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20年中国降水等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许肖璐 张方敏 +3 位作者 邓汗青 何彬方 田红 方砚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探究全国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增强对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发生规律的认知,进而为提升全国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0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 [目的]探究全国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增强对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发生规律的认知,进而为提升全国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0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1)1961—2020年全国小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中雨以上等级日数呈增长趋势,除暴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外,小雨、中雨和大雨强度均无明显变化。秋季小雨日数减幅最大,大雨、暴雨日数在夏季增加最快、秋季最缓,暴雨强度在各季节波动幅度均较大。(2)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性,小雨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诸河流域,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以及各等级降水强度均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内陆河流域降水日数、强度均为最小。(3)春、秋、冬三季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小雨占主导地位,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诸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4)小雨日数的减少在春季和冬季较为明显,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对小雨日数减少起到了很大贡献,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在各季节大致以上升趋势为主,大雨强度在春季增强、秋季减弱,各流域暴雨强度在春季呈增强趋势。[结论]全国各等级降水在时空分布以及季节尺度上有明显差异,九大流域对全国不同等级降水的贡献作用不尽相同,未来应加强各流域主要环流系统及水循环等对不同等级降水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大流域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燃液体放火案件物证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方敏 潘旭海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3,共5页
将易燃液体放火案件中的火场物证分为液态物证、固态物证和气态物证三大类,分别总结介绍其特点、采集方法。结合国内外的标准规范,分别阐述易燃液体放火案件物证的提取技术,包括ASTM易燃液体残留物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方法和分析鉴定技术,... 将易燃液体放火案件中的火场物证分为液态物证、固态物证和气态物证三大类,分别总结介绍其特点、采集方法。结合国内外的标准规范,分别阐述易燃液体放火案件物证的提取技术,包括ASTM易燃液体残留物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方法和分析鉴定技术,包括紫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调查 放火 易燃液体 物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参考作物蒸散分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方敏 申双和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70-72,共3页
根据山东省2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44年的观测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各年各月的ET0值,根据山东省的等值线分布图分析ET0的时空分布规律,最后得出:ET0的月际变化较大,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存在1个高值区、4个低值区... 根据山东省2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44年的观测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各年各月的ET0值,根据山东省的等值线分布图分析ET0的时空分布规律,最后得出:ET0的月际变化较大,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存在1个高值区、4个低值区、2个季节性高低区。ET0的年际变化在不同的站点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温度对ET0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通风潜力研究技术方法与应用——以北京和广州中心城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勇洪 徐永明 +1 位作者 张方敏 程宸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40,共9页
城市地表通风潜力是城市通风评估和通风廊道规划的前提条件,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来表征。文章面向城市区域尺度,基于城市形态学模型构建了通风潜力系数(VPC)指标,对城市通风潜力的强弱进行评估。随后,分别以北京和广州中心城为例,... 城市地表通风潜力是城市通风评估和通风廊道规划的前提条件,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来表征。文章面向城市区域尺度,基于城市形态学模型构建了通风潜力系数(VPC)指标,对城市通风潜力的强弱进行评估。随后,分别以北京和广州中心城为例,应用1∶2 000基础地理信息和Landsat8卫星资料,开展了2015年VPC估算及通风潜力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PC可有效反映城市地表通风潜力大小,其与天空开阔度呈负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模型R^2为0.459 1,与建筑高度、容积率、迎风截面积密度和粗糙度长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模型R^2分别为0.717 9、0.784 2、0.796 2和0.842 4;北京和广州中心城地表通风潜力最差的区域分别为三环—二环区域和越秀区,广州中心城的总体地表通风潜力明显好于北京中心城,这是由于广州具有更大面积的利于通风的林地、绿地和水体等冷源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潜力系数 建筑形态 天空开阔度 迎风截面积密度 粗糙度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蒙 刘春伟 +2 位作者 邱让建 张佩 张方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目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是水分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高效水分管理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8年江苏省60个站点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 【目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是水分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高效水分管理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8年江苏省60个站点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逐日数据计算了逐日蒸散量(ET0),并采用气候倾向率、敏感性分析、通径分析、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ET0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江苏省1961-2018年平均ET0为976.8 mm,区域整体ET0的变化幅度为-0.44 mm/10 a,共有28个站点ET0呈增加趋势(47%),主要分布在无锡以及苏州等苏南区域,共有11个站点ET0增加趋势显著(p<0.05),其中无锡、太仓、靖江地区ET0气候倾向率较大,分别为18.6、19.0、30.0 mm/10 a。共有32个站点ET0呈减小趋势(53%),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徐州、宿迁等苏北地区,共有16个站点ET0减小趋势显著(p<0.05),其中新沂、泗洪、灌南地区ET0减小趋势较大,分别为-19.2、-23.1、-23.2 mm/10a;②丰县(1 007.4 mm)、徐州(1 041.1 mm)以及西连岛(1 130.3 mm)区域为ET0的高值中心;③ET0对平均温度、日照时间、风速为正敏感,对相对湿度为负敏感,且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平均温度、日照时间、风速、相对湿度与ET0决策系数分别为0.09、0.33、-0.02、0.29。敏感系数空间分布上,ST与SWS纬向分布特征都较明显;④贡献率分析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风速的有22个站点,均分布在苏北地区,其中沛县、泗阳、新沂站风速对ET0变化贡献较大,分别为-13.44%、-12.52%、-12.49%,主要影响因素为相对湿度的有38个站点,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其中丹阳、靖江、昆山站相对湿度对ET0变化贡献较大,分别为18.47%、18.57%、20.87%,全区平均温度和日照时间不对ET0变化产生主要影响。【结论】苏北地区ET0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且风速贡献率为负,苏南地区ET0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贡献率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敏感性分析 贡献率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河南省冬小麦气象年景的时空演变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7
6
作者 田宏伟 胡程达 +1 位作者 黄进 张方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6-352,共7页
为了探讨冬小麦气象年景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依托河南省17个市1988—2017年冬小麦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LACI)资料,运用气候产量指数(CDYI)评估了研究区冬小麦气象年景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主成分分析,河南... 为了探讨冬小麦气象年景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依托河南省17个市1988—2017年冬小麦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LACI)资料,运用气候产量指数(CDYI)评估了研究区冬小麦气象年景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主成分分析,河南省可以划分为4个呈现不同CDYI演变情形的子区域,分别为中东部、西部、北部、南部,且2000年后各分区CDYI的波动趋于缓和;(2)与其他分区相比,河南省北部地区CDYI的年代际振荡更为强烈,其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浪型演变;(3)与其他分区相比,河南省中东部地区CDYI与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的线性关系最为显著;(4)诸多环流指数中,12月份厄尔尼诺1+2区的平均海面温度是表征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冬小麦气象年景的关键前兆性信号,其每增加1%会导致产量减少0.56%。总体而言,依托前期环流指数异常能够较好地实现粮食作物气象年景的提前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气象年景 气候产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1961-2012年干湿时空变化及对单季稻产量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慧 张方敏 黄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0-254,261,共6页
利用江苏省地区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1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研究区干湿变化与产量的潜在联系。全省尺度上单季稻生育期各月SPI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6—8月3个月呈现变... 利用江苏省地区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1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研究区干湿变化与产量的潜在联系。全省尺度上单季稻生育期各月SPI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6—8月3个月呈现变湿润趋势,其中8月份偏涝态势尤为显著;而5月、9月、10月3个月呈现变干旱趋势,其中9月份偏旱态势尤为显著。站点尺度上各月干湿变化趋势与全省尺度的结果基本一致,值得关注的是8月呈显著变湿和9月呈显著变干的站点大都分布在苏南地区。全省尺度上单季稻产量与生育期各月SPI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7—10月4个月中,江苏省气候越湿润,则对单季稻产量越不利。站点尺度上的结果表明江苏省单季稻产量与SPI的相关性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苏南地区的单季稻种植对气候干湿变化更为敏感,特别是7月、8月、10月3个月偏多的雨涝事件将会显著影响苏南地区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变化 江苏省 单季稻 标准化降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滤波的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时空特征解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黄进 王锦旗 张方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22,共5页
采用H-P滤波法解析农业干旱的实际灾情,可精准识别出气候异常带来的干旱灾害年代际波动;再采用H-P滤波法将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83~2020年间的农业干旱受灾率分解为趋势项、波动项,其中波动项定义为气候干旱强度(CDI),并采用时序分析... 采用H-P滤波法解析农业干旱的实际灾情,可精准识别出气候异常带来的干旱灾害年代际波动;再采用H-P滤波法将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83~2020年间的农业干旱受灾率分解为趋势项、波动项,其中波动项定义为气候干旱强度(CDI),并采用时序分析诊断了各省区CD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农业干旱的敏感性较低,其干旱脆弱性对灾情的贡献率均接近50%;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气候干旱危险性较高,其重、特大灾害年景频次分别达6、7、3次;从气候平均态来看,内蒙古、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CDI在1999~2009年间处于高值水平,江西省、湖南省则在2002年后处于高值水平;从变化趋势来看,北方诸多省区的CDI在2009年后呈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滤波 农业干旱 干旱受灾率 气候干旱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灾波动特征对环流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黄进 林彬 +2 位作者 徐兴祝 李超凡 张方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25,共4页
针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83~2020年的农业水灾受灾率,采用H-P滤波将其分解为趋势项表征的水灾脆弱性和波动项表征的气候水灾强度,探讨了各省区气侯水灾强度的时序特征及其与多种大尺度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990年... 针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83~2020年的农业水灾受灾率,采用H-P滤波将其分解为趋势项表征的水灾脆弱性和波动项表征的气候水灾强度,探讨了各省区气侯水灾强度的时序特征及其与多种大尺度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各省区的水灾脆弱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重、特大水灾年景主要发生在1980、1990年代的东北、江淮地区,而近10年的水灾高危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各省区气侯水灾强度呈现出主周期为2~3年的年际波动;雨季之前关键月份的西半球暖池、北大西洋涛动、热带南大西洋海温等大尺度海洋—大气环流指数为各省区提供了水灾预报因子,其中江西、湖北、湖南的气侯水灾强度波动对前期大尺度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响应更为敏感。该研究为降低水灾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灾 水灾受灾率 H-P滤波 环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旱情解析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无雨事件的演变特征
10
作者 黄进 柳艺博 张方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3,18,共5页
基于1980~2019年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农业干旱受灾统计数据及逐日降水资料,采用H-P滤波提取了气候致损强度(CCLI),并构建了其对无雨日指数(DDI)和大尺度大气—海洋指数(LAOI)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CCLI与不同月份DDI的相关分析表明... 基于1980~2019年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农业干旱受灾统计数据及逐日降水资料,采用H-P滤波提取了气候致损强度(CCLI),并构建了其对无雨日指数(DDI)和大尺度大气—海洋指数(LAOI)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CCLI与不同月份DDI的相关分析表明夏旱对灾情贡献更高,特别是7月无雨日总天数被识别为10个省份的首要致旱因子(PDCF);河南、江苏、湖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的PDCF均呈现显著增强趋势,表明了夏季关键月份旱灾风险的加剧;各省份PDCF的波动存在2~3年的主周期;在0~12个月时滞下,北大西洋涛动、太平洋暖池、北极涛动等环流信号对旱情有着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干旱监测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受灾率 H-P滤波 无雨日指数 大尺度大气—海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慧 陈金华 +1 位作者 黄进 张方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多年平均减产率,高灾损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冬小麦灾损的首要高风险区域;(2)基于重心迁移模型,1973—2014年灾损重心经度的年际变化呈现出强烈的短期振荡,而重心纬度则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3)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Hurst指数,1973—2014年安徽省北部的冬小麦灾损风险呈现出较强的下降趋势,而南部的灾损风险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未来短期仍将持续该趋势。总体而言,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呈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格局,其中南部将会是灾损的高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安徽省 灾损风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操 陈希 +2 位作者 张方敏 韩典辰 李连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1期223-226,共4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县地区、沧州市区,大多是由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所致;东部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西部的环境敏感性特别高,市区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差,市区西部的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气象干旱灾害 GIS分析技术 风险区划 加权综合评价方法 河北省沧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最长连续无雨日特征及其与环流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宏伟 张钤 +1 位作者 黄进 张方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共4页
基于淮河流域1961~2020年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筛选出最长连续无雨日(CDD),采用M-K趋势检验、主成分分析、时滞相关分析、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CDD的变化特征及其对12个环流指数的响应。结果表明,淮河流域CDD空间分... 基于淮河流域1961~2020年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筛选出最长连续无雨日(CDD),采用M-K趋势检验、主成分分析、时滞相关分析、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CDD的变化特征及其对12个环流指数的响应。结果表明,淮河流域CDD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表现为西高东低分布特征,春季、秋季和冬季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特征;60年来,不同季节的CDD变化亦不同,其中秋季大部分站点CDD增加,流域有变干趋势,而冬季全部站点CDD减小,流域干旱减缓;不同时滞的CDD与WP、SOI和Nino4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Nino4的相关性最强,Nino4对滞后4、5个月的CDD有明显增强作用,对滞后10、11个月的CDD有明显减弱作用;Nino4对CDD的显著影响主要集中在10~15个月共振周期上,且主要呈Nino4超前于CDD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今后干旱预测防御及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最长连续无雨日 环流指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南京市用水量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浏琳 陈家栋 张方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1,共4页
分析南京市用水量现状,合理预测南京市用水量,掌握未来用水需求,对南京市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和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对南京市2009~2019年用水量分析表明,工业、农业用水在南京市总用水量中比重较大,对总用水量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 分析南京市用水量现状,合理预测南京市用水量,掌握未来用水需求,对南京市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和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对南京市2009~2019年用水量分析表明,工业、农业用水在南京市总用水量中比重较大,对总用水量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与Elman神经网络的组合模型预测南京市各区及全市总用水量。结果表明,灰色Elman神经网络模型对2009~2019年南京市全市总用水量的预测效果良好,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5%,预测结果的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1.55%;在南京市2019年各区用水量预测中,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8.5%,效果较好。可见所用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南京市用水量,对有效控制区域用水量,实现“四水四定”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灰色Elman神经网络 组合模型 用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操 韩典辰 +2 位作者 赵晓涵 张方敏 李连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2期210-213,249,共5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兴、黄骅和盐山地区,该地区暴雨发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较大;中南部地势低且平坦,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暴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西部的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西部的暴雨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气象灾害 GIS分析技术 风险区划 加权综合评价方法 河北省沧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常山胡柚栽培气候适宜性区划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桨 张方敏 +3 位作者 李兰馨 孙瑜 李威鹏 黄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研究浙江省常山县胡柚气候适宜性区划,为胡柚的种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考虑对胡柚树体生长发育和产量有较大影响的气候生态因子,分析胡柚产量与气象、地形要素的关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综合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建立胡柚种植的综合... [目的]研究浙江省常山县胡柚气候适宜性区划,为胡柚的种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考虑对胡柚树体生长发育和产量有较大影响的气候生态因子,分析胡柚产量与气象、地形要素的关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综合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建立胡柚种植的综合区划指标,并建立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区划指标权重值,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模型计算得到常山胡柚栽培综合区划图。[结果]除了东北部及南部的山地丘陵一带,常山大部分位于胡柚适宜与较适宜区,其中中部的长风电站一带为适宜种植区,可大面积种植胡柚。胡柚种植受温度及热量资源影响最大。[结论]该区划结果可为胡柚种植的合理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柚 气候适宜性 等级划分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河南省粮食作物单产的时序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17
作者 孙建伟 徐慧 +1 位作者 田宏伟 张方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227-230,243,共5页
依托河南省1989—2018年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评估研究区粮食作物单产的时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冬小麦、夏玉米的单产均以趋势性增长为主,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6.3%、59.5%,... 依托河南省1989—2018年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评估研究区粮食作物单产的时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冬小麦、夏玉米的单产均以趋势性增长为主,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6.3%、59.5%,而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是驱动单产增加的首要因素;冬小麦单产波动存在着准2.7、6、10年的周期性振荡,而夏玉米单产波动存在着准3.3、7.5、10年的周期性振荡;各作物单产的周期性振荡均与环流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由前期环流指数与年份作为预报因子的线性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冬小麦、夏玉米单产的年际变化,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1%、5.3%;河南省夏玉米单产波动对环流指数更为敏感,特别是前一年10月份较高数值的东太平洋/北太平洋涛动(EP/NP)是其单产减少的关键前兆性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夏玉米 单产 时序演变特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稻麦轮作蒸散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8
作者 翁升恒 张方敏 +2 位作者 冯妍 段春锋 童应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33,39,共8页
蒸散(ET)是水分交换的重要过程,对理解地表水平衡至关重要。基于安徽省寿县国家观测站多年的通量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江淮流域稻麦轮作作物ET变化特征,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别对冬小麦和水稻ET的影响因子进行辨识。结果表明:①江淮流域稻... 蒸散(ET)是水分交换的重要过程,对理解地表水平衡至关重要。基于安徽省寿县国家观测站多年的通量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江淮流域稻麦轮作作物ET变化特征,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别对冬小麦和水稻ET的影响因子进行辨识。结果表明:①江淮流域稻麦轮作田多年均ET年总量为740.3 mm,其中冬小麦、水稻、裸地分别占比40.7、52.3、7.0。冬小麦ET的日均值为1.40 mm/d,在生长季内ET变化表现为弱“双峰型”特征,两峰值分别位于出苗-三叶和开花期。水稻ET的日均值为3.23 mm/d,在生长季内ET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位于拔节期。②冬小麦ET主要受净辐射(R-n)和叶面积指数(LAI)影响,R-n的直接作用最明显,而LAI主要通过R-n路径对ET产生间接影响。水稻ET主要受R-n和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VSWC-20)影响,R-n直接作用更明显。对比两种作物,R-n对其ET都起决定性作用,LAI对冬小麦ET作用明显高于水稻,而VSWC-20对水稻ET促进作用明显,对冬小麦ET变化促进作用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蒸散特征 蒸散影响因素 稻麦轮作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LPG槽罐车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俊岩 饶国宁 张方敏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7-292,共6页
为了液化石油气(LPG)的储运安全,以某LPG槽罐车重大爆炸事故为实例,探讨了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及性质,并利用ALOHA软件,重点对此次事故泄漏后引发的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BLEVE)、蒸气云爆炸(UVCE)两种事故后果进行模拟,定量给出事故... 为了液化石油气(LPG)的储运安全,以某LPG槽罐车重大爆炸事故为实例,探讨了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及性质,并利用ALOHA软件,重点对此次事故泄漏后引发的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BLEVE)、蒸气云爆炸(UVCE)两种事故后果进行模拟,定量给出事故危害范围与危害等级,同时通过Google Earth软件将模拟结果可视化,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区域等级,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为此类事故的应急救援与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然后将模拟结果与事故后现场情况作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事实相符,最后通过探究各事故后果影响因素可知,事发时风速、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均对事态发展不利,是造成事故后果严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储罐泄漏 槽罐车爆炸事故 事故模拟 ALOHA Google Ear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系统CH4通量模拟及减排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虞晓兰 张方敏 +3 位作者 方砚秋 卢燕宇 张凯迪 倪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6-2357,共12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两种情景下稻麦轮作农田CH_(4)通量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多种田间管理措施对流域CH_(4)的减排能力。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历史时期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为125.3 kg·hm^(-2),未来两种情景(RCP4.5和RCP8.5)下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40.5 kg·hm^(-2)和150.5 kg·hm^(-2),总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空间上,未来两种情景下CH_(4)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地区CH_(4)通量高,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CH_(4)通量低的特征。与基础措施相比,不同施肥量措施均减少了CH_(4)排放,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了CH_(4)排放水平。研究表明,在仅考虑控制淮河流域CH_(4)通量的情况下,秸秆不还田+减量施肥20%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农田 气候变化 CH4通量 DNDC模型 减排措施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