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有机物对紫色土镉的溶出效应与吸附-解吸行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魏世强 木志坚 青长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117,共8页
研究了天然有机物胡敏酸和富里酸 ,螯合剂EDTA和DTPA和四种简单有机酸对紫色土镉的溶出效应和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八种有机物均能显著促进镉从紫色土中的溶出。作用大小顺序为 :EDTA≥DTPA >柠檬酸 >胡敏酸 >草... 研究了天然有机物胡敏酸和富里酸 ,螯合剂EDTA和DTPA和四种简单有机酸对紫色土镉的溶出效应和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八种有机物均能显著促进镉从紫色土中的溶出。作用大小顺序为 :EDTA≥DTPA >柠檬酸 >胡敏酸 >草酸 >富里酸 >酒石酸≥水杨酸。有机物对土壤镉溶出和迁移的影响是其对土壤镉吸附和解吸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机物显著降低了紫色土对镉的吸附 ,其作用大小顺序与其对镉的溶出能力的相对大小顺序一致 ,同时也改变了吸附镉的解吸特性。有机物影响下 ,紫色土镉的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双常数方程拟合最佳。而吸附等温曲线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好 ,吸附常数n与有机物对土壤镉的溶出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紫色土 溶出效应 吸附-解吸行为 土壤镉 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低磷的根系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爱缨 蔡一林 +2 位作者 滕中华 木志坚 王三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19-1422,共4页
以磷高效型04419和磷低效型04065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砂培试验条件下,二者在需磷临界期(苗期)的根系生理特性差异。低磷处理下,4~8叶期磷低效型04065玉米根系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显著高于磷高效型04419玉米,而其根系磷含量显著低... 以磷高效型04419和磷低效型04065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砂培试验条件下,二者在需磷临界期(苗期)的根系生理特性差异。低磷处理下,4~8叶期磷低效型04065玉米根系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显著高于磷高效型04419玉米,而其根系磷含量显著低于04419,表明根系APase水平能够反映不同基因型玉米磷效率的差异。当低磷处理至6~8叶期,除根冠比外,二者根系APase、根系活力、根系丙二醛(MDA)、根系总长和干物质积累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对低磷的耐受能力是多种生理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苗期根系 低磷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稻田分布格局下农业小流域径流磷排放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罗柏林 尚二凤 +5 位作者 林晓 史书 刘园园 倪九派 谢德体 木志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4,共7页
于2012年3月21日—2013年3月20日期间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磷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两集水域气候地理条件相似,农耕方式相同,单位面积施肥量相近,... 于2012年3月21日—2013年3月20日期间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磷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两集水域气候地理条件相似,农耕方式相同,单位面积施肥量相近,但其中一个(记为集水域A)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高,而另一个(集水域B)稻田连片分布在其末(底)端,破碎度低。结果显示,集水域A在全年和不同作物生长季的径流总磷平均浓度都相应地高于集水域B。同样,前者的径流产流量(1431 m3·hm^(-2)·a-1)也显著高于后者(840 m3·hm^(-2)·a-1),因而前者径流总磷的年输出通量(210 g·hm^(-2)·a-1)远大于后者(72 g·hm^(-2)·a-1)。按季节计算,两集水域水稻/玉米季总磷浓度皆高于榨菜季,集水域A在水稻/玉米季的径流总磷输出通量(147 g·hm^(-2)·a-1)是榨菜季(63 g·hm^(-2)·a-1)的1.9倍,集水域B在水稻/玉米季的径流总磷输出通量(58 g·hm^(-2)·a-1)是榨菜季(14 g·hm^(-2)·a-1)的3.6倍。从研究中看,这些差异很有可能是两集水域的土地利用,特别是水稻田布局差异所导致的,因此实现水稻田的合理布局是三峡库区径流磷排放负荷减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农业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龙娟 廖宇琴 +2 位作者 文首鑫 木志坚 杨志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为了解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量化了重庆西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下61个典型农田土壤的表层(0~30 cm)、中层(30~60 cm)、底层(60~100 cm)3层的活性铁铝矿物所固定的有机碳量(OC_(Fe-Al))。结果表明:OC_(Fe-Al... 为了解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量化了重庆西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下61个典型农田土壤的表层(0~30 cm)、中层(30~60 cm)、底层(60~100 cm)3层的活性铁铝矿物所固定的有机碳量(OC_(Fe-Al))。结果表明:OC_(Fe-Al)表现为表层(均值2.02 g·kg^(-1))>中层(均值1.37 g·kg^(-1))>底层(均值1.19 g·kg^(-1));OC_(Fe-Al)占土壤总有机碳的范围为12.8%~83.6%。3层土壤的活性铁铝矿物平均固碳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石灰岩土最高(1.83 g·kg^(-1)),紫色土最低(1.40 g·kg^(-1));在不同耕作制度中,水旱轮作用地最高(1.65 g·kg^(-1)),旱作用地最低(1.50 g·kg^(-1));在不同地形中,陡坡地最低(0.97 g·kg^(-1)),平地(1.53 g·kg^(-1))与缓坡地(1.54 g·kg^(-1))较高;OC_(Fe-Al)与土壤Fe、Al及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1)。总体而言,活性铁铝矿物固碳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且对底层土壤碳库的贡献率更大;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土壤pH等均会影响活性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活性铁铝矿物 土壤固碳 土壤类型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土壤氮磷的淋溶 被引量:4
5
作者 尚二凤 史书 +5 位作者 林晓 罗柏林 王法 木志坚 倪九派 谢德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59-1564,共6页
利用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填埋吸附法对重庆市涪陵区王家沟小流域内4种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的坡地土壤氮磷淋溶量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试验所设置的4个处理分别为横坡农作、横坡农作+三带桑树、横坡农作+四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四... 利用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填埋吸附法对重庆市涪陵区王家沟小流域内4种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的坡地土壤氮磷淋溶量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试验所设置的4个处理分别为横坡农作、横坡农作+三带桑树、横坡农作+四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四边桑树。各处理耕作、施肥措施均保持一致,作物种植制度为玉米-榨菜轮作。结果表明,玉米季各处理土壤总氮(TN)的淋溶量在10.19~11.37 kg·hm^(-2)之间,榨菜季在11.06~12.23 kg·hm^(-2)之间,同一季不同处理间或同一处理不同季间土壤TN的淋溶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对TN年淋溶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3.9%和36.1%,说明NO-3-N是氮素垂直淋失的主要形式。同一处理土壤在榨菜季的NO_3^--N淋溶量均高于玉米季,NH_4^+-N则相反;不同处理土壤总磷(TP)年淋溶量范围为0.19~0.21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桑树配置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拦截效果的差异并不明显,可能是由本试验中的桑树种植年限较短及根系还不发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坡耕地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盐基离子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窦添元 龙娟 +3 位作者 廖宇琴 木志坚 慈恩 魏世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1-1331,共11页
为了解盐基离子的农业面源流失负荷与排放特征,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的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持续两年的高频(每日)监测。两集水域气候、地貌和农耕方式相同,但其中一个集水域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指数高(记为集水域A),另一集... 为了解盐基离子的农业面源流失负荷与排放特征,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的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持续两年的高频(每日)监测。两集水域气候、地貌和农耕方式相同,但其中一个集水域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指数高(记为集水域A),另一集水域的稻田连片分布在集水域底部,破碎度指数低(记为集水域B)。结果表明,集水域A阴、阳离子年均输出通量分别为499 kg·hm^-2·a^-1和218 kg·hm^-2·a^-1,集水域B阴、阳离子年均输出通量分别为265 kg·hm^-2·a^-1和118 kg·hm^-2·a^-1。集水域A的盐基离子年均输出通量是集水域B的2倍左右,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两集水域稻田布局差异所导致。流域径流水体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Cl-和Ca2+,各占阴、阳离子年均排放总量的58%和67%。不同作物季中,水稻/玉米季和榨菜季均贡献了全年盐基离子排放量的1/2左右;不同时期中,5月和11月的离子排放负荷最高,分别占全年的26%和24%。研究表明,5月和11月是控制该流域盐基离子流失的关键时间节点,稻田连片布设于集水域底部是降低农田盐基离子流失的重要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农业小流域 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排放负荷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袁珍丽 木志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94-98,共5页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情况,选取嘉陵江北碚镇的澄江水文站附近一个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探求氮磷径流排放负荷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总氮有22%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总磷都在Ⅲ类水质标准...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情况,选取嘉陵江北碚镇的澄江水文站附近一个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探求氮磷径流排放负荷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总氮有22%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总磷都在Ⅲ类水质标准内,流域内氮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颗粒及溶解性有机氮,其质量浓度和排放负荷分别占总氮的43%和59%;流域氮、磷日均单位排放负荷分别为3.71,0.11kg.(km2.d)-1;总氮、总磷径流排放负荷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分别为0.901 1,0.735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小流域 氮磷负荷 氮磷流失率 面源污染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脱硫石膏混施对稻田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徐莹 罗曼琳 +4 位作者 木志坚 雷勇 单庆绕 刘帅鹏 赵秀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14-2624,共11页
为探究脱硫石膏和生物炭混施对稻田CO_(2)、CH_(4)减排和碳收支的影响,在黄壤性稻田中设置了生物炭与脱硫石膏施用剂量比不同的6个处理,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试验的6个处理分别... 为探究脱硫石膏和生物炭混施对稻田CO_(2)、CH_(4)减排和碳收支的影响,在黄壤性稻田中设置了生物炭与脱硫石膏施用剂量比不同的6个处理,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试验的6个处理分别为裸地(B)、种植水稻(R)、种植水稻+4 t·hm^(-2)生物炭(RC4)、RC4+4 t·hm^(-2)脱硫石膏(RC4G4)、RC4+8 t·hm^(-2)脱硫石膏(RC4G8)和RC4+16 t·hm^(-2)脱硫石膏(RC4G16)。结果表明,处理R在稻季的CH_(4)排放量为86 kg·hm^(-2);单施生物炭使CH_(4)排放量增加了52%,进一步混施脱硫石膏则使CH_(4)排放量下降了69%~91%。各处理在休闲期的CH_(4)排放量都比较低(6.24~13.4 kg·hm^(-2))。施用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对稻季土壤CO_(2)排放无显著影响;与其他处理相比,RC4G4处理在休闲期的CO_(2)排放量有所增加。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年排放量为4525~6634 kg·hm^(-2),其中休闲期的贡献率为68%~76%。就全年而言,仅RC4G16处理的碳输入略大于碳输出,表现为碳中和效应;其他处理则皆表现为大气碳源,净排放量为573~4065 kg·hm^(-2)。综上所述,本试验中单施生物炭促进了温室气体排放,而脱硫石膏的施用抵消了生物炭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负面效应,且施用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脱硫石膏 稻田 二氧化碳 甲烷 碳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