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林 何朋 +2 位作者 张志明 杨雪辰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和静态暗箱法,原位监测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性和氧化亚氮(N_2O)通量,探究增温和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秸秆还田没有显著影响土壤氮有效性,但其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_2O通量,且7月增温和秸秆还田处理对N_2O通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在不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提升了109%;在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下降了2%。增温、秸秆还田和取样月份对N_2O通量也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周转的调控作用,对研究黑土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全球变暖 氮素有效性 N_2O通量 大豆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禄军 于占源 +2 位作者 曾德慧 艾桂艳 李晶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以及植物的科属结构,显著增加了群落植被高度和盖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以及植物的科属结构,显著增加了群落植被高度和盖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比对照的植被高度均提高了64.5和66.8 cm,植被盖度分别提高17.1%和18.1%。2)施磷肥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3)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显著减小了沙质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分别减少物种数49.5%和51.5%。4)施磷肥对群落物种数和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表明除了生产力,合理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也是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经营需要考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优势度 科尔沁沙地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树种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及其抗旱指标的选取 被引量:68
3
作者 李禄军 蒋志荣 +1 位作者 李正平 邵玲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3-254,259,共3页
对红柳、侧柏、合头草的9个抗旱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三种树种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树种抗旱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柳>侧柏>合头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3树种的抗旱性与9个抗旱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对红柳、侧柏、合头草的9个抗旱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三种树种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树种抗旱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柳>侧柏>合头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3树种的抗旱性与9个抗旱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电导率可作为3树种重要的抗旱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性 隶属函数 综合评价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节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禄军 蒋志荣 +1 位作者 车克钧 邵玲玲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6年第3期104-106,共3页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在自然条件下对柠条叶片蒸腾速率的日进程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晴天条件下,柠条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15:00时,约为9.392μmolH2O·m^-2·s^-1。采用一元线...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在自然条件下对柠条叶片蒸腾速率的日进程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晴天条件下,柠条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15:00时,约为9.392μmolH2O·m^-2·s^-1。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柠条叶片蒸腾速率与大气温度、叶片温度、水汽压、水汽压亏缺等生理、生态因子间的回归方程。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蒸腾速率与水汽压和胞间CO2浓度的回归方程为:TRAN=0.563EAIR-0.00491CINT+1.824(R^2=0.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蒸腾速率 日变化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树种抗旱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禄军 车克钧 +1 位作者 蒋志荣 邵玲玲 《防护林科技》 2006年第6期26-27,79,共3页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红柳、侧柏和合头草等3个树种的抗旱性与9项抗旱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电导率与3个树种的关联度分别为0.767 4、0.700 5、0.679 3和0.628 7,它们可...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红柳、侧柏和合头草等3个树种的抗旱性与9项抗旱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电导率与3个树种的关联度分别为0.767 4、0.700 5、0.679 3和0.628 7,它们可作为3个树种重要的抗旱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性 隶属函数 灰色关联分析 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下黑土农田土壤呼吸与碳平衡 被引量:29
6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2 位作者 乔云发 李禄军 尤孟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5-401,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与碳平衡对于科学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下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小麦-玉米-大豆...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与碳平衡对于科学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下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体系2005—2007年的作物固碳量与土壤CO2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该轮作体系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作物固碳量的高低表现为:玉米>大豆>小麦,平均值分别为6 513 kg(C).hm-2、4 025 kg(C).hm-2和3 655kg(C).hm-2。从作物生长季土壤CO2排放总量来看,3种作物以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排放总量最高,平均值达4 062 kg(C).hm-2;其次为玉米,为3 813 kg(C).hm-2;而小麦最低,为2 326 kg(C).hm-2。3种作物轮作下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表明黑土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为大气CO2的"汇",不同作物系统的碳汇强度表现为玉米>小麦>大豆,三者的平均值分别为3 215 kg(C).hm-2、1 643 kg(C).hm-2和512 kg(C).hm-2。长期均衡施用氮、磷、钾化肥或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小麦、玉米和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和土壤CO2排放总量均明显增加,并在氮、磷、钾配施有机肥处理下达到最高。不同的施肥管理措施将改变土壤-植物系统作为大气CO2"汇"的程度,总体表现为化肥均衡施用下NEP值较高,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下农田生态系统的NEP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呼吸 固碳量 碳平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梁尧 苑亚茹 +4 位作者 韩晓增 李禄军 邹文秀 任军 李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86-1594,共9页
【目的】团聚体的形成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保护,施用有机肥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量化有机肥施用剂量与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阐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 【目的】团聚体的形成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保护,施用有机肥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量化有机肥施用剂量与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阐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平台,选择连续10年进行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处理[0、7.5、15、22.5 t/(hm^2·a)]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将团聚体分组与腐殖酸提取相结合,分析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酸的含量与光学特性。【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大团聚体(>0.25mm)的分配比例与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二者均随着有机肥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回归拟合分析表明,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与有机肥剂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3)。2)2~0.25 mm团聚体是黑土有机碳的主要贮存场所,约占有机碳总量的64.8%~68.8%,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与储量均随着有机肥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与储量则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3)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含量以0.25~0.053mm团聚体最高,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占有机碳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的含量,使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持能力增加,且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的含量随着有机肥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4)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的E4/E6比值,表明其分子结构简单化,且以>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腐殖酸E4/E6比值的增加最显著。【结论】在黑土中,长期连续进行化肥配施有机肥,促进了团聚体的形成,改善了耕层土壤结构,增加了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积累与固持能力,并使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的结构"年轻化",这种促进作用在高剂量有机肥施用下更为显著。实际生产中,在短期内可通过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施用量以提高黑土肥力及其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团聚体 胶结剂 有机碳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对黑土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石洪艾 李禄军 +3 位作者 尤孟阳 丁娇 王帅 韩晓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86-2292,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黑土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裸地和农田)下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监测期间(2011年5月27日—9月30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累积排放...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黑土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裸地和农田)下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监测期间(2011年5月27日—9月30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草地52.08 mg N·m-2、裸地64.43 mg N·m-2、农田70.16 mg N·m-2,农田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比草地和裸地分别高出35%和9%,草地、裸地和农田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6.56、20.36、21.44μg N·m-2·h-1。草地和裸地中,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充水孔隙度,WFPS)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在农田中,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5 cm和10 cm)和土壤水分(5 cm)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另外,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和矿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黑土草地开垦可促进土壤N2O的排放,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水孔隙度(WFPS) 排放通量 氧化亚氮 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南北两山三种绿化树种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占彪 蒋志荣 +1 位作者 柴薇薇 李禄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5-90,共6页
利用LI-62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美国)对兰州市南北两山侧柏、油松、柽柳等3种绿化树种在自然条件下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和水分利用效率(WUG)进行了测定.结果表... 利用LI-62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美国)对兰州市南北两山侧柏、油松、柽柳等3种绿化树种在自然条件下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和水分利用效率(WUG)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侧柏、油松、柽柳的光合日进程均呈“双峰”曲线,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呈“W”型;蒸腾速率呈单峰;水分利用率最高值出现在上午较早时分.对3种树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各树种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回归方程分别为,侧柏:Pn=0.006PAR+1.176RH,E=1.120T;油松:Pn=0.010PAR,E=1.004T+0.482RH;柽柳:Pn=0.015PAR,E=0.757T+0.566RH-8.397Gs.对植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因此在干旱季节进行灌溉时,应选择喷灌,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植物的蒸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率 日变化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有机物添加种类对农田黑土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娜 滕培基 +2 位作者 雷琬莹 龙静泓 李禄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8-1601,共14页
外源有机物添加通过激发效应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矿化和稳定。目前研究较少考虑不同种类外源有机物添加对同一土壤类型不同SOC含量的土壤激发效应及作用机理。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带上4个不同SOC含量的表层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 外源有机物添加通过激发效应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矿化和稳定。目前研究较少考虑不同种类外源有机物添加对同一土壤类型不同SOC含量的土壤激发效应及作用机理。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带上4个不同SOC含量的表层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玉米秸秆、葡萄糖和丙氨酸,研究不同种类外源有机物添加对黑土SOC激发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与不添加外源有机物处理相比,外源有机物添加均促进了4个不同SOC含量的农田土壤中SOC的矿化,并引起土壤正激发效应。添加葡萄糖和丙氨酸处理的4个土壤在培养前30 d累积激发量均显著大于添加秸秆处理;土壤本底SOC含量越高的土壤,添加丙氨酸和葡萄糖产生的累积激发量越大,但相对累积激发量越小。随着培养时间增加,4个土壤的SOC矿化和激发效应降低并趋于稳定且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傅里叶红外光谱发现,外源有机物添加后4个土壤脂肪族碳官能团的相对峰面积略有增加,芳香族碳官能团峰面积略有下降,土壤和外源有机物添加种类对脂肪族和芳香族碳官能团的影响均表现为土样>添加物种类。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外源有机物添加产生的正激发效应主要受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磷脂脂肪酸的影响,受土壤SOC含量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有机物添加显著增加了农田黑土中k型微生物生长代谢,促进了微生物对SOC中难分解组分的降解,外源有机物与土壤自身有机碳分解的“共代谢”理论是本研究黑土产生正激发效应的主要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有机物 土壤有机碳矿化 激发效应 磷脂脂肪酸 农田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伦黑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30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尤孟阳 郝翔翔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黑土是支撑东北地区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近年来黑土质量退化、肥力下降,已严重威胁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是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位于黑土带腹地、具有代表典型黑土的海伦市为例,结合第... 黑土是支撑东北地区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近年来黑土质量退化、肥力下降,已严重威胁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是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位于黑土带腹地、具有代表典型黑土的海伦市为例,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30年来农田黑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改善黑土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80年代相比,黑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2%,其中厚层黑土下降幅度最大(22%)。土壤养分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表层黑土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下降了33%和43%,有效磷增加了48%。碱解氮在厚层、中层和薄层黑土中的下降速率分别为3.25 mg·kg^-1·a^-1,2.24 mg·kg^-1·a^-1和1.64 mg·kg^-1·a^-1;速效钾的下降速率分别为4.11 mg·kg^-1·a^-1,3.53 mg·kg^-1·a^-1和4.68 mg·kg^-1·a^-1;不同类型黑土有效磷含量略有增加,增加速率分别为0.14 mg·kg^-1·a^-1,0.53 mg·kg^-1·a^-1和0.22 mg·kg^-1·a^-1。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针对当前黑土农田土壤碳和养分状况,应采取固碳、减磷、补钾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秸秆还田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县杨生长过程分析及生长阶段划分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小军 蒋志荣 +2 位作者 白星 王芳 李禄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6-219,共4页
以甘肃省文县杨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生长因子(D1.3、H、V)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有序样本分类法对其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文县杨的D1.3、H及V生长过程均呈三次抛物线,但各生长因子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年... 以甘肃省文县杨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生长因子(D1.3、H、V)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有序样本分类法对其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文县杨的D1.3、H及V生长过程均呈三次抛物线,但各生长因子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年龄稍有差异,各阶段持续时间也不同;各生长因子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呈现不同的曲线类型;以D1.3、H及V三个因子进行有序样本分类,将文县杨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幼龄阶段(1~4a)、速生阶段(5~11a)、稳定生长阶段(12~19a)、成熟阶段(20~27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县杨 生长过程 有序样本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锦鸡儿组织培养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邵玲玲 李毅 +1 位作者 赵庆龙 李禄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4期469-474,共6页
以柠条锦鸡儿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随机区组设计,结合方差分析等,着重研究了柠条锦鸡儿茎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程序,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春季枝条的消毒以75%酒精10 s+0.1%升汞10 min灭菌效果最为理... 以柠条锦鸡儿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随机区组设计,结合方差分析等,着重研究了柠条锦鸡儿茎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程序,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春季枝条的消毒以75%酒精10 s+0.1%升汞10 min灭菌效果最为理想;在初代培养中,培养基MS+6-BA 0.2 mg.L-1+NAA 0.1 mg.L-1+AC 0.3 g.L-1有利于柠条锦鸡儿的生长;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2 mg.L-1+IAA 0.2 mg.L-1+AC 0.4 g.L-1;在生根培养中:采用培养基1/8 MS+IBA 0.3 mg.L-1+NAA 0.8 mg.L-1+蔗糖15 g.L-1生根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锦鸡儿 组织培养 外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KI的近30年土壤团聚体研究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明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为了分析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土壤团聚体研究的主要成果,使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高级检索功能对团聚体/土壤团聚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1990-2019年,并利用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 为了分析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土壤团聚体研究的主要成果,使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高级检索功能对团聚体/土壤团聚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1990-2019年,并利用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年度发文量来看,我国关于土壤团聚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90-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2005-201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通过统计研究机构和作者发文量关系显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文章引用率显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单位发表的文章平均引用率最高,说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较高。分析土壤团聚体相关研究主题和关键词发现,围绕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农艺措施和土壤物理属性的研究始终是我国学者开展土壤团聚体研究的重要主题,且保持快速增加趋势。与基于Web of Sciences文献计量分析的核心研究内容一致。而针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与团聚体关系方面的研究近些年呈下降趋势,最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土壤改良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在2015-2019年呈爆发式增长。总体而言,在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中围绕土壤有机质/碳的研究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同时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也开始转向环境和生态科学领域,土壤改良和土壤团聚体的生物学过程逐渐成为土壤团聚体研究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CNKI 研究趋势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筑牢“黑土大粮仓”
15
作者 姜明 李禄军 +1 位作者 李爽 宋凤斌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第12期11-14,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最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农田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淼 刘俊杰 +5 位作者 刘株秀 顾海东 李禄军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8-1269,共12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碳氮循环过程的主要驱动者与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密切。目前,仅有少数基于单一氮循环过程的研究报道了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缺乏关于氮循环关键过程微生物分布特征的耦联分析。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土壤微生物作为碳氮循环过程的主要驱动者与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密切。目前,仅有少数基于单一氮循环过程的研究报道了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缺乏关于氮循环关键过程微生物分布特征的耦联分析。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东北黑土农田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固氮、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丰度特征及对土壤因子的响应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pH(4.5~5.0)土壤中,不同氮循环基因丰度均显著低于其他pH土壤样本。种植大豆的土壤nifH基因丰度显著高于种植玉米的土壤样本(分别高于60%和83%)。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丰度显著高于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丰度,AOA amoA与AOB amoA基因丰度的比值为3.1至91.0。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pH和土壤全碳(TC)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主要表征黑土区氮循环基因组成的NMDS1与土壤pH和TC显著正相关。方差分解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和TC是氮循环微生物基因丰度空间分布的最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发现除了土壤因子外,地理距离对农田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微生物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为认识土壤微生物参与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功能基因 地理分布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盛明 龙静泓 +4 位作者 雷琬莹 郝翔翔 李娜 韩晓增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4期355-366,共12页
研究短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黑土不同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为优化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建立在海伦站内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6种处理:(1)S0,翻耕2... 研究短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黑土不同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为优化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建立在海伦站内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6种处理:(1)S0,翻耕20 cm,秸秆不还田;(2)S1,翻耕20 cm,半量秸秆(5 t·hm^-2)还田;(3)S2,翻耕20 cm,全量秸秆(10 t·hm^-2)还田;(4)S3,深翻35 cm,全量秸秆(10 t·hm^-2)深混还田;(5)S4,免耕,全量秸秆(10 t·hm^-2)覆盖还田;(6)S5,翻耕20 cm,全量秸秆(10 t·hm^-2)燃烧后产物还田。利用水稳性团聚体分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发现,与S0处理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不同程度的提升了黑土表层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S2>S1>S4>S5>S3>S0,各处理土壤中>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分别提升了16.4%~112.9%和19.0%~29.4%,其内部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4.4%~55.5%和32.7%~54.7%。与S0处理相比,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使土壤有机碳的脂肪族-CH红外吸收峰相对面积增加,芳香族C=C红外吸收峰相对面积减少。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全土、>2 mm和2~0.25 mm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与脂肪族相对峰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芳香族相对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0.053 mm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与脂肪族相对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芳香族相对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大团聚体中主要是结构简单、易分解组分的碳,而小粒径的微团聚体中以稳定性较强的芳香族碳为主,短期秸秆还田能促进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有机碳中脂肪族碳的含量及团聚体对碳的保护能力,更利于碳的固存。秸秆还田措施中采用20 cm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表层黑土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秸秆还田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殿坤 尤孟阳 +2 位作者 何朋 段文标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3期261-272,共12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是源或者汇密切相关。明晰不同生态系统SOC矿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土壤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态系...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是源或者汇密切相关。明晰不同生态系统SOC矿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土壤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态系统SOC含量和质量显著不同,其底物的养分供应能力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而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生物化学过程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_(10)),目前缺少一致性结论。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SOC含量与温度敏感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意味着SOC含量的变化与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而有关土壤有机碳质量对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均显示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遵循着“碳质量-温度”假说;区分外源物分解与土壤本身SOC矿化对Q_(10)的贡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的解析Q_(10)值的变化原理;温度敏感性对微生物特性的响应主要体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主导群落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温度敏感性的变化。影响SOC矿化及其Q_(10)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耦合效应,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温度 有机碳质量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条件下水分和氮添加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晓丽 何朋 +1 位作者 戴闪闪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0年第2期141-149,共9页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影响土壤碳循环及碳库大小的重要过程之一。冻融循环是东北黑土区初春和秋末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有重要影响。而冻融循环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水平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以东...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影响土壤碳循环及碳库大小的重要过程之一。冻融循环是东北黑土区初春和秋末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有重要影响。而冻融循环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水平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60%土壤田间持水量(WHC)+不添加氮、80%WHC+不添加氮、60%WHC+添加氮和80%WHC+添加氮,研究了冻融循环条件(-10~10℃)下土壤水分、氮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微生物量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冻融前相比,经过19天的冻融循环后,水分和氮添加对土壤NO^-3-N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NH4^+-N含量。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氮添加显著增加了60%WHC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MBC含量和80%WHC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MBN含量。在整个冻融循环期,融化期和冻结期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分别占总矿化量的54%和46%。水分添加抑制了融化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而氮素和水分同时添加处理显著促进了冻结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在整个冻融循环期,土壤含水量与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显著的交互影响,无论是否有氮添加,水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无显著影响;氮添加显著降低了60%WHC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而在80%WHC条件下,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因此,土壤含水量和氮素水平对冻融循环条件下黑土有机碳矿化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土壤水分 氮添加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矿化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龙静泓 雷琬莹 +4 位作者 李娜 滕培基 韩晓增 何朋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4期373-384,共12页
土壤团聚体为有机碳提供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存和稳定的主要场所。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评价有机碳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1985年建立在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农田... 土壤团聚体为有机碳提供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存和稳定的主要场所。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评价有机碳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1985年建立在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农田、草地、林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长期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和化学光谱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农田相比,经过35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官能团相对峰面积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草地和林地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活性官能团的相对峰面积,草地处理>0.2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最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裸地与农田相似,土壤碳氮含量和有机碳活性官能团相对峰面积较低,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团聚体稳定性也较低。进一步比较了干筛和湿筛两种筛分方法得到的土壤团聚体的力稳性与水稳性,发现与农田相比,草地显著提升了土壤团聚体的力稳性和水稳性,林地团聚体的力稳性显著降低,裸地团聚体的水稳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草地和林地处理主要为1420 cm^(-1)和2920 cm^(-1)的活性碳组分官能团,而农田和裸地处理主要为1630 cm^(-1)稳定性的芳香族官能团。退耕还林还草是提升黑土团聚体固碳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稳定性化学官能团的相对比例,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团聚体内碳的活性官能团相对峰面积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更敏感,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贡献更大,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