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质课程文化的“合生”设计与路径选择
1
作者
杨四耕
《江苏教育》
2024年第34期30-34,共5页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课程与文化的“合生”设计是建构新质课程文化的重要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新质课程文化建构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演绎路径,实现从文化概念到课程设计的“合生”,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归纳路径,实现从课程实践到...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课程与文化的“合生”设计是建构新质课程文化的重要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新质课程文化建构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演绎路径,实现从文化概念到课程设计的“合生”,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归纳路径,实现从课程实践到文化逻辑的“合生”。不论采取哪一条路径,我们都必须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提供充分理由或理论依据,增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的认同感。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课程文化
“合生”设计
演绎路径
归纳路径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维度和方法
被引量:
4
2
作者
杨四耕
《江苏教育》
2021年第54期14-19,共6页
巧用“学科三棱锥”模型建设特色学科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采取“1+X”和“1*X”学科课程群建设策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群;秉持大情怀、提炼大概念、推进大思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教学架构;因科制宜,因材施...
巧用“学科三棱锥”模型建设特色学科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采取“1+X”和“1*X”学科课程群建设策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群;秉持大情怀、提炼大概念、推进大思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教学架构;因科制宜,因材施教,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学习指导;从团队建设和教研文化层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团队,是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三棱锥
特色学科
学科课程
学科教学
学科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18条建议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7年第9期40-45,共6页
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一是1.0层次。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二是2.0层次。处在这个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
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一是1.0层次。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二是2.0层次。处在这个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处于围绕办学特色的“线性”课程设计与打造水平。三是3.0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变革
学习过程
统整
立德树人
走进大自然
个别化学习
育人目标
项目目标
实践家
有用之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题式思维:以课程群建构品质课程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6年第10期41-43,共3页
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改革品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当前,学校推进课程建设的热情比较高涨,但存在拼盘式、大杂烩、碎片化等现实问题。学生发展孩心素养.就足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建设有品质的课程要把核心素养具体化到相应的...
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改革品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当前,学校推进课程建设的热情比较高涨,但存在拼盘式、大杂烩、碎片化等现实问题。学生发展孩心素养.就足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建设有品质的课程要把核心素养具体化到相应的课程中,明确学科素养内涵,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并从素养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和学科内容的遴选,实现核心索养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领域或学科的衔接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群
品质
学科素养
思维
解题
课程建设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学科三棱锥”:打造优质学校核心竞争力
被引量:
1
5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4年第2期35-37,共3页
学科是中小学的细胞,承担着知识授受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从中小学组织特征看,中小学是以学科建制为基本特征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专业组织,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分门别类进行的,也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和管理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
学科是中小学的细胞,承担着知识授受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从中小学组织特征看,中小学是以学科建制为基本特征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专业组织,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分门别类进行的,也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和管理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科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制
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棱锥
中小学教师
专业组织
文化传承
课堂教学
单位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3年第12期1-1,共1页
教育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换。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
关键词
教育
温暖
功课
精神成长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心灵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首要课程原理:学校课程发展的整合性架构
被引量:
1
7
作者
杨四耕
《江苏教育》
2019年第59期6-10,共5页
学校课程实践的复杂性,需要整合性的课程理论架构作指导。“首要课程原理”是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观念架构,它将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拓展为具有本土化特质的“五个基本原理”:一是聚焦学习原理,倾听儿童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内核...
学校课程实践的复杂性,需要整合性的课程理论架构作指导。“首要课程原理”是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观念架构,它将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拓展为具有本土化特质的“五个基本原理”:一是聚焦学习原理,倾听儿童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内核;二是情境慎思原理,清晰学校课程变革的家底;三是文化融入原理,让学校课程充满文化气息;四是目标导引原理,确保学校课程变革的理性精神;五是扎根过程原理,展现活跃的学校课程图景。“首要课程原理”是为学校课程情境分析、课程哲学厘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编制以及扎根过程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整合性理论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要课程原理
学校课程变革
课程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提升区域课程品质的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20年第7期106-111,共6页
区域课程改革既受国家课程改革政策影响,又与学校课程变革主体意愿相关。无论是国家课程改革的落地,还是学校课程变革的统领,都和区域这个中间环节密不可分。就区域课程改革推进模式而言,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空降模式、"...
区域课程改革既受国家课程改革政策影响,又与学校课程变革主体意愿相关。无论是国家课程改革的落地,还是学校课程变革的统领,都和区域这个中间环节密不可分。就区域课程改革推进模式而言,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空降模式、"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和"平行主体"的分布模式三种。[1]从宏观角度看,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层级设计是最有效的;从微观角度看,自下而上的课程变革主体参与是最重要的;从文化角度看,平行主体的课程变革激励分享是最有意义的。面对各种课程变革模式,如何取长补短是提升区域课程品质的选择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变革
课程品质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分布模式
主体参与
主体意愿
推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怎样给高效教学经验命名
9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2年第11期28-31,共4页
在学校管理的天平上,质量与安全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两颗砝码。就质量而言,当下一所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才有发展,这是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然.而办学质量中最核心的是高效教学的炼成。《怎样给高效教学经验命名》一文...
在学校管理的天平上,质量与安全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两颗砝码。就质量而言,当下一所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才有发展,这是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然.而办学质量中最核心的是高效教学的炼成。《怎样给高效教学经验命名》一文,虽然讲的是命名之事,但理清这一过程的逻辑顺序。思考文中所例举的学校高效教学命名的缘由,也有助于探寻高效教学经验是如何炼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经验
学校管理
办学质量
优质教育资源
高效教学
科学发展
何炼成
天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让儿童做一些与考试成绩无关的事
10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3年第7期7-7,共1页
教育是梦想的事业。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点燃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梦想、即超越。一句话,梦想是教育的重要品格。
关键词
考试成绩
儿童
梦想
教育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综合施策,推进区域课程改革——上海市嘉定区“品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11
作者
杨四耕
《教育家》
2018年第4X期52-54,共3页
2006年至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这两个议题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期间举办了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选活动,研制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
2006年至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这两个议题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期间举办了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选活动,研制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如何将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地运用于提升区域及中小学课程品质?2012年,我们和上海市嘉定区合作,围绕'品质课程',认真梳理了区域课程变革的路径、经验与思考,以期破译课程深度变革的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学校课程制度
课程改革
上海市
嘉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道
12
作者
杨四耕
《教育家》
2019年第8期55-56,共2页
我是专门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打交道最多的是中小学校。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关于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一点体会。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必要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低智商社会》,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写的。这本书指出,时代的发展并没有相...
我是专门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打交道最多的是中小学校。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关于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一点体会。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必要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低智商社会》,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写的。这本书指出,时代的发展并没有相应提高人们的智商,反而使得人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人们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
被引量:
13
13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09年第5期34-37,共4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多从“物”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内心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多从“物”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教育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跨界学习: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14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6年第6期53-53,共1页
一、“离身的危机”:当下课程教学的普遍问题 1“.抽象”的知识:离开了知识发生的情境;2“.割裂”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完整结构;3“.无情”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人文情怀。课堂教学呼唤:让知识回到儿童身上,让学习与儿童发生“意...
一、“离身的危机”:当下课程教学的普遍问题 1“.抽象”的知识:离开了知识发生的情境;2“.割裂”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完整结构;3“.无情”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人文情怀。课堂教学呼唤:让知识回到儿童身上,让学习与儿童发生“意义”联系!让我们一起改变“被学习”的状态!二、跨界学习:课程与教学的新样态亚瑟·M·格林伯格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兼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具身认知理论创始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变革
终身教授
麦迪逊
亚瑟
课堂教学
心理系
育人目标
心理学系
封闭式教育
开放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良好的理论,总是给实践以力量
15
作者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9年第5期36-37,共2页
西方课程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对课程实践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课程开发模式研究。西方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卢姆;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是斯滕豪斯;三是课程开发...
西方课程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对课程实践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课程开发模式研究。西方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卢姆;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是斯滕豪斯;三是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劳顿和斯基尔贝克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四是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以施瓦布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实践
课程开发模式
力量
代表人物
课程研究
影响比较
布卢姆
施瓦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课程制度:用规则驾驭人性
16
作者
王湘蓉
吴俣
杨四耕
《教育家》
2018年第12X期8-9,共2页
任何一项改革要成为常态,都应有必要的制度支撑。离开了制度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便很难揭示课程改革的深层机理,也很难确保课程改革的预期成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清晰地知道课程决策、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等课程要素的逻辑以及...
任何一项改革要成为常态,都应有必要的制度支撑。离开了制度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便很难揭示课程改革的深层机理,也很难确保课程改革的预期成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清晰地知道课程决策、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等课程要素的逻辑以及变化,更应把握这个逻辑与变化背后所隐含的制度内涵,巧用规则驾驭人性。为使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向度上推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在'伦理—价值'向度上,彰显学生发展第一的立场;在'文化—规范'向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制度
课程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质课程文化的“合生”设计与路径选择
1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出处
《江苏教育》
2024年第34期30-34,共5页
文摘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课程与文化的“合生”设计是建构新质课程文化的重要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新质课程文化建构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演绎路径,实现从文化概念到课程设计的“合生”,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归纳路径,实现从课程实践到文化逻辑的“合生”。不论采取哪一条路径,我们都必须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提供充分理由或理论依据,增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的认同感。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关键词
新质课程文化
“合生”设计
演绎路径
归纳路径
文化自觉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维度和方法
被引量:
4
2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江苏教育》
2021年第54期14-19,共6页
文摘
巧用“学科三棱锥”模型建设特色学科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采取“1+X”和“1*X”学科课程群建设策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群;秉持大情怀、提炼大概念、推进大思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教学架构;因科制宜,因材施教,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学习指导;从团队建设和教研文化层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团队,是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学科三棱锥
特色学科
学科课程
学科教学
学科学习
分类号
G6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18条建议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今日教育》
2017年第9期40-45,共6页
文摘
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一是1.0层次。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二是2.0层次。处在这个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处于围绕办学特色的“线性”课程设计与打造水平。三是3.0层次。
关键词
深度变革
学习过程
统整
立德树人
走进大自然
个别化学习
育人目标
项目目标
实践家
有用之才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题式思维:以课程群建构品质课程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今日教育》
2016年第10期41-43,共3页
文摘
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改革品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当前,学校推进课程建设的热情比较高涨,但存在拼盘式、大杂烩、碎片化等现实问题。学生发展孩心素养.就足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建设有品质的课程要把核心素养具体化到相应的课程中,明确学科素养内涵,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并从素养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和学科内容的遴选,实现核心索养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领域或学科的衔接和融合。
关键词
课程群
品质
学科素养
思维
解题
课程建设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分类号
G642.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科三棱锥”:打造优质学校核心竞争力
被引量:
1
5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
出处
《今日教育》
2014年第2期35-37,共3页
文摘
学科是中小学的细胞,承担着知识授受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从中小学组织特征看,中小学是以学科建制为基本特征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专业组织,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分门别类进行的,也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和管理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科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家园。
关键词
学科建制
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棱锥
中小学教师
专业组织
文化传承
课堂教学
单位组织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今日教育》
2013年第12期1-1,共1页
文摘
教育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换。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
关键词
教育
温暖
功课
精神成长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心灵
儿童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首要课程原理:学校课程发展的整合性架构
被引量:
1
7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出处
《江苏教育》
2019年第59期6-10,共5页
文摘
学校课程实践的复杂性,需要整合性的课程理论架构作指导。“首要课程原理”是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观念架构,它将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拓展为具有本土化特质的“五个基本原理”:一是聚焦学习原理,倾听儿童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内核;二是情境慎思原理,清晰学校课程变革的家底;三是文化融入原理,让学校课程充满文化气息;四是目标导引原理,确保学校课程变革的理性精神;五是扎根过程原理,展现活跃的学校课程图景。“首要课程原理”是为学校课程情境分析、课程哲学厘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编制以及扎根过程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整合性理论架构。
关键词
首要课程原理
学校课程变革
课程开发模式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提升区域课程品质的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今日教育》
2020年第7期106-111,共6页
文摘
区域课程改革既受国家课程改革政策影响,又与学校课程变革主体意愿相关。无论是国家课程改革的落地,还是学校课程变革的统领,都和区域这个中间环节密不可分。就区域课程改革推进模式而言,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空降模式、"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和"平行主体"的分布模式三种。[1]从宏观角度看,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层级设计是最有效的;从微观角度看,自下而上的课程变革主体参与是最重要的;从文化角度看,平行主体的课程变革激励分享是最有意义的。面对各种课程变革模式,如何取长补短是提升区域课程品质的选择智慧。
关键词
课程变革
课程品质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分布模式
主体参与
主体意愿
推进模式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怎样给高效教学经验命名
9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室
出处
《今日教育》
2012年第11期28-31,共4页
文摘
在学校管理的天平上,质量与安全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两颗砝码。就质量而言,当下一所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才有发展,这是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然.而办学质量中最核心的是高效教学的炼成。《怎样给高效教学经验命名》一文,虽然讲的是命名之事,但理清这一过程的逻辑顺序。思考文中所例举的学校高效教学命名的缘由,也有助于探寻高效教学经验是如何炼成的。
关键词
教学经验
学校管理
办学质量
优质教育资源
高效教学
科学发展
何炼成
天平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让儿童做一些与考试成绩无关的事
10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室
出处
《今日教育》
2013年第7期7-7,共1页
文摘
教育是梦想的事业。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点燃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梦想、即超越。一句话,梦想是教育的重要品格。
关键词
考试成绩
儿童
梦想
教育
意义
分类号
G424.7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综合施策,推进区域课程改革——上海市嘉定区“品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11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教育家》
2018年第4X期52-54,共3页
文摘
2006年至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这两个议题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期间举办了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选活动,研制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如何将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地运用于提升区域及中小学课程品质?2012年,我们和上海市嘉定区合作,围绕'品质课程',认真梳理了区域课程变革的路径、经验与思考,以期破译课程深度变革的密码。
关键词
中小学
学校课程制度
课程改革
上海市
嘉定区
分类号
G6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道
12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教育家》
2019年第8期55-56,共2页
文摘
我是专门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打交道最多的是中小学校。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关于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一点体会。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必要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低智商社会》,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写的。这本书指出,时代的发展并没有相应提高人们的智商,反而使得人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人们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
关键词
学校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变革
分类号
G6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
被引量:
13
13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上海教科所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
出处
《今日教育》
2009年第5期34-37,共4页
文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多从“物”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体验”
教育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界学习: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14
作者
杨四耕
出处
《今日教育》
2016年第6期53-53,共1页
文摘
一、“离身的危机”:当下课程教学的普遍问题 1“.抽象”的知识:离开了知识发生的情境;2“.割裂”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完整结构;3“.无情”的知识:离开了知识的人文情怀。课堂教学呼唤:让知识回到儿童身上,让学习与儿童发生“意义”联系!让我们一起改变“被学习”的状态!二、跨界学习:课程与教学的新样态亚瑟·M·格林伯格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兼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具身认知理论创始人之一。
关键词
课程变革
终身教授
麦迪逊
亚瑟
课堂教学
心理系
育人目标
心理学系
封闭式教育
开放式教育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良好的理论,总是给实践以力量
15
作者
杨四耕
机构
全国品质课程联盟
出处
《今日教育》
2019年第5期36-37,共2页
文摘
西方课程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对课程实践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课程开发模式研究。西方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卢姆;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是斯滕豪斯;三是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劳顿和斯基尔贝克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四是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以施瓦布为代表。
关键词
课程实践
课程开发模式
力量
代表人物
课程研究
影响比较
布卢姆
施瓦布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课程制度:用规则驾驭人性
16
作者
王湘蓉
吴俣
杨四耕
出处
《教育家》
2018年第12X期8-9,共2页
文摘
任何一项改革要成为常态,都应有必要的制度支撑。离开了制度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便很难揭示课程改革的深层机理,也很难确保课程改革的预期成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清晰地知道课程决策、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等课程要素的逻辑以及变化,更应把握这个逻辑与变化背后所隐含的制度内涵,巧用规则驾驭人性。为使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向度上推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在'伦理—价值'向度上,彰显学生发展第一的立场;在'文化—规范'向度上。
关键词
学校课程制度
课程变革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质课程文化的“合生”设计与路径选择
杨四耕
《江苏教育》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维度和方法
杨四耕
《江苏教育》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18条建议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解题式思维:以课程群建构品质课程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学科三棱锥”:打造优质学校核心竞争力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首要课程原理:学校课程发展的整合性架构
杨四耕
《江苏教育》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提升区域课程品质的探索与实践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怎样给高效教学经验命名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让儿童做一些与考试成绩无关的事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综合施策,推进区域课程改革——上海市嘉定区“品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杨四耕
《教育家》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道
杨四耕
《教育家》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0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跨界学习:课程变革的新取向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良好的理论,总是给实践以力量
杨四耕
《今日教育》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课程制度:用规则驾驭人性
王湘蓉
吴俣
杨四耕
《教育家》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