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促排剂的机制和现状
1
作者 寇冰燕 郭玉凤 +1 位作者 党旭红 刘晓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60-2970,共11页
核事故爆发后,人体可以通过吸入、食入以及完整的皮肤或伤口受到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目前,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促排疗法,除了已经投入临床使用的碘化钾(KI)、普鲁士蓝(PB)、碳酸氢钠以及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等放射性核... 核事故爆发后,人体可以通过吸入、食入以及完整的皮肤或伤口受到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目前,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促排疗法,除了已经投入临床使用的碘化钾(KI)、普鲁士蓝(PB)、碳酸氢钠以及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等放射性核素促排剂外,还有正在研究中的放射性核素促排剂,如富勒烯、羟基吡啶酮、儿茶酚胺等。近年来,生物材料进入核素促排的领域,极大提高了促排效率,其中,脂质体和纳米载体的运送形式使传统的促排剂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本文从已经进入临床使用的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促排剂两方面来分析和讨论促排剂的促排机制和研究现状,明确其在促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分析放射性内污染促排剂的发展趋势,并展望促排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放射性核素促排剂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内污染 促排剂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