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不同食味品质水稻根系生长及分泌有机酸的影响
1
作者 李浩晶 张丹珂 +2 位作者 李海润 曹静 徐国伟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氮肥施用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施氮对不同食味品质水稻根系生长及分泌有机酸的影响,以郑稻C42(优质食味)和徐稻3号(一般食味)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 氮肥施用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施氮对不同食味品质水稻根系生长及分泌有机酸的影响,以郑稻C42(优质食味)和徐稻3号(一般食味)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以N0、N_(120)、N_(240)、N_(3)60表示),测定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脱落酸含量(ABA)、有机酸总量,为优质食味稻米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Z+ZR含量、有机酸总量先增加后降低,两品种在N_(240)处各指标达到最高值。与不施氮肥相比,抽穗期徐稻3号在N_(240)时上述指标分别增加了148.0%、48.5%、16.0%与86.5%,郑稻C42在N_(240)时分别增加了103.7%、72.5%、17.8%与98.0%。ABA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N_(240)处达到最低值。不同食味品种间比较发现,郑稻C42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根系伤流液中Z+ZR含量和有机酸总量高于徐稻3号,平均增加40.7%、74.7%、9.7%和34.1%。郑稻C42的根长、根表面积均小于徐稻3号。相关分析可知,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根系伤流液中Z+ZR含量和有机酸总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胶稠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幼穗分化始期根系伤流液中ABA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N_(240)下不同食味品种根系生长及分泌功能较强。优质食味郑稻C42的根长、根表面积较小,而根系生理活性及根系伤流液中Z+ZR含量与有机酸总量较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食味水稻栽培及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食味品质 施氮量 根系生长 根系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水稻根系分泌特性与解剖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李浩晶 张丹珂 +2 位作者 李海润 曹静 徐国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以郑稻C42和徐稻3号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以N0、N120、N240、N360表示),测定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根系伤流液中部分有机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激素含... 以郑稻C42和徐稻3号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以N0、N120、N240、N360表示),测定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根系伤流液中部分有机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激素含量以及根系解剖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以及根系伤流液中酒石酸、乙酸(除徐稻3号幼穗分化始期)、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N240处各指标达到最高值,而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草酸含量、柠檬酸含量及中柱直径与不定根直径之比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N240处达到最低值;徐稻3号的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在N240处达到最高值;郑稻C42的活细胞比例在N240处达到最高值,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在N360处达到最高值,N240与N360差异不显著;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酒石酸、乙酸、琥珀酸含量及活细胞比例与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气组织面积、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草酸、中柱直径和不定根直径的比值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徐稻3号和郑稻C42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稻米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均得到了改善,徐稻3号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了7.7%、18.4%、45.9%,郑稻C42的分别增加了14.6%、14.7%、36.0%,徐稻3号、郑稻C4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减少14.2%、20.0%,碱消值分别减少11.2%、11.6%,胶稠度分别增加了10.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根系分泌 根系解剖结构 根系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优化萸仙茅炮制工艺
3
作者 徐国伟 王巍 +3 位作者 刘思翰 洪艺丹 张立强 鞠成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优选萸仙茅炮制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料液比、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为影响因素,以仙茅苷、苔黑酚葡萄糖苷、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含量及外观性状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优化萸仙茅最佳炮... 目的优选萸仙茅炮制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料液比、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为影响因素,以仙茅苷、苔黑酚葡萄糖苷、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含量及外观性状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优化萸仙茅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萸仙茅最佳炮制工艺为:取生仙茅饮片,加入等量吴茱萸汁拌匀,置密闭容器内,闷润至药汁被完全吸尽,于130℃炒制6min,取出,60℃干燥。每100kg仙茅用吴茱萸10kg。吴茱萸汁制法:取吴茱萸10kg,加12倍量水浸泡60min,煎煮50min,提取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kg。结论本研究优化所得萸仙茅的炮制工艺可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萸仙茅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层次分析法 炮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机动目标的改进强跟踪CKF自适应IMM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成怡 刘铭阳 徐国伟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5-723,共9页
为提升高机动目标跟踪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强跟踪CKF自适应交互多模型跟踪算法。在IMM算法运动模型集中引入CS-Jerk模型,增强对高机动目标的适应能力,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算法解决模型集中因模型扩维而导致CKF算法无法Cholesky分解的... 为提升高机动目标跟踪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强跟踪CKF自适应交互多模型跟踪算法。在IMM算法运动模型集中引入CS-Jerk模型,增强对高机动目标的适应能力,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算法解决模型集中因模型扩维而导致CKF算法无法Cholesky分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强跟踪CKF算法,降低强跟踪CKF算法的计算量;利用模型的后验信息对IMM算法模型转移概率进行自适应调整,提高跟踪精度。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所提算法目标的位置均方根误差均值和速度均方根误差均值较IMM-CKF算法分别降低了22.50%和16.58%,有效提高了目标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机动目标 目标跟踪 自适应交互多模型 强跟踪CKF SVD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黄颗粒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评价
5
作者 闫涛 郭志廷 +7 位作者 张景艳 徐国伟 张康 王磊 张小丽 许冠英 陈静 李建喜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39,共5页
为评价受试药品莲黄颗粒用于靶动物猪的安全性及安全剂量范围,将32头4日龄哺乳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分别为莲黄颗粒1倍(0.152 g/kg)、3倍(0.456 g/kg)、5倍(0.760 g/kg)推荐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10 d,停药后继续观察7 d。通... 为评价受试药品莲黄颗粒用于靶动物猪的安全性及安全剂量范围,将32头4日龄哺乳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分别为莲黄颗粒1倍(0.152 g/kg)、3倍(0.456 g/kg)、5倍(0.760 g/kg)推荐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10 d,停药后继续观察7 d。通过临床表现、给药前后体重变化、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各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莲黄颗粒对靶动物仔猪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仔猪临床表现均正常;给药10 d后,与空白对照组仔猪相比,各给药组仔猪临床表现、体重变化、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与莲黄颗粒5倍推荐剂量组未发现明显病理学变化,心、肝、脾、肺、肾、肠等器官未见明显异常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莲黄颗粒按照临床推荐剂量0.152 g/kg体重使用对靶动物仔猪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黄颗粒 安全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接基坑逆时序贯通式衔接段支护结构体系组成及应用
6
作者 徐国伟 叶国太 周佳林 《西部探矿工程》 2025年第2期12-16,共5页
依托南京市欢乐广场B地块基坑工程,提出了近接基坑逆时序贯通式衔接段支护结构体系、技术特点和关键工艺。近接基坑为两个基坑侧壁之间狭窄长条形土体宽度为较大开挖深度两倍之内的相邻基坑,衔接段为近接基坑之间狭窄长条形土体。关键... 依托南京市欢乐广场B地块基坑工程,提出了近接基坑逆时序贯通式衔接段支护结构体系、技术特点和关键工艺。近接基坑为两个基坑侧壁之间狭窄长条形土体宽度为较大开挖深度两倍之内的相邻基坑,衔接段为近接基坑之间狭窄长条形土体。关键工艺是浅基坑作业前在衔接段依次预先施工埋入式止水帷幕、埋入式支护桩。支护结构体系减少了支护结构体系高度,节约了支护成本,使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接基坑 逆时序 贯通式衔接段 支护结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脂素药理作用、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孟冰冰 梁春花 +10 位作者 徐国伟 毛鹏年 杨泽 李成 古雪艳 王磊 冯海鹏 郭志廷 路晓荣 李建喜 张景艳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37-42,共6页
连翘脂素是一种双四氢呋喃型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是连翘苷脱糖后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连翘、桂花、牛蒡叶、猫爪草等植物中。连翘脂素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镇痛、降压和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连... 连翘脂素是一种双四氢呋喃型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是连翘苷脱糖后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连翘、桂花、牛蒡叶、猫爪草等植物中。连翘脂素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镇痛、降压和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连翘脂素制备工艺包括化学提取、微生物转化和化学合成等方法。然而,由于提取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天然产物的提取制备成本相对较高,未来可以聚焦人工合成等方法来制备连翘脂素。连翘脂素具有水溶性低、吸收不完全和渗透性有限的特点,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为了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者已开发了连翘脂素纳米混悬液、微丸、微乳等制剂。本文从连翘脂素的理化特性、药理作用、制备工艺和制剂开发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连翘脂素的药理研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连翘脂素 药理作用 制备工艺 剂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量对不同耐低磷型水稻品质及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雨阳 李浩晶 +3 位作者 郝威名 赵喜辉 曹静 徐国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6-826,共11页
适宜磷肥用量对水稻品质具有一定影响。为明确施磷量对不同耐低磷型水稻品质及其强、弱势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连粳7号’(弱耐低磷)和‘甬优2640’(强耐低磷)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磷肥施用量(按P_(2)O_(5)计):... 适宜磷肥用量对水稻品质具有一定影响。为明确施磷量对不同耐低磷型水稻品质及其强、弱势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连粳7号’(弱耐低磷)和‘甬优2640’(强耐低磷)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磷肥施用量(按P_(2)O_(5)计):0 kg·hm^(-2)(P0)、60 kg·hm^(-2)(P60)、120 kg·hm^(-2)(P120)、180 kg·hm^(-2)(P180),分析不同施磷量下稻米品质与淀粉合成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高品质稻米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与P0相比,增施磷肥改善了稻米品质。随着施磷量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连粳7号’与‘甬优2640’分别在P120、P60时稻米品质最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P0增加19.6%、25.3%、79.7%(‘连粳7号’)与17.8%、23.5%、38.4%(‘甬优2640’);‘甬优2640’稻米品质优于‘连粳7号’。2)与P0相比,增施磷肥提高了水稻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tSase)、蔗糖合成酶(SuSase)、淀粉分支酶(Q-酶)、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随施磷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总体来看,‘连粳7号’与‘甬优2640’分别在P120、P60时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最高,灌浆中期强势粒AGPase、StSase活性分别比P0增加18.4%、51.1%(‘连粳7号’)与20.0%、51.5%(‘甬优2640’);‘甬优2640’籽粒酶活性高于‘连粳7号’。3)不同耐低磷型品种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不同。淀粉合成相关酶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连粳7号’蛋白质含量,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甬优2640’直链淀粉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连粳7号’与‘甬优2640’分别在P120、P60处理下能够提高强弱势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促进籽粒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有利于水稻品质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低磷品种 施磷量 强弱势粒 稻米品质 淀粉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油菜素内酯与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生理、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郝威名 李浩晶 +3 位作者 李雨阳 赵喜辉 曹静 徐国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共11页
于2022年以‘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生育期正常灌溉(土壤水势为0 kPa)、中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为-30 kPa)两种水分处理及4种不同浓度(0、0.1、1.0、5.0μmol·L^(-1))油菜素内酯(BR)喷施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以及油菜素内酯耦合对... 于2022年以‘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生育期正常灌溉(土壤水势为0 kPa)、中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为-30 kPa)两种水分处理及4种不同浓度(0、0.1、1.0、5.0μmol·L^(-1))油菜素内酯(BR)喷施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以及油菜素内酯耦合对根系生长、根系氮代谢酶活性、地上部生长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生育期正常灌溉相比,中度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地上部干质量、株高、分蘖数及净光合速率,降幅分别为21.8%、20.6%、12.9%、13.9%、13.4%、26.3%、13.8%、17.7%与13.1%;显著增加了抽穗期根平均直径、根系活力及根冠比,平均增幅分别为8.0%、28.6%与26.6%。随着外源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增加,水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总吸收面积、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地上部干质量、株高、分蘖数、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0.1μmol·L^(-1)浓度(B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地上部干质量、株高、分蘖数、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生育期正常灌溉配合喷施0.1μmol·L^(-1)油菜素内酯(BR)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为本研究条件下最佳的水分与油菜素内酯耦合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BR) 水分处理 水稻 根系形态生理 地上部生长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根系分泌物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4
10
作者 徐国伟 李帅 +2 位作者 赵永芳 陈明灿 李友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秸秆还田及适宜的施氮水平,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水平与2种秸秆处理,研究了秸秆与氮肥处理下水稻根际分泌特性的差异及其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及适宜的施氮水平,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水平与2种秸秆处理,研究了秸秆与氮肥处理下水稻根际分泌特性的差异及其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秸秆处理下,中氮(NN)增加结实期氮素的累积,提高氮(N)素的吸收利用率,同时,N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琥珀酸、有机酸总量、氨基酸的含量及根系活性上升。在同一氮肥处理下,秸秆还田提高N素吸收累积,增加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琥珀酸及草酸的含量,降低柠檬酸的含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氨基酸含量及根系活性在秸秆还田后明显上升。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苹果酸、琥珀酸、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根系活性与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施氮 根际分泌物 养分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叶片光合性状的耦合效应 被引量:36
11
作者 徐国伟 陆大克 +2 位作者 王贺正 陈明灿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5-1237,共13页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耦合对水稻光合性状及其效应的影响,从光合源及光合质方面阐明不同水氮组合处理在光合性状上的差异。【方法】以新稻20为材料进行土培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0 k 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 Pa)和重...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耦合对水稻光合性状及其效应的影响,从光合源及光合质方面阐明不同水氮组合处理在光合性状上的差异。【方法】以新稻20为材料进行土培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0 k 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 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 Pa)3种灌溉方式及不施氮(N0)、中氮(MN,240 kg/hm^2)和高氮(HN,360 kg/hm^2)3种氮水平,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水稻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叶片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抽穗后群体叶面积指数,且与MN耦合后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显著降低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在同一灌溉方式下,中氮处理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有利于穗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提高,重施氮肥反而降低叶片光合及荧光效率。水稻叶片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潜在活力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性状指标的供氮效应均为正效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下主要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的供水效应及耦合效应均为正效应,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的控水及耦合效应则为负效应。【结论】轻度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中氮处理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有利于穗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形成,表明通过适宜的肥水调控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创造良好的光合性状,提高水稻光合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 水氮耦合 光合性状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根系超微结构及根系活力差异 被引量:34
12
作者 徐国伟 孙会忠 +2 位作者 陆大克 王贺正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水氮耦合对水稻根系超微结构及根系代谢特性的影响,从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及根系活力方面阐明不同水氮组合处理在根际环境间的差异。【方法】以新稻20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轻度水分胁迫(灌1~2 cm水层,... 【目的】探讨不同水氮耦合对水稻根系超微结构及根系代谢特性的影响,从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及根系活力方面阐明不同水氮组合处理在根际环境间的差异。【方法】以新稻20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轻度水分胁迫(灌1~2 cm水层,至土壤水势降到–20 k Pa再灌浅水层,如此反复)和重度水分胁迫(灌1~2 cm水层,至土壤水势降到–40 k Pa再灌浅水层,如此反复)3种灌溉方式及不施氮肥,适量氮(N 240kg/hm2)和高量氮(N 360 kg/hm2)3种氮肥水平,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及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并观测了根系细胞超微结构。【结果】随着生育进程,根系氧化力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幼穗分化期达到峰值,根系伤流液及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先增加后降低,在抽穗期达到峰值。在同一氮肥水平下,轻度水分胁迫后根系细胞完整,核膜界限清晰,结构特征典型;与保持水层相比,根系氧化力及根系伤流量在分蘖盛期分别增加25.6%~32.0%及9.1%~18.8%,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在抽穗期前平均增加16.4%。重度水分胁迫后嗜锇体和淀粉体较多,后期细胞完全扭曲变形,细胞间隙明显增多增大、细胞器出现断裂降解,细胞基质中仅存细胞器碎片,细胞壁较完整,未出现断裂情况;与保持水层相比较,根系氧化力及根系伤流量在幼穗分化始期平均降低8.8%及25.6%,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平均降低22.8%。在同一灌溉方式下,适量氮处理根系细胞结构较完整,核膜较清楚,有利于根系活力的提高及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重施氮处理根系细胞壁和核膜降解加速。与适量氮相比,高氮处理下根系氧化力及根系伤流量在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分别降低了6.6%~9.8%及7.7%~15.4%,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在抽穗前平均降低11.6%,整体上根系活力降低、有机酸的分泌量显著减少。【结论】轻度水分胁迫耦合适量氮处理的水稻根系超微结构最优,细胞结构特征典型,核膜最为清晰,细胞完整,根系代谢能力最强。表明通过适宜的水氮耦合调控,能够提高根尖细胞的生理功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能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氮耦合 根系超微结构 根系活力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直播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国伟 翟志华 +2 位作者 陈珂 王贺正 李友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6期1-6,共6页
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4.5、6、7.5t/hm24种秸秆还田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测定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直播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根系活性等指标,探讨不同麦秸还田量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 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4.5、6、7.5t/hm24种秸秆还田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测定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直播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根系活性等指标,探讨不同麦秸还田量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直播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有效穗数随着麦秸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结实率、千粒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秸秆还田量在6t/hm2时,直播水稻较对照增产17.9%,过量的秸秆还田量(7.5t/hm2)导致每穗粒数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减产;秸秆还田降低直播水稻生长前期干物质的积累、叶面积指数、根系活性、根系吸收面积,提高直播水稻生长后期的根系活性、根系吸收面积、干物质的积累和叶面积指数,过量的秸秆还田会使各项指标降低,盆栽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为6t/hm2。表明秸秆还田量为6t/hm2有利于直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秸秆还田 产量 生育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地区旱种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国伟 王贺正 +2 位作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91,共8页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与裸地旱种。覆草旱种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与水种稻无显著差异,而覆膜旱种与裸地旱种稻米的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水种稻,胶稠度则显著低于水种稻。水稻旱种后,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提高,覆膜旱种尤为明显。与水种相比较,覆盖旱种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水稻覆草旱种后有效分蘖期前生长缓慢,明显低于水种及覆膜旱种,但最终成穗数及成穗率较高,抽穗至成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水种减少,但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旱种方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较水种显著提高。文章最后对水稻不同种植方式间在产量和品质形成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草旱种 覆膜旱种 产量 米质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直播稻苗期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国伟 翟志华 +2 位作者 杨久军 王贺正 陈明灿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9期1-7,共7页
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 t/hm2(S1)、4.5 t/hm2(S2)、6 t/hm2(S3)和7.5t/hm2(S4)4种秸秆还田量,以秸秆不还田(S0)为对照,测定不同秸秆还田量下直播稻的出苗率、干物重、根长、根系活性、秸秆腐解动态、土壤p H及... 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 t/hm2(S1)、4.5 t/hm2(S2)、6 t/hm2(S3)和7.5t/hm2(S4)4种秸秆还田量,以秸秆不还田(S0)为对照,测定不同秸秆还田量下直播稻的出苗率、干物重、根长、根系活性、秸秆腐解动态、土壤p H及有机酸含量等指标,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直播水稻出苗与苗期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特性差异。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降低直播水稻的出苗率,出苗率降低13.1~31.6个百分点,少量秸秆还田处理(S1)对直播水稻的根系形态、根系活性及植株干重无显著影响,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直播稻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及根系活性均降低,但出苗20 d后,S3与S4处理植株形态及根系活性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pH值及秸秆的腐解率,增加了土壤中秸秆腐解量与土壤中有机酸含量,但在S3与S4处理下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直播水稻出苗率与土壤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秸秆还田 出苗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郑麦9023结实期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国伟 王贺正 +2 位作者 尼娇娇 陈明灿 李友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7-145,共9页
以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和两个水分处理来探讨水氮耦合下小麦叶片衰老差异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d,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旗叶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则降低,茎... 以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和两个水分处理来探讨水氮耦合下小麦叶片衰老差异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d,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旗叶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则降低,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200kg N/hm2(N2)相比,300kg N/hm2(N3)处理茎鞘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降低了10.6%与10.1%;在同一氮肥水平下,与对照(W1)相比较,水分胁迫(W2)处理降低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增加了旗叶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N3处理尤为明显。花后21d不同处理间趋势与花后7d一致;产量方面: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N1(0kg N/hm2)处理相比,N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72.1%,N3提高了61.4%,而N3处理比N2处理平均下降了6.6%;在同一氮肥处理下,水分胁迫后小麦产量有所增加,但与对照(W1)无明显差异。表明适宜的水分胁迫与氮肥使用能够产生耦合效应,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运转,提高籽粒结实率及粒重,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耦合 叶片衰老 耦合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干湿灌溉对水稻抽穗期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国伟 陆大克 +2 位作者 王贺正 贾付俊 陈明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以水稻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0N,0 kg?hm-2)、中氮(MN,240 kg?hm-2)和高氮(HN,360 kg?hm-2)3种施氮水平及浅水层灌溉(0 k 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 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 Pa)3种灌溉方式,研究... 以水稻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0N,0 kg?hm-2)、中氮(MN,240 kg?hm-2)和高氮(HN,360 kg?hm-2)3种施氮水平及浅水层灌溉(0 k 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 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 Pa)3种灌溉方式,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抽穗期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组分变化、氨基酸含量及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偏生产力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探索水氮耦合机理,为水稻氮素高效利用及根际生态提供理论及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水稻根系酒石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琥珀酸、总有机酸、氨基酸分泌量,分别较浅水层灌溉增加13.2%、8.7%、27.3%、40.0%、6.7%、6.3%及6.4%,水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偏生产力分别增加4.1%及1.7%,显著提高根系分泌有机酸及氨基酸含量;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减少水稻根系酒石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琥珀酸的分泌量,显著降低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氨基酸含量及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同一水分条件下,施氮显著促进根系酒石酸、乙酸、苹果酸、琥珀酸的分泌,降低了草酸和柠檬酸的分泌量。根系分泌的酒石酸和琥珀酸含量在MN与HN间差异较小。分析表明,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氨基酸、苹果酸及琥珀酸的供氮效应为正效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效应及与供氮的耦合效应为正效应,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效应及其与供氮的耦合效应则为负效应。根系分泌的柠檬酸、草酸与氮肥利用率呈显著与极显著正相关,乙酸与氮肥利用间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通过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与中等施氮调控发挥水肥耦合效应,可以促进水稻根系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及氨基酸分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水氮耦合 根系分泌物 有机酸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徐国伟 江孟孟 +2 位作者 陆大克 赵喜辉 陈明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9-1250,共12页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防雨棚内按处理数量构建9 m×1.5 m×0.4 m水泥池,用于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试验。因素1为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0 kPa,CK)、轻度...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防雨棚内按处理数量构建9 m×1.5 m×0.4 m水泥池,用于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试验。因素1为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0 kPa,CK)、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因素2为氮素形态:100%NH4+-N(NH)、50%NH4+-N+50%NO3--N(1/2NH+1/2NN)、100%NO3--N(NN)。在水稻分蘖盛期、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植株样品,测定水稻根系氮代谢酶活性、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及植株各部位氮素含量。【结果】在相同氮肥形态下,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根系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与浅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6.4%80.4%、8.1%85.9%、5.1%61.8%与13.4%94.0%;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得到提升;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明显提高,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抑制根系NR、GS、GOGAT及GDH活性,降低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P<0.05)。在浅水对照下,NH处理可改善根系氮代谢酶活性,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有利于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的提升。干湿交替灌溉下,铵硝混合处理提高了根系氮代谢酶活性,增加了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了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根系GS、GOGAT及GDH活性及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与氮肥吸收利用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水稻生长期一直保持浅水层时,供应100%铵态氮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促进根系氮代谢酶活性,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有利于水稻的高产及氮高效利用。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则以施用50%铵态氮和50%硝态氮混合氮肥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氮肥形态 氮代谢酶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协调水稻根冠生长、提高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 被引量:16
19
作者 徐国伟 赵喜辉 +2 位作者 江孟孟 陆大克 陈明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88-1396,共9页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是水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但是适宜的干湿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干湿交替灌溉下水稻根系及地上生长发育的差异,以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徐稻3号’...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是水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但是适宜的干湿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干湿交替灌溉下水稻根系及地上生长发育的差异,以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传统灌溉(保持2~3 cm浅水层,CI)、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AWMD)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AWSD)3种灌溉方式,研究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Oryza sativa L.)根长、根重、根冠比、根系伤流量、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地上部重量、叶片光合速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及籽粒中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增加了根长、根重、根冠比、根系伤流量、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如抽穗期比传统灌溉分别提高13.3%、6.7%、10.8%、8.1%、7.4%;茎鞘中NSC向籽粒运转率提高23.3%,同时提高籽粒中ATP酶活性16.3%~18.4%、提升主要生育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10.9%~44.0%,增加成熟期植株的吸氮量。最终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显著减少根长、根重,抑制根系活性及合成细胞分裂素的能力,如抽穗期分别比传统灌溉降低30.1%、20.8%、40.5%、34.4%,降低地上部的生长,显著降低主要生育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抽穗期降低26.4%,虽促进NSC的运转,但是较低的花后干物质积累与籽粒库活性,导致水稻产量降低32.8%(2018年)与31.6%(2019年);同时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下,植株吸氮量显著减少,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19.2%,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分别降低18.0%、34.7%及31.8%。【结论】轻度干湿交替灌溉能够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代谢功能,协调地上部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抑制代谢,不宜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根系 地上部生长 根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郑麦9023结实期根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国伟 孙梦 +2 位作者 王贺正 陈明灿 李友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54,共6页
以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三个氮肥水平和两个水分处理来探讨水氮耦合下小麦根系生理特性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21 d,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系活性、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随着施... 以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三个氮肥水平和两个水分处理来探讨水氮耦合下小麦根系生理特性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21 d,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系活性、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200 kg·hm^(-2)(N2)相比,300 kg·hm^(-2)(N3)处理根系活性、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有机酸总量分别降低了13.5%,9.0%,8.2%及20.9%;在同一氮肥水平下,与对照(-25 k Pa)相比较,水分胁迫(-60 k Pa)处理后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有机酸总量有所增加,N3处理尤为明显。产量方面: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N1(0 kg·hm^(-2))处理相比,N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72.1%,N3提高了61.4%,而N3处理比N2处理平均下降了6.6%;在同一氮肥处理下,水分胁迫后小麦产量有所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根系活性、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有机酸总量与产量呈显著及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灌浆期适度水分胁迫及N2条件下根系生理活性较强,更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耦合 根系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