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文凤作品
1
作者 李文凤 《大学书法》 2020年第1期151-15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浆模塑非标准结构单元异面缓冲性能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李国志 黄凯楠 +3 位作者 李想 李元吉 王常林 李文凤 《包装学报》 2025年第3期19-28,共10页
内装物会造成纸浆模塑结构单元形状局部改变,导致其性能也随之变化。为给纸浆模塑缓冲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以正四棱柱纸浆模塑结构单元为例,沿高度和顶面边长方向构建系列化非标准正四棱柱结构单元,利用ANSYS Workbench/LS-DYNA和试验测... 内装物会造成纸浆模塑结构单元形状局部改变,导致其性能也随之变化。为给纸浆模塑缓冲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以正四棱柱纸浆模塑结构单元为例,沿高度和顶面边长方向构建系列化非标准正四棱柱结构单元,利用ANSYS Workbench/LS-DYNA和试验测试手段,研究不同高度和切除比例下,非标准正四棱柱结构单元缓冲性能的变化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研究表明,随着切除比例的增加,正四棱柱结构的最大承载力逐步增强。在高度逐渐降低的过程中,线弹性变形阶段的总吸能呈递增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构建的非标准正四棱柱结构单元承载力数据库,能为优化纸浆模塑缓冲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浆模塑制品 最大承载力 正四棱柱 仿真 总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的某轻卡碰撞CAE模型对标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邓海燕 关永学 +2 位作者 徐莉 李文凤 陈冬民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4期10-12,共3页
文章旨在探讨基于《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的某轻卡碰撞CAE模型的建立与修正。通过对该标准的详细解读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某轻卡碰撞仿真的整车CAE模型及分析方法。经整车实物碰撞验证和比对,B柱加速度曲线... 文章旨在探讨基于《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的某轻卡碰撞CAE模型的建立与修正。通过对该标准的详细解读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某轻卡碰撞仿真的整车CAE模型及分析方法。经整车实物碰撞验证和比对,B柱加速度曲线相似度高达96.5%,加速度曲线峰值时刻基本吻合、试验峰值优于CAE峰值20g,驾驶室门框变形量差异小于20mm,证明该CAE模型在预测碰撞情况和评估车辆安全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成果为轻卡碰撞仿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于提升轻卡碰撞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卡碰撞 CAE模型建立与修正 B柱加速度 驾驶室变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虚、痰、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的关系
4
作者 孙若男 姬霞 +5 位作者 邵艳社 赵月明 杨依格 李文凤 胡梦帆 全金蕊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9期136-140,共5页
纤维化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和成纤维组织过度分化引起。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EMT归于“癥瘕”“血瘕”等范畴,并将EMT的发病机制概括为“阳化气”不足与“阴成形”太过,提出“阳化气”不足,气... 纤维化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和成纤维组织过度分化引起。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EMT归于“癥瘕”“血瘕”等范畴,并将EMT的发病机制概括为“阳化气”不足与“阴成形”太过,提出“阳化气”不足,气化不利聚而生痰,血滞脉道而成瘀,导致疾病发生;病变之本是“阳化气”不足则脾肾阳虚,病变过程是“阴成形”太过则痰瘀渐生。可见“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虚、痰、瘀关系密切,在EMT纤维化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探析虚、痰、瘀与EMT纤维化间的关系,并根据扶阳抑阴的治疗思路,提出温肾健脾以扶阳,化痰消癥以抑阴的治则,结合病因病机变化特点调整用药方案,分析和探讨能否有效延缓或改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为中西医结合防治EMT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纤维化 “阳化气 阴成形” 温肾健脾 化痰消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轻型客车防撞梁三点弯力学性能CAE分析与实物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关永学 徐莉 +2 位作者 曾庆烨 刘豪 李文凤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8期138-141,共4页
文章针对某轻型客车的前防撞梁系统三点弯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基于详细几何建模和材料属性定义,构建了精确的防撞梁有限元模型,详细分析了防撞梁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塑性变形区域以及能量吸收... 文章针对某轻型客车的前防撞梁系统三点弯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基于详细几何建模和材料属性定义,构建了精确的防撞梁有限元模型,详细分析了防撞梁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塑性变形区域以及能量吸收情况。提出了整车64公里高速碰撞条件下防撞梁本体不发生断裂,分解至防撞梁三点弯力学性能接受标准及防撞梁耐挤压力计算方法,仿真结果表明,防撞梁设计能够有效分散冲击力,减少对车身结构的损害。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物理三点弯曲试验,将实际测试数据与CAE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实物测试结果显示,实测数据与仿真分析吻合良好,证明了所采用的CAE方法在预测防撞梁的力学性能方面具有高度的可信度,为优化设计和提高轻型客车的被动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客车 防撞梁耐挤压力 三点弯曲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种茎发芽过程中生理指标动态变化研究
6
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10 位作者 丘立杭 周忠凤 范业赓 陈荣发 邓宇驰 杨本鹏 吴转娣 李文凤 蔡文伟 何为中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32-40,共9页
【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 【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芽阶段,甘蔗内部的多种激素如脱落酸(ABA)、水杨酸(SA)、赤霉素(GA7)和吲哚乙酸(IAA)等与发芽时期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激素在甘蔗发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素类激素与发芽速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它们在发芽阶段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研究还发现蔗糖和淀粉的含量随着发芽时期的推进而下降,而还原糖的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种相关酶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在甘蔗发芽过程中,糖类的代谢和积累可能受到精细地调控,以满足发芽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结论】甘蔗发芽需要11 d,在此期间,多种激素、糖代谢相关酶类和生理指标与甘蔗发芽进程和发芽速度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发芽 激素 糖类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李文凤 尹炯 +4 位作者 黄应昆 王晓燕 罗志明 张荣跃 单红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5-210,共6页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发生为害 甘蔗产量和糖分 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野生资源对蔗茅柄锈菌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34
8
作者 李文凤 蔡青 +2 位作者 黄应昆 范源洪 马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53,共3页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1份甘蔗野生资源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eri-anthiPadwetKhan)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1份材料中,高抗材料19份(61.3%),抗性材料3份(9.68%),中抗材料6份(19.36%),中感材料3份(9.6...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1份甘蔗野生资源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eri-anthiPadwetKhan)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1份材料中,高抗材料19份(61.3%),抗性材料3份(9.68%),中抗材料6份(19.36%),中感材料3份(9.68%)。其中斑茅种对蔗茅柄锈菌的抗病性较强,细茎野生种抗病性较差,较易感锈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虫害育种 蔗茅柄锈菌 甘蔗野生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绵蚜为害损失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文凤 张荣跃 +5 位作者 黄应昆 尹炯 单红丽 王晓燕 罗志明 仓晓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7-191,198,共6页
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 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6年,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为害区和未为害区,调查评估绵蚜为害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含量,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甘蔗实测产量减少2 503~4 123kg/667m^2,平均3 079kg/667m^2;产量损失率为28.5%~45.7%,平均35.9%;出汁率减少2.4%~4.13%,平均3.01%;甘蔗糖分降低5.48%~8.16%,平均6.38%;蔗汁锤度降低6.95~9.05°BX,平均7.66°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8.43%~19.97%,平均12.35%;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1.01%~1.3%,平均1.21%;新植出苗率降低24.7%~27.3%,平均26.0%;宿根出苗数减少3 829~5 083株/667m^2,平均4 456株/667m^2,相对出苗损失率为57.6%~58.0%,平均57.8%。可见,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绵蚜为害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十分严重,甘蔗绵蚜为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结果对加强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和支持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绵蚜 发生为害 甘蔗产量 糖分 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甘蔗地下害虫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文凤 黄应昆 +1 位作者 卢文洁 罗志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在总结云南甘蔗地下害虫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猖獗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复杂性虫源、寄主植物、种植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根据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灯光诱杀为辅,减少虫源;统一化防为重点和... 在总结云南甘蔗地下害虫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猖獗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复杂性虫源、寄主植物、种植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根据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灯光诱杀为辅,减少虫源;统一化防为重点和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持续、有效控制甘蔗地下害虫发生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害虫 发生特点 猖獗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文凤 尹炯 +4 位作者 黄应昆 申科 罗志明 王晓燕 单红丽 《农学学报》 2014年第8期35-38,共4页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蔗区 甘蔗螟虫 种群结构 发生动态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重要病害分子检测技术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文凤 王晓燕 +4 位作者 黄应昆 单红丽 张荣跃 尹炯 罗志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5-130,147,共6页
快速有效地对甘蔗重要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的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害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通过探索研究、改进创新、优化建立了甘蔗黑穗病、锈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赤条病、花叶病、斐济病... 快速有效地对甘蔗重要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的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害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通过探索研究、改进创新、优化建立了甘蔗黑穗病、锈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赤条病、花叶病、斐济病、黄叶病、杆状病毒病和白叶病等10种重要病害13种病原的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重要病害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抗褐锈病基因Bru1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文凤 王晓燕 +5 位作者 黄应昆 张荣跃 单红丽 尹炯 申科 罗志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为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甘蔗抗褐锈病鉴定方法,提高抗褐锈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5个已知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和5个高感褐锈病的甘蔗品种为试材,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酶切体系和循环条件,构建了甘蔗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体系。经... 为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甘蔗抗褐锈病鉴定方法,提高抗褐锈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5个已知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和5个高感褐锈病的甘蔗品种为试材,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酶切体系和循环条件,构建了甘蔗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体系。经反复验证,该体系能高效、稳定、准确地检测出抗褐锈病基因Bru1。22份生产品种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PCR检测结果显示,‘闽糖69-421’、‘闽糖70-611’、‘粤糖86-368’、‘新台糖10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桂糖11’、‘桂糖21’、‘云蔗71-388’、‘云蔗81-173’、‘云蔗89-151’、‘云瑞99-601’、‘赣蔗95-108’等14份抗褐锈病品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另8个抗褐锈病品种未检测到抗褐锈病基因Bru1。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关键技术和优良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褐锈病 抗病基因Bru1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文凤 尹炯 +5 位作者 罗志明 单红丽 张荣跃 王晓燕 仓晓燕 黄应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索和寻求高效安全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甘蔗病虫绿色防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甘蔗病虫可持续治理体系。【方法】2016年选用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等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试验研... 【目的】探索和寻求高效安全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甘蔗病虫绿色防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甘蔗病虫可持续治理体系。【方法】2016年选用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等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在甘蔗生产上,以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或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6 hm^(–2)+200 g/L虫酰肼悬浮剂1.5 L/hm^2结合使用最佳,宜在3月初安装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4月初按每公顷生物制剂用量对水900 kg稀释后均匀喷洒蔗株,对螟害枯心率和螟害株率的防效分别达69.98%和49.09%以上,显著优于对照农药3%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的防效。【结论】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结合使用是防控甘蔗螟虫理想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与其他技术轮换或协调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值得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生物制剂 绿色防控 防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文凤 黄应昆 +1 位作者 卢文洁 罗志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甘蔗品种材料生长期切茎接种法和田间自然感病法对SrMV-HH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发病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极密切,相关系数达0.9997,鉴定所得的抗病性和抗病等级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切茎接种法鉴定结果能真实反映甘蔗品种材料的自然抗感性;此外该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接种工效高,因此可以对大批量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 接种新技术 生长期切茎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栽培原种对蔗茅柄锈菌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文凤 蔡青 +2 位作者 黄应昆 范源洪 马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5-28,共4页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4份甘蔗栽培原种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 erianthi Padw.et Khan)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材料13份(38.24%),抗性材料6份(17.65%),中抗材料7份(20.59%),中感材料3份(8.82%),... 采用人工接种喷雾法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4份甘蔗栽培原种材料进行了抗蔗茅柄锈菌(Puc-cinia erianthi Padw.et Khan)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材料13份(38.24%),抗性材料6份(17.65%),中抗材料7份(20.59%),中感材料3份(8.82%),感病材料5份(14.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虫害育种 蔗茅柄锈菌 甘蔗栽培原种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文凤 张晓平 +3 位作者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杨学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4期489-493,共5页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图1,表3,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黑土 蚯蚓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升温速率下AP/HTPB底排装置慢速烤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文凤 余永刚 +1 位作者 叶锐 杨后文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2,共7页
为研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高氯酸铵(ammonium perchlorate,AP)/端羟基聚丁二烯(t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底排装置的慢速烤燃特性,建立AP/HTPB底排推进剂二维轴对称非稳态传热模型和两步化学动力学反应模型。在不同升温速率... 为研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高氯酸铵(ammonium perchlorate,AP)/端羟基聚丁二烯(t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底排装置的慢速烤燃特性,建立AP/HTPB底排推进剂二维轴对称非稳态传热模型和两步化学动力学反应模型。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分析底排装置的慢速烤燃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慢速烤燃的条件下,烤燃响应点发生在底排药柱与空气腔的接触面左侧,升温速率对底排药柱的着火延迟时间和烤燃响应点位置有较大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着火延迟时间变短,烤燃响应点向中心侧移动。升温速率对烤燃响应点的着火温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升温速率 慢速烤燃 底排装置 AP/HT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优良种质资源抗花叶病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文凤 黄应昆 +2 位作者 卢文洁 应雄美 罗志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1-363,373,共4页
用筛选出的强致病性花叶病病毒分离物(SrMV-HH1)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4份甘蔗属资源材料及11份杂交后代材料,采用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进行抗花叶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1级免疫材料13份(52.0%),3级中抗材料3份(12.0%),4级感病... 用筛选出的强致病性花叶病病毒分离物(SrMV-HH1)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4份甘蔗属资源材料及11份杂交后代材料,采用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进行抗花叶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1级免疫材料13份(52.0%),3级中抗材料3份(12.0%),4级感病材料6份(24.0%),5级高感材料3份(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高粱花叶病毒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文凤 王哓燕 +3 位作者 黄应昆 王明强 罗志明 卢文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4-178,共5页
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甘蔗害虫上百种,不同国家、不同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不同,病菌生理小种、病毒株系也不相同,而许多... 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甘蔗害虫上百种,不同国家、不同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不同,病菌生理小种、病毒株系也不相同,而许多重要的甘蔗病虫害都是通过种苗传播的。提高对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认识,有效地阻止危险性病虫随种苗传播蔓延,增强减灾防灾能力,对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促进甘蔗种植业和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检疫性有害生物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