头减量技术的研发要顺应时代要求,以节本省工为目标,逐步向智能化、机械化迈进。源头减量的同时,要配置生态拦截技术等,并对污染物中的氮磷养分进行回用,最终实现污染物减排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源头减量 优化施肥 节水灌溉 新型缓控释肥 轮作制度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被引量:43
16
作者 刘福兴 宋祥甫 +4 位作者 邹国燕 付子轼 刘娅琴 薛利红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05-2111,共7页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水环境生态修复 生态浮床 水生植物恢复 生态护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水稻土氮素剖面分布及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马力 杨林章 +3 位作者 颜廷梅 王建国 李斗争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6-294,共9页
利用太湖地区26a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氮素分布和C/N的影响,分析了10℃和30℃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差异,拟合了30℃下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方程式。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表层土壤氮素... 利用太湖地区26a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氮素分布和C/N的影响,分析了10℃和30℃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差异,拟合了30℃下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方程式。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表层土壤氮素累积量明显增加,0~2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含氮量普遍高于施化肥处理。20~30cm土层,化肥氮+磷处理(CNP)、化肥氮+磷+钾处理(CNPK)、秸秆+氮处理(CRN)及不施肥对照CK的含氮量高于有机肥+氮+磷处理(MNP)、有机肥+氮+磷+钾处理(MNPK)、秸秆+有机肥+氮处理(MRN)和仅施有机肥处理(M0),而40~50cm土层含氮量差异较小;(2)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表层土C/N值有降低趋势。0~10cm表层土壤的C/N,CNPK>MNPK,CK>M0,而施秸秆处理MRN的C/N最低。20~5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C/N普遍高于化肥处理,施化肥土壤下层的有机质分解程度较高。(3)在30℃下,土壤矿化过程达到稳定状态需要时间较短,且累积矿化量较高。在10℃下,培养后期的矿化速率高于30℃下的速率,但累积矿化量较低,低温条件引起了土壤氮素矿化率的降低。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符合有效积温方程式(p<0·01),K值较接近反应矿化初期各处理的矿化潜力,n值的差异反应MRN、MNP以及CNPK、CNP处理在矿化后期有更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氮素 分布 温度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Ⅱ.稻田土壤氮素养分的累积、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51
18
作者 曹志洪 林先贵 +3 位作者 杨林章 胡正义 董元华 尹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6-260,共5页
自然状态下灌溉稻田每年比旱地要多固氮27kg hm^-2,可以减少氮肥用量,既节约农本和资源,又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稻田在水循环中可吸纳氮素N2~20kg hm^-2,是氮素的汇。该区平原稻麦轮作田氮素的径流流失量平均小于当... 自然状态下灌溉稻田每年比旱地要多固氮27kg hm^-2,可以减少氮肥用量,既节约农本和资源,又缓解对环境的压力。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稻田在水循环中可吸纳氮素N2~20kg hm^-2,是氮素的汇。该区平原稻麦轮作田氮素的径流流失量平均小于当年施氮量的5%,对苏南太湖地区面源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仅为7.5%,不是该区氮素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稻田氮素向下淋失迁移的量低于麦田;太湖地区井水中硝态氮的超标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没有变化,说明该区井水中硝态氮含量高低与农业上氮肥用量没有直接联系。尿素挥发损失量稻季达施氮量的6%-21%,麦季为3.1%-6.5%;稻季氨挥发损失高于麦季;湿沉降带入土壤或水体的氮也是夏(稻)季高于麦季。总体上看,稻田向环境输出的氮少,而固定、汇集的氮多,“稻田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生态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径流氮 淋洗氮 氮循环 稻田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氮素分布和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9
作者 马力 杨林章 +4 位作者 肖和艾 殷士学 夏立忠 李运东 刘国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8-905,共8页
为明确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的影响,探索维持稻田土壤长期供氮潜力的途径,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剖面氮素迁移分布和C/N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温度下... 为明确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的影响,探索维持稻田土壤长期供氮潜力的途径,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剖面氮素迁移分布和C/N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温度下土壤氮素矿化曲线变化和不同施肥方式氮素矿化动态的差异,分析了氮素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或秸秆可以促进红壤水稻土氮素的积累,其主要影响0—20 cm土层,而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作用更明显;长期施氮、磷、钾化肥使土壤C/N降低,而秸秆还田使土壤C/N明显升高。在两种温度下的土壤矿质氮含量和累积矿化量曲线比较相似,10℃下土壤矿化速率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要比30℃下长;30℃下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矿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而10℃下的差异较小,其在56 d内矿化出来的矿质氮是10℃下的近两倍。NP(仅施化肥氮、磷)及NP+C(施化肥氮、磷+秸秆还田)处理均有较高氮素矿化量,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矿化的促进作用比仅施化肥明显。在30℃下,土壤积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较好地符合有效积温方程式(EATM)(p<0.01)。仅施化肥处理和对照方程中的矿化特征常数k值相差不大,而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处理方程的k值则有增大趋势,NPK+C(施化肥氮、磷、钾+秸秆还田)处理的矿化潜力较大,且养分供应能力较强;秸秆配施化肥处理方程中n值的绝对值有减小趋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的累积矿化量保持在一个较稳定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肥 水稻土 氮素 温度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植物群落对铜尾矿废弃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孙庆业 任冠举 +1 位作者 杨林章 安树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3,共7页
在铜陵铜矿区堆存着大量的不同时期弃置的尾矿废弃物,形成大面积铜尾矿废弃地.为了解自然植物群落对铜尾矿废弃地酶活性的影响,对铜陵铜矿区6处不同时期弃置的铜尾矿废弃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自然定居在尾矿废弃地上的植物群落类型能... 在铜陵铜矿区堆存着大量的不同时期弃置的尾矿废弃物,形成大面积铜尾矿废弃地.为了解自然植物群落对铜尾矿废弃地酶活性的影响,对铜陵铜矿区6处不同时期弃置的铜尾矿废弃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自然定居在尾矿废弃地上的植物群落类型能够显著影响表层尾矿中(0~5 cm)的脲酶、芳基硫酸酯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位于木贼-中华结缕草群落和白茅群落下尾矿中的几种土壤酶的活性高于位于狗牙根群落和中华结缕草群落下的尾矿中酶的活性.在所测定的4种土壤酶中,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高于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相关分析表明,4种土壤酶的活性与表层尾矿中的腐殖质、总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与pH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强烈氧化的表层尾矿不仅具有极端贫瘠的养分条件,同时也具有极低的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酯酶 脱氢酶 速效钾 狗牙根 养分 植物群落 铜尾矿 废弃地 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