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团聚体全氮与氮功能微生物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威雁 沈鹏飞 +3 位作者 张侯平 莫非 温晓霞 廖允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3-1667,共15页
长期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显著改变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微生物丰度以及全氮储量,但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清楚。依托连续10年(2009—2020)旱作长期耕作试验平台,比较传统耕作(翻耕+秸秆还田,PT)和保护性耕作(深松耕+秸秆还田,CPT;免耕... 长期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显著改变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微生物丰度以及全氮储量,但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清楚。依托连续10年(2009—2020)旱作长期耕作试验平台,比较传统耕作(翻耕+秸秆还田,PT)和保护性耕作(深松耕+秸秆还田,CPT;免耕+秸秆还田,ZT)下土壤团聚体氮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氮功能基因(amoA-AOA、amoA-AOB、nirS、nirK、nosZⅠ和nosZⅡ)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CPT和ZT)处理显著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宏团聚体(>2mm)和大团聚体(0.25~2mm)的质量百分比,降低了微团聚体(<0.25mm)质量百分比。与传统耕作相比,长期CPT和ZT处理0~20cm土层的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53.4%和49.9%,宏团聚体全氮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6.2%和21.8%,但土壤氮矿化速率、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显著降低。通过qPCR定量发现CPT和ZT显著提高了细菌、真菌以及氮功能基因(除氨氧化细菌(amoA-AOB外))丰度;在各粒级团聚体内部,大团聚体内部真菌、nirS、nosZⅠ的丰度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和宏团聚体,而nosZⅡ基因丰度则表现出相反趋势。Mantel分析结果表明,团聚体尺寸、土壤质地、矿质氮素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等因素是调控团聚体内部氮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关键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体土壤全氮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细菌、真菌、amoA-AOB和nosZⅡ基因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nirS和nirK型反硝化基因丰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长期保护性耕作不仅有利于改善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组分,增加全氮在团聚体土壤中的储存,还调控了细菌、真菌和氮功能微生物在团聚体内部的丰度,从而改善了旱作农田土壤氮循环的趋势,有助于提升旱作农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团聚体全氮 氮功能微生物 旱作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45
2
作者 廖允成 付增光 +1 位作者 贾志宽 王龙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沙漠化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其根本原因在于樵采、过牧、滥垦等人为活动过度。提出农牧交错带防治沙漠化的三大技术体... 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沙漠化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其根本原因在于樵采、过牧、滥垦等人为活动过度。提出农牧交错带防治沙漠化的三大技术体系 ,即沙地植被恢复与固沙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 农牧交错带 土地沙漠化 成因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49
3
作者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渗深浅密切相关;小麦生育期是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损耗阶段,时至收获2m土层内土壤水分降到全年最低值;小麦产量与耗水系数呈负相关,与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旱地 小麦 土壤 水分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旱区粮食生产与降水丰歉年景的划分 被引量:8
4
作者 廖允成 张景林 +1 位作者 王留芳 王立祥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0-182,共3页
以国家宁南旱农试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 30年 (196 6~ 1987,1993~2 0 0 0 )主要作物产量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各时段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粮食产量主要受 5~ 6月降水影响 ,与全年降水相关不密切。因... 以国家宁南旱农试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 30年 (196 6~ 1987,1993~2 0 0 0 )主要作物产量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各时段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粮食产量主要受 5~ 6月降水影响 ,与全年降水相关不密切。因此 ,以 5~ 6月降水为标准划分的降水丰歉年景最能代表本区粮食生产的丰歉特征。图 2 ,表 3,参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丰歉年景 粮食生产 宁南旱区 降水特征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高原降水生产潜力开发专家咨询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廖允成 王立祥 +1 位作者 温晓霞 孙健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在已有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借助于计算机,研制出“西北黄土高原降水生产潜力开发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汇集了本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用知识基(知识库、数据库和推理机)的形式存入计算机,能按给定的条... 在已有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借助于计算机,研制出“西北黄土高原降水生产潜力开发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汇集了本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用知识基(知识库、数据库和推理机)的形式存入计算机,能按给定的条件进行自动推理和判断,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迅速得出某地某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值及其开发程度,提供开发潜力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系统 降水生产潜力 人工智能 西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土高原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6
作者 廖允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粮料分流,建立种植业三元结构是解决黄土高原粮食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今后黄土高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研究认为,黄土高原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应在 25% 以上;提出了分层次... 粮料分流,建立种植业三元结构是解决黄土高原粮食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今后黄土高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研究认为,黄土高原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应在 25% 以上;提出了分层次建立黄土高原种植业三元结构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构想,强调了在农户层次上建立粮经饲结合种植模式和轮作制度的作用及意义;分析了本区可供开拓的饲料作物的潜在生态位资源以及粮饲结构调整的种植模式及其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三元结构 饲料作物 黄土高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8
7
作者 曾爱 廖允成 +2 位作者 张俊丽 眭彦伟 温晓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9-1015,共7页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改良研究有较多的报道,但是关于北方石灰性土壤研究报道很少,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陕西关中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处理为: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10...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改良研究有较多的报道,但是关于北方石灰性土壤研究报道很少,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陕西关中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处理为: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20 000 kg.hm-(2T4),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麦生育期定期采样(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随生物炭施用量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T4最高,T2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T4>T3>T2>T1>CK;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处理T1最高,T4和CK最低;土壤速效钾含量T4>T3>T2>T1>CK。综合来看,在上述研究条件下,生物炭高施用量比低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但在生物炭低施用量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塿土 土壤含水量 有机碳 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4
8
作者 张娜 李佳 +4 位作者 刘学欢 刘杨 王永平 梁海燕 廖允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9-1574,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量的生物炭施用均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T1增产幅度最大,达8.8%;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穗粒数T3显著高于T1和CK,百粒重T1显著高于T3和CK。生物炭显著影响LAI、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等指标,T2、T3处理能显著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在各生育时期分别高于对照9.2%~20.5%和11.5%~36.7%;在生长前期表现为高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和光合速率的提高,但生长后期,较低量的生物炭施用更有利于叶片的持绿和光合作用的持续,而较高量的生物炭施用下生育后期植株有早衰迹象,从收获指数来看,T1收获指数达57.4%,分别显著高于T2、T3和CK8.3%、13.2%和6.5%,这表明低施用量生物炭更有利于夏玉米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尤其是较低的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后期叶片光合性能的维持和籽粒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夏玉米 产量 干物质重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31
9
作者 张德奇 廖允成 贾志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8-213,共6页
综述了国内外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在应用与发展、应用机理与效果、主要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地膜覆盖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地膜覆盖技术 旱区 主要技术 应用机理 应用研究 模式 国内外 发展前景 研究与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89
10
作者 温晓霞 韩思明 +2 位作者 赵风霞 廖允成 李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3-95,共3页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地膜覆盖显著增多,其中膜侧沟播增加最多。地膜小麦生长好,产量高,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且膜侧沟播模式表现最佳,其全N累积量达166.5kg/hm^2,全P累积量达22.1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地膜覆盖 生态效应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关系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俊丽 廖允成 +3 位作者 曾爱 刘杨 林杰 王永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82-1388,共7页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曲线,于播种后52d左右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时降至最低;土壤呼吸总量(Sr)与施氮量(n)满足关系式Sr=1204.09(/1+e-1.69-0.02n)。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土壤温度可以解释旱作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2.31%~78.66%;土壤水分和温度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土壤呼吸,两者可以解释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79.63%~8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氮肥 夏玉米 旱作农田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4
12
作者 张静 温晓霞 +1 位作者 廖允成 刘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619,共8页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平。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与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在黄土高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施N 13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可使接茬冬小麦显著增产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旱区谷子集水保水技术效应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德奇 廖允成 +2 位作者 贾志宽 刘世新 李永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1-53,共3页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采取地膜覆盖与抗旱剂相结合的集水保水抗旱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耕层水温状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平膜穴播方式较垄膜沟植方式和露地提前4d出苗,垄膜沟植方式与平膜穴播方式较露地分别增...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采取地膜覆盖与抗旱剂相结合的集水保水抗旱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耕层水温状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平膜穴播方式较垄膜沟植方式和露地提前4d出苗,垄膜沟植方式与平膜穴播方式较露地分别增产131.92%、98.40%,抗旱剂拌种处理较不拌种处理平均增产10.4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65~0.886kg/m^3,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地膜覆盖 微集水种植 抗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棵间蒸发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于稀水 廖允成 +1 位作者 袁泉 温晓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1,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分析多覆盖(覆盖量6 000 kg/hm^2),少覆盖(覆盖量3 000 kg/hm^2)和不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棵间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逐日棵间蒸发表现为10月中旬、3月下旬和6月上旬较大,多覆盖、少覆盖和对照三个处理逐日变化...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分析多覆盖(覆盖量6 000 kg/hm^2),少覆盖(覆盖量3 000 kg/hm^2)和不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棵间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逐日棵间蒸发表现为10月中旬、3月下旬和6月上旬较大,多覆盖、少覆盖和对照三个处理逐日变化量和逐日累计量有相同变化趋势;三个处理日均棵间最大蒸发量均出现在灌浆-成熟期、最小值出现在越冬-返青期;覆盖处理对对照抑制率都是在播种-分蘖期最大,越冬-返青期最小;覆盖处理中,多覆盖抑蒸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冬小麦 棵间蒸发 抑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生态足迹与苜蓿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兆敏 贾志宽 +2 位作者 尚爱军 廖允成 龙明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0-163,共4页
阐明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足迹及该区生态足迹承载力下降的原因 ,并提出该区发展苜蓿人工草地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生态足迹承载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生态足迹 苜蓿草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硝态氮运转特性 被引量:61
16
作者 蒋会利 温晓霞 廖允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7-241,共5页
以冬小麦"西农9814"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土壤中硝态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量(N 276 kg/hm2)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穗重、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比对照增产24.6%。产量构成因素... 以冬小麦"西农9814"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土壤中硝态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量(N 276 kg/hm2)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穗重、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比对照增产24.6%。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强,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次之。土壤耕层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且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耕层中硝态氮呈下降趋势,0—40 cm耕层变化显著,到成熟期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基本趋于一致。施氮量在N 02~07 kg/hm2范围内,硝态氮积累的增加量变化不显著,但当施氮量高于N 207 kg/hm2时,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加了硝态氮的冗余和向下淋溶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硝态氮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旱作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量及其与土壤水热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俊丽 张锦丽 +3 位作者 赵晓进 廖允成 景小丽 薛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设置深松耕(DT)、翻耕(PT)和免耕(NT)3个处理,分析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3种耕作方式下土...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设置深松耕(DT)、翻耕(PT)和免耕(NT)3个处理,分析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DT>PT>NT,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耕作方式可显著影响夏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温度,且土壤CO_2排放量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土壤温度分别可以解释PT、DT和NT处理土壤CO_2排放量季节变化的50.72%~53.90%、48.10%~59.63%和13.31%~19.90%;土壤水分和温度共同分别可以解释旱作夏玉米田DT和PT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季节变化的57.61%~76.83%和56.62%~67.12%。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旱作农田DT和PT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排放量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夏玉米 耕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冬小麦光合物质贮运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吴清丽 高茂盛 +1 位作者 廖允成 温晓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4,137,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以冬小麦西农9814为材料,研究了氮肥对冬小麦光合物质贮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施氮量(276 kg/hm2)提高了冬小麦花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延缓了冬小麦旗叶开花后叶绿素降解速率和光合下降速率、提... 采用田间试验,以冬小麦西农9814为材料,研究了氮肥对冬小麦光合物质贮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施氮量(276 kg/hm2)提高了冬小麦花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延缓了冬小麦旗叶开花后叶绿素降解速率和光合下降速率、提高了冬小麦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的运转量和运转率、促进了各营养器官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增加其占籽粒重的比重、冬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明显增加;过量施氮(345 kg/hm2)反而降低了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抑制了营养器官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降低了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干物质 灌浆特性 贮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胡兵辉 袁泉 +1 位作者 海江波 廖允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218,共7页
在分析毛乌素沙地环境背景与系统结构缺陷和功能缺陷的基础上,按照沙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优化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发进行系统功能整合的思路,以沙地生态恢复、生态工程、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产业互补理论为指导,提出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 在分析毛乌素沙地环境背景与系统结构缺陷和功能缺陷的基础上,按照沙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优化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发进行系统功能整合的思路,以沙地生态恢复、生态工程、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产业互补理论为指导,提出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化,必须协调处理好系统内的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林业、农业与能源开发工业等的关系,构建防护型生态结构、节水型种植结构、稳定型畜牧结构和效益型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内容的沙地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体系。并指出注重系统模式之间互补、协调与整合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系统缺陷 产业优化模式 农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露 杨玲 +1 位作者 廖允成 温晓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5-151,共7页
以冬小麦—夏闲种植模式为对照,比较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研究了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揭示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旱地一年两熟... 以冬小麦—夏闲种植模式为对照,比较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研究了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揭示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4种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对照分别高48.4%-107.5%和62.3%-119.2%;发展旱地复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有限,各复种处理与对照相比,水分差异主要存在于1 m以下的深层土壤;冬小麦—芝麻、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3种作物模式的全季度耗水强度仅较对照分别高0.05、0.07和0.09 mm/d。综合经济效益及土壤水分可利用性分析,冬小麦—玉米模式的经济产量、收益最佳,冬小麦—大豆则为水分生产效益次佳,但显著降低了对土壤水分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一年两熟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