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应用于腰椎病变的早期结果和适应证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6 位作者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方向前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中国骨伤》 2025年第5期454-464,共11页
目的:总结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在腰椎病变应用中的早期临床结果和安全性,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的92例腰椎... 目的:总结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在腰椎病变应用中的早期临床结果和安全性,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的92例腰椎病例。男30例,女62例;年龄32~83(61.20±12.94)岁;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1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6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原发性腰椎间隙炎13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6例,退行性腰椎侧后凸畸形14例。术前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T值-1~-2.4者31例,T值-2.5~-3.5者8例,其余骨密度正常。单节段68例,2节段9例,3节段12例,4节段3例;L_(1,2)1例,L_(2,3)4例,L_(3,4)10例,L_(4,5)53例,L_(2,3)-L_(3,4)3例,L_(3,4)-L_(4,5)6例,L_(1,2)L_(2,3)L_(3,4)1例,L_(1,2)L_(3,4)L_(4,5)1例,L_(2,3)L_(3,4)L_(4,5)10例,L_(1,2)L_(2,3)L_(3,4)L_(4,5)3例。观察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4(38.50±12.75)个月。手术时间40~140(60.92±27.40)min,术中出血量20~720(68.22±141.60)ml。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23±1.94)mm,恢复至术后的(12.68±2.01)mm,末次随访时的(9.11±1.7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6.641,P=0.008),其中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P<0.0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6,P<0.0001)。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分级:0级69例76节段,Ⅰ级17例43节段,Ⅱ级5例14节段,Ⅲ级1例1节段;按节段数统计:正常沉降占56.72%,异常沉降占43.28%。正常沉降组的骨密度T值-0.50±0.07优于异常沉降组-2.1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5,P=0.014)。患者腰痛VAS由术前的(6.28±2.11)分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48±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术前的(36.30±7.5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0.2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P<0.0001)。术中血管损伤4例,终板损伤21例,合并椎体骨折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术后左侧交感链损伤4例,一过性左侧屈髋无力4例,左大腿前外侧麻木伴股四头肌无力2例,不全型肠梗阻1例;8例因融合器沉降伴顽固性腰部酸痛,6例融合器沉降并横向移位经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发症实际发生为38例,发生率41.3%。结论:Stand-alone OLIF用于腰椎病变的融合获得了较好的早期结果,临床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须慎重应用,建议逐步完善并明确手术适应证和具体病例选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椎间融合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并发症 再手术 手术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策略 被引量:5
2
作者 宋永兴 俞伟 +8 位作者 张建乔 曾忠友 范顺武 赵兴 马维虎 何登伟 倪文飞 范时洋 籍剑飞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142-1147,共6页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9例,女156例;年龄32~83(61.9±13.5)岁。7例出现血管损伤,其中4例节段血管损伤,1例左髂总动脉损伤,1例左髂总静脉损伤,1例卵巢静脉损伤。结果:失访5例(单纯OLIF 2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其余获得随访,时间6~36(15.6±7.5)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t=7.21,P=0.033);ODI指数由术前的(36.5±7.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4±3.6)%(t=8.11,P=0.025)。结论: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为微创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在其广泛应用的同时尚存在并发血管损伤的风险。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要谨慎细致操作,才能有效预防血管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微创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暖通空调系统的数字孪生应用研究
3
作者 宋志晨 赵琰杰 +3 位作者 张弛 宋永兴 刘强 于明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67-71,18,共6页
针对当前暖通空调系统可视化程度低、运维数据利用不充分、模型仿真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暖通空调系统智慧运维方法。首先,通过借鉴数字孪生五维模型,从物理实体、虚拟实体、服务、孪生数据及连接5个方面详细... 针对当前暖通空调系统可视化程度低、运维数据利用不充分、模型仿真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暖通空调系统智慧运维方法。首先,通过借鉴数字孪生五维模型,从物理实体、虚拟实体、服务、孪生数据及连接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暖通空调数字孪生框架,论述了构建暖通空调数字孪生系统必要的关键技术;其次,分析了系统可视化监测、流程能耗分析、模型仿真模拟、冷热负荷预测及设备故障诊断5类应用服务;最后,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通空调系统 数字孪生 可视化 模型仿真 负荷预测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建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永兴 王君 +2 位作者 杜侠明 曲燕 姜希彤 《太阳能》 2013年第22期47-51,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采用蒙特一卡洛光线追迹法利用Soltrace软件对所提出的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进行仿真模拟以及对二次反射器的性能优化.建立了多种镜场和二次反射器塔的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利用所...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采用蒙特一卡洛光线追迹法利用Soltrace软件对所提出的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进行仿真模拟以及对二次反射器的性能优化.建立了多种镜场和二次反射器塔的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双曲面的反射效果与焦距和截距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双曲面设计时截距与焦距的比值一般在0.7~0.8之间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塔底式 二次反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3 位作者 宋永兴 张建乔 唐宏超 籍剑飞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3,4)6例,L(4,5)97例,L5S121例,L(2,3)、L(3,4)1例,L(3,4)、L(4,5)26例,L(4,5)、L5S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7 位作者 孙德弢 毛克亚 张建乔 籍剑飞 宋永兴 韩建福 宋国浩 唐宏超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903-909,共7页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1例,L3,4、L4,530例,L4,5、L5S1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曾忠友 严卫锋 +8 位作者 宋永兴 毛克亚 籍剑飞 张建乔 吴鹏 裴斐 宋国浩 韩建福 俞伟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6例;L_(3,4)5例,L_(4,5)70例,L_5S_1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7 位作者 毛克亚 孙德弢 严卫锋 陈国军 宋永兴 张建乔 唐宏超 韩建福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06-312,共7页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椎板关节突螺钉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和手术治疗选择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忠友 吴鹏 +5 位作者 张建乔 唐宏超 宋永兴 严卫锋 韩建福 金才益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评分系统用于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6例下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岁。高...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评分系统用于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6例下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岁。高处坠落伤40例,交通伤12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部位:L337例,L4 16例,L53例。按AO分型:A3.1型17例,A3.2型14例,A3.3型25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40例。按A0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分别选择跨伤椎固定、经伤椎置钉固定、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手术方式。对比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的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进行评定。结果:56例切口无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情况:跨伤椎固定方式融合13例,经伤椎固定方式融合20例,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方式20例均获得植骨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C级1例,D级3例,E级52例。患者局部疼痛评定:Pl52例,P23例,P31例。工作状态分级:W112例,W239例,W35例。结论:由于下腰椎与胸腰段在解剖、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其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而根据AO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的综合评分,是指导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选择的较好方法,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根据损伤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爆裂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在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腰椎间盘退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平泉 曾忠友 +9 位作者 赵兴 范时洋 吴宏飞 俞伟 张建乔 宋永兴 范顺武 方向前 裴斐 宋国浩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探讨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应用于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 目的:探讨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应用于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5~67(55.48±8.07)岁;病史36~240(82.40±47.68)个月。病变部位:L2,32例,L3,45例,L4,59例;均表现为慢性腰痛,伴下肢神经症状3例。采用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无血管、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切口长度(4.06±0.42)cm,手术时间(45.12±5.43)min,术中出血量(33.40±7.29)ml;术后72 h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1.14±0.47。所有患者无切口皮肤坏死、愈合不良或感染;出现交感链损伤1例、左大腿前外侧疼痛并麻木2例、左侧髂腰肌无力1例,均为一过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20.80±5.46)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随访过程中有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获得良好的改善。融合器无明显沉降或移位,均获得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明显改善。结论:只要严格病例选择,充分的术前检查,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效果良好,临床优势明显,是较好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MODIC改变 终板硬化 脊柱融合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5 位作者 毛克亚 宋永兴 范时洋 俞伟 裴斐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04-314,共11页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忠友 陈平泉 +9 位作者 赵兴 吴宏飞 张建乔 方向前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范顺武 宋国浩 范时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终板损伤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术后再手术原因与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忠友 何登伟 +8 位作者 倪文飞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吴宏飞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裴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56-764,共9页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8.80)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6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4例。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 16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融合节段:单节段17例,2节段2例,3节段4例。均于初次术后3个月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再手术方法:予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予后路椎板间隙开窗并融合器调整神经根松解2例、内镜下关节突成形神经根松解1例、后路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松解1例、椎弓根螺钉调整1例、椎间孔内镜下探查减压术1例;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翻修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对比再次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过程中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现象,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对比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再次手术前、再次手术后3~5 d、再次手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再次手术后患者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28.1±7.3)个月。初次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及术后神经症状未缓解病例其神经症状于3~6个月完全缓解或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在初次术后均获得明显恢复,但出现早期的快速丢失,经再次手术后,椎间隙高度仍有部分丢失。腰痛VAS由再次术前的(6.20±1.69)分至末次随访时的(1.60±0.71)分(P<0.05);ODI由再次术前的(40.60±7.0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14±2.66)%(P<0.05)。结论:OLIF术后存在因失败而需再次手术风险,再手术原因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方式、术中的终板损伤、术中的神经损伤、术后融合器的明显沉降、术后融合器移位等。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OLIF术后再手术多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但仍需加强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斜外侧椎间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两种不同椎间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忠友 吴宏飞 +7 位作者 范时洋 范顺武 方向前 赵兴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宋国浩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933-942,共10页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_(2,3)5例、L_(3,4)24例、L_(4,5)162例),双节段22例(L_(2,3)和L_(3,4)3例、L_(3,4)和L_(4,5)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终板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发生特点与处理策略
15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10 位作者 何登伟 张玙 陈平泉 吴宏飞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53~81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3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T值>-1 SD 1例,T值-1~-2.5 SD5例,T值<-2.5 SD 6例;单节段融合9例,2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9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分别于发生融合器移位时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比较发生融合器移位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再次手术的10例患者术后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腰痛VAS由融合器移位时的3~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2分;ODI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31%~5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5%~13%。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11例采用融合器植骨患者均出现融合器沉降,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9.0~12.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8.0~11.8 mm。末次随访时除1例没有影像结果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OLIF可用于腰椎病变的融合,术后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特别是多发生于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术中出现终板损伤,以及采用Stand-alone方式病例,且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对于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方式所发生的融合器移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虽然融合器移位经及时发现,确切处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仍要强调术前病例的精准选择、OLIF方式的合适应用、术中的精细操作等预防融合器移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不同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疾患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正安 曾忠友 +5 位作者 张建乔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金辉 宋国浩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联合固定并不同融合器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79例;年龄22~60岁;病程6~84个月。腰椎间盘退...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联合固定并不同融合器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79例;年龄22~60岁;病程6~84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65例,腰椎管狭窄症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MeyerdingⅠ度滑脱)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L3,45例,L4,5101例,L5S117例。均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分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切口长度;记录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3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23.70±4.52)个月。3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明显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其中丢失程度单枚普通融合器组>香蕉型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42例,其中单枚普通融合器组26例,双枚普通融合器组5例,香蕉型融合器组11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融合率83%(35/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5%(41/43),香蕉型融合器组为90%(4/39),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率优于单枚普通融合器组。未观察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腰痛和腰椎功能均获得较好的改善;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发生率10%(4/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4/43),香蕉融合器组为10%(4/3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分别采用单枚普通融合器、双枚普通融合器或香蕉型融合器进行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虽然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并不能增加固定节段的轴向强度,但通过增加接触面积,促进了植骨融合的速度和质量,减少了融合器的沉降和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因此,通过一侧植入2枚椎间融合器,对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固定方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且没有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热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与反思 被引量:8
17
作者 宋永兴 崔萍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1年第2期276-280,共5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其实效性在逐渐降低。以《传热学》为例,结合自建的在线教学视频,积极开展了传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学生学情分析情况,从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两大方向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通过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其实效性在逐渐降低。以《传热学》为例,结合自建的在线教学视频,积极开展了传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学生学情分析情况,从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两大方向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通过一学期的试运行及学生反馈效果,发现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学 混合式教学 学情分析 考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方案设计的思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汪文华 宋永兴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第11期28-32,共5页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省级规划书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机构、专项调研和规划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项调研判断工程实施的起点、难点、问题及工作重点,提出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整校推进教师培训、校本应用考核、...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省级规划书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机构、专项调研和规划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项调研判断工程实施的起点、难点、问题及工作重点,提出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整校推进教师培训、校本应用考核、支持保障和监管评估举措四个方面,进行规划方案的整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及镜场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永兴 杜侠鸣 +1 位作者 王君 曲燕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提出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反射塔底式集热装置,并与传统的塔式太阳能集热装置进行了能量损失分析比较,对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的镜场进行了建模分析。通过对反射塔底式集热装置模型及对定日镜场的分析,显示了定日镜对塔顶二次反射... 提出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反射塔底式集热装置,并与传统的塔式太阳能集热装置进行了能量损失分析比较,对反射塔底式太阳能集热装置的镜场进行了建模分析。通过对反射塔底式集热装置模型及对定日镜场的分析,显示了定日镜对塔顶二次反射器面积效应的影响,推荐了定日镜的形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塔底式集热装置 定日镜场 面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和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8 位作者 张玙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06-413,共8页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的3例均未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或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8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的4~8分(平均6.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分(平均1.7分),腰痛明显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术前的39.7%~52.4%(平均40.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7.9%~11.2%(平均9.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发生椎体骨折节段的融合器均出现明显沉降,融合器无横向移位。椎体骨折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6.7~9.2 mm(平均8.1 mm)恢复至术后的10.5~12.8 mm(平均11.2 mm),术后与术前比较改善率为37.98%;末次随访时为8.4~10.9 mm(平均9.3 mm),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16.71%;说明腰椎融合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而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低,发生骨折的原因较多,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终板损伤、终板形态不规则、融合器选择过大和病变节段骨赘增生等。椎体骨折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多预后良好,但仍需要加强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