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郭长春 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21,共13页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5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1015和内6优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45)、N_(90)、N_(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_(45)相比,N_(90)和N_(135)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_(90)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_(135)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和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0.6364和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_(0)、N_(45)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_(90)、N_(135)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鱼共作 氮肥管理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与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关系
2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7 位作者 张林 蒋鹏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刘运军 徐麟 郭晓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56-2069,共14页
探明气候、杂交组合与亲本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可为进一步优化水稻品质改良策略和提升水稻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21年和2022年以3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组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早季常温和晚季高温2种生态条件下... 探明气候、杂交组合与亲本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可为进一步优化水稻品质改良策略和提升水稻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21年和2022年以3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组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早季常温和晚季高温2种生态条件下进行裂区试验,研究了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间8项稻米品质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2022年相比,2021年水稻长宽比、垩白度、蛋白质、直链淀粉、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8.41%、99.36%、13.76%、2.54%、125.12%、11.92%和144.00%(P<0.05),但垩白粒率显著降低37.91%(P<0.05)。就不同种植季节来看,晚季的长宽比、蛋白质和整精米率分别比早季显著提高3.96%、7.34%和14.08%(P<0.05),而晚季垩白粒率、胶稠度和精米率则分别显著下降15.43%、5.21%和1.85%,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在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不同不育系和不同恢复系分别配制的杂交组合间各品质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3个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椰香A’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好,5个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泸恢127’和‘泸恢276’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好。由2021年和2022年合计分析结果可见,两个亲本对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52.07%~92.39%),对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较高(73.90%~86.20%),8项品质指标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48.29%~98.01%);早季与晚季长宽比、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早季与晚季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度虽然在早季与晚季间差异不显著,但两季间仍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未来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策略是选择垩白度低,胶稠度、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高的恢复系,以及长宽比大、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低、蛋白质含量8%左右和直链淀粉含量16%~18%的不育系杂交,并从杂交后代中选择优质杂交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杂交亲本 育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蒋鹏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徐富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0-803,共14页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四川省德阳市(高产点)和泸州市(中产点)两个生态点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不同生态点间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利用特性差异显著。高产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较中产点分别增加8.3%~23.2%、8.3%~23.1%。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播种(SO)—幼穗分化(PI)、PI—齐穗(HD)阶段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吸收速率(除2018年幼穗分化—齐穗外)均高于中产点,HD—成熟(MA)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量。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成熟期氮素总吸收量较中产点增加15.6%~33.7%。尽管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氮素收获指数较中产点平均增加4.6%(2018年除外),但成熟期仍有大量氮素滞留在超级杂交稻的秸秆中,造成高产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中产点平均减少11.3%。方差分析表明,盆栽条件下土壤、土壤×地点、土壤×品种互作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高产点盆栽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趋势与大田试验相似。高产点SO—PI平均温度高于中产点,HD—MA平均温度低于中产点;高产点SO—PI、PI—HD和HD—MA太阳辐射积累量(除2018年PI-HD外)均高于中产点。相关分析表明,高产点籽粒产量与PI—HD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的氮素吸收量和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中产点籽粒产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和HD—MA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差异主要与不同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吸氮量 产量水平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内6优107产量与氮素利用率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4
作者 刘茂 周兴兵 +6 位作者 郭晓艺 蒋鹏 张林 朱永川 郭长春 熊洪 徐富贤 《作物研究》 2024年第6期435-441,共7页
为了探明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2—2023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设计5个播种期(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5月4日、5月24日)和2个施氮量(90、180 kg/hm^(2),其中底肥60%、分蘖肥20%、促花肥20%)的两因... 为了探明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2—2023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设计5个播种期(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5月4日、5月24日)和2个施氮量(90、180 kg/hm^(2),其中底肥60%、分蘖肥20%、促花肥20%)的两因素试验,对不同处理的稻谷产量、干物质量、氮肥偏生产力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低氮(90 kg/hm^(2))处理相比,高氮(180 kg/hm^(2))处理的稻谷产量、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7.96%和15.95%,氮肥偏生产力则下降69.57%;2种施氮量处理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均不显著;稻谷产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随播种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稻谷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极显著正相关。播种至移栽期日最低气温高、总降水量多,拔节至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低、日照时数少,齐穗至成熟期降水量多,有利于内6优107稻谷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 被引量:98
5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6 位作者 谢戎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杨大金 周兴兵 刘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5-1225,共11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因型、根系生长、物质积累、生理代谢、植株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水稻发根力强、根系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大,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库容量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因型、根系生长、物质积累、生理代谢、植株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水稻发根力强、根系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大,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库容量大,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的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高;其生理学特征表现为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高。总结了从氮肥种类与平衡施肥、施肥方法与肥水运筹、氮肥精准施用技术方面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提高水稻氮效率的研究重点,即建立水稻氮素效率间接评价的有效方法、突出水稻氮素效率的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工作,协调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矛盾的栽培策略和深化以叶色为基础的高效定量施氮技术研究4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利用率 基因型差异 肥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刘茂 蒋鹏 郭晓艺 周兴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85-1299,共15页
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 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高产品种 库源结构 优化调控 前氮后移 施氮量 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氮肥后移对杂交中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周兴兵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6,共8页
2011、2012年,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西南稻区的5~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氮肥管理方式,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的影响试验点间表... 2011、2012年,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西南稻区的5~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氮肥管理方式,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的影响试验点间表现各异,取决于试验地点的土壤肥力。氮后移的增产效果及高效施氮量分别与地力、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当空白试验产量超过7000kg/hm^2时,氮后移没有增产作用。氮后移增产的处理表现为施氮量不高、氮后移比例小,并在保持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提出了西南区杂交中稻氮肥的高效管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杂交中稻 氮肥后移 土壤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杂交中稻品种在川南再生稻区的两季产量及头季稻米品质差异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富贤 袁驰 +7 位作者 王学春 韩冬 廖爽 陈勇 周兴兵 江青山 张林 蒋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0-998,共9页
川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因高温逼熟,产量低且稻米品质较差。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以2015—2016年审定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川南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隆昌、江安、富... 川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因高温逼熟,产量低且稻米品质较差。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以2015—2016年审定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川南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隆昌、江安、富顺、宜宾4个地点采取统一的栽培技术方案,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与环境对头季稻及其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地点间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2个水稻品种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而两季总产量间差异则不显著。其中有7个品种(‘创两优华占’‘内5优907’‘宜香4245’‘泸香优104’‘花优357’‘内6A/绵恢138’‘隆两优1813’)两季产量在11000 kg·hm^-2以上。6个稻米品质性状在4个地点间的差异除胶稠度不显著外,其余5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以宜宾和江安2个点的米质稍好。12个水稻品种在4个地点间的品质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总体米质相对较好的为‘创两优华占’‘隆两优1813’两个品种。再生稻产量和头季稻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稻产量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相关不显著。说明川南特定生态下需要改良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米质性状与高产并没有明显矛盾,长宽比大的品种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伏旱 杂交中稻 再生稻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稻区杂交中稻产量的地域差异及其高效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刘茂 周兴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为了提高西南稻区水稻施氮效率,2009年以杂交中稻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试验点的地理位置、土壤养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穗粒结构及氮高效施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品种间... 为了提高西南稻区水稻施氮效率,2009年以杂交中稻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试验点的地理位置、土壤养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穗粒结构及氮高效施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品种间的最高苗数和有效穗差异不显著外,产量及其穗粒结构在品种间、试验地点间及施氮水平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增加有效穗和提高结实率是西南地区提高水稻产量的主攻目标,而实现的途径是增施有机肥和提高土壤有效氮含量。经逐步回归分析,杂交中稻的氮高效施用量与试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土壤养分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决定系数为0.9995~0.9999,可作为制定各地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地理位置 土壤养分 高效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5 位作者 刘茂 蒋鹏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熊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7-1148,共12页
为了改善大面积生产的水稻稻米品质,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中稻优质稻品种‘旌优127’、高产品种‘Ⅱ优602’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并设置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气候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改善大面积生产的水稻稻米品质,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中稻优质稻品种‘旌优127’、高产品种‘Ⅱ优602’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并设置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气候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整精米率、长宽比呈升高趋势,垩白度、胶稠度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则呈"V"字型变化;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个栽培方式间稻米品质差异不显著,栽培方式与年度、品种、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长宽比同时受年度、播种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显著,胶稠度在年度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播种期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对稻米品质影响程度的降序排列是品种、气候、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的气象条件为:播种—移栽相对湿度小、日平均气温高,移栽—拔节期日平均气温低、日照时数少,拔节—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高、日均相对湿度低,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少。水稻抽穗前的气象因子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间接影响米质,抽穗后温度升高引起籽粒灌浆速度加快致稻米品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品种 气象因子 栽培方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杂交水稻开花比例鉴定耐高温性的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5 位作者 蒋鹏 张林 熊洪 郭晓艺 朱永川 刘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5-1344,共10页
选用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强的品种,是缓解极端自然高温导致大幅减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改进水稻品种耐高温性的鉴定技术,2013年和2014年以4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用钵栽方法,分别在开花前后不同时间将钵栽水稻移至人工气候室38.0℃高... 选用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强的品种,是缓解极端自然高温导致大幅减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改进水稻品种耐高温性的鉴定技术,2013年和2014年以4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用钵栽方法,分别在开花前后不同时间将钵栽水稻移至人工气候室38.0℃高温下处理5 h,以室外常温(穗层日最高气温31.2~32.8℃)处理为对照,研究极端高温时段对结实率的影响。2015年和2016年以4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5个分期播种试验,于水稻穗层温度达35℃以上时期,从5个播种期中选择20个同期开始抽穗、生长整齐的稻穗挂牌标记,观察不同时段开花比例,以研究品种间开花期耐高温能力与不同时间开花比例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开花期高温下11:30前的开花比例、常温下12:00前开花比例分别与耐高温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耐高温品种主要通过提高高温下的结实率而间接增强其耐高温指数,而高温下的结实率则直接影响耐高温指数。高温下开花早的品种在常温下开花也早,杂交水稻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9:30—12:30,品种间在不同时刻开花的比例各异。开花后2 h遇高温对结实率影响不明显;穗层气温34℃、35℃且频率达80%以上的最早出现时间分别在13:30和15:30,选择日最高温度≥34℃或35℃出现前2 h开花比例高的品种,能有效地避开高温伤害。基于以上分析分别建立了利用开花期高温下11:30前开花比例、常温下12:00前开花比例和高温下结实率3个指标预测鉴定耐高温指数回归模型,准确率(预测值/实测值)高达92.29%~102.73%。为水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鉴定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高温胁迫 开花时刻 开花比例 结实率 耐高温指数 鉴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适应氮肥后移的筛选指标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3 位作者 熊洪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29-1337,共9页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试验设"前氮后移(底肥∶促花肥∶保花肥=6∶2∶2)"与"重底早追(底∶蘖=7∶3)"两种施氮方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方式为主处理,杂交组合为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对两种施氮方式的产量差值与各施氮方式下产量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2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两种施氮方式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均达极显著,方差分析F值8.89 149.08(P<0.01)。两种施氮方式下,2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及粒叶比的成对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前氮后移处理的有效穗数比重底早追显著降低,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最高苗数、穗粒数和粒叶比在两种施氮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杂交组合在两种施氮方式间的产量表现不尽相同。20个杂交组合前氮后移平均产量8981.90 kg/hm2,比重底早追增产1.62%;前氮后移处理中,内5优306、蓉18优447、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四个组合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均分别比重底早追法极显著增产。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的增产效果与两种施氮方式下杂交组合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0和-0.7986(P<0.01)。其原因在于,穗粒数较少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强,在前氮后移情况下,仍能确保较多的有效穗数,而且穗粒数和结实率因施用穗肥有一定提高,最终表现为"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法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而穗粒数过大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弱,在前氮后移前期施氮量较少情况下,因最高苗数明显不够,有效穗数显著下降,加之穗粒数有所降低而减产。【结论】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607.9-11.02x(R2=0.6308)。大面积生产中,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组合品种的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组合类型 前氮后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杂交中稻再生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富贤 洪松 《作物研究》 1994年第4期14-16,共3页
杂交中稻母茎干物重与再生稻产量及其穗粒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施促芽肥对再生稻的增产效果与母茎干物重有关,在单茎干物重为1.2~1.8g条件下,施氮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母茎干物重过大或过小施氮的效果甚微。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水稻 施肥 栽培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在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下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作物研究》 2017年第3期211-217,共7页
以杂交中稻高产品种‘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品种‘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与地理位置、土壤基础肥力、施氮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稻谷生产效率在品种间、地... 以杂交中稻高产品种‘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品种‘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与地理位置、土壤基础肥力、施氮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稻谷生产效率在品种间、地点间及施氮水平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试验地点与施氮水平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磷和钾的稻谷生产效率表现为地点间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渝香优203’比‘Ⅱ优7号’的氮稻谷生产效率极显著提高。氮、磷、钾的稻谷生产效率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低经度、高海拔地区,以及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高、pH值高、施氮水平低条件下,氮、磷、钾的稻谷生产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地理位置 施肥 稻谷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各叶位叶片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富贤 洪松 《作物研究》 1993年第2期22-26,共5页
本文以油优63为材料,进行了中稻10个去叶处理与头季稻及再生稻穗重和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叶位叶片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形成作用的趋势是一致的,即倒1叶>倒2叶>倒3叶>倒4叶及以下叶,但其作用程度不同。齐穗期倒4... 本文以油优63为材料,进行了中稻10个去叶处理与头季稻及再生稻穗重和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叶位叶片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形成作用的趋势是一致的,即倒1叶>倒2叶>倒3叶>倒4叶及以下叶,但其作用程度不同。齐穗期倒4及以下叶对头季稻产量的作用较小,而对再生稻产量则有显著影响。倒4及以下叶对头季稻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基部光照度呈显著正相关。头季稻茎鞘干物重与再生稻产量及穗粒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再生稻 叶片 产量 杂交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力鉴定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2 位作者 朱永川 熊洪 王贵雄 《四川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再生力 杂交中稻 头季稻 再生稻 光合 冠层特征 育成 剩余 需求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在冬水(闲)田区大力发展水稻直播技术的建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第2期12-13,共2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和北部丘陵区(含重庆市),由于地形复杂,水利设施欠缺,水利灌溉条件差,加上气候因素的影响,经常遭受干旱危害。这些地方普遍采用冬季蓄水的方式以保证来年水稻种植的用水需要,其中有部分田块冬季无水休闲,这类稻田称为... 四川盆地东南部和北部丘陵区(含重庆市),由于地形复杂,水利设施欠缺,水利灌溉条件差,加上气候因素的影响,经常遭受干旱危害。这些地方普遍采用冬季蓄水的方式以保证来年水稻种植的用水需要,其中有部分田块冬季无水休闲,这类稻田称为冬水田或冬闲田,现有面积120万hm2左右。目前冬水(闲)田水稻种植采用先育秧后移栽的种植方式,不仅要求水源充足,而且费时、费力,生产成本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 水稻直播技术 劳动力短缺 气候因素 水利设施 水利灌溉 移栽密度 种植方式 直播稻 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养殖埃及胡子鲶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富贤 谷义成 雷鸣 《四川农业科技》 1991年第3期43-43,共1页
埃及胡子鲶又称革胡子鲶、埃及塘虱,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淡水鲶类。1981年11月由广东省淡水良种场从埃及引进后,几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推广试养,证明该鱼是一个十分适应我国南方农村推广养殖和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新品种... 埃及胡子鲶又称革胡子鲶、埃及塘虱,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淡水鲶类。1981年11月由广东省淡水良种场从埃及引进后,几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推广试养,证明该鱼是一个十分适应我国南方农村推广养殖和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目前四川仅在小面积的池塘中饲养,还未在稻田中养殖推广。1988—1990年我们通过试验研究,初步形成了稻田养殖革胡子鲶的配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鱼 革胡子鲶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成效显著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富贤 《植物医生》 2016年第6期47-49,共3页
以四川东南部分市县及重庆西部和东部沿江区县为主体构成的四川盆地东南浅丘平坝河谷地区,具有温光资源丰沛、幅员面积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明显等诸多特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粮仓。据统计,盆地东南部分现有冬水(闲)田13 333... 以四川东南部分市县及重庆西部和东部沿江区县为主体构成的四川盆地东南浅丘平坝河谷地区,具有温光资源丰沛、幅员面积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明显等诸多特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粮仓。据统计,盆地东南部分现有冬水(闲)田13 333 km^2,其中',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5333.3km^2左右,占全国再生稻面积的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中稻品种 冬水 气候差异 河谷地区 高产高效技术 推广项目 栽培模式 重穗型 再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早熟高产水稻品种选育取得突破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富贤 《植物医生》 2017年第9期21-21,共1页
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曾宪平研究员主持选育的优质早熟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川优1727"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届八次会议审定。近年来,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顺应农业生产形势的改变,设置了水稻平丘早熟组区域试验... 由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曾宪平研究员主持选育的优质早熟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川优1727"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届八次会议审定。近年来,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顺应农业生产形势的改变,设置了水稻平丘早熟组区域试验。川优1727是该组试验设置后第一个通过试验和审定的优质早熟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高产 品种选育 高产水稻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优质 水稻新品种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