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宜吉林省东部山区工业原料林的杨树品种及造林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宝华 谷馨梅 +2 位作者 杨学文 甄永恒 闫志成 《吉林林业科技》 2010年第5期55-56,共2页
在红石林区,引进了银中杨、黑林1号杨、黑林2号杨、黑林3号杨、小黑14号杨、白城2号杨、吉林杨、迎春5号杨、中黑防、大叶山杨、中绥12号杨、晚花杨、沙乘草杨、美洲黑杨14个杨树品种进行工业原料林适栽品种选择,结果表明,银中杨为东部... 在红石林区,引进了银中杨、黑林1号杨、黑林2号杨、黑林3号杨、小黑14号杨、白城2号杨、吉林杨、迎春5号杨、中黑防、大叶山杨、中绥12号杨、晚花杨、沙乘草杨、美洲黑杨14个杨树品种进行工业原料林适栽品种选择,结果表明,银中杨为东部山区工业原料林的首选杨树品种。总结了银中杨在东部山区的造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东部山区 工业原料林 适栽品种 造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地质认识与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62
2
作者 杨学文 田军 +6 位作者 王清华 李亚林 海军 李勇 唐雁刚 袁文芳 黄少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8,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了浅层、深层并逐渐向超深层的过程,超深层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勘探,在超深层已发现克拉苏大气田、塔北大油田和塔中大凝析气田,在寒武系盐下也发现了多个重要苗头,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了浅层、深层并逐渐向超深层的过程,超深层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勘探,在超深层已发现克拉苏大气田、塔北大油田和塔中大凝析气田,在寒武系盐下也发现了多个重要苗头,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总结30多年超深层勘探地质认识,认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形成主要受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控制,与盆地经历的3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一致,超深层油气物质基础具有全球普遍性。塔里木超深层油气地质具有三方面特殊性,一是盆地早期持续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超深层烃源岩仍可以大规模生烃,为超深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二是盆地是典型“冷盆”,超深层液态烃仍可保存,主力烃源岩仍处于生气高峰期,超深层油气相态多样。三是盆地不同地区超深层油气成藏组合差异大,但均可划分为三大成藏组合。在石油地质条件重新认识基础上,对每个成藏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下组合和中组合勘探潜力巨大,指出了8个超深层勘探有利领域。针对新区新领域超深层油气勘探,提出了“扩展中组合、突破下组合”的勘探思路,争取获得勘探战略突破,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超深层 地质认识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重力驱油理论探索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学文 汪如军 +3 位作者 邓兴梁 李世银 张辉 姚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在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组合地质特征与储集单元划分分析基础上,制作了2种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驱油物理模拟试验;探索了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复杂流动条件下的注水驱油机理,建立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 在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组合地质特征与储集单元划分分析基础上,制作了2种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驱油物理模拟试验;探索了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复杂流动条件下的注水驱油机理,建立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并据此开展了矿场注水先导试验,评价注水提高采收率实施效果。研究表明: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元可划分为强天然能量连通型、弱天然能量连通型和弱天然能量孤立型3种主要类型;断控缝洞体断裂(裂缝)活动性指数可有效表征储集层连通性,预测注水连通受效方向;断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和自由流共存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可定量描述缝洞体中流体的流动规律;断控缝洞体注入水受岩性体毛细管力作用弱,油水运动主要受重力主导;依据缝洞空间连通结构和井储空间配置关系提出的单井注水吞吐替油、单元注水驱油、单井高压注水开发方式经矿场先导试验证实,注水重力驱油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断控碳酸盐岩油藏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水驱 重力驱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口泉油田走滑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学文 邵鸿良 +6 位作者 尚建林 王勇 冯旭军 聂建疆 王昌勇 邢凤存 高振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207,共4页
最近在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发现了一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十余条走滑断层将北东向的克乌断层截为十数段,并依次错开。走滑断层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上有清晰显示,主要表现为:各波组同相轴的终端呈线状定向延伸;波组同相轴图像有牵引现象;... 最近在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发现了一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十余条走滑断层将北东向的克乌断层截为十数段,并依次错开。走滑断层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上有清晰显示,主要表现为:各波组同相轴的终端呈线状定向延伸;波组同相轴图像有牵引现象;同属一套同相轴波组图形被明显错开;同相轴的波形突然变化;一套波组突然同向弯曲等。走滑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显示不如水平切片明显,但也有一定特征:中生界波组突然中断消失,与石炭系基底杂乱反射对接在一起;波组有中断现象,一系列中断点呈高角度向深部延伸;波组呈现波状变动或表现为反射突然模糊等。走滑断层为张扭性质,是北东向逆断层的配套滞后产物。百口泉油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块恰与走滑断层发育带基本吻合,故百口泉走滑断裂带对油气富集成藏以建设性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三维地震 水平切片 张扭性 油气成藏 建设性 百口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学文 韩曼丽 +2 位作者 高峰 李茜 詹瑧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IA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沙利度胺组(作为阳性对照...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IA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沙利度胺组(作为阳性对照)、雷公藤多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不同组织(肺、心、肝、肾、滑膜)中VEGF的表达,观察雷公藤多苷对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多苷组、沙利度胺组大鼠各组织中VEGF mRNA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沙利度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CIA大鼠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76
6
作者 杨学文 东耀峻 +3 位作者 李祖兵 张文峰 严全梅 赵吉宏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坚因内固定的患者37例(骨折30例,正颌手术5例,植骨手术2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了解 关系的恢复及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结果:在本组病例中.33例患者...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坚因内固定的患者37例(骨折30例,正颌手术5例,植骨手术2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了解 关系的恢复及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结果:在本组病例中.33例患者骨段间顺利愈合,1例因骨创感染,另1例因固定螺钉松动,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4个月时取出夹板,2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结论:在正颌手术及颌骨骨折中,使用坚固内固定,既利于骨段间的稳定加速其愈合,又缩短了颌间栓结时间,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固内固定 颌骨骨折 正颌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香豆酸-3-羟基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学文 彭镇华 +1 位作者 高志民 李雪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051-14053,14197,共4页
香豆酸-3羟-基化酶(C3H)是木质素单体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采用文库筛选的方法从毛竹萌发种子全长cDNA文库中克隆了1个C3H基因,命名为PheC3H。PheC3H基因全长1842bp,包括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5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PheC3H... 香豆酸-3羟-基化酶(C3H)是木质素单体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采用文库筛选的方法从毛竹萌发种子全长cDNA文库中克隆了1个C3H基因,命名为PheC3H。PheC3H基因全长1842bp,包括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由5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PheC3H),C端具有1个细胞色素P450蛋白(CYP450)特异的保守结构域。相似性比对显示,PheC3H与其他植物的C3H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小麦的CYP98A蛋白相似性最高,达91.2%;聚类分析表明,PheC3H属于CYP98A亚家族蛋白;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heC3H在一年生实生毛竹叶鞘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根中,在叶片和茎中表达量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香豆酸-3-羟基化酶 表达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法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学文 王礼文 +2 位作者 缪界平 陈亚军 陈云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2,共2页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14C呼气试验(14C-UBT)对66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PCR检出率为69.7%,14C-UBT检出率为71.2%,PCR、14C-UBT两种方法诊断Hp感染...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14C呼气试验(14C-UBT)对66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PCR检出率为69.7%,14C-UBT检出率为71.2%,PCR、14C-UBT两种方法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95.2%和90.5%,精确性分别为98.5%和97.0%;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Hp检出率分别为77.8%和65.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Hp感染无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4C-UBT和采用自制的采样器获取胃粘膜组织进行PCR检测Hp均具有非创伤性、简便、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点,后者还可进行Hp细胞毒株和非细胞毒株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14C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在幽门螺杆菌检测及分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学文 王礼文 +2 位作者 缪界平 赵春 张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应用多重PCR同时扩增 16SrRNA和cagA基因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分型。PCR产物经DNA序列测定证实为特异性扩增 ,敏感度为 10 2 CFU/ml。 48株Hp菌株中 ,Ⅰ型菌株 (cagA + ) 2 6株 (5 4 2 % ) ;5 5 0份胃粘液标本 ,Hp阳性 (16SrRNA基因... 应用多重PCR同时扩增 16SrRNA和cagA基因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分型。PCR产物经DNA序列测定证实为特异性扩增 ,敏感度为 10 2 CFU/ml。 48株Hp菌株中 ,Ⅰ型菌株 (cagA + ) 2 6株 (5 4 2 % ) ;5 5 0份胃粘液标本 ,Hp阳性 (16SrRNA基因 + ) 2 6 1份 (4 7 5 % ) ,其中Ⅰ型Hp 139份 (5 3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多重PCR 16SRRNA基因 CA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口泉油田稠油冷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学文 王勇 +2 位作者 徐雄 江跃民 陈建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8-239,共2页
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百重七区稠油油藏实施蒸汽吞吐开发的第二轮后,暴露出单井产油量递减快,油温下降快,周期生产时间短,产油量低,油井汽窜、出砂、套管损伤严重,油井周期回采水率低、初期油汽比低于0.2,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对下侏... 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百重七区稠油油藏实施蒸汽吞吐开发的第二轮后,暴露出单井产油量递减快,油温下降快,周期生产时间短,产油量低,油井汽窜、出砂、套管损伤严重,油井周期回采水率低、初期油汽比低于0.2,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对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中三叠统上克拉玛依组疏松砂岩储集层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稠油冷采出砂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并与研究区油藏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百重七区稠油油藏实施出砂冷采具有较大的潜力,目前的开发阶段是出砂冷采较有利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冷采 蒸气驱 回采 百口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整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学文 李祖兵 +3 位作者 东耀峻 刘刚 赵吉宏 丽航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1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和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 :对 10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伴有牙合关系紊乱的患者 ,我们参照X -线片中提示骨折部位和畸形类型 ,对头影测量侧位片作VTO并进行模型研究 ,确定截骨部位后... 目的 :探讨应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和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 :对 10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伴有牙合关系紊乱的患者 ,我们参照X -线片中提示骨折部位和畸形类型 ,对头影测量侧位片作VTO并进行模型研究 ,确定截骨部位后将模型移动或分段 ,恢复外伤前的咬合关系 ,并将此关系转移到牙合架上 ,调整牙合架 ,使用自凝塑料制作定位牙合板。术中先截开错位愈合的骨段 ,下颌骨陈旧性骨折的复位一般较为理想 ,上颌骨陈旧骨折常需配合LeFortⅠ型截骨术。结果 :9例患者术后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及面型 ,1例术后配合正畸治疗也恢复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借助正颌外科的设计程序和手术方法 ,较容易也会很准确的将错位愈合的骨段重新复位 ,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 ,为骨段间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正颌外科 治疗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伤口疼痛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杨学文 郑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42,共2页
产后伤口包括剖宫术腹部伤口及会阴切开伤口。临床观察不论何种分娩方式有伤口时,都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伤口疼痛虽是一种正常的痛觉反应,但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时间疼痛就会影响饮食睡眠及母乳喂养,危害母婴健康。因此,正确... 产后伤口包括剖宫术腹部伤口及会阴切开伤口。临床观察不论何种分娩方式有伤口时,都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伤口疼痛虽是一种正常的痛觉反应,但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时间疼痛就会影响饮食睡眠及母乳喂养,危害母婴健康。因此,正确评估伤口疼痛,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伤口疼痛 临床分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强内固定技术在正颌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学文 东耀峻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总结坚强内固定技术在正颌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对 4 1例接受正颌手术的患者采用不同形状钛板行坚强内固定 ,其中下颌升支矢截骨术 (sagittalsplitruamsosteotomy) 2 0例 ,颏成形术 (genioplasty) 7例 ,LeFortⅠ截骨术 5例 ,... 目的 :总结坚强内固定技术在正颌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对 4 1例接受正颌手术的患者采用不同形状钛板行坚强内固定 ,其中下颌升支矢截骨术 (sagittalsplitruamsosteotomy) 2 0例 ,颏成形术 (genioplasty) 7例 ,LeFortⅠ截骨术 5例 ,上颌前份截骨术 (anteriormaxillayosteotomy) 5例 ,双颌手术 (bimaxillarysurgery) 4例。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先恢复预期咬合关系并暂行颌间栓结 ,然后对截开骨段进行坚强内固定 ,最后拆除暂行的颌间栓结 ,同时检查咬合关系。结果 :采用坚强内固定的患者颌间栓结时间较传统固定方法明显缩短 ,经过术后 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随诊复查 ,发现所有截骨段均愈合良好 ,患者下颌运动功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术前状态 ,所有患者均未诉有不适感。结论 :坚强内固定技术是正颌外科中固定截骨段最好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加速骨段间的愈合速度 ,减少颌间栓结时间 ,便于患者营养的摄取和保持口腔卫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手术 坚强内固定技术 颌间栓结 咬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变井储的双孔介质典型曲线的识别──以克拉玛依夏子街油田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学文 郭建国 李新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3-334,342,共3页
夏子街油田属低渗透带气顶的断块饱和油藏,由于构造及油气水关系复杂,给生产井压力恢复曲线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致不能准确地掌握地下油气水运动规律及油气藏的动态变化。为此,以常规试井分析方法为基础,依据双孔介质油气藏渗... 夏子街油田属低渗透带气顶的断块饱和油藏,由于构造及油气水关系复杂,给生产井压力恢复曲线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致不能准确地掌握地下油气水运动规律及油气藏的动态变化。为此,以常规试井分析方法为基础,依据双孔介质油气藏渗流理论,提出了具有复杂内外边界条件的双孔介质油气藏典型试井曲线的识别方法。对早期压力曲线出现的“驼峰”及不呈45°直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验证,解决了此类油田长期存在的试井分析难题,为认识改造油气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子街油田 多重介质 低渗透 油气藏 典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口泉油田重复射孔提高油井产能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学文 陈学杰 +2 位作者 戴勇 徐泽峰 张正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61-264,共4页
油井井底和近井地带地层结垢,油层内部粘土质点的迁移、堆积、膨胀导致油层渗流条件变差,是造成百口泉油田产液量大幅度下降、油层动用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1993年起,在百口泉油田进行了重复射孔现场试验,在含油饱和度高、射孔... 油井井底和近井地带地层结垢,油层内部粘土质点的迁移、堆积、膨胀导致油层渗流条件变差,是造成百口泉油田产液量大幅度下降、油层动用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1993年起,在百口泉油田进行了重复射孔现场试验,在含油饱和度高、射孔密度低的层段进行重复射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油层的动用程度;增加了产量;促进了油藏的稳产。试验结果表明,为充分发挥重复射孔的效益,必须在油水井上同时进行重复射孔;油井要选择含水率小于80%,层间矛盾不突出的井;重复射孔后应及时放大压差生产,以减少层间干扰;对吸水不均匀的注水井应先调剖,平衡纵向上的吸水状况后再重复射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百口泉油田 重复射孔 油井 产量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改善油层渗流状况的地质研究──以百口泉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学文 喻文 +3 位作者 王成君 赵玲莉 钱志华 王国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油井井底和近井地带地层结垢,油层内部粘土质点的迁移、堆积、膨胀导致油层渗流条件变差,这是造成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产液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采用酸化工艺改善油层渗流条件,使产液量和产油量都有大幅度提高。采取酸化措施前应... 油井井底和近井地带地层结垢,油层内部粘土质点的迁移、堆积、膨胀导致油层渗流条件变差,这是造成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产液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采用酸化工艺改善油层渗流条件,使产液量和产油量都有大幅度提高。采取酸化措施前应先找水、堵水。实践表明,采用胶束酸酸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油层 渗层 渗流条件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试井技术理论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学文 郭建国 +2 位作者 徐瑞秀 刘焕华 吴坚强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6-40,共5页
依据稠油油藏非牛顿幂律流体渗流理论,建立了均质、均质复合介质储层数学模型,并编制了一套稠油试井分析软件,并对典型曲线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现场实例应用,取得了稠油开发的重要参数,认为理论方法符合油田生产实际情... 依据稠油油藏非牛顿幂律流体渗流理论,建立了均质、均质复合介质储层数学模型,并编制了一套稠油试井分析软件,并对典型曲线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现场实例应用,取得了稠油开发的重要参数,认为理论方法符合油田生产实际情况,对稠油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井技术 稠油油藏 热采井 幂律流体 数学模型 典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措施——以百口泉油田检188断块克上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学文 刘焕华 陈书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3-86,共4页
以百口泉油田检188断块克上组油藏为例,总结了如何提高非均质、薄层、低饱和砾岩油藏开发效果的做法:针对低饱和油藏地饱压差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油藏弹性能量,采取先转抽求产;当地层压力降到一定程度后,在短期内完成注水井的转注工作,进... 以百口泉油田检188断块克上组油藏为例,总结了如何提高非均质、薄层、低饱和砾岩油藏开发效果的做法:针对低饱和油藏地饱压差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油藏弹性能量,采取先转抽求产;当地层压力降到一定程度后,在短期内完成注水井的转注工作,进行温和注水,控制注采比,合理补充地层能量,以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注水见效后再及时放大生产压差生产,进行合理的动态调配,进一步扩大注水效果;对油井进行增产措施;对水井进行地面分注,对注不进、注水不满足井进行增注等措施,进一步扩大注水波及系数,提高了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注水 开发效果 断块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水动力法提高砾岩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学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对于非均质程度很高的砾岩油层,采用周期性注水方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周期性脉冲式注水可以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压力状态,在薄含水层中造成剩余压力。借助于毛细管力可以使含油薄层的含水饱和度提高,增加水淹层的含油饱和... 对于非均质程度很高的砾岩油层,采用周期性注水方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周期性脉冲式注水可以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压力状态,在薄含水层中造成剩余压力。借助于毛细管力可以使含油薄层的含水饱和度提高,增加水淹层的含油饱和度。根据砾岩油藏具有高渗透主力油层连片集中分布的特点,可将已有的面积注水井网按高渗透层的主体延伸方向,组合为排状注水井网,然后针对地下不同情况实施定向、轮向周期性水动力注水。采取这种注水方式可以进一步扩大注水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 油气藏 注水 水动力法 原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口”管理在产科新生儿交接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学文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2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接口"管理在产科新生儿交接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7 659例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新生儿交接管理;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的27 638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按照"接... 目的探讨"接口"管理在产科新生儿交接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7 659例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新生儿交接管理;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的27 638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按照"接口"管理的理论,制定并执行产科新生儿交接及核对流程,并引导产妇和家属参与到"接口"管理中。结果观察组"接口"问题发生率为0.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4‰(P<0.05)。两组交接"接口"不良问题(除亲子鉴定外)发生率和不同"接口"环节中护理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接口"管理有效地增进了新生儿交接系统的安全性,增强护理的规范性、护士的责任感,协调了多科合作,保障了交接系统的安全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交接 身份识别 风险隐患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