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瓶装泥螺和蟹糊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春丹 陈燕 +4 位作者 全晶晶 徐嘉杰 苏秀榕 章超桦 秦小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5-188,共4页
为了提高生食海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控技术,降低细菌总数,确保生食海产品的安全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瓶装泥螺和蟹糊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瓶装泥螺中细菌有21个种属,优势菌是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蟹糊中有12个... 为了提高生食海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控技术,降低细菌总数,确保生食海产品的安全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瓶装泥螺和蟹糊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瓶装泥螺中细菌有21个种属,优势菌是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蟹糊中有12个细菌种属,其优势菌为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蟹糊 16S RDNA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春丹 张晓波 李明云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17,20,共3页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以前肾为材料,低渗一空气干燥法制片,对香鱼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香鱼染色体绝对长度较小,为0.83-2.90μm。其二倍体数目2n=42,核型公式为2n=18m+2sm+22t,染色体总臂数NF=62。
关键词 香鱼 染色体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卤虫培育的环境因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春丹 李明云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60,共2页
总结了近年来对我国不同地理品系卤虫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几个重要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及盐类组成、光照强度以及光照周期、pH、培养密度等对卤虫卵孵化及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 卤虫 培育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结合GC-MS法分析鲐鱼肉加热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 被引量:34
4
作者 郑平安 黄健 +3 位作者 孙静 全晶晶 张春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为鲐鱼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及品质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探究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比较红肉和白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从鲐鱼白肉和红肉及两者加热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2、41、39... 目的:为鲐鱼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及品质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探究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比较红肉和白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从鲐鱼白肉和红肉及两者加热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2、41、39、5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以碳氢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为主;其中,碳氢化合物主要赋予鱼肉整体的风味,而羰基化合物对鱼的腥味有重要影响,在白肉及加热样品和红肉及加热样品中分别占23.35%、22.47%、58.65%、33.52%。结论:影响鲐鱼肉挥发性风味的主要有己醛、2-己烯醛、2,4-庚二烯醛、2-辛烯醛、壬醛、2,4-癸二烯醛、3,5-辛二烯-2-酮、1-戊烯-3-醇、1-辛烯-3-醇、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固相微萃取 气质谱联用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藏条件对花生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风味的变化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袁贝 邵亮亮 +4 位作者 张迪骏 张春丹 周君 李晔 苏秀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18-322,共5页
花生在储藏过程中易走油霉变,分析花生在贮藏过程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是研究花生品质的重要内容。将花生在低温常湿、常温低湿和常温常湿环境下储藏12个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不同储藏条件下花生的氨基酸与脂... 花生在储藏过程中易走油霉变,分析花生在贮藏过程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是研究花生品质的重要内容。将花生在低温常湿、常温低湿和常温常湿环境下储藏12个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不同储藏条件下花生的氨基酸与脂肪酸随储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合电子鼻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对花生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冷藏环境下花生中氨基酸总量由233.42 mg/g降至215.41 mg/g,常温常湿的条件下降至197.85 mg/g;脂肪酸变化最明显的是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低温冷藏12个月后O/L值从0.94上升至0.96,而常温低湿条件下达到1.54,亚油酸遭到严重破坏;红外谱图中蛋白质和脂肪酸的特征峰1653 cm^(-1)和1744 cm^(-1)均减弱,常温常湿条件下最明显。低温冷藏是最佳贮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氨基酸 脂肪酸 红外光谱法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试条件的变化对草莓质地剖面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宋钰兴 邵兴锋 +1 位作者 张春丹 程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5-18,共4页
研究草莓质地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测试中不同的参数(测试速度、停顿时间、压缩距离)设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同时比较草莓不同部位(中部、底部)的质地差异。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参数设置的改变都必然导致TPA测定结果中... 研究草莓质地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测试中不同的参数(测试速度、停顿时间、压缩距离)设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同时比较草莓不同部位(中部、底部)的质地差异。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参数设置的改变都必然导致TPA测定结果中的部分参数测定值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压缩距离的改变导致的黏着性、回复性和凝聚性变化最为突出。同时,不同部位果肉的硬度、黏着性、弹性无显著差异,但中部果肉的咀嚼性、凝聚性和回复性数值要显著高于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TPA 参数设置 不同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紫贻贝中的牛磺酸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亮 刘文 +4 位作者 郑平安 黄健 李晔 张春丹 苏秀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6,共4页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快速测定紫贻贝中牛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进行柱前衍生,采用甲醇、乙腈和水(10:10:80,v/v/v)为流动相,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300SB-C18(4.6mm×250mm,5μm),荧光检测...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快速测定紫贻贝中牛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进行柱前衍生,采用甲醇、乙腈和水(10:10:80,v/v/v)为流动相,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300SB-C18(4.6mm×250mm,5μm),荧光检测:Ex为330nm,Em为530nm,柱温30℃,流速0.8mL/min,进样20μL分析检测牛磺酸含量。结果:牛磺酸在4.0~2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8,回收率范围在96.65%~101.20%,RSD=1.57%。结论: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与衍生化简便、易操作,牛磺酸出峰时间为6.752min,其含量为3673.631mg/kg,有良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分析时间短,可快速检测紫贻贝中的牛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贻贝 牛磺酸 柱前衍生 邻苯二甲醛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蜇胶原蛋白提取工艺及促愈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丁进锋 苏秀榕 +2 位作者 张春丹 李妍妍 徐嘉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9-23,共5页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海蜇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并通过小鼠皮肤创伤模型研究海蜇胶原蛋白的促愈合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因素与水平,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海蜇胶原...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海蜇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并通过小鼠皮肤创伤模型研究海蜇胶原蛋白的促愈合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因素与水平,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海蜇胶原蛋白的酸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创面外用胶原蛋白,并以云南白药处理为阳性对照,通过十字测量法测量创面大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显示海蜇胶原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2.64h、液料比23.6:1,醋酸浓度0.562mol/L;动物实验表明海蜇胶原蛋白能够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对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提取条件准确可靠;海蜇胶原蛋白具有明显的促愈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胶原蛋白 响应面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晶 张春丹 +4 位作者 杨利敏 解春艳 杜娟 闫训友 吴智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6-359,共4页
利用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无菌获得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活性;荧光探针标记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细胞内外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 利用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无菌获得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活性;荧光探针标记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细胞内外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25~200 mg/L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5),增加细胞因子IL-1(p〈0.05)和IL-12(p〈0.05)的分泌量;50~200 mg/L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可显著提高细胞NOS(p〈0.05)和NO(p〈0.05)的含量以及TNF-α的分泌量(p〈0.05)。因此,一定浓度阿魏侧耳胞外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 荧光探针 一氧化氮合成酶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植物油气味指纹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祖忠 周君 +5 位作者 张凌芷 李晔 张春丹 王颖 袁贝 苏秀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6-80,共5页
运用电子鼻对8种不同加热温度下的植物油进行检测,建立了8种植物油的气味指纹模型,采用线性判别式(LDA)进行分析,通过判别函数法(DFA)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对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温度的植物油进行区分;在DFA分析中模型... 运用电子鼻对8种不同加热温度下的植物油进行检测,建立了8种植物油的气味指纹模型,采用线性判别式(LDA)进行分析,通过判别函数法(DFA)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对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温度的植物油进行区分;在DFA分析中模型对未知样品的识别值大于96%,能对所测的8种植物油样品进行有效地识别,正确率达到100%。电子鼻建立的植物油的气味指纹模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电子鼻 快速鉴别 指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分析方法解析新陈大米的品质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贝 邵亮亮 +3 位作者 张春丹 周君 李晔 苏秀榕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29,共6页
通过GC-MS测定新陈大米中脂肪酸的含量发现:大米陈化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64.5%降至43.18%,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21.48%升至27.63%,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比由0.26升至0.61,大米品质变差;电子鼻检测新陈大米的气味发现差异显著。GC-M... 通过GC-MS测定新陈大米中脂肪酸的含量发现:大米陈化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64.5%降至43.18%,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21.48%升至27.63%,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比由0.26升至0.61,大米品质变差;电子鼻检测新陈大米的气味发现差异显著。GC-MS检测陈米挥发性成分发现:脂肪酸氧化生成醛酮类物质,醛类由45.76%升至62.31%,产生十九烷、癸烷等刺激性气体,使大米散发不愉悦的"陈米味"。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脂肪酸特征吸收峰1745、1149、1017 cm^(-1)明显降低,CH=CH在930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减弱,不饱和脂肪酸降解,在1 709cm^(-1)处出现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峰表明生成醛酮类物质,印证了GC-MS所得结论;DSC分析发现大米陈化后蛋白质强度增大,淀粉结晶解体,致使大米糊化起始温度由58.7℃升至61.4℃,终点温度由63.1℃升至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陈大米 脂肪酸 氨基酸 GC-MS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高温煎炸后的指纹标记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嘉杰 邵亮亮 +3 位作者 李晔 张春丹 孙静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7-130,共4页
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建立快速检测食用油高温煎炸后功能基团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外吸收检测发现,油脂加热氧化形成了醛类、酮类吸收峰部分谱区面积发生变化。利用电子鼻检测发现:食用油品加热温度低于150℃成分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建立快速检测食用油高温煎炸后功能基团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外吸收检测发现,油脂加热氧化形成了醛类、酮类吸收峰部分谱区面积发生变化。利用电子鼻检测发现:食用油品加热温度低于150℃成分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超过150℃时,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连续加热超过3h也出现同样的效果。因此,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均能鉴别出食用油在高温油炸过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高温煎炸 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耳黄瓜饮料的研制及超高压灭菌对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尚校兰 张春丹 +1 位作者 张兰 杜小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166,共5页
以银耳和黄瓜为主要原料,将水发银耳打碎、浸提、过滤得到银耳汁,同时将黄瓜打浆过滤得黄瓜汁,并用白砂糖和柠檬酸调配、硅藻土澄清,超高压杀菌后制备营养美味的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饮料的最优工艺条件为,V(银耳汁)∶V(... 以银耳和黄瓜为主要原料,将水发银耳打碎、浸提、过滤得到银耳汁,同时将黄瓜打浆过滤得黄瓜汁,并用白砂糖和柠檬酸调配、硅藻土澄清,超高压杀菌后制备营养美味的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饮料的最优工艺条件为,V(银耳汁)∶V(黄瓜汁)=2∶1,白砂糖3%,柠檬酸0.03%,硅藻土0.04%,600 MPa下杀菌10 min。在4℃下贮藏30 d,其抗坏血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能得到较好的保留;贮藏45 d,菌落总数仍小于100 CF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耳 黄瓜 饮料 超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祖兴 李明云 +2 位作者 张春丹 刘伟成 管丹冬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5,共2页
应用Sangon血液基因组DNA小量抽提试剂盒,提取大黄鱼血液组织的基因组DNA,并以所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RAPD扩增效果分析。结果显示,血液基因组DNA稳定性好、质量高,分子量大小在20kb左右;RAPD扩增条带清晰,能满足RAPD等一般分子实验对于... 应用Sangon血液基因组DNA小量抽提试剂盒,提取大黄鱼血液组织的基因组DNA,并以所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RAPD扩增效果分析。结果显示,血液基因组DNA稳定性好、质量高,分子量大小在20kb左右;RAPD扩增条带清晰,能满足RAPD等一般分子实验对于模板DNA的质量要求。为大黄鱼的隔代连续研究和濒危鱼类分子实验所要求的活体基因组DNA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本组织采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血液基因组DNA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胰脏酶解多肽对db/db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婷婷 李妍妍 +6 位作者 周君 张迪骏 李晔 张春丹 何珊 黄忠白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研究金枪鱼胰脏酶解多肽对db/db糖尿病小鼠体质量、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金枪鱼胰脏、研制新型保健型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Db/m小鼠为空白对照组,雄性db/db小鼠30只,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 目的:研究金枪鱼胰脏酶解多肽对db/db糖尿病小鼠体质量、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金枪鱼胰脏、研制新型保健型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Db/m小鼠为空白对照组,雄性db/db小鼠30只,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甲基巴多索隆9.75 mg/(kg·d))、实验组,实验组灌胃金枪鱼胰脏酶解多肽(50 mg/(kg·d))。10周后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指标。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不同组间肾脏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体质量、血清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且,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表达比较,实验组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改变,获得差异基因678个,其中161个上调,517个下调。结论:金枪鱼胰脏酶解多肽可以改善db/db糖尿病小鼠的体质量、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其作用效应可能与其下调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1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胰脏 酶解多肽 糖尿病 DB/DB小鼠 CYP11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海水养殖鱼类血清转铁蛋白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明云 张春丹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57,共5页
采用PAGE技术测定了大黄鱼、美国红鱼、黑鲷和花鲈四种海水养殖鱼类血清转铁蛋白(Tf)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鱼、花鲈、大黄鱼等三种养殖群体Tf有6种表型,受3等位基因控制;黑鲷有9种表型,受4等位基因控制。美国红鱼、花鲈、黑鲷... 采用PAGE技术测定了大黄鱼、美国红鱼、黑鲷和花鲈四种海水养殖鱼类血清转铁蛋白(Tf)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鱼、花鲈、大黄鱼等三种养殖群体Tf有6种表型,受3等位基因控制;黑鲷有9种表型,受4等位基因控制。美国红鱼、花鲈、黑鲷的血清转铁蛋白杂合体基因型均大于纯合体,而大黄鱼的则是杂合体小于纯合体。血清铁浓度:花鲈>黑鲷>美国红鱼>大黄鱼;铁饱和度:黑鲷>花鲈>大黄鱼>美国红鱼。由此推断,黑鲷的耐低氧能力比其他三种海水养殖鱼类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转铁蛋白 多态性 美国红鱼 花鲈 大黄鱼 黑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线粒体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明云 朱俊杰 +2 位作者 邬勇 张春丹 黄福勇 《科技通报》 2006年第4期456-461,共6页
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肝脏中提取线粒体DNA(mt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得到酶切图谱。以1 kb ladder作为相对分子量标准。以电泳迁移率为纵坐标,分子量的对数值为横坐标作标准图,利用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 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肝脏中提取线粒体DNA(mt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得到酶切图谱。以1 kb ladder作为相对分子量标准。以电泳迁移率为纵坐标,分子量的对数值为横坐标作标准图,利用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值的线性关系,计算出各酶切片段的分子量,并推算出大黄鱼mtDNA分子量为27.33×10^6D,大小为16.891kb左右。根据单酶切和双酶切的数据,以及mtDNA是环状分子等特征,建立了大黄鱼的mtDNA酶切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科 大黄鱼 线粒体DNA 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中挥发性物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忠白 丁媛 +7 位作者 黄健 张迪骏 孙婷婷 何珊 周君 李晔 张春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究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及两者的差异,为其加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目的:探究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及两者的差异,为其加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电子鼻能够检测不同组织气味的变化,两者在新鲜与加热后的气味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利用HS-SPME-GC-MS分别从新鲜、90℃和120℃的扇贝柱和扇贝裙边中鉴定出16、20、7种和18、18、2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化合物。结论:新鲜、90℃和120℃的栉孔扇贝柱和扇贝裙边共有的挥发性物质分别为11、12、6种,存在差异的物质分别有13、14、15种。丙酸戊酯、3-甲硫基丙醇和1-辛烯-3-醇在两者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但是差距较明显,使得两者的风味有差异。电子鼻与HS-SPME-GC-MS结合使用后可以分析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扇贝柱和扇贝裙边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的变化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挥发性物质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海带挥发性成分量效关系的解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晨茜 韩姣姣 +6 位作者 董丽莎 张红燕 司开学 王朝阳 周君 张春丹 苏秀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7-162,共6页
探讨不同温度处理的海带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加热温度(100、115、135、150℃)的条件下海带和生鲜海带间气味的变化,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生鲜、100℃加... 探讨不同温度处理的海带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加热温度(100、115、135、150℃)的条件下海带和生鲜海带间气味的变化,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生鲜、100℃加热以及150℃加热条件下海带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对不同条件下处理的海带样品的定性分析快速灵敏。运用GC-MS技术鉴定出生鲜海带、100℃和150℃加热海带中分别含有30种、43种、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一些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以及酮类化合物。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海带的特殊风味。己醛、辛醛、壬醛、反-2-辛烯醛和1-辛烯-3-醇是生鲜海带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经过100℃加热的海带中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十五烷、己醛、辛醛、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反-2-庚烯醛、2,4-癸二烯醛、醛类物质以及2-戊基呋喃的共同作用;150℃加热以后除了壬醛、2,4-壬二烯醛、己醛、辛醛和十五烷以外,出现了8-十七烯、糠醛、5-甲基糠醛等物质,它们对其风味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仪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种培养基生长的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的关键风味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明庭红 苏秀榕 +7 位作者 周君 李晔 张春丹 季露 孙婷婷 黄忠白 何珊 裘迪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79-186,共8页
探讨以不同培养基生长的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分析在各发酵阶段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与差异,为发酵草鱼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感觉阈值,通过相对... 探讨以不同培养基生长的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分析在各发酵阶段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与差异,为发酵草鱼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感觉阈值,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草鱼发酵的关键风味成分。结果显示:电子鼻能灵敏地检测到草鱼发酵过程中气味的变化,线性判别式分析能够区分各个样品间的差异。气相色谱-质谱在MRS肉汤和质量分数12%脱脂牛乳培养基发酵草鱼鱼肉中分别检测出90?种和7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及其他化合物。2种培养基发酵草鱼鱼肉中共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D-柠檬烯、1-辛烯-3-醇、庚醛、辛醛、癸醛和3-羟基-2-丁酮;MRS肉汤培养基中发酵草鱼鱼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E-2-壬烯醛和2,3-丁二酮;质量分数12%脱脂牛乳培养基中发酵草鱼鱼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主要有己醛、壬醛和丁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MRS肉汤 质量分数12%脱脂牛乳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关键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