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集贤书院与“书院”的名和实——“书院”起源的一个假说 被引量:3
1
作者 戴书宏 肖永明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7 126,126,共6页
清人袁枚认为书院得名于唐代的丽正、集贤书院,并指出其在当时尚不具备教学的功能,不失为知言。而后人赖以证明丽正、集贤书院具有教学活动的史料,多半都经不起推敲。其中《选集贤学士敕》乃是《准太学生徒支给厨米敕》的误传;而裴耀卿... 清人袁枚认为书院得名于唐代的丽正、集贤书院,并指出其在当时尚不具备教学的功能,不失为知言。而后人赖以证明丽正、集贤书院具有教学活动的史料,多半都经不起推敲。其中《选集贤学士敕》乃是《准太学生徒支给厨米敕》的误传;而裴耀卿的观书感言则是文人学士之间的酬酢之作,并非实录。由此可知,丽正、集贤书院与后代书院的关系,不在其实,而在其名。由已知的史料,可以确立一个假说,即"书院"最初乃是"修书院"的简称。这一简称深受文人学士的喜好,并将其作为自己及友朋的书斋、书室之名。"书院"因而得以从朝廷走向民间,最终成为了教书育人的文教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丽正书院 集贤书院 书院起源 教学 名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以来《论语》著作与《四书》著作的消长变化——基于政治导向及学术风尚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戴书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149,164,共7页
随着《四书》在南宋的定型,《论语》便被视为其中的一部分而流传。然而,历代依然不乏对《论语》的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为数不少的作品。通过对《论语》著作与《四书》著作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楚地反映宋代以来《论语》著作与《四书》著作... 随着《四书》在南宋的定型,《论语》便被视为其中的一部分而流传。然而,历代依然不乏对《论语》的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为数不少的作品。通过对《论语》著作与《四书》著作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楚地反映宋代以来《论语》著作与《四书》著作的消长变化及研究趋势。造成这一消长趋势的主导因素,一为政治导向,一为学术风尚。正是在二者的双重影响下,《论语》研究与《四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四书》 政治导向 学术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古为是:钱大昕与“古学”群体的形成、实践及理念
3
作者 戴书宏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9-135,共7页
惠栋汉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古为是",其与相关的信仰和技术系统,共同构成了乾嘉考据学最初的"范式"。这一"范式"对钱大昕、王鸣盛等人的影响至深至远,使之得以迅速地进入到考据学的天地之中。不过,"古... 惠栋汉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古为是",其与相关的信仰和技术系统,共同构成了乾嘉考据学最初的"范式"。这一"范式"对钱大昕、王鸣盛等人的影响至深至远,使之得以迅速地进入到考据学的天地之中。不过,"古学"依旧是当时最主要的称名,并产生了广义和狭义的分化,其中狭义的"古学"即专指汉学而言。而乾隆十九年(1754)的进士考试,不但促成了王鸣盛、钱大昕、纪昀等考据学者的聚集,还推动了"古学"群体的形成。众人随即展开了诸多的学术实践,并共同承担起《五礼通考》的编撰任务。这一系列的事件,意味着考据学即将由边缘走向中央,并逐步取代理学,而成为主流的学术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古学 汉学 考据学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祭祀与时代学术风尚的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永明 戴书宏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5-243,共9页
书院祭祀与时代学术风尚紧密相关。周、张、二程和朱、陆等理学大师分别在南宋中期及宋末至明初等两个时期登上了祭坛,而明中叶及清中叶则分别兴起了对阳明和经学家的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儒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理学的成熟、理学的兴盛... 书院祭祀与时代学术风尚紧密相关。周、张、二程和朱、陆等理学大师分别在南宋中期及宋末至明初等两个时期登上了祭坛,而明中叶及清中叶则分别兴起了对阳明和经学家的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儒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理学的成熟、理学的兴盛及异趋、王学的风行与乾嘉汉学的兴起等阶段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祭祀 学术风尚 理学 阳明心学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永明 戴书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共7页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之处。不过,只要将其中的"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与"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修正为"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与"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即可圆满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先进 君子 礼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