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区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1
作者 董祯林 李亚兵 +11 位作者 马云珍 万素梅 董红强 杨北方 冯璐 高飞 周吉双 王程 赵湛 燕飞 陈国栋 熊世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置土壤三参数传感器和云平台采集棉田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密度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有所增加,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稳定,维持于0.18~0.20 m^(3)·m^(-3)范围;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10~70 cm位置变化最为活跃。苗后45 d和75 d前后,各处理棉株群体对水分的消耗量达到最大,生育后期逐渐减小;棉株水分消耗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消耗量表现为花铃期>蕾期>苗期>吐絮期。两个试验年份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22年和2023年产量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4.38%~14.09%和5.16%~12.75%,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1.32%~9.60%和1.63%~10.08%。因此,一膜六行行距配置下21万株·hm^(-2)可作为旱区棉花实现高产节水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水分时空变化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个授粉梨品种对库尔勒香梨坐果率的影响
2
作者 李亚兵 张娜 +3 位作者 贾存花 王岩 谢宏江 位杰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1期7-9,32,共4页
【目的】采用不同梨品种的花粉对库尔勒香梨进行授粉试验,调查各授粉品种香梨的坐果率,以筛选库尔勒香梨最佳授粉品种,为香梨园授粉品种的配置和花粉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5个梨品种的花粉,在库尔勒香梨铃铛期进行人工点粉... 【目的】采用不同梨品种的花粉对库尔勒香梨进行授粉试验,调查各授粉品种香梨的坐果率,以筛选库尔勒香梨最佳授粉品种,为香梨园授粉品种的配置和花粉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5个梨品种的花粉,在库尔勒香梨铃铛期进行人工点粉,调查不同授粉品种对库尔勒香梨坐果率的影响。【结果】根据坐果率高低将15个授粉梨品种分为4类,第1类为寒红、甘梨早6、雪青、砀山酥梨、黄冠、中梨1号和满天红,香梨坐果率最高;第2类为早酥蜜、红酥脆、红早酥、苏翠1号、鸭梨和翠冠,香梨坐果率高;第3类为晚玉,香梨坐果率较高;第4类为鞍山大香水,香梨坐果率低。【结论】库尔勒香梨最佳授粉梨品种为寒红、雪青、甘梨早6和砀山酥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授粉品种 坐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载量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亚兵 梁潇 位杰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3期28-31,共4页
【目的】通过对10年生密植主干形香梨单株进行不同负载量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香梨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综合评价得出最适单株负载量,为香梨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工疏果的方式分别对10年生密植主干形香梨单株定果60个、... 【目的】通过对10年生密植主干形香梨单株进行不同负载量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香梨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综合评价得出最适单株负载量,为香梨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工疏果的方式分别对10年生密植主干形香梨单株定果60个、100个、140个、180个和220个,成熟期对不同负载量处理下香梨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果心直径、果实硬度,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及单株产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不同负载量水平对香梨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香梨单株负载量留果140个处理的综合评价(0.690 0)最好,100个(0.670 8)次之,60个(0.580 1)和180个(0.577 7)一般,220个(0.493 8)的综合评价最差。【结论】10年生密植主干形香梨单株负载量为留果100~140个时果实品质较好,亩(667 m^(2))产量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综合评价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负载量 果实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下棉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巨龙 刘帅 +4 位作者 胡启星 白志刚 李小飞 崔爱花 李亚兵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60,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下棉田土壤水分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选取麦棉套作、麦后直播棉、棉花单作三种种植模式,通过空间网格法对全生育期内棉田土壤水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判断棉花在各个生... 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下棉田土壤水分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选取麦棉套作、麦后直播棉、棉花单作三种种植模式,通过空间网格法对全生育期内棉田土壤水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判断棉花在各个生育时期的需水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半方差分析的决定系数均在0.92以上,且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偏基台值/基台值(C/Sill)的比值大多在0.75以上,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变程均大于实际采样间距20 cm,表明土壤水分具有空间变异特征。由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可知,麦后直播模式对棉田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0~50 cm土层内;麦棉套作模式下,受麦棉共生期的影响明显,因扎根较深,其影响深度可达70 cm土层处。综上可知,麦棉两熟种植模式改变了棉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而土壤水分消耗量是决定其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空间网格法取样并量化土壤水分,运用地统计学原理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所得两熟种植模式棉花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可为两熟种植模式下棉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智能化灌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土壤水分 分布特征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棉花源库器官对化学打顶的响应特征
5
作者 毛廷勇 刘婵 +5 位作者 杨北方 李亚兵 周均 王栋 陈国栋 万素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目的】研究化学打顶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不同部位棉铃物质积累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为棉花优质高产提供基础。【方法】以新陆中70号和新陆中82号为材料,设置2种化学打顶药剂,人工打顶为对照。【结果】在喷施药剂10 d后,化学打顶处理的主茎... 【目的】研究化学打顶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不同部位棉铃物质积累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为棉花优质高产提供基础。【方法】以新陆中70号和新陆中82号为材料,设置2种化学打顶药剂,人工打顶为对照。【结果】在喷施药剂10 d后,化学打顶处理的主茎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较人工打顶高,中上部叶片SPAD值化学打顶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处理,而新陆中82号下部叶片SPAD值表现为化学打顶低于人工打顶;新陆中70号积累量大于新陆中82号,但积累速率小于新陆中82号;化学打顶处理的全铃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前2个花期促进后期棉铃的物质积累,2个品种分别是发育35和28 d后,而7月21日开花期促进是前期棉铃的物质积累,分别是发育28和21 d内;化学打顶处理的前2个开花期的增长特征值时间较人工打顶处理的有所推迟或增加,而7月21日开花期表现为化学打顶处理较人工打顶均有前移和增加,最大增长速率均表现为化学打顶处理大于人工打顶处理。【结论】化学打顶可以提高棉花主茎功能叶的光合作用,加速棉铃物质积累速率,有利于棉铃集中吐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化学打顶 光合特性 棉铃发育 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11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董祯林 万素梅 +7 位作者 熊世武 马云珍 毛廷勇 杨北方 骆磊 刘超群 陈国栋 李亚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2-111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品种中棉113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等影响,为确定机采模式下中棉113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棉113为供试品种,设置6种密度处理,分别为9×10^(4)株/hm^(2)(D_(1))、12×10^(4)株/...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品种中棉113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等影响,为确定机采模式下中棉113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棉113为供试品种,设置6种密度处理,分别为9×10^(4)株/hm^(2)(D_(1))、12×10^(4)株/hm^(2)(D_(2))、15×10^(4)株/hm^(2)(D_(3))、18×10^(4)株/hm^(2)(D_(4))、21×10^(4)株/hm^(2)(D_(5))和24×10^(4)株/hm^(2)(D_(6)),分析机采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113生长发育、棉铃空间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中棉113株高、茎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叶面积指数均在苗后88 d(8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其中D_(5)处理最高,为4.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铃脱落的果枝高度逐渐由第2果节和3果节向第1果节靠拢,同时棉株上部和下部的两个脱落高频区向中部果枝靠拢。棉铃着生趋向棉株内侧靠拢,吐絮铃主要着生在棉株下部。棉花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籽棉产量上D_(5)处理最高,为5217.83 kg/hm^(2),与D_(4)处理差异不显著,较D_(1)、D_(2)、D_(3)、D_(6)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合理密植有利于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机采棉在1膜6行(66 cm+10 cm)机采模式、种植密度21×10^(4)株/hm^(2)(D_(5))时,有利于中棉113获取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纤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棉花生长指数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单产预测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亚兵 毛树春 王香河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利用 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棉花生长指数的 6个特定向量进行分析模拟 ,结果表明 ,1 994—2 0 0 2年 9年样本模拟结果的所有误差均小于 5 % ,采用训练好的 BP模型对 2 0 0 3年单产进行预测 ,所获结果与中国棉花生长指数估产结果和实收产... 利用 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棉花生长指数的 6个特定向量进行分析模拟 ,结果表明 ,1 994—2 0 0 2年 9年样本模拟结果的所有误差均小于 5 % ,采用训练好的 BP模型对 2 0 0 3年单产进行预测 ,所获结果与中国棉花生长指数估产结果和实收产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棉花 生长指数 BP神经网络 产量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SCAN在棉花根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亚兵 张立桢 王桂平 《中国棉花》 1999年第5期37-38,共2页
由于棉花根系生长在地表下肉眼观察不到,而且分布广,再加上土壤及地上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根系研究比较困难。在过去许多学者探索出来的根系研究方法中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称重法只能得出根系的重量,不能得知根系的长... 由于棉花根系生长在地表下肉眼观察不到,而且分布广,再加上土壤及地上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根系研究比较困难。在过去许多学者探索出来的根系研究方法中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称重法只能得出根系的重量,不能得知根系的长度、分布范围以及根系的吸收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T-SCAN 棉花 根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片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9
作者 李鹏程 董合林 +5 位作者 刘爱忠 刘敬然 李如义 孙淼 李亚兵 毛树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91,共11页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氮肥管理在棉花生产中至关重要,氮肥供应不足或过量会影响棉花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过量施氮可能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棉田环境污染,氮肥供应不足会导致棉花...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氮肥管理在棉花生产中至关重要,氮肥供应不足或过量会影响棉花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过量施氮可能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棉田环境污染,氮肥供应不足会导致棉花生物量较小,皮棉产量降低,纤维品质下降。本文通过3年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适宜施氮量,揭示棉花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方法】田间试验于2011 2013年在河南安阳县中棉所试验农场进行,供试田块为多年连作棉田,土壤为壤质潮土,2011年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分别为11.24 g/kg、0.82 g/kg、77.43 mg/kg、16.69 mg/kg、129.82 mg/kg。以转Bt+Cp TI中熟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设置0、90、180、270、360、450 kg/hm26个施氮水平,氮肥底施和初花期追施各半,磷(P2O5)、钾(K2O)全部底施,施用量均为120kg/hm2。试验小区长10 m,宽4.8米,每小区6行棉花,种植密度57500 plant/hm2。2011年4月17日播种,2012年4月25日播种,2013年5月3日播种。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光合速率、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不同生育期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2012、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内在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LAI、功能叶叶绿素含量、GS活性、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功能叶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施氮量270、360 kg/hm2处理棉花在盛铃期群体LAI较适宜,吐絮期棉花功能叶能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可为棉花高产提供物质保障。棉花氮素积累量、籽棉产量与施氮量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内在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氮素生理利用率下降,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氮肥回收率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360 kg/hm2时,籽棉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为0、90 kg/hm2的处理,但与施氮量180、270、45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棉花3年籽棉平均产量(Y)与施氮量(N)的效应方程为Y=3143.8036+4.2057N-0.006220N2(R2=0.9805,P=0.002717);棉花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38.1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99.7 kg/hm2。【结论】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施氮量超过270 kg/hm2时,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内在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开始下降,该区棉田推荐经济施氮量299.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棉花 功能叶片生理特性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鹏程 董合林 +5 位作者 刘爱忠 刘敬然 李如义 孙淼 李亚兵 毛树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0-599,共10页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本文采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氮肥底追比例,施氮时期对棉花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棉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转Bt+Cp TI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CCRI 79)、中棉所60(CCRI 60)为材料,设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1∶1(N1)、1∶2(N2)、0∶1(N3)、氮肥底施与蕾期追施比例0∶1(N4)4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初花期、收获期15N吸收、15N回收率、生物量积累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初花期棉株不同器官的氮素吸收来自氮肥(Ndff)的比例随底肥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5.88%42.45%。收获期不同处理棉花单株Ndff%随追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6.92%54.14%,N3、N4处理的棉花单株Ndff%显著高于N1和N2。N2处理的棉花单株籽棉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但与N1处理的差异不显著,N2处理单株生物量与N1、N3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N3、N4处理的棉花收获期单株15N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棉株收获期15N回收率均显著高于N1。N2处理的棉花收获期15N回收率高于N1处理,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棉花收获后N2处理土壤15N回收率低于N1,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试验条件下,2个棉花品种氮素底追比为1∶2时的籽棉产量与15N回收率优于底追比为1∶1处理,底追比为0∶1的处理15N回收率在4个处理中最高,但未显示出产量优势,这些结果有待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氮肥运筹 棉花 氮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施^(15)N-尿素增加棉花苗期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永旗 董合林 +5 位作者 李鹏程 刘敬然 刘爱忠 王晓茹 杜军 李亚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53-1559,共7页
【目的】苗期棉花根系发育缓慢,吸收能力弱,根系吸收的氮素不能满足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容易出现僵苗、弱苗。叶面施氮可以及时补充氮素营养,解决棉花苗期阶段性营养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喷施尿素对棉花苗期... 【目的】苗期棉花根系发育缓慢,吸收能力弱,根系吸收的氮素不能满足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容易出现僵苗、弱苗。叶面施氮可以及时补充氮素营养,解决棉花苗期阶段性营养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喷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明确棉花苗期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了解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的机理。【方法】本试验选用黄河流域常规栽培品种中棉所7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棉花苗期叶面喷施0.5%、1%和2%的15N-尿素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调查了尿素不同喷施浓度棉花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叶面喷施15N-尿素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各施氮处理棉株内15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叶面喷施后2 96 h之间,逐渐升高,96 h达到最高,此后出现下降。2)棉株可以快速吸收叶面喷施的15N-尿素,各处理棉株叶面氮素平均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因中午气孔关闭,2 4 h出现降低;4 6 h达到最大,期间急剧上升;6 8 h急剧下降,8 12 h下降也较快,12 h后缓慢下降。0 12 h平均吸收速率非常高,为0.23 0.29 mg/(g·h)。棉株对于叶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出现在喷施后12 h之内。3)15N-尿素浓度为0.5%、1%时,叶面吸收显著促进了根系氮素吸收,且根系吸收的氮很快被转运到地上部分。4)1%尿素喷施浓度内,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尿素喷施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喷施浓度为1%时达到峰值,超过1%后开始下降。【结论】叶面尿素喷施浓度在0.5%2%之间均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促进棉株的氮素代谢,以1%效果最佳。棉株对于喷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喷施后0 12 h,平均吸收速率为0.23 0.29 mg/(g·h),96 h棉株中15N含量达到最高。棉花叶面施氮促进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叶面施氮主要通过增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此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棉花株高和总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施 15N-尿素 吸收 利用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研究不同肥力土壤棉花氮肥减施的产量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鹏程 郑苍松 +7 位作者 孙淼 刘绍东 张思平 王国平 李亚兵 陈静 赵新华 董合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等量施氮效应,旨在为棉花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了高(S1)、中(S2)、低(S3)三个肥力水平的地块,其全氮含量分别为0.83、0.74、0.60 g/kg。低肥力地块设置低氮(N1 113 kg/hm^2)、中氮(N2 225 kg/hm^2)、高氮(N3 338 kg/hm^2)3个氮肥用量;中肥力和高肥力地块设低氮量处理,氮肥两次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比例为1∶2;此外,设置低肥力土壤低氮量,氮肥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分配比例为1∶1。在吐絮70%时采集棉株和土壤样品,用^(15)N技术分析了棉株氮素吸收来源、籽棉产量、棉株氮肥回收率和土壤氮肥残留率。【结果】低氮处理,土壤肥力对棉花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随土壤肥力提升,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下降,相对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棉花植株^(15)N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随土壤肥力提高呈下降趋势,低肥力土壤与中肥力土壤间棉花植株^(15)N回收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5)N残留率高于低肥力土壤和中肥力土壤。^(15)N损失率随施氮量和土壤肥力提高显著增加。低土壤肥力低氮量条件下氮肥分配比例1∶2处理籽棉产量高于1∶1处理。低肥力土壤条件下,中氮处理籽棉51N积累量相对高于高氮和低氮处理,籽棉产量较优。【结论】在较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25 kg/hm2籽棉产量和氮回收率均优于施氮338 kg/hm^2,氮肥损失率较低,减氮增效是可行的。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减少氮肥投入可减少肥料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棉花 施氮量 15^N回收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毛树春 韩迎春 +4 位作者 王国平 李亚兵 王香河 范正义 李小新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棉花 无土育苗 移栽 机械化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 被引量:13
14
作者 毛树春 韩迎春 +2 位作者 李亚兵 王国平 范正义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机械化移栽 工厂化育苗 技术 棉花 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鉴定 现代农业 基质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毛树春 韩迎春 +4 位作者 王国平 李亚兵 王香河 范正义 李小新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9,共3页
棉花基质育苗和裸苗移栽是其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的关键技术:使用基质、促根剂和保叶剂实现工厂化和规模化育苗,使用移栽机具实现机械化移栽。总结提出了应用日光温室及蔬菜大棚和常用小拱棚的大面积育苗,裸苗机械化和人工移栽的系... 棉花基质育苗和裸苗移栽是其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的关键技术:使用基质、促根剂和保叶剂实现工厂化和规模化育苗,使用移栽机具实现机械化移栽。总结提出了应用日光温室及蔬菜大棚和常用小拱棚的大面积育苗,裸苗机械化和人工移栽的系列技术及效果,论述了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在棉花与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基质育苗 裸苗移栽 工厂化育苗 机械化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关键栽培措施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韩迎春 毛树春 +5 位作者 李亚兵 王国平 范正义 王香河 李小新 朱巧玲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麦后移栽 连作模式 栽培措施 短季棉 施效 产量构成因子 棉花产量 适宜移栽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全国棉花品种和栽培技术分析报告 被引量:9
17
作者 毛树春 王香河 +2 位作者 李亚兵 韩迎春 王国平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共4页
根据 2 0 0 4年棉花品种、种子以及种子产业化经营与栽培技术现状调查结果 ,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品种的合理布局 ,保护非转基因抗虫棉生产安全 ,遏制品种“多乱杂”的技术和措施 ,改进提升栽培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2004年 棉花品种 技术分析报告 转基因抗虫棉 栽培技术 产业化经营 调查结果 合理布局 紧密结合 生产安全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基质系列化育苗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毛树春 韩迎春 +5 位作者 王国平 范正义 李小新 李亚兵 王香河 朱巧玲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育苗技术 基质育苗 棉花 劳动强度 成活率高 成苗率 移栽 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麦后机械化裸苗移栽研究简报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迎春 毛树春 +3 位作者 王国平 李亚兵 王香河 范正义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机械化 棉花 麦后 移栽 麦棉套作 复种指数 农业生产 光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苗移栽棉花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韩迎春 毛树春 +4 位作者 李亚兵 王国平 王香河 李鹏程 范正义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4,共6页
2003-2006年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裸苗移栽棉、营养钵移栽棉和直播棉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年平均,裸苗移栽棉的子棉和皮棉产量分别比营养钵移栽棉增加了7.5%和5.2%,2005-2006年净产值较营养钵移栽棉增加了11.9%,较直播棉增加了9.6%... 2003-2006年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裸苗移栽棉、营养钵移栽棉和直播棉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年平均,裸苗移栽棉的子棉和皮棉产量分别比营养钵移栽棉增加了7.5%和5.2%,2005-2006年净产值较营养钵移栽棉增加了11.9%,较直播棉增加了9.6%。试验结果还表明,裸苗移栽对棉花早熟性和主要纤维品质指标均无不利影响,4年平均霜前花率达到88.5%,与营养钵移栽棉相当;裸苗移栽能明显增结早秋桃,提高成铃数。分析认为,裸苗移栽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移栽相比,具有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育苗移栽 产量 品质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