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水域无土栽培水稻 被引量:4
1
作者 宋祥甫 熊振民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6-7,共2页
基于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逐年递减,粮食短缺的潜在危机始终存在的国情,提出了在自然水域的水面上进行无土栽培水稻(简称水上种稻,下同,的设想。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相当于目前全国水田面积50%以上的湖泊、水库等的水面资源,扩展... 基于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逐年递减,粮食短缺的潜在危机始终存在的国情,提出了在自然水域的水面上进行无土栽培水稻(简称水上种稻,下同,的设想。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相当于目前全国水田面积50%以上的湖泊、水库等的水面资源,扩展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水域 水稻 无土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总体思路与“4R”治理技术 被引量:200
2
作者 杨林章 施卫明 +3 位作者 薛利红 宋祥甫 王慎强 常志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特征,提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及指导原则,总结提炼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即源头减量...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特征,提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及指导原则,总结提炼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即源头减量(Reduce)、过程阻断(Retain)、养分再利用(Reuse)和生态修复(Restore),阐述了"4R"理论的具体技术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结合"十一五"水专项,在直湖港小流域龙延村进行了"4R"理论的具体工程设计和应用。工程实践证明,"4R"理论指导下的龙延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核心示范区TN入河量削减率为47.5%。支浜朱家浜水质明显改善,提升了1~2个等级,其中TN平均降幅达70.2%,NH4-N平均下降84.1%(由2.66~5.33mg·L-1降至0.29~1.28mg·L-1),CODMn平均降幅55.7%(由9.60~15.6mg·L-1降至4.52~7.7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的4R理论 工程应用 水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拦截技术 被引量:51
3
作者 施卫明 薛利红 +3 位作者 王建国 刘福兴 宋祥甫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97-1704,共8页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过程阻断 生态拦截 人工湿地 生态沟 丁型潜坝技术 稻田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2
4
作者 杨林章 冯彦房 +4 位作者 施卫明 薛利红 王慎强 宋祥甫 常志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1,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特征,并从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农田径流生态拦截技术以及包括化肥减量化技术和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为主的农业化学品减量使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思想和相关技术研究的趋势,包括系统控制与区域治理结合、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结合、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结合及建立健全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与预警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污染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被引量:43
5
作者 刘福兴 宋祥甫 +4 位作者 邹国燕 付子轼 刘娅琴 薛利红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05-2111,共7页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水环境生态修复 生态浮床 水生植物恢复 生态护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孙会峰 周胜 +3 位作者 陈桂发 付子轼 刘国兰 宋祥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95-1602,共8页
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推广种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选取在太湖流域推广种植较多的16个品种为对象,通过研究其CH4和N2O排放情况,筛选出该区域内最... 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推广种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选取在太湖流域推广种植较多的16个品种为对象,通过研究其CH4和N2O排放情况,筛选出该区域内最适宜种植的较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产量与CH4排放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常规灌溉条件下,不管是常规品种还是杂交品种,粳稻的CH4、N2O累积排放量和产量都要高于籼稻。与常规品种(粳稻或籼稻)相比,杂交品种的CH4累积排放量和产量相对较高,但N2O累积排放量相对较低。常规粳稻中的早玉香粳和秀水134、杂交粳稻中的花优14、秋优金丰和甬优9号以及杂交籼稻中的旱优113、天优华占均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较大的推广种植价值。早玉香粳、旱优8号和旱优113为节水抗旱稻,它们在水分缺少的环境下可能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CH4 N2O 水稻产量 节水抗旱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 被引量:111
7
作者 陈荷生 宋祥甫 邹国燕 《中国水利》 2005年第5期50-53,共4页
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种植粮油、蔬菜、花 卉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 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 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种植粮油、蔬菜、花 卉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 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害无毒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实 现变废为宝、净化水体、美化水域景观、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体 治理 浮床 养分吸收特性 陆生植物 富营养化 水生态环境 种植技术 污染水域 吸收作用 植物根系 变废为宝 净化水体 水域景观 污染物 植物体 吸附 元素 降解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荷生 张永健 +1 位作者 宋祥甫 邹国燕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13,共3页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是湖体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工程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为后续生物技术介入提供基质条件.综合分析底泥污染物垂直分布、沉积相特征、主要污染物分布受人为干扰影响程度、沉水植物生物特性、淤泥土壤水动力学、沉积地球...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是湖体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工程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为后续生物技术介入提供基质条件.综合分析底泥污染物垂直分布、沉积相特征、主要污染物分布受人为干扰影响程度、沉水植物生物特性、淤泥土壤水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疏浚后基面高程控制等参数,太湖底泥疏浚深度控制40~50cm为宜.施工总体设计必须注重建立物种保护区和排泥场淤泥的安全处置及尾水达标排放.依据底泥的不同密度选择不同的疏浚机械,疏浚挖掘头部设备的密封和抽吸是关键.竣工时应做好基底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 生态疏浚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径流负荷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曹彦圣 付子轼 +3 位作者 孙会峰 陈桂发 周胜 宋祥甫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8-872,共5页
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显著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质量。减少氮肥投入使其与作物需求相匹配对于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评估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氮肥利用率和径流负荷的影响,利用长期实验基地开展了... 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显著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质量。减少氮肥投入使其与作物需求相匹配对于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评估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氮肥利用率和径流负荷的影响,利用长期实验基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共设置了4个施氮水平,即0、100、200和300 kg/hm^2。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粮食产量显著提高,而农学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却呈相反趋势。作物地上部氮肥回收率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200 kg/hm^2时达到峰值;氮素径流损失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水稻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延河几种挺水植物上麦穗鱼卵的分布及其孵化率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金庆 宋祥甫 +2 位作者 邹国燕 周文宗 刘长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调查了太湖流域龙延河内常见挺水植物茎叶和枯树枝等介质上麦穗鱼( Pseudorasbora parva)卵的数量分布特征,分析了鱼卵孵化率、鱼苗成活率的差异,系统评价挺水植物作为麦穗鱼产卵介质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活体茭草茎、喜旱莲子草茎... 调查了太湖流域龙延河内常见挺水植物茎叶和枯树枝等介质上麦穗鱼( Pseudorasbora parva)卵的数量分布特征,分析了鱼卵孵化率、鱼苗成活率的差异,系统评价挺水植物作为麦穗鱼产卵介质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活体茭草茎、喜旱莲子草茎、枯芦竹、枯树枝等4种介质是该河道内麦穗鱼主要利用的产卵介质,茭草组和枯树枝组卵带面积最大(107.9 cm2,95.3 cm2),喜旱莲子草组卵径最大(1463.9μm),枯芦竹和枯树枝组卵密度最大(25.4个/cm2,24.9个/cm2)。茭草组和喜旱莲子草组受精卵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2.9%和87.9%。枯树枝组鱼苗死亡高峰出现较早(在14~16 d),而茭草和喜旱莲子草组发生较晚(18~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穗鱼( Pseudorasbora parva) 产卵 孵化率 存活率 茭草 喜旱莲子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被引量:31
11
作者 陈荷生 宋祥甫 邹国燕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79,共4页
在分析太湖流域流域性水环境污染、河湖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流域、破解区域,针对河网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构建流域治理方案总体框架,并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和相应的目标,以典型区域治理示范、指导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 在分析太湖流域流域性水环境污染、河湖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流域、破解区域,针对河网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构建流域治理方案总体框架,并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和相应的目标,以典型区域治理示范、指导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污染治理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污染河道生态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娅琴 刘福兴 +3 位作者 宋祥甫 邹国燕 付子轼 潘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69,共8页
以沸石和生态浮床构建丁型潜坝,结合曝气及边坡湿地等措施在直湖港支流朱家浜(太湖北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从浮游植物群落的角度,考察生态修复工程对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生态修复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演替方向... 以沸石和生态浮床构建丁型潜坝,结合曝气及边坡湿地等措施在直湖港支流朱家浜(太湖北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从浮游植物群落的角度,考察生态修复工程对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生态修复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演替方向,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的部分种类取代了蓝藻门、隐藻门的优势地位;(2)生态工程显著抑制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现存量,修复期间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均小于6 mg·L-1;(3)生态修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32)。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净化效率及浮游植物现存量与水体营养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生态修复工程对水体营养盐的有效去除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程 水体修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苦草深度处理猪场废水对无机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俊力 陈桂发 +2 位作者 刘福兴 宋祥甫 邹国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95-2201,共7页
进行了经氧化塘和人工湿地处理的猪场废水的臭氧氧化-苦草深度处理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无机营养盐(N、P)含量的变化,和臭氧氧化-苦草处理对去除无机营养盐的作用。结果表明,三个臭氧投加浓度(10、30、50 mg·L^(-1))分... 进行了经氧化塘和人工湿地处理的猪场废水的臭氧氧化-苦草深度处理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无机营养盐(N、P)含量的变化,和臭氧氧化-苦草处理对去除无机营养盐的作用。结果表明,三个臭氧投加浓度(10、30、50 mg·L^(-1))分别使NO-2含量降低7.7%、17.6%和21.4%,使NO-3增加5.7、4.2和2.4倍,使PO3-4增加40.1%、26.0%和0.7%;臭氧氧化-苦草处理使TN、NH+4、NO-2、TP含量分别降低11.4%~15.7%、29.9%~34.2%、22.6%~40.7%和36.0%~38.0%,使NO-3含量增加0.4~1.0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可以使N、P的形态发生变化,且低浓度的臭氧投加就能达到显著效果,苦草显著促进臭氧氧化后猪场处理尾水中无机营养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猪场废水 深度处理 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内综合治理技术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荷生 江溢 +1 位作者 宋祥甫 邹国燕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6-49,55,共5页
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加强治理刻不容缓,除加强陆域污染源(工业点源、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治理外,湖内生态治理已是关键.对污染底泥采用生态疏浚,清除表层0~40cm高营养盐含量的表层沉积物,减轻底泥释放的二次污染.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 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加强治理刻不容缓,除加强陆域污染源(工业点源、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治理外,湖内生态治理已是关键.对污染底泥采用生态疏浚,清除表层0~40cm高营养盐含量的表层沉积物,减轻底泥释放的二次污染.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点,采用水上种植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美化水域景观.加强对流域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实施滨湖水生植被修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理 太湖 湖内治理 生态疏浚 湿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鳝对盐碱耐受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文宗 宋祥甫 陈桂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5-99,共5页
采用概率单位法研究了盐、碱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急性毒性作用,采用相加指数法研究了盐碱联合作用对黄鳝的影响,并且研究了驯化黄鳝对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盐度对黄鳝((11.82±1.51)g/尾)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 采用概率单位法研究了盐、碱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急性毒性作用,采用相加指数法研究了盐碱联合作用对黄鳝的影响,并且研究了驯化黄鳝对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盐度对黄鳝((11.82±1.51)g/尾)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7.63 g/L、16.29 g/L、15.62 g/L、15.46 g/L,其安全浓度是4.17g/L;个体大的黄鳝24 h、48 h、72 h、96 h半致死盐度比个体小的黄鳝对应值高。碱度对黄鳝((11.59±1.43)g/尾)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17 g/L、9.98 g/L、7.07 g/L、6.38 g/L,其安全浓度是1.92 g/L。盐碱在1∶1质量浓度混合后,对黄鳝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间段均表现为一定的拮抗作用,其安全浓度是3.48 g/L。经过梯度驯化后,黄鳝耐盐能力有所提高。利用盐碱地和咸水进行黄鳝养殖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Monopterus albus) 盐碱度 概率单位法 半致死浓度(LC50) 联合毒性 梯度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突网纹溞和蚤状溞作为泥鳅开口饵料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旭峰 宋祥甫 +1 位作者 周文宗 陈桂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81,94,共5页
在水温(25±1)℃的条件下,以熟蛋黄为对照,研究了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蚤状溞(Daphnia pulex)作为泥鳅(Missgurnus arguillicaudatus)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泥鳅为3日龄仔鱼,全长为(4.23±0.05)mm,体重为(1.21&#... 在水温(25±1)℃的条件下,以熟蛋黄为对照,研究了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蚤状溞(Daphnia pulex)作为泥鳅(Missgurnus arguillicaudatus)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泥鳅为3日龄仔鱼,全长为(4.23±0.05)mm,体重为(1.21±0.01)mg,试验周期为20 d。结果显示:角突网纹溞组、蚤状溞组及蛋黄组泥鳅仔鱼的成活率分别为59.00%、38.67%和27.00%,三组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角突网纹溞组、蚤状溞组和对照组的泥鳅仔鱼全长分别为(26.43±1.96)mm、(28.30±7.64)mm和(12.74±0.15)mm,体重分别为(148.98±25.50)mg、(158.02±101.41)mg和(19.36±0.83)mg,两试验组间的全长和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枝角类(尤其是角突网纹溞)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泥鳅仔鱼的成活率,且可获得较大规格的鳅苗,在鳅苗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 蚤状溞(Daphnia pulex) 泥鳅(Missgurnus arguillicaudatus) 开口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俊力 陈桂发 +2 位作者 刘福兴 宋祥甫 邹国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99-2305,共7页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性以及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对水生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臭氧氧化处理相比,臭氧氧化后(AO1 10 mg·L^(-1)、AO2 30 mg·L^(-1)、AO3 50 mg·L^(-1))猪场处理尾水中苦草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有升高趋势;AO2处理中苦草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对H_2O_2调节起重要作用,苦草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AsA和GSH含量增加,从而使生物量增加;AO3处理中苦草AsA含量降低,H_2O_2与抗氧化物质之间没有达到平衡,从而使生物量降低。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30 mg·L^(-1)的臭氧氧化应用于猪场处理尾水,能增强沉水植物的抗氧化系统,促进生长,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猪场尾水 沉水植物 苦草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早稻高产株型、生理特性及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18
作者 许德海 禹盛苗 宋祥甫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61-68,共8页
通过亩产500kg的株型、生理特性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表明,以威优35、威优1126和威优48-2等组合为代表的早杂,与常规早籼广陆矮4号(简称广4)有如下明显差异,即苗期冠层第1-3全展叶平均叶开角23.9度,大7.3度,叶姿较散;穗期秆粗、叶挺、穗齐... 通过亩产500kg的株型、生理特性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表明,以威优35、威优1126和威优48-2等组合为代表的早杂,与常规早籼广陆矮4号(简称广4)有如下明显差异,即苗期冠层第1-3全展叶平均叶开角23.9度,大7.3度,叶姿较散;穗期秆粗、叶挺、穗齐,中下部叶层(高度0-60cm)的平均透光率为16.83%,大4.67个百分点。苗期耐寒、素质好,平均充实度4.78mg/cm,重25.79%;齐穗至成熟期的CGR、RGR和NAR,分别平均为26.92g/m^2·d,0.030g/g·d和6.73 g/m^2·d,高23.4%、3.4%和10.1%;平均千粒容量为25.95ml,大14.1%;叶、茎、鞘物质平均输出率为28.2%,高9.7个百分点;强弱势籽粒异步灌浆特点明显;五元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小区试验的产量,经微机在3125套总方案中模拟、选优,得出亩产超过500kg的有876套,其综合农艺优化方案,经1988~1991年大田示范验证,比对照增产4.5~15.9%,证明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高产 株型 栽培 生理 早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杨林章 薛利红 +4 位作者 施卫明 刘福兴 宋祥甫 王慎强 张饮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09-2315,共7页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当前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水专项的支持下,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为指导,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当前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水专项的支持下,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为指导,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直湖港小流域龙延村为综合示范区进行了技术的集成与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以此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综合示范区的污染现状"、4R"技术的集成应用与衔接配套、各项技术应用的污染控制效果以及区域环境改善效果,并对"4R"理论的核心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4R理论 工程应用 总氮负荷削减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光胁迫对黑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薛维纳 彭岩波 +1 位作者 宋祥甫 邹国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4169-417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的生理生化反应,为探索沉水植物的引种栽培和繁殖以及先锋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经过预处理的黑藻分别置于7800、3100、1250、500、200 lx光照下培养,...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的生理生化反应,为探索沉水植物的引种栽培和繁殖以及先锋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经过预处理的黑藻分别置于7800、3100、1250、500、200 lx光照下培养,于培养后的第5天第1次取样,之后每5 d取1次,共取6次,测定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黑藻对弱光有一定耐受性,但其耐受性会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变弱。光强为1 250 lx时持续20 d,SOD活性即开始升高;光强为500 lx时,CAT、POD活性开始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下降;光强为200 lx条件下,光照5 d时SOD活性出现一高峰值随后持续下降,CAT活性一直处于较大波动状态,表明200 lx光强下黑藻体内活性氧代谢就会失衡,细胞可能会遭到不可逆转的伤害,200 lx可能是黑藻的光补偿点。试验过程中,MDA含量变化不明显,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弱光胁迫可以引起黑藻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当胁迫超过一定强度时,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活性氧不能及时清除,从而对植物体形成氧化损伤,这可能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影响沉水植物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藻 弱光 抗氧化性保护酶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