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佀国涵 朱秀秀 +6 位作者 彭成林 袁家富 赵书军 徐大兵 谢媛圆 周剑雄 杨小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0-596,共7页
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 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尤其提高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升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克氏原螯虾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液体肥料的堆肥浸提液提取工艺参数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大兵 田亨达 +4 位作者 张丽 徐阳春 杨兴明 沈其荣 黄启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9-1195,共7页
堆肥浸提液是一种很好的液体肥料和生防剂。为了获得用于液体肥料的堆肥浸提液提取工艺参数,以腐熟猪粪堆肥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水和0.5 mol/L硫酸钾溶液为浸提剂,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不同浸提比例(分别为1:10、1:8、1:6.67、1:5和... 堆肥浸提液是一种很好的液体肥料和生防剂。为了获得用于液体肥料的堆肥浸提液提取工艺参数,以腐熟猪粪堆肥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水和0.5 mol/L硫酸钾溶液为浸提剂,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不同浸提比例(分别为1:10、1:8、1:6.67、1:5和1:4)和浸提时间(12~144 h)对堆肥浸提液中可提取的主要速效养分含量和可浸提主要成分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水作为提取剂时,最适工艺参数是通气良好、浸提比例1:5、提取时间72h;用0.5 mol/L硫酸钾溶液提取时,最适工艺参数是通气良好、浸提比例1:5、提取时间36 h。说明水和0.5 mol/L硫酸钾溶液作提取剂,在常温下采用合适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时间都能获得较好的养分提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液体肥料 工艺 速效养分 可浸提主要成分提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堆肥提取液对棉花生长和养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大兵 王秋君 +1 位作者 沈其荣 黄启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39-1246,共8页
为了研究猪粪堆肥提取液的促生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分别浇施以0.5 mol.L-1硫酸钾和水为浸提剂提取的猪粪堆肥提取液(分别简称为K和W)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K和W能显著增加棉花植株的株高、果枝数、蕾数、棉铃数。籽棉... 为了研究猪粪堆肥提取液的促生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分别浇施以0.5 mol.L-1硫酸钾和水为浸提剂提取的猪粪堆肥提取液(分别简称为K和W)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K和W能显著增加棉花植株的株高、果枝数、蕾数、棉铃数。籽棉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CK)增加了2.30倍和1.86倍,但是K和W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棉花现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植株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了71.4%和52.9%、114.2%和83.5%、106.1%和90.5%,氮磷钾累积量与CK比较显著增加。K处理的棉花在现蕾期和花铃期的植株干重显著高于W处理。(3)从现蕾期到吐絮期,棉花植株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随之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随之降低。与CK比较,施用K和W能显著增加不同时期棉花植株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花铃期K处理的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W处理。K处理和W处理的棉花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1.24倍和3.01倍(现蕾期)、59.1%和40.0%(花铃期)。(4)施用两种猪粪堆肥提取液,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增加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猪粪堆肥提取液能明显改善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显著增加棉花产量,可以作为优质有机液体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堆肥 提取液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大兵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70-74,共5页
农民工教育培训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市民化。目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不到位、培训内容脱节... 农民工教育培训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市民化。目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不到位、培训内容脱节等问题。为此,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城镇化、工业化的要求,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培训 珠三角地区 城市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协同技术在服装生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大兵 《四川纺织科技》 2004年第2期26-27,共2页
介绍了网络化协同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探讨了网络化协同技术在服装生产上的应用优势 。
关键词 网络协同技术 服装 协同商务 协同信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估算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大兵 赵书军 +4 位作者 陈云峰 袁家富 刘冬碧 邱正明 夏贤格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72,共7页
通过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对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为206万t,其中有机质164万t,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5.12万、2.79万、5.74万t,占全省化肥用量的4.08%。武汉市蔬菜... 通过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对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为206万t,其中有机质164万t,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5.12万、2.79万、5.74万t,占全省化肥用量的4.08%。武汉市蔬菜废弃物资源量最高,占全省的19.36%。湖北省各地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为1 666kg·hm^(-2),其中有机质和氮、磷、钾总养分平均量分别为1 334 kg·hm^(-2)和126 kg·hm^(-2)。全省地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以仙桃市和鄂西南较低,其次是鄂东南和鄂西北,湖北中部包括江汉平原分布最高。湖北省24个蔬菜监测县市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为4.22万t,其中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嘉鱼县较高,有机质和氮、磷、钾总养分平均量分别达到了3.38万t和3 180 t。全省各县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以枣阳市最高,宣恩县和咸丰县较低。不同种类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差异较大,为2.71万~47.32万t,其中根茎类蔬菜最高,其次是甘蓝类和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弃物 产废系数 有机质 养分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0
7
作者 佀国涵 彭成林 +3 位作者 徐祥玉 徐大兵 袁家富 李金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8,共8页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通过10年(2005—2015年)定位试验,以中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通过10年(2005—2015年)定位试验,以中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15~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其在15 cm、20 cm、25 cm和30 cm处的土壤紧实度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降低了20.9%、29.9%、24.8%和14.7%。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0~40 cm土层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但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机碳、全钾和碱解氮含量,0~30 cm土层全氮含量,0~1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但提高了20~30 cm土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增幅为9.5%,其总产值、利润和产投比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增加了46 818.0元?hm-2、40 188.0元?hm-2和100.0%。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提高了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但增加了10 cm以下土层潜育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涝渍稻田 土壤结构 有机碳 土壤养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7
8
作者 佀国涵 赵书军 +5 位作者 王瑞 徐大兵 秦兴成 谭军 向必坤 袁家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5-912,共8页
【目的】土壤的生物性状可作为评价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而土壤的物理性状对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因素具有调控作用。绿肥是一种养分全面的优质生物肥源,翻压的绿肥种类以及绿肥和化肥的配施比例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以及土... 【目的】土壤的生物性状可作为评价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而土壤的物理性状对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因素具有调控作用。绿肥是一种养分全面的优质生物肥源,翻压的绿肥种类以及绿肥和化肥的配施比例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并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后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碳、土壤酶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植烟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紧实度影响,旨在为烟区土壤改良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将鲜土样过2 mm筛后,利用平板涂布法以及氯仿熏蒸培养法测定了连年翻压绿肥后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将土样风干并过1 mm筛后测定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土壤紧实度采用CP40Ⅱ数显式土壤紧实度仪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进行原位测定;而土壤团聚体结构采用沙维诺夫法进行,采集的原状土样采用干筛法进行分级,然后计算出不同粒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以及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结果】连年翻压绿肥显著降低了10 cm土层处的土壤紧实度,且以翻压高量绿肥处理(30000 kg/hm2+85%化肥,GMH)的土壤紧实度最低,其土壤紧实度较常规施肥(F)和不施肥(CK)处理分别降低了25.4%和29.9%;翻压绿肥增加了土壤中大于7 mm的机械团聚体含量,但降低了小于1mm机械团聚体的含量。随着翻压绿肥年限的增加,翻压绿肥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增加的趋势,翻压3年绿肥后,GMH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F处理分别提高了49.0%、47.8%、35.4%和40.7%;与常规施肥相比,翻压低量绿肥(15000 kg/hm2+85%化肥,GML)降低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但翻压高量绿肥能够恢复和提高其活性。【结论】连年翻压绿肥能够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强土壤团聚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翻压高量的绿肥有利于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土壤紧实度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59
9
作者 佀国涵 彭成林 +5 位作者 徐祥玉 赵书军 徐大兵 袁家富 贾平安 刘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3-509,共7页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 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 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0~25 cm土层,相...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 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 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0~25 cm土层,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 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25~50 cm土层,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 cm土层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0~25 cm土层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佀国涵 袁家富 +5 位作者 彭成林 赵书军 徐大兵 喻永冰 谢媛圆 周剑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8-2176,共9页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采集土样,分析不同土层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分析了与土壤碳、氮和磷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1)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TOC、POC和DOC含量,增加3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中EOC含量;2)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2.7%和58.2%;3)稻虾共作模式下,0—20 cm土层中小于0.053 mm粉-黏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在2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4)与中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土壤脲酶活性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16.7%,而在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8.0%;5)除DOC外,TOC、POC、MBC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稻虾共作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特别是提高了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了根茬等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该层次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大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了固持速效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佀国涵 王瑞 +4 位作者 袁家富 谭军 熊又升 徐大兵 赵书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0-1075,共6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被认为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指示着土壤质量的变化。本研究利用3年定位试验,通过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s)的含量,分析了连年绿肥和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明显地提高了... 土壤微生物群落被认为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指示着土壤质量的变化。本研究利用3年定位试验,通过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s)的含量,分析了连年绿肥和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明显地提高了土壤中PLFAs的种类和总量;在绿肥和化肥配施处理中,当翻压15 000 kg/hm2绿肥的基础上施用大于85%常规化肥时,明显提高了土壤中细菌、AM真菌及微生物总的PLFAs含量;而当化肥的施用量减至常规施肥70%时,对土壤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PLFAs含量的积累产生不利影响。从不同处理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知,不同绿肥和化肥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有明显影响。经相关性分析表明,PLFA分析方法和氯仿熏蒸法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s含量呈显著相关,而与土壤真菌PLFAs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植烟土壤 磷脂脂肪酸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叶面肥配施对番茄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瑞海 徐大兵 +2 位作者 黄启为 沈其荣 吴红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0,共4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叶面肥〔混合氨基酸、芸薹素内酯(BRs)、表面活性剂、微量元素〕配施对番茄生长及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不仅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单株产量(比清水对照增产28.6%~85.7%),而且能够促进叶片对N、...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叶面肥〔混合氨基酸、芸薹素内酯(BRs)、表面活性剂、微量元素〕配施对番茄生长及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不仅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单株产量(比清水对照增产28.6%~85.7%),而且能够促进叶片对N、P、K的吸收;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BRs和营养物质能够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提高果实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使果实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在不同叶面肥处理中,无论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还是提高果实产量与改善品质,均是营养元素与BRs的合理配合〔营养物质(混合氨基酸+B+KH2PO4)+BRs+表面活性剂+微量元素(Fe、Cu、Mn、Zn)〕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肥 番茄 产量 品质 营养元素 芸薹素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结构对酸性黄棕壤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佀国涵 王毅 +3 位作者 徐大兵 赵书军 谭军 彭五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4-719,共6页
利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酸性黄棕壤酸性、交换性能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以及配施石灰和白云石粉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3+)的含量,提高土壤pH,且不同施肥结构对修复黄棕壤... 利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酸性黄棕壤酸性、交换性能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以及配施石灰和白云石粉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3+)的含量,提高土壤pH,且不同施肥结构对修复黄棕壤酸性的效果为有机肥配施石灰>有机肥配施白云石粉>有机肥;连年施用有机肥以及配施石灰主要提高了土壤中交换性Ca^(2+)含量,而配施白云石粉则主要提高了土壤中交换性Mg^(2+)含量;有机肥配施石灰和白云石粉均降低了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但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真菌比、放线菌/真菌比以及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烟叶的产量和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结构 黄棕壤 土壤酸度 交换性能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蔬菜产区土壤障碍因子分析及消减技术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书军 邱正明 +3 位作者 徐大兵 余宗波 佀国涵 朱凤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89,共4页
我国高山蔬菜产区面临连作障碍突出、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连作性病虫害发生日益增多等问题,推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土坎+生物埂”生物护土、土壤生物修复等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可改善土壤... 我国高山蔬菜产区面临连作障碍突出、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连作性病虫害发生日益增多等问题,推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土坎+生物埂”生物护土、土壤生物修复等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可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增产增收,从而保证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山地区利用夏季高温季节山区独特的天然冷凉气候和良好的生态条件生产喜冷凉蔬菜,可在6~9月高温季节缓解平原地区部分蔬菜供应的“伏缺”。我国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南岭之间的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乌蒙山区的120多个高海拔(海拔800~2 600 m)主产县(市),2014年播种面积已达133.3万hm2(2 000万亩),产值逾500亿元。但迅猛发展的高山蔬菜产业也衍生出一系列生产技术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连作障碍突出、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连作性病虫害发生日益增多,蔬菜生产效率下降、品质降低。因此,土壤保育和修复是高山蔬菜产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推广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pH值、平衡土壤养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生物性状和减少连作病害为主要目标的土壤保育与修复技术对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障碍因子 高山地区 蔬菜产区 生产技术 因子分析 蔬菜生产基地 土壤生物修复 夏季高温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施用量对高山甘蓝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书军 李车书 +4 位作者 邱正明 袁家富 王永健 佀国涵 徐大兵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7,共7页
以京丰1号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用量氮、磷、钾肥对高山甘蓝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处理的甘蓝产量最高,分别比150、225kg·hm^(-2)处理显著增产9.44%和2.68%;施磷量180kg... 以京丰1号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用量氮、磷、钾肥对高山甘蓝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处理的甘蓝产量最高,分别比150、225kg·hm^(-2)处理显著增产9.44%和2.68%;施磷量180kg·hm^(-2)处理的甘蓝产量最高,分别比0、135kg·hm^(-2)处理显著增产17.56%和7.27%;施钾量525kg·hm^(-2)处理的甘蓝产量最高,分别比0、225kg·hm^(-2)处理显著增产35.08%和15.55%。增加氮、磷、钾的施用量,均有增加甘蓝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总酸含量的趋势,但同时也有增加硝酸盐累积的趋势;增施钾肥还增加了甘蓝VC含量。综上,鄂西高山地区高肥力地块种植结球甘蓝,氮、磷、钾肥推荐量分别为225~300kg·hm^(-2)、180~225kg·hm^(-2)和225~3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球甘蓝 施肥量 产量 经济效益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1
16
作者 熊又升 熊汉锋 +3 位作者 张明祥 杨艳斌 徐大兵 刘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7期26-28,共3页
[目的]筛选适宜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的鲜食玉米品种。[方法]引进彩甜糯6号、鲜玉糯4号、万糯2000等10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彩甜糯6号、鲜玉糯4、万糯2000、信彩甜糯1号4个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且感官等级... [目的]筛选适宜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的鲜食玉米品种。[方法]引进彩甜糯6号、鲜玉糯4号、万糯2000等10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彩甜糯6号、鲜玉糯4、万糯2000、信彩甜糯1号4个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且感官等级和蒸煮品质也高于其他品种。[结论]彩甜糯6号、鲜玉糯4、万糯2000、信彩甜糯1号适合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品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载体联合有益菌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孝芳 梅新兰 +5 位作者 黄大鹏 徐大兵 杨天杰 韦中 徐阳春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6-544,共9页
土传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根际有益细菌在青枯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根际有效定殖是发挥生防作用的前提。以玉米秸秆、木块(松木)和稻壳为原料制成的3种生物质炭为有益菌Bacillus am... 土传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根际有益细菌在青枯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根际有效定殖是发挥生防作用的前提。以玉米秸秆、木块(松木)和稻壳为原料制成的3种生物质炭为有益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5的载体,探究生物质炭对有益菌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室内模拟试验探究生物质炭对青枯菌的吸附、固持以及对根系分泌物的吸附作用,旨在阐述施用生物质炭提升有益菌T-5抑制病原青枯菌能力的可能机制。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3种生物质炭均显著降低青枯病的发病率和根际青枯菌的数量,其中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木块生物质炭的防控效率达到60.56%。3种生物质炭作为有益菌T-5的载体均能够显著提升有益菌T-5的根际定殖数量及其防病效率,其中木块生物质炭的提升效果最好。与仅接种青枯菌的对照相比,木块生物质炭与有益菌T-5组合处理的根际青枯菌数量降幅达97.42%;与单独有益菌T-5处理相比,有益菌T-5以木块生物质炭为载体使其根际定殖数量提高了5.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木块生物质炭能够有效吸附青枯菌,吸附量接近90.00%,且能够有效固持吸附的青枯菌,青枯菌的逃离降低了96.66%。此外,生物质炭不仅可以有效吸附根系分泌物,且有益菌T-5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根系分泌物并抑制青枯菌的生长。生物质炭作为生防有益菌的载体,促进根际有益菌的定殖能力,并吸附、固持病原菌,有效抑制土传青枯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青枯病 生物质炭载体 有益菌 根系分泌物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概况 被引量:6
18
作者 汪加胜 王训 +2 位作者 许胜强 徐大兵 程楠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765-768,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65岁人群PD患病率约1.7%,患者总数≥200万。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65岁人群PD患病率约1.7%,患者总数≥200万。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造成了多巴胺一乙酰胆碱能之间的平衡打破,使得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老年震颤 中医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中医研究概况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小勇 徐大兵 王训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728-730,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运动迟缓、肌肉僵直、震颤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病因不明确,但现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为主要学说。该病无根治性治疗方案,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运动迟缓、肌肉僵直、震颤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病因不明确,但现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为主要学说。该病无根治性治疗方案,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压力西医临床上主要以"多巴胺替代疗法"治疗该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颤病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薹还田与化肥减施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银建 徐大兵 +6 位作者 舒照鹤 向稳 王育祥 崔勇 余祥梅 王鑫 陈鑫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245-247,共3页
为探索鹤峰烟区菜薹还田与化肥减施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开展菜薹还田与烟草专用肥减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菜薹不还田+常规施肥对照相比,菜薹还田能显著改善烤烟旺长期部分农艺性状,菜薹全量直接还田+减施15%烟草专用... 为探索鹤峰烟区菜薹还田与化肥减施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开展菜薹还田与烟草专用肥减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菜薹不还田+常规施肥对照相比,菜薹还田能显著改善烤烟旺长期部分农艺性状,菜薹全量直接还田+减施15%烟草专用肥能显著增加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均价和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菜薹还田 化肥减施 生长发育 产量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