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谢谢”的行为反语功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3,共9页
本文讨论“谢谢”类施为短句回应抵触性引发行为、实施言语行为对抗的隐性否定新用法,即行为反语。“谢谢”的行为对抗功能,朝着交际非当面、回应对象非可控角度发展。从日常对话向网络虚拟对话演进,其行为对抗强度、负面情绪态度发生强... 本文讨论“谢谢”类施为短句回应抵触性引发行为、实施言语行为对抗的隐性否定新用法,即行为反语。“谢谢”的行为对抗功能,朝着交际非当面、回应对象非可控角度发展。从日常对话向网络虚拟对话演进,其行为对抗强度、负面情绪态度发生强化,形成“我谢谢你”等负面对抗性固化表达。“谢谢”的行为对抗功能填补了不礼貌抵触类行为配对的交际空位,满足了互动平衡中“文明对抗”的交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谢” 冲突回应 行为反语 负面强化 文明对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神经营养机制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闫荣 罗晓光 +2 位作者 张尧 李宇 冯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4-721,共8页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AS)与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观察其共育条件培养液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素家族蛋白[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是否参...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AS)与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观察其共育条件培养液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素家族蛋白[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是否参与了此过程。方法 PC12细胞分别经10μg/mL Aβ1-40诱导不同时间点(0 h、4 h、6 h、12 h、24 h)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另一部分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2 d,收集各组条件培养液;各组条件培养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ELASA法检测各组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的BDNF、NGF、NT-3蛋白含量;将另一部分各组细胞条件培养液对BMSCs进行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检测BMSC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蛋白表达和计数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比例。结果在Aβ1-40作用6 h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达高峰(P<0.05);与各组比较,与Aβ1-40诱导6 h后的PC12细胞共育2 d后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即C3组)的BDNF蛋白总量明显增高(A=1.87±0.4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诱导的BMSCs NSE(A=38.63±2.72)、nestin(A=43.53±5.63)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比例(A=44.62±3.22)明显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与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条件培养液促进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BDNF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分化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神经干细胞突触表达的神经营养家族基因表达机制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闫荣 罗晓光 +2 位作者 张尧 李宇 冯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89-995,共7页
目的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表达的影响,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家族基因表达变化,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 3)。方法实... 目的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表达的影响,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家族基因表达变化,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 3)。方法实验分为两步骤,第一步骤:PC12细胞分别经MPP+诱导不同时间点(0 h、24 h、48 h、72 h、96 h)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另一部分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2 d,然后收集各组细胞和各组细胞条件培养液,应用RT PCR检测各组细胞BDNF mRNA、NGF mRNA和NT 3 mRNA表达变化;将各组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NSC)进行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NSC)突触素(SYN)和GAP 43表达。结果在MPP+作用48 h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达高峰(P<0.05);与各组比较,与MPP+诱导48 h后的PC12细胞共育48 h后的星形胶质细胞(C3组)BDNF mRNA表达(A=93.96±4.89)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3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突触素(SYN)(A=34.09±2.69)、GAP 43(A=49.36±5.98)表达明显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 mRNA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 3 mRNA在各组中均未见到表达。结论星形胶质细胞与MPP+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后,星形胶质细胞BDNF基因表达明显增高,星形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NSC)突触素(SYN)和GAP 43表达,BDNF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突触素 生长相关蛋白-4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用回应视角看反问否定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宇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474,共11页
文章从"引发-回应"互动的语用视角解释反问否定意义的来源、发展及其特性。反问是疑问形式在回应性语用条件下的一种倾向于否定的推理解释。回应的特征制约着反问否定意义的来源和特性,以及反问形式的选择和反问语法标记的发展。
关键词 反问回应 推理否定 标记化 回溯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测度疑问副词“莫”的来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宇 《语言科学》 2007年第5期44-55,共12页
文章从事实和认知理论两个方面证明测度疑问副词"莫"来源于劝止词"莫"。从事实上看,劝止词"莫"是先于且常用于疑辞"莫"产生之前的"莫",这为两者之间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状态&q... 文章从事实和认知理论两个方面证明测度疑问副词"莫"来源于劝止词"莫"。从事实上看,劝止词"莫"是先于且常用于疑辞"莫"产生之前的"莫",这为两者之间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状态"莫"的存在,则说明两者的来源关系是现实的。从理论上讲,劝止词"莫"和测度疑辞"莫"在对不利现实的认知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对"不希望"的"未确知"的情况的看法,而仅在对现实的可控性上存在差异。当这种可控性差异受到事件时间状态等的影响而消失时,测度疑辞"莫"也就得以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情态 疑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声性反问标记“谁说”和“难道”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51,共8页
"谁说"和"难道"是现代汉语中稳定性很高的反问标记。它们有共同的来源特征,即由言说动词"说/道"引入评价对象,其语境具有话语交互性。作为回声评价,"谁说"和"难道"的评价方式差异制... "谁说"和"难道"是现代汉语中稳定性很高的反问标记。它们有共同的来源特征,即由言说动词"说/道"引入评价对象,其语境具有话语交互性。作为回声评价,"谁说"和"难道"的评价方式差异制约着其标记反问的方式及语用效果的差异。"谁说"和"难道"的标记化历程体现出反问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回声评价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问标记 回声 谁说 难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度副词句法语用特点的调查研究——兼论程度副词量性特征与其句法语用特征的对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9,共14页
本文主要基于实际语料调查的统计结果,探讨程度副词的句法和语用表现与其量性特征和量化功能的规律相关性。
关键词 量性特征 程度副词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对话交际中的互动平衡原则——以“谢谢”的言语行为功能演化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宇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4,共12页
礼貌用语“谢谢”类表达从致歉/婉拒发展为致谢、终结话轮,甚至抵触性的言语行为回应,体现出人们对话交际中普遍遵循的互动平衡原则。交际者将言语表达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与物质世界的现实行为同等看待。言语行为具备建构现实世界的... 礼貌用语“谢谢”类表达从致歉/婉拒发展为致谢、终结话轮,甚至抵触性的言语行为回应,体现出人们对话交际中普遍遵循的互动平衡原则。交际者将言语表达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与物质世界的现实行为同等看待。言语行为具备建构现实世界的价值,正如言语本质上具备人际关系功能。我们用言语施予某种恩惠或补偿某种损失,与现实世界的物质交换相当并相互作用,取得的是现实意义上的互动平衡。我们用物质感谢或言语“谢谢”承认对方的付出或自己的亏欠,补偿对方的损失,也用“谢谢”对抗对方的实际/心理伤害,补偿自己的损失。“言语(表达)—物质(现实)”在对话交际中相互作用,适应不同语境条件取得动态平衡,即“互动平衡原则”。“谢谢”根据其所处的互动环境条件(对话的当面性、平衡对象的特点、损益的性质/大小等)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平衡不同的“言语—物质”互动,实现为不同的言语行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互动平衡原则 “谢谢” 言语行为功能 演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谓”的言实对立与评价否定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1,共9页
本文从“所谓”的言说引述义出发,探讨其表达评价否定的语用机制。“所谓”修饰中心语,实际上是引入某种说法。言说表达是实质内容的表面语言形式,说话人通过强化现实/实质的存在,凸显言实对立,体现主观评价否定。“所谓”基于言实对立... 本文从“所谓”的言说引述义出发,探讨其表达评价否定的语用机制。“所谓”修饰中心语,实际上是引入某种说法。言说表达是实质内容的表面语言形式,说话人通过强化现实/实质的存在,凸显言实对立,体现主观评价否定。“所谓”基于言实对立的评价否定,通过信源对立强化、实质凸显表达和表层否定评价等三类手段实现。其主要的交际价值是凸显个人观点和主观情感,增强表达的冲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谓” 引述 言实对立 评价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