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薄贺飞 尚国琲 +3 位作者 张玉翠 张宇 高军科 郭晓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2000—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4、0.27、0.26和0.20,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非粮化”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和衡水)、东北部(唐山和秦皇岛)及西北部(承德和张家口)等地较高,全局Moran’sI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聚类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4)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驱动的现象,而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因素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经济水平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高程因素对西北部山区耕地“非粮化”解释程度最强,而东南部平原区耕地“非粮化”过程受到经济因素(如人均GDP、城乡收入差值)的影响加深。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果,为政府制定耕地“非粮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和滴头流量对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贾明磊 魏飒 +2 位作者 刘帆 张玉翠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58,共10页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滴灌滴头埋深为30 cm,对0.39 L·h^(−1)、0.90 L·h^(−1)和1.38 L·h^(−1)流量下土壤湿润锋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含水量变化对不同滴头流量的响应存在差异,壤土和砂土在高流量下更易形成规律的湿润体,而黏土则受到滞水效应的影响,在低流量时表现出明显的滞水特性。不同土壤质地对水分运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砂土中湿润锋垂直向下运移距离最大,但垂直向上运移距离为15~20 cm,比壤土小,运移能力较低;黏土中水分运移所受阻力最大,因此在各方向运移距离最短,但变化持续时间最长;壤土中水分运移距离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均处于居中水平,垂直向上运移距离最大,说明壤土中水分向上的传输能力最强,该土壤类型相对砂土和黏土更适合30 cm左右埋深的地下滴灌。对于同一质地而言,砂土和壤土中湿润锋在3个方向的运移速率均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黏土水分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在6%~10%之间变化,相对其他土壤质地变化程度较小,说明黏土水分湿润锋运移在这两个方向上受流量影响较小,但其垂直向上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增加先降低再增加,且降低幅度远高于增加幅度,说明较低流量更有利于黏土水分向上运移。在3种土壤质地和3种滴头流量下,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锋的运移速率总体呈逐渐减缓的趋势;随滴灌流量的增加,湿润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向上方向的运移距离之比相应增大,说明流量增加相对于土壤水分向上运移来说更有利于促进其水平运移能力。此外,湿润锋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遵循幂函数的规律。砂土垂直向上只运移到距地表10 cm左右处,壤土在3种流量条件下垂直向上运移均达到地表,黏土垂直向上只运移到距地表10.3 cm处。综上所述,不同质地土壤进行地下滴灌时,砂土的滴头埋深须在15 cm以内,流量在0.39 L·h^(−1)左右可以保证作物苗期用水的同时减少渗漏;对于壤土而言,滴头埋深可增至30 cm,流量需依据种植作物出苗时间、灌溉时间以及节水目标决定;黏土滴灌不适合深埋和深根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质地 滴头流量 湿润锋 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坝上地区雨水“上集-下蓄-农田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3
作者 朱春雨 张玉翠 +1 位作者 张泽伟 马全伟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2期90-91,共2页
1坝上地区雨水高效集蓄补灌技术模式坝上地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农牧业混合区,有农业人口89万,人均耕地6.2亩。该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的优良条件,蔬菜产业逐渐成为该地支柱产业。然而,坝上地区属于极度缺... 1坝上地区雨水高效集蓄补灌技术模式坝上地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农牧业混合区,有农业人口89万,人均耕地6.2亩。该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的优良条件,蔬菜产业逐渐成为该地支柱产业。然而,坝上地区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和自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亩均耕地水资源量甚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水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张家口坝上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实施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成为解决坝上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这一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柱产业 人均耕地 河北省张家口市 坝上地区 高效利用 自然生态系统 蔬菜产业 混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城市化作用前后华中区域气温对比分析
4
作者 张玉翠 赵琳 +2 位作者 谭江红 闫彩霞 秦鹏程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0-822,共13页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和邻站选取等方法选取了参考站;构建了城市化偏差、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城市化偏差订正的计算公式;分1964-2023年和1979-2023年两个时段,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的影响,并对上述台站年、季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偏差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均为增温,且1979-2023年上述台站三类气温城市化偏差较1964-2023年均略有升高,而大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三类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却有所下降。就平均气温而言,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程度;就季节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冬季增温作用最明显,而1979-2023年冬季城市化增温速率显著减弱;就不同等级台站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大城市站的影响最显著,1979-2023年一般城市站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较大城市站高出5.6%,两个时段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城市化偏差为0.040~0.041℃·(10a)^(-1)。城市化偏差订正后,1964-2023年华中区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减少了0.044℃·(10a)^(-1)、0.010℃·(10a)^(-1)、0.070℃·(10a)^(-1);城市化程度最显著的河南省中东部增温趋势下降最明显,因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其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性检验 城市化偏差 城市化偏差订正 气温序列 华中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不同气候情景下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变化分析
5
作者 张玉翠 闫彩霞 +3 位作者 赵琳 谭江红 王成 袁良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研究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当代及未来阶段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湖北紫荆的保护和引种移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北紫荆在我国范围内的329个分布数据,3个地形变量,当代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的温室气体低排放... 研究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当代及未来阶段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湖北紫荆的保护和引种移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北紫荆在我国范围内的329个分布数据,3个地形变量,当代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的温室气体低排放量(ssp126)、温室气体中排放量(ssp245)、温室气体高排放量(ssp585)情景下的19个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影响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当代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的分布、面积、空间格局变化、质心迁移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年降水量(Bio12)和平均日温差(Bio2),最佳适宜范围分别为-5.5~5.0℃、小于1750 mm、7.1~9.8℃。在当代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31.46×10^(4)km^(2),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中南部、华中大部、华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其中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比24.66%、35.21%和40.13%。在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情景下,适生区的空间分布与当代相差不大,但总适生面积较当代均有所增加,在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在2050s(2041—2060年)分别增加0.49%、5.02%和4.64%,在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2.93%、4.47%和5.45%;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2050s和2070s,适生区新增率较ssp126情景下相同时期的新增率偏高0.88~1.82百分点,而丧失率与ssp126情景下的丧失率相当或略偏小;整体而言,适生区新增率为4.80%~6.71%,丧失率为3.37%~4.65%,主要体现为中适生区面积增加,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减少;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均整体向北小幅迁移,迁移距离小于1个纬度;适生中心向西北或西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小于300 km,整体位于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四川东南部的交界地带,其经向移动幅度均显著大于纬向移动幅度,且在2070s的移动距离小于2050s的移动距离。表明在未来阶段,气候环境经向变化大于纬向变化,且适生中心迁移距离随时间有减小的趋势;在温室气体中、高排放量的气候背景下,气候环境更有利于湖北紫荆适生区的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紫荆 MaxEnt模型 环境变量 潜在适生区 质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研究
6
作者 张玉翠 《河北农机》 2025年第2期145-147,共3页
随着全球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循环农业经济的核心在于对资源进... 随着全球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循环农业经济的核心在于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并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前的农业发展格局下,这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探究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剖析其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循环农业的定义着手,细致分析其具备的特点,深入探讨其实施的策略,并全面梳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这样的研究路径,期望能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层面的有力支持,以及在实践操作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蒸散观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镕基 杨天一 +2 位作者 刘帆 沈彦俊 张玉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59,共9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精准测算农田蒸散量(ET)对于该地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水量平衡法和蒸渗仪法对2013年10月—2018年...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精准测算农田蒸散量(ET)对于该地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水量平衡法和蒸渗仪法对2013年10月—2018年9月的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生态系统ET进行了连续的观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的ET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不同方法间ET变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0;总体表现为蒸渗仪法最高,水量平衡法和涡度相关法较低,水量平衡法计算的ET与蒸渗仪法和涡度相关法相关性均为在0.94,因此其更适于不同尺度ET变化的验证研究。全年来看,水量平衡法测得的平均年ET为788.6 mm,比涡度相关法(717.9 mm)高9.8%,蒸渗仪法测得的年ET为906.4 mm,比涡度相关法高26.2%。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的ET占生育季总ET的57.3%~61.5%,夏玉米关键生育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ET占生育季总ET的58.5%~61.6%。综上,在ET变化及其影响等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及情况结合各种方法优缺点,选择适宜的观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涡度相关系统 蒸渗仪 水量平衡法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高原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党文硕 张玉翠 +4 位作者 成功 陈晓璐 沈彦俊 马全伟 张泽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1450,共10页
冀北高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分析该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明确其种植结构演变规律对破解区域水资源匮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对冀北高原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主要种... 冀北高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分析该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明确其种植结构演变规律对破解区域水资源匮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对冀北高原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主要种植作物麦类(莜麦、春小麦)、胡麻、蔬菜、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进行分类提取,并分析了该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遥感监测与农业统计数据相关性的决定系数为0.61,混淆矩阵验证Kappa系数为0.84,总体分类精度为87.65%,分类精度较高。2)2000—2020年,冀北高原总耕地面积有所下降,其中传统作物(麦类、胡麻)种植面积下降约50.7%,经济作物(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增长约211.4%。3)2000—2020年间,麦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20年约51%的麦类集中在康保县北部,胡麻分布逐渐迁移至尚义县北部,蔬菜分布区域趋于分散化,马铃薯种植范围扩大,集中在尚义县北部、沽源县北部及张北县西北部安固里淖附近。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冀北高原种植结构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种植结构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冀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个棉花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玉翠 杨伟华 +5 位作者 匡猛 许红霞 王延琴 周大云 冯新爱 苏畅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以我国2010年32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95对SSR引物中,挑选出多态性高、稳定性好、均匀分布在棉花26条染色体上的40对引物,共扩增出161种多态性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025种。引... 以我国2010年32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95对SSR引物中,挑选出多态性高、稳定性好、均匀分布在棉花26条染色体上的40对引物,共扩增出161种多态性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025种。引物多态信息量(PIC)0.2989~0.7585,平均为0.5407。11对引物在13个品种上有特征带型,最少利用5对引物就可以将32份材料完全区分开。利用NTSYS-pc V2.10软件聚类分析表明:长江流域棉区品种间遗传差异最大,黄河流域棉区次之,新疆棉区最小;常规种遗传基础较杂交种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SSR DNA 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水分耗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玉翠 孙宏勇 +1 位作者 沈彦俊 齐永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3,共5页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发分离,植物水分来源区分、叶片水同位素富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探讨,最后指出国内此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分循环和水分耗散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发) 水分来源 碳同位素 叶片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玉翠 李勇刚 +2 位作者 王占红 刘峰 张跃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黄精种子的休眠原因。方法:研究黄精种子的吸水规律、各部位(种皮、胚乳和胚)内源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和进行组织培养等。结果:黄精种子吸水缓慢;种子不同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质;组织培养时,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存在... 目的:探讨黄精种子的休眠原因。方法:研究黄精种子的吸水规律、各部位(种皮、胚乳和胚)内源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和进行组织培养等。结果:黄精种子吸水缓慢;种子不同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质;组织培养时,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存在差异。结论:黄精种子胚乳吸水障碍以及种子各部位含有不同程度的内源抑制物质等可能是其休眠期长、不易萌发、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种子 休眠原因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交替O/A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玉翠 张雁秋 +3 位作者 张传义 王晓 鹿飞 孙开蓓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3,共4页
提出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新工艺,即厌氧—交替O/A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在HRT为8.4h、交替O/A时间为10min/10min时,系统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9.57%、89.92%、93.26%。典型周期试验证明,频繁的O/A环境更利于系统高效脱... 提出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新工艺,即厌氧—交替O/A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在HRT为8.4h、交替O/A时间为10min/10min时,系统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9.57%、89.92%、93.26%。典型周期试验证明,频繁的O/A环境更利于系统高效脱氮除磷,且O/A交替越频繁,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DPAO)占聚磷菌(PAO)的比例(即缺氧吸磷速率与好氧吸磷速率的比值)越大。当交替O/A时间为10min/10min时,系统中DPAO占PAO的比例为70.87%,比交替O/A时间为30min/30min时提高了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除磷 反硝化聚磷 交替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农田水汽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玉翠 蔡颖哲 +4 位作者 Stephen Parkes Matthew F.McCabe 杨凡 王茜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0-1066,共7页
灌溉农田生态系统水汽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其耗水状况。本研究应用基于高频实时气态稳定同位素分析仪的箱式法测定水汽氢氧同位素特征,结合涡度相关技术所测定的农田水汽通量结果,探讨不同高度大气水汽在不同时段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研... 灌溉农田生态系统水汽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其耗水状况。本研究应用基于高频实时气态稳定同位素分析仪的箱式法测定水汽氢氧同位素特征,结合涡度相关技术所测定的农田水汽通量结果,探讨不同高度大气水汽在不同时段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时间尺度,生态系统边界层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在连续几天内的变化有波动,日变化比较稳定,小时尺度波动很小;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大气背景组成特征表现为日尺度上的组成变化呈稳步富集趋势,小时尺度上几乎无变化。蒸散水汽重同位素特征随时间推移富集明显,午夜蒸发和蒸腾水汽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清晨蒸腾水汽比蒸发水汽轻,午间蒸腾水汽比蒸发水汽重。对于不同高度的水汽来说,玻璃箱内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要比生态系统边界层2 m处水汽高。建立了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与蒸散过程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灌溉农田 生态系统边界层 水汽通量 蒸散 水汽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长季蒸散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玉翠 沈彦俊 +1 位作者 裴宏伟 杨树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9-41,共3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涡度相关仪器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的蒸散以及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蒸散量影响显著,冬小麦各生育期平均日蒸散量最大值为6.6mm,出现... 利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涡度相关仪器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的蒸散以及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蒸散量影响显著,冬小麦各生育期平均日蒸散量最大值为6.6mm,出现在灌浆期,最小值出现在返青-起身期为0.3mm。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整个生育期内在0.1~12.3g/kg之间变化,在灌浆初期达到最高值。蒸散量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CO2通量的变化趋势与WUE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EC) 蒸散量(ET)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WUE)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3年华北平原典型灌溉农田生态系统日通量数据集——以栾城站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玉翠 姜寒冰 +1 位作者 张传伟 沈彦俊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36-46,共11页
基于微气象学原理的涡度相关技术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和水热通量交换的标准观测手段之一。本数据集为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自涡度相关系统架设完成至2013年积累的通量数据,时间跨度从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覆盖... 基于微气象学原理的涡度相关技术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和水热通量交换的标准观测手段之一。本数据集为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自涡度相关系统架设完成至2013年积累的通量数据,时间跨度从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覆盖6个连续作物年,数据项包含蒸散量(ET)、降雨量(P)、净辐射(Rn)、感热通量(H)和二氧化碳净交换量(NEE)。观测样地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制农田,属于华北平原典型的潮褐土高产农业生态类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数据集的联网观测、质量控制和处理存储过程均严格遵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管理技术体系,数据可靠性高,可为华北地区典型农田的水平衡、适水种植制度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以及作物模型模拟等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系统 灌溉农田生态系统 水–热–碳日通量 冬小麦–夏玉米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R分子标记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玉翠 杨伟华 +5 位作者 匡猛 许红霞 王延琴 周大云 冯新爱 苏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1321-1323,共3页
[目的]分析SSR分子标记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展望基于SSR的多色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前景。[方法]通过概述SSR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SSR的应用前景。[结果]SSR信息量丰富、揭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是一... [目的]分析SSR分子标记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展望基于SSR的多色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前景。[方法]通过概述SSR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SSR的应用前景。[结果]SSR信息量丰富、揭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是一种快捷简便的分子标记,在棉花研究中已取得广泛应用。随着科技发展,基于SSR的多色荧光标记检测技术也将得到普遍应用。[结论]更好地了解了SSR标记的特点及其在棉花研究中的应用,为棉花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SSR 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蚊草的快速繁殖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玉翠 王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4014-4014,共1页
以灭菌后的驱蚊草茎尖或侧芽为外植体,接种到添加MS+6!BA2.0mg/L+NAA0.2mg/L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将生成的愈伤组织切割后接种到MS+IAA0.5mg/L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并进行继代繁殖。当丛生芽长至3~5片叶时转移到l/2MS+IBA0.5mg/L培养... 以灭菌后的驱蚊草茎尖或侧芽为外植体,接种到添加MS+6!BA2.0mg/L+NAA0.2mg/L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将生成的愈伤组织切割后接种到MS+IAA0.5mg/L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并进行继代繁殖。当丛生芽长至3~5片叶时转移到l/2MS+IBA0.5mg/L培养基上进行诱导生根培养,4周后当生根菌长至株高3~4cm时,进行炼苗移栽。该方法组织培养驱蚊草幼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蚊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公害茶园的建立及其管理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玉翠 《山东农业科学》 2004年第1期42-43,共2页
采用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有害物质的含量。通过对山东部分茶园、茶农的考察,对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建立和茶园管理提出几项必要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无公害 茶园 管理技术 栽培技术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技术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玉翠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无性系良种 移栽技术 茶苗 技术要点 技术保证 引种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贮藏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玉翠 王连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无公害茶叶 加工 贮藏技术 干燥 低温贮藏 低湿环境 低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