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数据填补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艾雯 李文丹 +6 位作者 宋靓颖 冉敏 陈丹 成金礼 齐浩然 郭聪慧 李启权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3,共14页
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 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主控因素,采用传统土壤传递函数(PTFs)、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通过不分区、分流域以及分土类3种建模方式建立土壤容重预测模型,以期实现对该区域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处于0.60~1.71 g·cm^(-3)之间,均值为1.29 g·cm^(-3)。土壤有机质、土壤亚类和夏季降雨量是土壤容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流域构建的RBFNN预测模型能较好地捕捉土壤容重与各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432个独立验证样点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19和0.095 g·cm^(-3),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其不仅有助于提高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精度,也为其他区域土壤性质缺失值的填补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传递函数 四川盆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流域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李文丹 李艾雯 +5 位作者 成金礼 陈丹 毛雅若 陈鑫怡 张元媛 李启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2-801,共10页
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揭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是制定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提高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质量的前提。基于沱江流域164个耕地土... 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揭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是制定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提高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质量的前提。基于沱江流域164个耕地土壤(0~20 cm)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沱江流域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以ROC为主,其含量占SOC含量的80.93%。EOC和ROC平均含量分别为2.71和11.46 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42.58%~45.02%,属于中等程度的变异。在空间上,土壤SOC、EOC和ROC含量均呈现北高南低、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的重要因素,SOC、EOC和ROC含量均表现为水旱轮作地最大、水田次之、旱地最小的规律。土壤类型对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水稻土含量最高,黄壤居中,紫色土最小。沱江流域耕地土壤惰性有机碳指数(ROCI)约为80%,流域内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3种耕作方式中以水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为最高,而3种土壤类型中以水稻土碳库稳定性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惰性有机碳 农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薛晶玲 成金礼 +6 位作者 陈丹 毛雅若 陈鑫怡 齐浩然 费米嘉 郭聪慧 李启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根据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地20世纪80年代的1087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1世纪10年代的1154个土壤采样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近40年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 根据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地20世纪80年代的1087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1世纪10年代的1154个土壤采样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近40年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从6.97 g·kg^(−1)上升至9.65 g·kg^(−1),增幅为38.45%,不同地貌区和不同二级流域SOC含量增长幅度不同。母质所导致的SOC空间变异性下降;SOC增量与气温呈正相关的抛物线关系;与降水、海拔、坡度呈负相关的抛物线关系,在干燥条件(降水<1050 mm)下的SOC增量是潮湿条件(降水>1050 mm)下的1.64倍;SOC增量与施肥和作物生产力相应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变化特征。此外,SOC增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呈相似的抛物线趋势,但干燥条件下的SOC对于温度变化更敏感,说明紫色土SOC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受到水分条件和土壤特性的强烈影响。研究结果为提升气候变暖背景下紫色土地区的碳汇能力和改善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优化四川盆地农业水分管理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SOC) 紫色土 时空变化 气候变暖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方法 被引量:45
4
作者 李启权 王昌全 +2 位作者 岳天祥 李冰 杨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3,共7页
通过研究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和空间插值方法,快速准确获取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是精确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该文以四川眉山一块约40km2的区域为试验区,采集表层土壤(0~20cm)样点80个,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立空间坐标和邻近样... 通过研究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和空间插值方法,快速准确获取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是精确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该文以四川眉山一块约40km2的区域为试验区,采集表层土壤(0~20cm)样点80个,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立空间坐标和邻近样点与土壤有机质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RBF2),模拟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与普通克里法(OK)和仅以坐标为网络输入的神经网络方法(RBF1)相比,RBF2的插值精度有显著的提高;相同样点密度下其相对预测误差分别较OK和RBF1减小了9.87%、1.97%(样本A)和13.09%、2.36%(样本B);即使样点数减半的情况下RBF2的相对预测误差也分别较OK和RBF1减小了10.23%和2.33%,并且插值图差异相对较小,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因此,利用以坐标和邻近样点为输入的神经网络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快速地获取区域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函数网络 误差分析 土壤 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普通克里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农地土壤镉含量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启权 张少尧 +5 位作者 代天飞 高雪松 张新 王昌全 袁大刚 李坤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8-906,共9页
通过土壤采样对成都平原崇州市平原区农地土壤镉含量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镉含量在0.16~0.77mg·kg-1之间,平均为0.33 mg·kg-1,高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0%,样点超标率30.43%。研究区土壤镉总体上处... 通过土壤采样对成都平原崇州市平原区农地土壤镉含量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镉含量在0.16~0.77mg·kg-1之间,平均为0.33 mg·kg-1,高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0%,样点超标率30.43%。研究区土壤镉总体上处于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对人体的致癌风险尚处于可接受的范围。成土母质、土属类型、水系、农地利用方式和主要交通道路对土壤镉含量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20.71%、24.70%、25.68%、12.62%和10.58%,即研究区土壤镉受自然地质过程和人为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地质过程对土壤镉含量的主控作用总体上大于人为活动因素。水系和交通道路的影响范围分别主要在其4.0 km和1.5km范围内。自然地质过程和人为活动因素对土壤镉含量的主控作用在距离水系4.0 km前后发生改变:距离水系4.0 km范围内,自然地质过程的主控作用明显大于人为活动因素;距离水系4.0 km之外,人为活动因素则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化对成都平原土壤镉污染机制的认识和镉污染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风险评价 影响因素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输入方式下RBF神经网络对土壤性质空间插值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启权 王昌全 +3 位作者 岳天祥 李冰 杨娟 史文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0-365,共6页
关键词 RBF神经网络 空间插值 土壤性质 输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启权 王昌全 +5 位作者 张文江 余勇 李冰 杨娟 白根川 刘泳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51-2458,共8页
土壤性质空间分布信息的准确表达是土壤资源优化利用和土壤环境保护的需要。为模拟川中丘陵区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构建了以地理坐标、地形和植被因子为网络输入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NN_E),并将该方法与普通克... 土壤性质空间分布信息的准确表达是土壤资源优化利用和土壤环境保护的需要。为模拟川中丘陵区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构建了以地理坐标、地形和植被因子为网络输入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NN_E),并将该方法与普通克里格法(OK)、多元回归模型(MLR)和仅以地理坐标为网络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型(RBFNN_C)相比较。结果表明:RBFNN_E对479个验证点模拟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较MLR分别降低了1.74%、1.45%和2.64%,较OK分别降低了7.77%、12.76%和3.92%,较RBFNN_C分别降低了8.89%、9.81%和7.68%。从模拟的空间分布图来看,RBFNN_E能较好地刻画环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细节信息。因此,融合环境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RBFNN_E)不仅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还能更好地揭示复杂地形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区域地学规律与实际情况,可为复杂环境条件下土壤管理、精准农业的实施以及区域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模型 地形因子 丘陵区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空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骨骼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转移瘤的X线及CT鉴别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启权 傅元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与骨转移瘤 (BM)胸部骨骼受侵的X线及CT所见的不同。方法 :搜集经骨髓涂片或活检 ,病理确诊MM 36例 ,另搜集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恶性肿瘤并骨受侵 6 7例和骨破坏病理活检为转移瘤但未找到原发灶的 3例。对两...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与骨转移瘤 (BM)胸部骨骼受侵的X线及CT所见的不同。方法 :搜集经骨髓涂片或活检 ,病理确诊MM 36例 ,另搜集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恶性肿瘤并骨受侵 6 7例和骨破坏病理活检为转移瘤但未找到原发灶的 3例。对两组病例胸部X线及CT影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锁骨、肩胛骨、胸骨和肱骨上段受侵发生率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而肋骨则无显著性 ,但破坏呈膨胀型或圆、类圆型时 ,二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并发软组织肿块之发生率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但CT上二者各有不同特征。锁骨及肩胛骨受侵 ,呈圆、类圆型破坏发生率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BM胸片上可有原发及继发肺癌 ,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征象 ,而MM则极为少见。结论 :根据胸部各骨受侵部位、破坏类型、软组织肿块CT表现 ,有无原发、继发肺癌征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转移瘤 胸部骨骼 X线摄影术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尿酸性关节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李启权 付元芳 +1 位作者 周振寰 吴发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黑尿酸尿症发病率极小,有人估计约为1/20万~1/25万,或3~5例/百万人口。本症是1908年Archibald Garrad首先提出的4种氨基酸先天性代谢异常之一,并且是最先被记述的人类遗传性疾病。本症在我国仅有徐氏、苏氏、商氏、陈氏及叶氏各1例报... 黑尿酸尿症发病率极小,有人估计约为1/20万~1/25万,或3~5例/百万人口。本症是1908年Archibald Garrad首先提出的4种氨基酸先天性代谢异常之一,并且是最先被记述的人类遗传性疾病。本症在我国仅有徐氏、苏氏、商氏、陈氏及叶氏各1例报导,均为黑尿酸尿症或并发色素沉着,无明确并发关节炎。我院1990年5月收治一例褐黄病并发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病史:患者黎某,男,60岁。1990年5月10日入院(住院号49977)。诉述年初开始左上腹痛,进食后两小时疼痛明显,并有恶心,反酸,近10余天腹痛加重。自1971年起右腰痛,小便久置第2天呈酱油色。1985年右膝关节红肿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2年后左膝、左腕关节出现相同症状。近来双膝活动受限,行路缓慢。有二子一女,无家族病史。尿酸黑尿酸定性试验均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黑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平胸综合征心脏扁平化判断方法的评估
10
作者 李启权 罗良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4期72-74,共3页
经临床、X线及超声确诊的扁平胸综合征57例,分别用心胸比率、心脏横径及心脏正面面积与身高、体重的关系进行了评估。57例扁平胸综合征中有7例(12.3%)心胸比率增大(>0.50);20例(35.1%)心脏横径实测值较预计值增大10%以上;39例(68.... 经临床、X线及超声确诊的扁平胸综合征57例,分别用心胸比率、心脏横径及心脏正面面积与身高、体重的关系进行了评估。57例扁平胸综合征中有7例(12.3%)心胸比率增大(>0.50);20例(35.1%)心脏横径实测值较预计值增大10%以上;39例(68.4%)心脏正面面积求得值(即实测值)较预计值增大10%以上。因此说明扁平胸综合征确实存在心脏因受压而发生扁平化“增大”现象。但此种改变用心胸比率来衡量则阳性率很低,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心脏横径、尤其是心脏正面面积同身高、体重的关系来判断。确实有一小部分(31.6%)扁平胸综合征的心脏正面面积亦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本症除直接压迫心脏外,还可能限制或阻碍心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51
11
作者 李冰 王昌全 +4 位作者 谭婷 李焕秀 杨娟 李启权 袁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5,共8页
GPS野外定点调查取样197个,用于成都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Cd、Pb、Cr、H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研究。与20年前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广汉、新都、邛崃土壤C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1、1.3和2倍;Pb则以新津、德阳、广汉、新都增加最... GPS野外定点调查取样197个,用于成都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Cd、Pb、Cr、H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研究。与20年前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广汉、新都、邛崃土壤C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1、1.3和2倍;Pb则以新津、德阳、广汉、新都增加最多,达1.1~3.3倍;Cr、Hg含量变化不大。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表明,除Cd含量表现为东北-西南向逐渐降低外,其余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近50%的土壤Pb、Cd含量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以Pb最为明显。Pb污染级别为1~4级,重点污染区域为新都、广汉、新津、德阳等地;Cd污染级别虽小(1~2级),但污染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新都、德阳、广汉、双流、新津、彭州等地;仅有少部分样点受到Cr、Hg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重金属 地质累积指数 区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珊 李启权 +4 位作者 张浩 王昌全 谢云波 李冰 蒋欣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5-1222,共8页
基于泸州180份植烟土壤样品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肥力因子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泸州烤烟生态适宜区规划和微肥施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 基于泸州180份植烟土壤样品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肥力因子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泸州烤烟生态适宜区规划和微肥施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Fe、Mn、Cu、Zn、B及Mo平均含量分别为70.42、46.72、2.33、1.75、0.34和0.17 mg/kg,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效B和Mo符合球状模型,其余元素均符合指数模型;6个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在25%~75%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全钾之间无相关性,与有机质、氮素、磷素及速效钾总体呈正相关;坡度和坡向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之间无相关性,海拔与有效Mn、Cu及Mo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肥力因子对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强于地形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植烟土壤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烤烟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杨梅 王昌全 +5 位作者 袁大刚 李启权 曾建 罗茜 兰兴梅 唐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6-693,共8页
研究植物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理解C、N、P元素分配规律,理解内稳性特征和生长速率的关系。本研究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烤烟(‘云烟87’、‘川烟1号’和‘KRK26’)各器官(叶、茎、根)C、N、... 研究植物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理解C、N、P元素分配规律,理解内稳性特征和生长速率的关系。本研究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烤烟(‘云烟87’、‘川烟1号’和‘KRK26’)各器官(叶、茎、根)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生物量在烤烟伸根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大(P<0.05),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烤烟在生长期比生长速率均呈现波浪式变化,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旺长期,生长速率理论认为高的生长率对应较低的C︰N、C︰P、N︰P,而旺长期烤烟C︰N、C︰P、N︰P显著升高,不符合生长速率理论。2)不同生长期烤烟C含量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旺长期达到最大值,而N、P含量随生长期呈逐渐降低趋势;叶和根的C︰N和C︰P呈逐渐增大趋势,茎的C︰N与叶、根的C︰N变化趋势相同,而C︰P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生育期烤烟C含量和N︰P变异较小,均小于20%,整体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而N、P含量及C︰N、C︰P的变异系数均较大。3)烤烟叶N与叶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植物叶中N、P变化的相对一致性,而与茎中N的相关性是由植株冠层结构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烤烟 生长期 器官 生长速率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吴何嘉 史长征 +3 位作者 蔡香然 李启权 陈汉芳 罗良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 目的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比较它们的血管成像质量。结果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两种成像方法对Ⅱ、Ⅲ、Ⅳ、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技术中Ⅰ、Ⅱ、Ⅲ级组与Ⅳ、Ⅴ级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动态增强与3D DCE-MRA这两种方法在血管成像质量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60,P=0.719)。LAVA组病例中发现7例血管变异(其中6例动脉,1例静脉),1例病变血管。3D DCE-MRA对照组发现2例病变血管,由于范围所限无法评价变异血管。结论LAVA动态增强技术对正常血管显示率及血管变异情况明显优于3D DCE-MRA,加上LAVA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同时显示腹部脏器的病变,故在上中腹部血管成像中LAVA动态增强可代替3D DCE-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LAVA技术 3D DCE-M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唐杰 王昌全 +2 位作者 李启权 李冰 易云亮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2,共7页
运用GIS技术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川北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为(5.80~42.00)g.kg-1,全氮含量变幅为(0.66~2.39)g.kg-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块金系数分别为61.7%和72.0... 运用GIS技术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川北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为(5.80~42.00)g.kg-1,全氮含量变幅为(0.66~2.39)g.kg-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块金系数分别为61.7%和72.0%,说明空间自相关性较弱。空间插值表明,旺苍县绝大部分区域及剑阁县中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而元坝区和剑阁县区域内较大范围边缘有机质较缺乏;剑阁县及元坝区大部分区域土壤全氮含量适宜,而旺苍县大部分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统计学 有机质 全氮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凉攀烟区植烟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隆伟 伍仁军 +5 位作者 王昌全 张倩 李冰 李启权 卞建锋 刘扬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微量元素不仅影响烟叶生长发育及烟叶产质量,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或拮抗作用。为了合理施用微肥,提高烟田合理施肥管理水平,改善烟叶产质量,采用地统计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凉攀烟区植烟土壤有效态Cu、Zn的空间变异。结果表... 微量元素不仅影响烟叶生长发育及烟叶产质量,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或拮抗作用。为了合理施用微肥,提高烟田合理施肥管理水平,改善烟叶产质量,采用地统计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凉攀烟区植烟土壤有效态Cu、Zn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烟土壤有效态Cu含量比较丰富,有效Zn含量适中,分别为2.83、1.86 mg/kg。受地形、气候环境影响,不同县域有效态Cu、Zn含量差异较大。水稻土和黄壤有效Cu、Zn含量明显高于紫色土。两种微量元素与海拔呈负相关性。有效态Cu、Zn含量空间变异距离分别为50、25 km,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受土壤类型等结构因素和施肥等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态Cu、Zn含量总体上呈斑块状分布,区域差异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有效铜 有效锌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珊 张浩 +4 位作者 李启权 顾会战 王昌全 李冰 蒋欣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18-1625,共8页
为揭示广元植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钼及硼等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 为揭示广元植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钼及硼等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及铜含量丰富,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效钼含量适中;有效锌和硼缺乏,总体处于缺乏或极度缺乏水平。半方差分析表明,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系数均在29.72%~67.59%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铁、锰、铜及钼含量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有效锌和硼含量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总体高于地形因子。土壤有机质对有效铁、铜、锌及硼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为5.5%~27.2%。除有效锌外,土壤p H值对其余5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均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为5.0%~30.4%。土类对土壤有效铁、锰及铜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8.4%~12.3%。熟制和种植制度对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较弱,进一步说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但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强于随机性因素。本研究结果为广元植烟区土壤微肥施肥管理及优质烤烟栽培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量元素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广元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归一化法的烤烟干物质积累建模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杰 蔡艳 +4 位作者 何玉亭 李启权 杜宣延 王昌全 罗定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2-453,共12页
为探讨不同株型烤烟品种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和变化特征,实现不同品种烤烟干物质积累的有效预测,以不同株型品种云烟97、NC71、K326为材料,采用田间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4个密度(13 890、15 150、16 660和18 510株hm^(–2))水平下烤烟... 为探讨不同株型烤烟品种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和变化特征,实现不同品种烤烟干物质积累的有效预测,以不同株型品种云烟97、NC71、K326为材料,采用田间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4个密度(13 890、15 150、16 660和18 510株hm^(–2))水平下烤烟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关键生长参数特征,以期为烤烟合理密植、烟叶增产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1)基于归一化法筛选并建立了相对干物质积累量与相对生长时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MMF),方程表达式为y=(ab+cx^d)/(b+x^d),模拟准确度k值在0.9032~1.0482之间,决定系数R^2在0.94以上,进一步推导发现,方程具有过原点性、有界性、单调递增性等特点,符合生物学意义,能较好地模拟烤烟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利用该模型分析积累特征参数,将烤烟干物质积累过程划分为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烤烟速率峰值出现时间(T_m)、快速增长期开始时间(RT_1)、结束时间(RT_2)均有不同程度提前;密植条件下(D3、D4),NC71和K326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_d)及其积累比例(R_a)明显提升;通径分析表明,T_d、R_a均能影响烤烟最终干物质积累水平,其与干物重均显著(0.6500*)或极显著(0.7758**)正相关,其中R_a对干物重直接通径系数达1.7097,对回归方程的总贡献率也达1.3264。(3)耐密性表现为筒型>鼓型>塔型,对应品种K326、NC71、云烟97的适宜密度分别为18 510株hm^(–2)(D4)、16 660株hm^(–2)(D3)、15 150(D2)~16 660(D3)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株型 密度 干物质积累 MMF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倩 王昌全 +3 位作者 李冰 冯广林 李启权 杜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1-508,共8页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攀西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烤烟种植规划及平衡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00~59.63g.kg-1和0.40~3.16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38.66...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攀西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烤烟种植规划及平衡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00~59.63g.kg-1和0.40~3.16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38.66%和39.26%,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块金系数为0.578,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受土壤类型、地形条件等结构因素和施肥、管理水平等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全氮的块金系数为0.221,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受土壤类型、地形条件等结构因素的影响。空间插值结果得出,北部有机质含量高于南部,东部全氮含量则略高于西部;研究区内有24.57%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处于较低水平,39.72%的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属于较丰富水平。不同县域应针对各自不同海拔和土壤类型的养分现状,合理调控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空间分析 地统计学 有机质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永豪 王昌全 +4 位作者 李启权 李斌 余亮志 陈玉蓝 周应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1-657,共7页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20-408 mg·kg^-1,属于轻度缺乏;变异系数为55.18%,属于中等变异。川西南山区耕地土...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20-408 mg·kg^-1,属于轻度缺乏;变异系数为55.18%,属于中等变异。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变异函数的最佳模型为指数模型,其块金系数为46.6%,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地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导致,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速效钾含量空间变异所呈现出的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及空间分布等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分布趋势与研究区地形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因而,川西南山区应结合当地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状况和不同海拔段的水热条件,合理施用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山区 耕地土壤 速效钾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