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海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差异
1
作者 陈坚 吴柳格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张卫建 郑成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9,共12页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开展,设置5种不同种植模式,分别为单季冬小麦(W)、单季夏大豆(S)、单季夏玉米(M)、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W-S)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W-M)。结果表明:W-M模式周年玉米当量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W、S、M和W-S模式;W-S模式的N_(2)O累积排放量、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分别比W-M模式降低10.7%、11.1%和4.7%;3种作物的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综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可获得最高的作物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以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作物生产中,冬小麦-夏玉米模式是较好的种植模式,但其温室气体排放也最高,后续应深入研究该种植模式的碳减排技术,以达到丰产和低碳排放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温室气体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二十年国审冬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2
作者 吴柳格 陈坚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郑成岩 张卫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14-1826,共13页
分析近二十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收集并整理2000—2024年北方冬麦区与南... 分析近二十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收集并整理2000—2024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1187个国审冬小麦品种数据,将其按品质类型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与弱筋4种类型,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自2017年起,2个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数量显著增加;均以中筋品种为主。北方冬麦区的中强筋品种产量高于强筋和中筋品种,南方冬麦区的中强筋品种产量高于弱筋品种。北方冬麦区品种的生育期显著缩短,产量随时间显著增加,以中强筋品种增幅最大,为0.14 t hm^(-2),中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年均分别减少0.07%和0.15%,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稳定时间年均分别增加0.27 min和0.25 min;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品种产量显著增加,中筋品种的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年均分别增加0.22%和0.07 min。在北方冬麦区,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中筋品种的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均呈正相关。在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品种的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弱筋品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北方冬麦区冬小麦通过统筹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小麦的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弱筋小麦则通过增加穗粒数并优化栽培管理以保持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提升产量并确保加工适应性。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是我国小麦育种和优质栽培创新亟待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国家审定 品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宋振伟 郭金瑞 +3 位作者 邓艾兴 寇太记 任军 张卫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08-114,共7页
针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春季低温冷害和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的问题,于2009年-2010年设置3种耕作处理,即传统垄作(LL)、平作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研究大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 针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春季低温冷害和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的问题,于2009年-2010年设置3种耕作处理,即传统垄作(LL)、平作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研究大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0~40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其中PL和PP处理播种时的初始储水量比LL处理高8.7和6.0mm,而苗期则分别高4.1和3.4mm;玉米生育中后期PL和LL处理储水量则呈高于PP处理的趋势。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差异以苗期为主,即5cm土层的平均温度PL和PP处理显著低于LL处理,但最低温度则以PL和PP处理显著高于LL处理,分别高1.6和1.2℃。总体来看,PL处理不仅可提高玉米苗期土壤的最低温度和耕层土壤储水量,而且可增加中后期土壤积蓄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因而籽粒产量比LL和PP处理分别高7.6%和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水分 温度测量 耕作方式 春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中单909农艺性状和产量对密植的响应及其在东北不同区域的差异 被引量:43
4
作者 宋振伟 齐华 +4 位作者 张振平 钱春荣 郭金瑞 邓艾兴 张卫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67-2277,共11页
增密是实现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增产的关键技术,水热和土壤等区域生态条件是决定作物密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东北的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显著,阐明作物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对东北春玉米增密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 增密是实现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增产的关键技术,水热和土壤等区域生态条件是决定作物密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东北的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显著,阐明作物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对东北春玉米增密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单909为供试品种,在代表东北不同生态条件的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黑龙江哈尔滨、吉林桦甸和吉林洮南等5个试验点设置密度试验,研究春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结果表明,密植导致株高与穗位高增加,茎粗降低。区域生态条件主要影响玉米株高,对茎粗和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随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加,尤其是随热量条件改善,群体LAI呈显著增加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密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干物质生产力弥补单株生产力的下降,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中单909在9.00万株hm–2左右密度下的密植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区域间因生态条件不同,高产种植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适宜密植范围在8.6~9.6万株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植株形态 生产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中ε-CL-20的晶型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宋振伟 严启龙 +2 位作者 李笑江 齐晓飞 刘萌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8-653,共6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表征了ε-CL-20在乙醇、二氯甲烷、丙酮和乙酸乙酯单一溶剂以及其不同体积比混合溶剂中溶解结晶后得到样品的晶型。结果表明,单一溶剂体系中,ε-CL-20在溶解度较大的丙酮、乙...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表征了ε-CL-20在乙醇、二氯甲烷、丙酮和乙酸乙酯单一溶剂以及其不同体积比混合溶剂中溶解结晶后得到样品的晶型。结果表明,单一溶剂体系中,ε-CL-20在溶解度较大的丙酮、乙酸乙酯中重结晶得到的样品发生了晶型转变,在混合溶剂体系中,晶体类型与溶剂体积比有关,溶剂体积比的大小与晶型转变与否反应了溶剂在ε-CL-20晶型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大小,晶型转变方向与偶极矩大的溶剂中结晶类型一致。其原因可能是ε-CL-20的良溶剂可促使ε-CL-20的溶解结晶类型发生改变,且结晶类型与溶剂溶度参数参数大小以及溶液的过饱和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CL-20 重结晶 晶型转变 混合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20基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燃烧性能 被引量:9
6
作者 宋振伟 李笑江 +3 位作者 严启龙 刘芳莉 刘萌 刘鹏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4,63,共4页
设计了以CL-20、HMX、RDX及其混合物为氧化剂的XLDB推进剂,研究了其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用CL-20替代XLDB推进剂中的HMX、RDX可大幅提高其燃速,压强指数略有提高。5~20MPa的压强指数为0.48。用CL-20替代50%(质量分数)HMX、RDX后,推进剂... 设计了以CL-20、HMX、RDX及其混合物为氧化剂的XLDB推进剂,研究了其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用CL-20替代XLDB推进剂中的HMX、RDX可大幅提高其燃速,压强指数略有提高。5~20MPa的压强指数为0.48。用CL-20替代50%(质量分数)HMX、RDX后,推进剂的燃速变化趋势不同。在低于12MPa时,CL-20/HMX-XLDB推进剂的燃速低于HMX-XLDB推进剂,且在5~20MPa范围内压强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CL-20 XLDB推进剂 燃烧性能 压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20对Al/HMX-XLDB推进剂燃烧凝聚相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宋振伟 严启龙 +2 位作者 李笑江 刘鹏 赵瑛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7,共7页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CL-20取代Al/HMX-XLDB推进剂中HMX对推进剂凝聚相燃烧产物粒径、形貌以及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CL-20替代推进剂中的HMX可提高推进剂中Al粉的燃烧效率.CL-2...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CL-20取代Al/HMX-XLDB推进剂中HMX对推进剂凝聚相燃烧产物粒径、形貌以及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CL-20替代推进剂中的HMX可提高推进剂中Al粉的燃烧效率.CL-20完全取代推进剂中HMX时,推进剂燃烧残渣率最低,为0.500%,但HMX/CL-20-XLDB推进剂燃烧残渣率则为1.784%,分析可能与推进剂燃烧凝聚相产物团聚效应有关.随着CL-20的加入,在推进剂燃烧凝聚相产物中出现了κ-Al2O3和δ-Al2O3等Al的亚稳态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CL-20 XLDB推进剂 燃烧产物 SEM 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地时期对东北雨养区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宋振伟 邓艾兴 +3 位作者 郭金瑞 任军 闫孝贡 张卫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4-258,263,共6页
以东北雨养区春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春季和秋季2个整地时期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玉米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整地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与春整地相比增产8.7%(P<0.05)。秋整地处理下土壤水分状况... 以东北雨养区春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春季和秋季2个整地时期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玉米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整地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与春整地相比增产8.7%(P<0.05)。秋整地处理下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播种前和苗期耕层土壤(0-20cm)含水量分别比春整地高18.9%和5.6%。整地时期对种子层土壤(0-10cm)的物理特性影响不明显(P>0.05),但秋整地可显著改善10-40cm的根层土壤物理性状,其中土壤孔隙度比春整地平均提高10.0%,而土壤容重则比春整地平均下降11.6%。整地时期对0-40cm层次的土壤硬度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可见,秋整地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物理蓄水性能和减少水分散失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保证较高的成株率和成穗率,进而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时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水分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及优化利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宋振伟 张卫建 陈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4,共5页
北京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农业用水量占据城市总用水量的大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区域农业用水平衡,是实现北京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研究重点。通过统计资料分析、田间作物与水关系定位试验、构建作物综合效益评定模... 北京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农业用水量占据城市总用水量的大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区域农业用水平衡,是实现北京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研究重点。通过统计资料分析、田间作物与水关系定位试验、构建作物综合效益评定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当前供需平衡状况、主要农作物耗水与灌水指标变化,并对当前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实现了在节水条件下的种植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对北京发展节水农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水资源 供需平衡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申请及资助项目分析
10
作者 宋振伟 张金渝 +3 位作者 史利玉 严明理 杨新泉 杜生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棉花科研项目申请,本文以1995―2014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与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项目数据为依据,对棉花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 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棉花科研项目申请,本文以1995―2014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领域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与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项目数据为依据,对棉花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棉花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棉花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栽培学 作物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11
作者 杨晓琳 宋振伟 +3 位作者 王宏 石全红 陈阜 褚庆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2,共7页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主要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70—1999年间显著下降9.21-18.90mm.10a 1;冬小麦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52.4 mm;灌溉需要量在不同亚区间变化不同,其中在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和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10.02-13.48 mm;生育期降水耦合度仅为0.40。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在空间上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最高,分别为457.32 mm、335.33 mm;在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最低,分别为363.24 mm和247.51 mm。50年来,黄淮海农作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不显著下降,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下降;冬小麦需水量下降主要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太阳辐射量下降,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冬小麦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平均湿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农作区 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象因子 生育期需水量 灌溉需要量 降水耦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评价 被引量:33
12
作者 郭金瑞 宋振伟 +4 位作者 彭宪现 朱平 高洪军 彭畅 张卫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85,共8页
土壤碳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阐明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氮特征的综合影响,可为农田地力培育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该研究借助在吉林公主岭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选择休闲处理与增施有机肥条件下的玉米连作、玉米-大... 土壤碳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阐明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氮特征的综合影响,可为农田地力培育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该研究借助在吉林公主岭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选择休闲处理与增施有机肥条件下的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大豆连作等处理,系统评价了种植模式对土壤不同形态碳氮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经过21 a的增施有机肥,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大豆连作3个处理的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氮比休闲处理分别提高23.5%-46.8%、4.9%-64.3%和35.4%-121.9%,其中以玉米连作处理最高(P〈0.05);有机碳与全氮、有效氮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表明较高的有机碳会促进氮素有效性。玉米连作处理的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高23.1%和41.4%,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分别高37.8%和135.3%,差异显著(P〈0.05)。玉米连作处理下耕层〉2 000μm、≥250-2 000μm、≥53-250μm以及〈53μm的土壤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均为最高(P〈0.05)。此外,玉米连作处理的高活性有机碳组分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其化学活性指数也显著(P〈0.05)高于玉米-大豆轮作处理,表明玉米连作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上述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长期玉米连作可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促进土壤氮素有效性,但应配合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以降低有机碳分解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有机碳 氮素 连作 有机肥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65
13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3 位作者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6,共8页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旱灾与水灾的成灾面积等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和气象因素等对粮食生产同样存在影响。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保障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格局 生产重心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NG共混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齐晓飞 张晓宏 +3 位作者 李吉祯 刘芳莉 宋振伟 张军平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9,共7页
为研究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CMDB)基体硝化纤维素(NC)与硝化甘油(NG)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通过构建NC纯物质以及不同质量比的NC/NG共混体系模型,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NC分子链的回转半径及模型中不同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进行了... 为研究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CMDB)基体硝化纤维素(NC)与硝化甘油(NG)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通过构建NC纯物质以及不同质量比的NC/NG共混体系模型,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NC分子链的回转半径及模型中不同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NC分子链的回转半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并不明显;而随NG分子数量增多而增大的趋势非常显著。径向分布函数分析表明,NG分子可与NC分子形成氢键而替代NC分子内的氢键,使NC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导致NC分子链回转半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分子动力学模拟 硝化纤维素 硝化甘油 回转半径 径向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4
15
作者 齐华 刘明 +5 位作者 张卫建 张振平 李雪霏 宋振伟 于吉琳 吴亚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1-196,共6页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并且T1>T2。深松后倒伏率降低,对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1与T2间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深松显著提高了百粒质量,但对穗粒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通过垄间隔行深松可以构建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根系的固定和下扎,使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倒伏率降低、产量增加的同时,较行行深松减少了机械动力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水足迹及农业用水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73
16
作者 黄晶 宋振伟 陈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46-6554,共9页
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评价了1990—2005年北京市水足迹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农业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水足迹从1990年的81.5亿m3上升至2005年的168.6亿m3,人均水足迹由750.1m3... 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评价了1990—2005年北京市水足迹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农业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水足迹从1990年的81.5亿m3上升至2005年的168.6亿m3,人均水足迹由750.1m3上升为1096.0m3;(2)北京市水资源匮乏度不断升高,1995年以来水资源自给率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水资源依赖度越来越高;(3)农业部门用水量在本地用水量中的比例平均每年为55.1%,虚拟水净输入量在虚拟水净输入总量中的比例平均每年达到89.1%;(4)高耗水型作物产品生产用水比例升高加大了农业用水压力,动物产品生产用水量呈增加趋势,2001—2005年动物产品生产引入的虚拟水占到其虚拟水总量的81.3%。北京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通过农业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农业部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农业用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5 位作者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4,共8页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下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作用,因而,燕麦‖花生间作是东北农区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氮素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花生间作 根瘤固氮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15N同位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黄淮海区域小麦-大豆复种系统净温室效应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鑫 郑成岩 +5 位作者 李升明 谢方景 邓艾兴 张俊 宋振伟 张卫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04-2215,共12页
【目的】小麦-大豆系统是黄淮海区域重要的禾豆复种系统,综合评价该系统的净碳排放对于我国农田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借助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大豆复种系统的产量和净碳排放,旨在为该系统丰产低碳排放的... 【目的】小麦-大豆系统是黄淮海区域重要的禾豆复种系统,综合评价该系统的净碳排放对于我国农田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借助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大豆复种系统的产量和净碳排放,旨在为该系统丰产低碳排放的施肥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包括单施牛粪(M)、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加牛粪(NPKM)、氮磷加秸秆(NPS)、氮磷钾加饼肥(NPKC)、氮磷钾加牛粪及饼肥(NPKMC)以及不施肥对照(CK),共7个处理。综合分析了各处理田间直接温室气体排放(N2O和CH4)、农田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与土壤有机碳固定,估算了单施牛粪、单施化肥以及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的净碳排放,同时将碳排放与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相结合,综合评价了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净温室效应。【结果】小麦-大豆复种系统中,小麦季施肥对大豆产量有显著后效,与单施NPK相比,NPKM、NPKC和NPKMC处理分别使大豆产量提高了31.0%、16.8%和24.0%,而M和NPS处理不利于大豆、小麦产量的提高。与NPK处理相比,M、NPKM、NPKMC处理的农田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增加了49.4%、17.7%和12.4%,土壤有机碳年固定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2.2%、137.3%和169.1%。M及NPKM处理的间接碳排放与NPK处理没有明显差异,而其他施肥处理的间接碳排放低于NPK处理。在各施肥处理中,由肥料投入导致的碳排放占总间接碳排放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灌溉用电和机械用柴油导致的碳排放。对净碳排放的估算结果表明,M处理的净碳排放为负值(表现为碳汇),而其他处理下小麦-大豆复种系统均表现为碳源,NPK与有机物料配施的处理净碳排放显著低于NPK处理。此外,与NPK处理相比,NPK与有机物料配施使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了36.5%~113.2%,使单位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温室气体排放(δGHG/δSOM)降低了69.4%~93.2%。【结论】黄淮海区域小麦-大豆复种系统中,氮磷钾配施有机肥(牛粪或饼肥)可在保证小麦和大豆产量的同时,降低小麦-大豆复种系统的净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 碳排放 小麦-大豆复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水稻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治贵 黎贞发 +5 位作者 李杰 潘渝春 薛绪掌 韩素芹 陈颜 宋振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7-140,共4页
该文阐述了组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介绍了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在VB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组件,开发实现对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农业经济和基础地理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实现通用的GIS功能和专业应用分... 该文阐述了组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介绍了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在VB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组件,开发实现对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农业经济和基础地理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实现通用的GIS功能和专业应用分析功能,并探讨了GIS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件式GIS 水稻生产管理 MAPOBJ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理论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严启龙 宋振伟 +2 位作者 安亭 张晓宏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共12页
从含能材料领域的最近发展成果出发,讨论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重点论述了当前含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理论预估的最新成果,主要包括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或者半经验QSPR建模的方法预估含能材料的感度、燃烧爆轰性能、反应活性、固化机... 从含能材料领域的最近发展成果出发,讨论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重点论述了当前含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理论预估的最新成果,主要包括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或者半经验QSPR建模的方法预估含能材料的感度、燃烧爆轰性能、反应活性、固化机制与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壁垒,包括缺乏完备统一的含能材料性能标准实验数据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含能材料性能计算软件,且国际上商业软件对含能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可靠预测仅局限于爆轰性能和燃烧性能。文献调研表明,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研究,最终建立一个能评价含能材料性能与安全的综合软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材料 物理化学性能 理论计算 量子化学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