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MS法测定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
1
作者 陆伦维 田栋伟 +5 位作者 朱霞建 王金龙 段旭林 刘明 尤小龙 路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为探索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环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D3~D8;线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L3~L8)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 为探索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环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D3~D8;线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L3~L8)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萃取40 min提取样品中的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后,利用HP-5MS UI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目标物,仪器后运行温度270℃,后运行时间4 min。结果表明,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在0.05~2.00 m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53~0.9995,加标回收率为85.00%~98.44%,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65%~6.86%、1.56%~4.42%。采用该方法对市售白酒的多种类型接触材料进行检测,仅在硅橡胶接触材料中检出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D7)、十六甲基环八硅氧烷(D8)残留量,含量在8.56~34.74 mg/kg。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准确度高,适用于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检测和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白酒接触材料 甲基硅氧烷类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过程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分析
2
作者 谢丹 吴成 +7 位作者 赵雯宇 黄河鸥 杨少娟 毕远林 杨军林 胡建锋 尤小龙 汪地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以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法对酒醅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构建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制酒一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 以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法对酒醅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构建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制酒一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15.65%)、未分类的芽孢杆菌(26.88%)、未分类的高温放线菌(25.94%)、醋酸杆菌属(28.80%);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真菌属(60.58%)、曲霉属(15.50%)、毕赤酵母属(64.48%)、哈萨克斯坦酵母属(15.20%)、伊萨酵母属(11.76%);优势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堆积发酵过程的细菌间有33个正相关关系,真菌间有44个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微生物菌属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调节机制。从堆积发酵酒醅中共定性定量检测31种风味物质,乙酸含量随堆积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含量最高为607.18 mg/L,酯类物质中含量较高的为亚油酸乙酯(27.36 mg/L)和乳酸乙酯(16.70 mg/L);醇类物质中1,2-丙二醇含量最高为137.51 mg/L。优势微生物菌属与风味物质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毕赤酵母属与乳酸乙酯、油酸乙酯呈正相关关系,醋酸杆菌属与异戊酸、1-2丙二醇呈负相关关系,葡萄球菌属、哈萨克斯坦酵母属与油酸乙酯、己酸丁酯、乳酸乙酯呈负相关,与乙酸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一轮次 堆积发酵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概述及其在白酒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魏 程平言 +2 位作者 尤小龙 胡峰 胡建锋 《酿酒科技》 2025年第1期117-121,137,共6页
电子鼻是基于仿生学的混合气体检测设备,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环境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电子鼻的定义及工作程序,阐述了电子鼻核心部件传感器的分类及适用范围,综述了电子鼻在白酒行业的应用,并对电子... 电子鼻是基于仿生学的混合气体检测设备,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环境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电子鼻的定义及工作程序,阐述了电子鼻核心部件传感器的分类及适用范围,综述了电子鼻在白酒行业的应用,并对电子鼻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白酒风味成分解析及品质把控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传感器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对发酵过程产酱香功能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尤小龙 黄蕴莉 +1 位作者 黄永光 周文美 《酿酒科技》 2015年第8期1-5,10,共6页
从酱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到的30株放线菌中复筛出2株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A2、A22,对2株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放线菌发酵时间对其代谢生物学活性产物的影响,并且对其生物学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与生物活... 从酱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到的30株放线菌中复筛出2株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A2、A22,对2株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放线菌发酵时间对其代谢生物学活性产物的影响,并且对其生物学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与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放线菌A22、A2均能代谢产生生物学活性物质,A22代谢产物相对A2抑菌活性更强,在30℃、120 r/min摇床培养30~36 h时,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最强,初步结果表明此代谢产物极可能为一种非蛋白类和非肽类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酱香型白酒 放线菌 抑菌活性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菌生态在白酒基酒风味风格调控生产中的研究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尤小龙 张建敏 +1 位作者 黄永光 周文美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8,共6页
以HS-SPME-GC-MS法分析了3个特殊工艺的兼香型基酒中的风味成分,并对应相应化合物嗅味阈值计算出其香气强度,从3个兼香型酒样中定性定量了主要风味化合物63种,其中酯类37种,醇类7种,酸类3种,醛酮类8种,芳香类8种。酒样1偏向于清香型兼香... 以HS-SPME-GC-MS法分析了3个特殊工艺的兼香型基酒中的风味成分,并对应相应化合物嗅味阈值计算出其香气强度,从3个兼香型酒样中定性定量了主要风味化合物63种,其中酯类37种,醇类7种,酸类3种,醛酮类8种,芳香类8种。酒样1偏向于清香型兼香,酒样2有浓香的风格,酒样3的风味较偏向酱香型兼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香型基酒 风味:工艺 微生物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链霉菌的鉴定与酿造主要应激条件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建敏 黄永光 +3 位作者 周文美 尤小龙 赵辰路 周纪廷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2,18,共6页
放线菌作为酱香型白酒生产主要微生物之一,对酱香型白酒的风味有一定的影响,研究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放线菌的种类和对窖池环境的适应性对于认识放线菌对酱香型白酒风味的具体影响方式有一定作用。以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筛选获得的A2... 放线菌作为酱香型白酒生产主要微生物之一,对酱香型白酒的风味有一定的影响,研究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放线菌的种类和对窖池环境的适应性对于认识放线菌对酱香型白酒风味的具体影响方式有一定作用。以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筛选获得的A2、A22为对象,对其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并考察其对窖池环境中p H值、乙醇、温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A2菌株为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A22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均能耐受p H值4.0及4%vol乙醇浓度。A2、A22两株链霉菌对酿造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链霉菌 鉴定 耐受性 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酒醅中Streptomyces flocculus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敏 黄永光 +4 位作者 周文美 程兰香 赵辰路 尤小龙 周纪廷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9,共4页
从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酒醅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F1,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归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的柔毛链霉菌(Streptomyces flocculus)。
关键词 微生物 酱香型白酒 堆积酒醅 链霉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仍需弘扬治学精神
8
作者 尤小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40-41,共2页
中华民族向来倡导治学精神,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孟二冬女儿的回信,强调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治学精神,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 新时期 治学精神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变与不变的探讨
9
作者 尤小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第24期91-93,共3页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生态结构发生变化,为新闻记者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全新的行业环境,新闻记者应充分认识到岗位角色变与不变,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标准,并拓宽职业边界,促进事业新发展。本文以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为研究目标,从全...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生态结构发生变化,为新闻记者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全新的行业环境,新闻记者应充分认识到岗位角色变与不变,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标准,并拓宽职业边界,促进事业新发展。本文以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为研究目标,从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工作特点入手,围绕新闻记者角色变与不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演变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在坚持事实核查、新闻专业性的同时,转变工作方式,强化创新能力,才能大幅提升专业素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新闻记者 角色 变与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HRMS法同时直接测定白酒中多种痕量呈香呈味物质及衍生物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军林 尹艳艳 +7 位作者 尹延顺 杨少娟 田栋伟 谢丹 尤小龙 吴成 胡建锋 张德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4,共11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白酒中多种痕量呈香呈味物质及衍生物含量的定性定量方法,对白酒样品进行高速离心、过滤等简单前处理后,直接通过Hypersil Gold C_(18)(150 mm×2.1 mm,1.9μm)色谱柱进行待测物分离,再结合高分辨质谱仪实...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白酒中多种痕量呈香呈味物质及衍生物含量的定性定量方法,对白酒样品进行高速离心、过滤等简单前处理后,直接通过Hypersil Gold C_(18)(150 mm×2.1 mm,1.9μm)色谱柱进行待测物分离,再结合高分辨质谱仪实现白酒中多种痕量呈香呈味物质及衍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过程无需除乙醇以及有机溶剂提取,且仅需16 min便可完成白酒中多组分含量分析;配制17种氨基酸、4种生物胺及11种难挥发性有机酸的混合标准品系列溶液,经线性拟合发现各待测组分的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0),且各待测组分的检出限、定量限值相对较低,可满足实际白酒样品相关化合物的分析需求;同时,各待测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71.92%~117.45%,且相对标准偏差为0.46%~5.48%,该方法对白酒中多种痕量呈香呈味物质及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回收率、精密度及稳定性。因此,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对于解析白酒中其他非挥发性呈香呈味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香呈味物质 同时直接测定 白酒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一测多评法结合质量控制图在高温大曲生产过程品控分析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杨军林 田栋伟 +8 位作者 王佳 赵雯宇 黄河鸥 范恩帝 朱安然 尤小龙 吴成 胡建锋 汪地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0-298,I0009-I0012,共13页
为了更好地监控不同生产环节下高温大曲的品质,对参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重要风味成分前体氨基酸含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控制,该文通过收集制曲车间不同生产环节下高温大曲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一测多评(ultra-high-performance ... 为了更好地监控不同生产环节下高温大曲的品质,对参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重要风味成分前体氨基酸含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控制,该文通过收集制曲车间不同生产环节下高温大曲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一测多评(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UPLC-HRMS-QAMS)法测定9种重要风味成分前体氨基酸含量,同时,基于Minitab软件利用休哈特控制图中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建立不同生产环节下高温大曲品质监测的质量控制图。结果表明,UPLC-HRMS-QAMS法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0.9970),待测氨基酸检出限、定量限低,可满足快速、准确定性定量分析高温大曲中多种重要风味成分前体氨基酸含量的目的,基于此,结合质量控制图可建立监测高温大曲生产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这为不同生产批次下高温大曲的品质监测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提升高温大曲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而为制曲车间生产工艺提供技术参考,为实现企业优质优产提供数据支撑及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质量控制图 生产过程 品控分析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及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尤小龙 程平言 +3 位作者 胡峰 田栋伟 张二康 朱安然 《酿酒科技》 2022年第12期103-109,共7页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白酒饮料中的2A类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性。本文系统综述了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制,针对检测技术及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为提高我国白酒饮料产品的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白酒饮料中的2A类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性。本文系统综述了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制,针对检测技术及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为提高我国白酒饮料产品的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氨基甲酸乙酯 机制 检测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尤小龙 胡峰 +3 位作者 钟航 陈明学 程平言 钟方达 《酿酒科技》 2020年第3期75-79,82,共6页
建立并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两种白酒样品中EC的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定量分析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7以上。其中HPLC法检出限为4.0μg/L,回收率在84.9%~105.1%之间,RSD<6.84%;GC-MS法检出限... 建立并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两种白酒样品中EC的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定量分析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7以上。其中HPLC法检出限为4.0μg/L,回收率在84.9%~105.1%之间,RSD<6.84%;GC-MS法检出限为1.3μg/L,GC-MS检测回收率在95.3%~104.7%之间,RSD<4.26%。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均符合实验要求。其中HPLC法具有前处理操作方便,且试剂毒性相对较低的优点,但GC-MS方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则比HPLC法更高,且检出限更低、总体处理及进样时间更短,单位时间内能更快、更精确地对酒样中氨基甲酸乙酯进行检测。结合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白酒的氨基甲酸乙酯检测量日益增多,检测限要求更低,故使用GC-MS法检测白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更能满足今后的检测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氨基甲酸乙酯 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酱香白酒放线菌代谢产物活性及其对酿造环境中功能菌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尤小龙 黄永光 +3 位作者 黄蕴利 胡峰 胡建锋 钟方达 《酿酒科技》 2018年第8期17-23,共7页
放线菌在医学与食品领域具有杀灭病原菌及生物保鲜的作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其他酿酒功能微生物的作用,对认识放线菌在白酒酿造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医学与食品领域具有杀灭病原菌及生物保鲜的作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其他酿酒功能微生物的作用,对认识放线菌在白酒酿造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分离的生物活性放线菌出发,以Streptomyces albus S5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为出发点,对其活性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进一步对其功能活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Streptomyces albus S5的代谢产物对地衣芽孢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酵母菌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生物学关系,Streptomyces albus S5所代谢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为盐霉素(Salinomycin),Streptomyces albus S5发酵液中盐霉素的浓度约为21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白酒 放线菌 代谢产物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不同轮次堆积发酵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欢 席德州 +4 位作者 黄永光 曹文涛 尤小龙 程平言 胡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及其相关数理分析技术,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7个轮次堆积发酵酒醅的细菌16S rDNA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轮次中共检测出14个门,456个属。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核心细菌属为Acine... 利用高通量测序及其相关数理分析技术,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7个轮次堆积发酵酒醅的细菌16S rDNA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轮次中共检测出14个门,456个属。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核心细菌属为Acinetobacter、Bacillus、Caulobacter、Kroppenstedtia、Lactobacillus、Lentibacillus、Oceanobacillus、Pediococcus、Rhodococcus、Sphingomonas、Thermoactinomyces和Weissella。其中,Caulobacter和Rhodococcus为机械化酿造过程中的特有菌属,可能来源于机械设备和环境。核心微生物菌属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物学关系,Bacillus、Lactobacillus、Thermoactinomyces、Lentibacillus、Kroppenstedtia、Weissella、Pediococcus和Oceanobacillus之间呈现共生关系,而Acinetobacter、Caulobacter、Sphingomonas和其他9个属呈负相关。发酵环境因子中,水分、酸度、淀粉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其中Bacillus、Thermoactinomyces、Pediococcus与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水分、酸度显著负相关;Caulobacter和Sphingomonas与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水分显著正相关,Sphingomonas与酸度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堆积发酵过程中的核心细菌菌群结构,为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机械化酿造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群结构 堆积发酵 核心细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1轮次酿造细菌的菌群结构 被引量:44
16
作者 胡小霞 黄永光 +3 位作者 涂华彬 胡峰 程平言 尤小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5-182,共8页
为进一步解析酱香型白酒传统固态发酵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体系,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酱香型白酒1轮次堆积发酵和窖池发酵酒醅中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过程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窖池发酵,进入窖池发酵阶段,细... 为进一步解析酱香型白酒传统固态发酵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体系,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酱香型白酒1轮次堆积发酵和窖池发酵酒醅中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过程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窖池发酵,进入窖池发酵阶段,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呈现急剧大幅下降。在门和属水平上,堆积发酵检出的总细菌、主要细菌和优势细菌种类均比窖池发酵同比数据多;进入窖池发酵后,微生态很快就由复杂的多菌属生态结构演替为单一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导的生态结构。堆积发酵过程优势细菌属有乳酸杆菌属等13个,其中乳酸杆菌属、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主导地位。窖池发酵阶段乳酸杆菌属占绝对主导地位。堆积和窖池发酵细菌属水平总丰度前25的物种之间绝大多数呈显著正相关,堆积发酵过程乳酸杆菌属对其生态内的其他菌属的抑制作用强于窖池发酵。研究结果揭示了酱香型白酒1轮次堆积和窖池发酵过程中的细菌菌群结构,为传统白酒固态发酵机制及产业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高通量测序 堆积发酵 窖池发酵 细菌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风味结构及特征酯类化合物解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何东梅 马宇 +3 位作者 黄永光 尤小龙 程平言 胡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9-275,共7页
应用液液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中风味化合物进行分离、检测。经定性定量结合香气活性值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间的风味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在酯、醇、酸、醛酮4类风味物质上的结构差异尤为突... 应用液液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中风味化合物进行分离、检测。经定性定量结合香气活性值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间的风味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在酯、醇、酸、醛酮4类风味物质上的结构差异尤为突出,酯类化合物在酱香型轮次基酒的风味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酯类进行深入解析后结果表明,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十六酸乙酯、油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十四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硬脂酸乙酯、13-甲基十四酸乙酯、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12种酯类物质为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的"骨架酯"。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对1、2轮次的花香、甜香风味贡献最突出,3-苯丙酸乙酯对1轮次中蜜香及甜香有重要贡献;戊酸乙酯、乙酸戊酯、辛酸乙酯对3、4、5轮次基酒的果香、花香及甜香风味贡献最大,是3、4、5轮次基酒香气协调的特征性酯类物质;除油酸乙酯和十六酸乙酯外,其他酯对6、7轮次基酒的风味贡献均不大。经与传统酿造轮次基酒风味结构比较分析,表明传统与机械化酿造轮次基酒中风味结构具有相似性,特征性酯类成分也具有一定相似度。本研究详细分析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的风味结构及其特征酯类物质,为推进酱香型白酒机械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酱香型白酒 轮次基酒 气相色谱-质谱法 风味结构 酯类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茅台镇酱香白酒主酿区域酵母菌群结构多样性的解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罗方雯 黄永光 +2 位作者 涂华彬 胡峰 尤小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27-133,共7页
对茅台镇酱香白酒酿造的7个不同主酿区域的酿造环境及生产用大曲的酵母菌群多样性结构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解析,共检出53种酵母属,大曲中共检出33个属,环境中共检出52种属。大曲中的优势酵母属为Saccharomycopsis和Wickerhamomyces,... 对茅台镇酱香白酒酿造的7个不同主酿区域的酿造环境及生产用大曲的酵母菌群多样性结构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解析,共检出53种酵母属,大曲中共检出33个属,环境中共检出52种属。大曲中的优势酵母属为Saccharomycopsis和Wickerhamomyces,环境中的优势酵母属为Wickerhamomyces、Saccharomycopsis、Debaryomyces和Cryptococcus。环境和大曲之间的酵母属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环境中的酵母群落结构丰富度高于大曲。环境是酱香白酒酿造过程生产大曲中的酵母属的主要来源,大曲中有96.97%的酵母属来自于环境。Gibellulopsis、Filobasidium、Kuraishia、Agaricostilbum、Arachnomyces、Bullera、Cystofilobasidium、Dioszegia、Erythrobasidium、Fellomyces、Yamadazyma、Eremothecium、Ballistisporomyces、Aessosporon和Kurtzmanomyces为首次在酱香白酒酿造中检出并报道的酵母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酱香型白酒 主酿区域 酿造环境 大曲 酵母菌群结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 被引量:20
19
作者 熊晓通 胡峰 +4 位作者 尤小龙 尹艳艳 陈明学 程平言 钟方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3-287,共5页
利用氨基甲酸乙酯(ehthy carbamate,EC)源内裂解的特殊性质,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一级全扫描模式下,以EC母离子(m/z 90.05)及其子离子(m/z 62.02)作为定性离子,m/z 62.02作为定量离子,开发酱香型白酒中EC的一级子离子定量法,有... 利用氨基甲酸乙酯(ehthy carbamate,EC)源内裂解的特殊性质,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一级全扫描模式下,以EC母离子(m/z 90.05)及其子离子(m/z 62.02)作为定性离子,m/z 62.02作为定量离子,开发酱香型白酒中EC的一级子离子定量法,有效解决了一级母离子定量噪音较大、二级子离子定量响应较低的问题。结果表明,在12.2~244μg/L内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95μg/L,加标回收率在83.46%~106.7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67%~3.54%。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准确度高等优点,适用于酱香型白酒中EC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源内裂解 Q Exactive Focus质谱 一级子离子定量 酱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发酵细菌群落的演替 被引量:21
20
作者 左乾程 黄永光 +3 位作者 郭敏 胡峰 尤小龙 程平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0-156,共7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酵过程的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及Cyanobacteria,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由多菌种演替为单一Firmi... 利用高通量测序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酵过程的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及Cyanobacteria,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由多菌种演替为单一Firmicutes为主导。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中共检出84个细菌属,稍高于传统制曲的82个细菌属;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优势细菌属共14个,包括Pantoea、Rhizobium、Lactobacillus、Weissella、Bacillus、Oceanobacillus、Lentibacillus、Kroppenstedtia、Thermoactinomyces、Staphylococcus、Enterobacter、Saccharopolyspora、Pediococcus和Tepidimicrobium,其中Pediococcus和Tepidimicrobium是机械制曲发酵过程特有的优势细菌属,Leuconostoc及Pseudomonas是传统制曲过程特有的优势细菌属,表明机械化制曲与传统制曲过程优势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通过优势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主要功能细菌属Bacillus、Lactobacillus及Weissella都与大曲制曲温度呈正相关,与大曲酸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机械化制曲过程中要合理科学控制相对较高的温度及酸度,既有利于主要功能微生物的生长,又能抑制不耐热、不耐酸杂菌的繁殖。本研究从发酵细菌群落结构上说明酱香型白酒的机械化制曲可以代替人工制曲,为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机械化制曲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