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商品价值和环境风险的西葫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1
作者 杨岩 刘丽 +3 位作者 石璟 江丽华 李妮 徐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春茬拱棚内设置6个施氮(N)水平:0、195.0、292.5、390.0、487.5和585.0k g/hm^(2),分别记作N 0、N 1、N 2、N 3、N 4和N 5,研究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计算了基于产量和蔬菜安全(品质和环境)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西葫芦产量、效益、氮肥利用率和品质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4个指标最高值对应的氮肥用量分别为427.8、416.2、310.5和228.8 kg/hm^(2)。各处理下氮肥利用率介于14.15%~23.14%,大量氮素累积在土壤中,1 m土体中,矿质氮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施氮量为261.7kg/hm^(2)时,氮素收支基本持平。【结论】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品质和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提出春季拱棚西葫芦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288.3~386.8 kg/hm^(2),能保证西葫芦获得高产、增收、质优,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产量 氮素表观盈余 氮肥效应 氮肥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折射波勘探中初至自动拾取新算法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钰 曾维辉 +2 位作者 宋建国 徐维秀 陈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4,180-181,共7页
地震波初至拾取是地震勘探中广泛应用的基础技术,尤其在浅层折射波勘探和层析成像中初至时间拾取精度直接影响地下地层结构的反演结果。由于初至时间对应的并不总是能量比最大值(可能是次极值),以往的滑动时窗能量比法仅根据前后两个滑... 地震波初至拾取是地震勘探中广泛应用的基础技术,尤其在浅层折射波勘探和层析成像中初至时间拾取精度直接影响地下地层结构的反演结果。由于初至时间对应的并不总是能量比最大值(可能是次极值),以往的滑动时窗能量比法仅根据前后两个滑动时窗能量比的最大值判断初至时间,造成对低信噪比数据的拾取效果不理想,而对高信噪比数据则难以检测能量较弱的折射波。基于此,本文提出多时窗能量比初至拾取算法,该算法在实现过程中结合应用自动质量控制技术,满足了浅层折射波勘探的初至拾取精度要求,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中部M区地震勘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拾取 浅层折射波法勘探 多时窗能量比法 滑动时窗能量比法 拾取精度 自动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铜制剂对作物种子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徐钰 刘兆辉 +1 位作者 江丽华 张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10-2016,共7页
采用生物培养试验,测定了棕壤条件下,美国铜基杀菌剂Kocide2000(KCD)、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BNPP)和硫酸铜(CS)3种铜制剂对作物(小麦、番茄、油菜)种子发芽、根茎伸长和发芽种子质量抑制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铜制剂对3种作物种子根... 采用生物培养试验,测定了棕壤条件下,美国铜基杀菌剂Kocide2000(KCD)、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BNPP)和硫酸铜(CS)3种铜制剂对作物(小麦、番茄、油菜)种子发芽、根茎伸长和发芽种子质量抑制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铜制剂对3种作物种子根的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茎伸长和发芽种子质量的抑制率。统计分析表明,铜制剂施用浓度与植物发芽指数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根伸长抑制率。可以植物发芽指数、根伸长为指标研究铜制剂污染毒性与植物响应的剂量及效应关系。不同植物对铜制剂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具有明显差异,3种植物对铜制剂的敏感顺序为油菜>番茄>小麦,油菜可用作铜制剂污染土壤毒理诊断的指示植物。此外,由于铜制剂自身性质的不同,作物对其毒性响应不同,尤以对CS最敏感,BNPP和KCD次之。因此,在评价粉剂型铜制剂对环境的影响时,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制剂 作物种子 发芽 根茎伸长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情况解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徐钰 江丽华 +6 位作者 石璟 谭德水 李振娥 林海涛 宋效宗 刘兆辉 高新昊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91-95,99,共6页
为阐明山东省地膜污染现状及地膜残留系数,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山东省残膜防治提供参... 为阐明山东省地膜污染现状及地膜残留系数,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山东省残膜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调查地块的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范围介于5.33~46.99 kg/hm^2,平均23.91 kg/hm^2,未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地膜污染状况较轻。统计分析表明,农田土壤地膜残留量与地膜厚度呈反比,与覆膜年限呈正比;与壤土区相比,砂土区地膜残留风险较小。受地膜厚度、覆膜年限、覆膜比例和土壤质地的综合影响,花生和棉花种植区的地膜残留量相当。3年的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13.02%和8.56%,维持生产和地膜回收现状不变的情况下,两种作物的种植年限分别超过21年和19年,地膜残留量将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因此,不能忽视地膜残留的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地膜残留 棉花 花生 地膜残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措施对盐碱地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钰 杨岩 +6 位作者 江丽华 刘兆辉 王梅 石璟 靳红梅 宫志远 李洪梅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86-89,共4页
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在山东省东营市轻度盐碱地上开展增施有机肥、生物炭及土壤调理剂对大豆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探索轻度盐碱地大豆提质增效的土壤改良培肥措施。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不同改良... 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在山东省东营市轻度盐碱地上开展增施有机肥、生物炭及土壤调理剂对大豆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探索轻度盐碱地大豆提质增效的土壤改良培肥措施。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不同改良措施(T1—T4)通过提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实现大豆增产4.9%~22.9%,并促进了大豆对养分的吸收,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5.1%~21.6%、3.7%~18.7%和7.1%~21.2%。不同改良措施对大豆品质也略有改善,粗脂肪含量较FP提高1.7%~5.6%,提高了粗蛋白和粗脂肪总量。四种改良措施相比,有机肥+生物炭+土壤调理剂(T4)处理对大豆提质、增产、促生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大豆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北藏族自治州种植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驱动因素分析
6
作者 赵环宇 车海忠 +4 位作者 杨岩 刘玉敏 李静 江丽华 徐钰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21-26,44,共7页
为明确海北藏族自治州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情况,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海北州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农资投入情况及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北州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作物向油料作物转变,... 为明确海北藏族自治州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情况,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海北州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农资投入情况及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北州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作物向油料作物转变,门源地区农资投入量最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最高,约占75.0%,并且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约占总排放的88.8%。因此,海北州需重点关注门源地区农作物生产的管理过程,尤其是氮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资投入 温室气体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黄瓜伤流液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徐钰 江丽华 +5 位作者 郑福丽 林海涛 宋效宗 谭德水 高新昊 刘兆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X期62-67,共6页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以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滴灌两种水氮调控措施对黄瓜产量、伤流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的根系伤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夜间;且随生育期延长,伤流强度和伤流量呈升高趋势,但受根系生长和...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以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滴灌两种水氮调控措施对黄瓜产量、伤流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的根系伤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夜间;且随生育期延长,伤流强度和伤流量呈升高趋势,但受根系生长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后期升幅较小。伤流液中的氮素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含有大量游离氨基酸。与当地习惯施肥模式相比,通过秸秆还田调节土壤C/N措施可以显著增加伤流量和伤流液中硝态氮、铵态氮、游离氨基酸和钾含量,增强了根系活力,也促进了作物对N、K养分的吸收,略增产1%,差异不显著;而受灌溉频率的影响,滴灌措施下植株伤流液的上述指标都显著降低,产量降低13.1%,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黄瓜 伤流液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野鸭源新城疫病毒分离株F基因和HN基因的分子特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钰 解林红 +10 位作者 耿海东 高晓龙 王海军 范胜涛 李元果 王铁成 吴长江 张晓田 孙贺廷 初冬 高玉伟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69,共5页
为了分析从湖南长沙分离到的野鸭源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基因(F基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基因)分子特性,采用RT-PCR方法对分离自野鸭粪便的2株NDV的F基因和HN基因进行了扩增和遗传进化分析。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编码区... 为了分析从湖南长沙分离到的野鸭源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基因(F基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基因)分子特性,采用RT-PCR方法对分离自野鸭粪便的2株NDV的F基因和HN基因进行了扩增和遗传进化分析。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编码区核苷酸为1 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F基因碱性裂解位点序列为^112E-R-Q-E-R-L^117,符合NDV弱毒特征,与ClassⅠ类NDV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2.3%-93.8%之间。HN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编码区核苷酸为1 851bp,编码616个氨基酸,与ClassⅠ类NDV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1.6%-93.9%之间。根据F基因和H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此次分离到的2株NDV同属于ClassⅠ类Genotype 3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F基因 HN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典型设施菜地土壤N_2O排放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徐钰 刘兆辉 +5 位作者 魏建林 石璟 谭德水 王梅 李国生 江丽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86-91,2,共6页
为明确北方典型设施菜地N_2O的排放特征,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秋冬茬设施番茄土壤上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施氮肥(CK)、单施有机肥(OM)、农民习惯施肥(FP)和减氮优化施肥(OPT)4个处理下的N_2O排放通量... 为明确北方典型设施菜地N_2O的排放特征,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秋冬茬设施番茄土壤上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施氮肥(CK)、单施有机肥(OM)、农民习惯施肥(FP)和减氮优化施肥(OPT)4个处理下的N_2O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其对N_2O排放量和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并灌溉后的一段时间内,会观测到N_2O的"脉冲式"排放,最高排放峰值出现在基肥+灌溉后,且排放高峰持续近20天,而由追肥引起的排放峰值小且持续时间仅3~5天。统计分析表明,温度和水分都是影响设施菜地N_2O排放的环境因素。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总量差异显著,顺序依次为:FP(14.77 kg/hm^2)>OPT(9.73 kg/hm^2)>OM(6.84 kg/hm^2)>CK(2.37 kg/hm^2),N_2O排放系数介于0.83%~1.10%之间,接近或超过IPCC 1.0%的推荐值。与FP处理相比,减少近60%化肥N的OPT处理下番茄产量增加2.2%。在目前管理措施下,合理减少有机肥和化肥施氮量是设施蔬菜地N_2O减排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N2O排放特征 影响因素 排放系数 番茄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丹 王洪媛 +5 位作者 胡万里 杨虎德 徐钰 马兴旺 赵沛义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301,共9页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厚度 土壤环境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标污染法”在山东省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1
作者 高新昊 江丽华 +3 位作者 李晓林 刘兆辉 徐钰 魏建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6-1070,共5页
综合评价不同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是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头预防的重要依据。采用"等标污染法"计算了2007年山东省化肥、畜禽粪便、生活排污3种污染源中总氮、总磷2种污染物的流失量,以及全省17个... 综合评价不同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是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头预防的重要依据。采用"等标污染法"计算了2007年山东省化肥、畜禽粪便、生活排污3种污染源中总氮、总磷2种污染物的流失量,以及全省17个地市3种污染源中2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与等标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全省总氮流失量以化肥贡献率最高,而总磷流失量以畜禽粪便所占比例最大,畜禽粪便、化肥、生活排污3种污染源中营养元素流失量分别占总流失量的49.3%、42.6%、8.1%;山东省总氮等标污染负荷略高于总磷,不同地市间差异较大,化肥与畜禽粪便以潍坊市最高,而临沂市生活排污等标污染负荷最大,2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均以潍坊市最高;3种污染源中以畜禽粪便对山东省水环境的影响强度最大,生活排污、化肥、畜禽粪便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例为1:4:7;受等标污染负荷与水环境总量的共同影响,山东省不同地市间等标污染指数差异明显,等标污染指数以德州市最高,农业非点源污染潜在威胁最大,其次为聊城、菏泽、滨州、泰安。应针对各区域不同的重点污染源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降低其对水资源污染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污染源 等标污染法 等标污染负荷 等标污染指数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调控氮磷养分流失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谭德水 江丽华 +4 位作者 谭淑樱 徐钰 郑福丽 李国生 刘兆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针对我国南水北调东线过水区南四湖富营养化问题,利用沿湖流域典型种植模式——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选择材料易获取的几种施肥措施,采用田间原位安装淋溶水采集器和地表水径流池收集水样,室内分析不同处理防控氮磷养分流失的效果。结果... 针对我国南水北调东线过水区南四湖富营养化问题,利用沿湖流域典型种植模式——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选择材料易获取的几种施肥措施,采用田间原位安装淋溶水采集器和地表水径流池收集水样,室内分析不同处理防控氮磷养分流失的效果。结果表明:各施肥措施在作物不同茬口均能降低氮磷养分的随水流失,不同模式防控养分流失效果有差异;氮径流损失中,硝态氮占主要比例,玉米季和小麦季分别为82.7%~86.4%和94.2%~96.5%,而淋溶途径中硝态氮比例略有下降;径流为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玉米茬口氮损失比例占轮作周年的67.0%~71.4%;磷径流损失中可溶性磷和颗粒磷比例相当,而淋溶磷以可溶性磷为主;淋溶途径损失的磷养分比例稍高,仍以玉米茬口总磷损失为主,占54.4%~63.1%;防控氮磷流失结合周年作物产量,玉米上使用减量控释氮肥或优化施肥配合秸秆还田、小麦上优化施肥或使用减量控释氮肥是相对理想的养分运筹搭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区 小麦玉米轮作 施肥措施 氮磷流失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家族等位基因蛋白B与抑制剂作用模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钰 崔颖璐 +2 位作者 郑清川 张红星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6-1232,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家族(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的等位基因蛋白B(GSTP1*B)与抑制剂利尿酸(EA)以及EA的谷胱甘肽(GSH)共轭物EAG(I),EAG(O)的具体结合方式.抑制剂及其谷胱甘肽共轭物与蛋白的...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家族(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的等位基因蛋白B(GSTP1*B)与抑制剂利尿酸(EA)以及EA的谷胱甘肽(GSH)共轭物EAG(I),EAG(O)的具体结合方式.抑制剂及其谷胱甘肽共轭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及分子动力学轨迹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STP1*B与EA的谷胱甘肽共轭物的结合能力优于其与EA的结合能力,Phe8,Arg13,Trp38和Tyr108是作用过程中的关键残基,对稳定抑制剂及其谷胱甘肽共轭物在GSTP1*B的G和H位点的构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构象的统计分析发现,残基Phe8和Tyr108与GSTP1*B酶对抑制剂的选择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合模式 利尿酸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对指环虫杀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高学 徐钰 +1 位作者 王建华 申烨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共6页
利用金鱼、鲢、鲤、草鱼、欧洲鳗鲡所寄生的坏鳃指环虫、中型指环虫、鲢指环虫、伸展指环虫、拟指环虫为材料,建立以金鱼为寄主、中型指环虫为指示虫的杀虫药物筛选动物模型,使寄生感染率达100%。利用该模型对29种天然植物提取物进... 利用金鱼、鲢、鲤、草鱼、欧洲鳗鲡所寄生的坏鳃指环虫、中型指环虫、鲢指环虫、伸展指环虫、拟指环虫为材料,建立以金鱼为寄主、中型指环虫为指示虫的杀虫药物筛选动物模型,使寄生感染率达100%。利用该模型对29种天然植物提取物进行杀虫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博落回、小果博落同、鸦胆子、云南罩楼、杠柳、槟榔、陈皮最高杀虫率在48h内均达70%以上,且对鱼安全性较高;刺五加、细柱五加、商陆、乌头、松针、藁本、青蒿、辣蓼、苦参对指环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虫率在20%~40%之间;荆芥、山奈、葫芦巴、篇蓄、芫花、马钱子、肉豆蔻、马兜铃、直立百部、千年健、常山、北乌头在实验浓度内对指环虫没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其中,银杏外种皮、博落回、小果博落回杀灭活性最强,使用浓度较低,该实验条件下杀灭率100%;鸦胆子、槟榔对鱼最为安全,但杀虫浓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指环虫 杀虫活性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过水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养分径流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谭德水 江丽华 +5 位作者 张骞 郑福丽 高新昊 林海涛 徐钰 刘兆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4-471,共8页
以南四湖过水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在小麦-玉米轮作的夏玉米季内设置地表径流水收集装置,探索减少养分径流损失、提高湖区水质的有效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覆盖和与土壤混合可有效降低地表水径流量,泥沙径流损失量与径流水量无直接关... 以南四湖过水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在小麦-玉米轮作的夏玉米季内设置地表径流水收集装置,探索减少养分径流损失、提高湖区水质的有效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覆盖和与土壤混合可有效降低地表水径流量,泥沙径流损失量与径流水量无直接关系;试验区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点使农田径流水无机态氮、总氮、可溶性磷和总磷浓度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无显著规律,但其浓度在不同处理间受施肥量、品种及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无机氮径流损失以硝态氮(NO3--N)形式为主(NO3--N占无机氮径流总量的82.9%~90.8%);可溶性磷和颗粒磷基本各占流失总磷一半的比例,地表径流水NO-3-N浓度对水质产生潜在威胁;玉米生育季内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总氮径流损失量可达11.89 kg/hm2,氮磷钾平衡施用、控释氮肥应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以及秸秆还田等处理径流水无机氮和总氮损失量(率)以及磷素地表径流量均显著低于农民习惯施肥(FP)。在保证玉米产量前提下(四个处理较FP分别增产7.7%、5.9%、3.6%和1.5%),为降低养分随地表径流造成的水质污染,上述施肥模式均可在沿南四湖区农田使用,其中控释氮肥的应用综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 施肥模式 养分流失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的作物搭配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谭德水 江丽华 +3 位作者 谭淑樱 徐钰 魏建林 刘兆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农业生产中为获得较高作物产量而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同时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增加了淋溶风险。不同作物搭配生长及种植模式在协同提高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栽培... 农业生产中为获得较高作物产量而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同时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增加了淋溶风险。不同作物搭配生长及种植模式在协同提高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措施,同时在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硝态氮污染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文从不同类型作物搭配生长及不同种植模式(设施蔬菜与填闲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与露地蔬菜、蔬菜与蔬菜)方面综述了高效利用土壤氮素、降低土壤硝态氮累积与淋失的效果,并根据不同类型作物特点进行了机理上的解释。文末以搭配作物根系为突破点对作物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类型 搭配种植模式 土壤硝态氮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秦岭细鳞鲑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原居林 解林红 +2 位作者 朱俊杰 徐钰 王高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采用RAPD技术,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黑河群体和湑水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河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25.8%,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17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520;湑水河的多态位点比例为23.4%,群体平均杂合度... 采用RAPD技术,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黑河群体和湑水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河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25.8%,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17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520;湑水河的多态位点比例为23.4%,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1526,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5214。黑河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度为0.9495,遗传距离为0.0664;湑水河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度为0.9549,遗传距离为0.0556;两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及增施微生物菌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设施番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梅 徐钰 +4 位作者 石璟 杨岩 李妮 王学君 李洪梅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本试验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施肥和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测定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盐分变化等,研究优化施肥和增施微生物菌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番茄生长特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 本试验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施肥和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测定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盐分变化等,研究优化施肥和增施微生物菌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番茄生长特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施肥条件下增施荧光假单胞菌剂可以使番茄增产26.40%,施用荧光假单胞菌剂并减施20%氮肥不会对产量造成影响。施用荧光假单胞菌剂(处理4、5)后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7.92%和22.57%,Vc含量分别提高38.51%和22.74%。施用荧光假单胞菌剂提高了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主要表现为细菌所占比例升高,放线菌比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荧光假单胞菌剂 设施番茄 产量 微生物 次生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趋势预测功能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振辉 徐钰 +1 位作者 崔东阳 韩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2,共4页
笔者参与开发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趋势预测功能,系统基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GIS空间技术,完成自动建模过程并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进行预测。该功能... 笔者参与开发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趋势预测功能,系统基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GIS空间技术,完成自动建模过程并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进行预测。该功能的实现,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对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防治 信息管理系统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地区特殊近地表结构对地震激发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江 徐钰 +1 位作者 荣毅 贾静敏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7-183,113,共7页
潍北滩涂地区由于多条河流相互作用、大面积抽取地下卤水用于晒盐,造成近地表存在大量流沙层和空穴低速体等特殊表层结构,导致近地表速度、厚度、岩性纵横向变化非常剧烈,吸收衰减严重,地震激发下传能量弱。从近地表介质特征入手,构建... 潍北滩涂地区由于多条河流相互作用、大面积抽取地下卤水用于晒盐,造成近地表存在大量流沙层和空穴低速体等特殊表层结构,导致近地表速度、厚度、岩性纵横向变化非常剧烈,吸收衰减严重,地震激发下传能量弱。从近地表介质特征入手,构建模型模拟分析不同低速体大小和埋深、不同激发深度、不同围岩介质对地震激发的影响,提出了在平面上或纵向上优选胶泥激发的点位布设、尽量避开低速体或打穿低速体的激发因素选择方法,基本消除了多次波、低频干扰,地震资料品质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低速体 岩性结构 模型模拟 激发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