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宁南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1
作者 廖娇娇 窦艳星 +2 位作者 刘良旭 王宝荣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分析土壤养分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分析土壤养分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黄土丘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量养分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聚效应”明显。整体上,土壤养分含量基本表现为天然草地>柠条>山杏>裸地>梯田>退耕草地,其中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中部低、南北高的状态;土壤速效磷含量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状态;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则是从南到北逐渐递增。[结论]人工种植柠条和山杏有利于改善该地区土壤综合质量水平;因此,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恢复措施能够持续、有效改善当地的土壤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5
2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李壁成 刘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4-709,共6页
关键词 典范相关分析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因子 丘陵区 植物营养元素 宽谷 宁南 生物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宽谷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及其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刘梦云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农地和果园土壤酶活性较低,而且变异性较大。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变化不大,在各用地类型内部及各土样剖面层次上差异也不明显。封禁条件下各种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0~20cm大于表下层20~40cm,表层0~20cm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长芒草+大针茅>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为铁杆蒿>长芒草+大针茅>长芒草>百里香。长芒草群落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中性磷酸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差别不大。铁杆蒿群落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高于封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宁南宽谷丘陵区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5
4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刘梦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5-58,共4页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N、速效磷、速效钾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土壤几种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依赖于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酶积极参与其转化分解过程,活...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N、速效磷、速效钾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土壤几种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依赖于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酶积极参与其转化分解过程,活性提高。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N、P、K含量关系最大,土壤速效钾与蔗糖酶活性关系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阳离子交换量>全N>速效磷>物理性黏粒>土壤pH。有机质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速效钾是影响蔗糖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土壤性质 通径分析 宁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6
5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18年生与8年生柠条林对土壤养分、土壤结构性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柠条)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pH和密度;快速显著地增加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18年生与8年生柠条林对土壤养分、土壤结构性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柠条)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pH和密度;快速显著地增加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1mm微团粒的数量,使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能促进粘粒形成聚积,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林 黄土丘陵区 土壤结构性能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郑粉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0-307,共8页
本文研究了宁夏南部山区典型植物群落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典型长芒草群落土地,开垦地比封禁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明显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9.5%、20.1%、17.6%1、3.0%... 本文研究了宁夏南部山区典型植物群落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典型长芒草群落土地,开垦地比封禁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明显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9.5%、20.1%、17.6%1、3.0%、77.8%和47.5%。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蔗糖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中性磷酸酶差异不明显。(2)铁杆蒿群落土地三种利用方式下:放牧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较封禁地与开垦地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封禁地。脲酶活性在土层之间变化较小,最高为放牧地表层177.6 mg/(kg.h),最低为开垦地表下层114.5 mg/(kg.h),蔗糖酶活性层次之间变化明显,其中放牧地表层为表下层的3倍左右。长芒草群落土壤表层各级微团聚体表现为封禁地远大于开垦地,铁杆蒿群落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级微团聚体表现不同,结构系数表现为表层>表下层,保持率则为表层<表下层。结构系数与保持率均表现为封禁地>放牧地>开垦地。(3)在轻度放牧条件下,土壤养分状况、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土壤微团聚体中的结构系数与保持率则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植物群落 土地利用 宁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庭园生态农业模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安韶山 李壁成 黄懿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3-157,共5页
退耕还林还草后如何实现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宁夏南部退化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试区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4种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各种生态... 退耕还林还草后如何实现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宁夏南部退化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试区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4种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其推广前景,为半干旱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模式 宁南 退化 半干旱 效益分析 退耕还林还草 山区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刘梦云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6,共5页
宁南宽谷丘陵区固原试区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重建,土地利用结构和林草覆盖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明显高于... 宁南宽谷丘陵区固原试区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重建,土地利用结构和林草覆盖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农地和果园,土壤pH和容重降低,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1mm微团粒的数量显著地增加,土壤的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结构变好,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能促进黏粒形成聚积,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表现为灌木林≈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农地≈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质量 生态恢复 宁南宽谷丘陵区 层次分析法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安韶山 李壁成 郝仕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1,34,共4页
针对宁夏南部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 针对宁夏南部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模式 半干旱山区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9
10
作者 张向茹 马露莎 +2 位作者 陈亚南 杨佳佳 安韶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825,共8页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3、8.93~59.79、0.77~5.11,10~20 cm土壤分别为9.13~13.57、7.85~37.69、0.44~3.19;阴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分别为8.58~13.75、9.46~47.71、0.76~3.63,10~20 cm土壤分别为7.60~13.41、5.99~31.28、0.54~2.65。(2)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与有机碳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表层大于表下层,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该差异逐渐减小;全磷的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壤C∶N比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C∶P比和N∶P比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土壤C∶N∶P比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生态化学计量学 刺槐 黄土高原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组分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1
11
作者 杨佳佳 张向茹 +3 位作者 马露莎 陈亚南 党廷辉 安韶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特征。刺槐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等特点,是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树种,以黄土高原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坡向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特征。刺槐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等特点,是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树种,以黄土高原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坡向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阴坡和阳坡,C:N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C:P,N:P表现为枯落物>叶片>土壤;叶片、枯落物、土壤C:N、C:P、N:P在阴阳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叶片、枯落物、土壤在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的C:N、C:P、N:P均表现为0~10cm〉10~20cm层,但差异性不显著。不论在阴坡或阳坡,叶片与枯落物的C:N均为正相关(p〈0.05);在阳坡,叶片与枯落物的N:P相关性显著;在阴坡,枯落物与0~10cm土壤的C:N为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刺槐 土壤 叶片 枯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57
12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3 位作者 和文祥 安韶山 刘雨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9-986,共8页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成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李国辉 李第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1-266,共6页
本研究以宁夏固原天然草地、农地、撂荒地和不同年限的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和全氮外, 其他指标均为农地最低, 撂荒地次之, 并且随... 本研究以宁夏固原天然草地、农地、撂荒地和不同年限的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和全氮外, 其他指标均为农地最低, 撂荒地次之, 并且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显著差异, 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撂荒地〈农地〈天然草地〈3年柠条林地〈13年柠条林地〈23年柠条林地, 微生物量氮以天然草地最低, 农地、撂荒地和不同年限柠条林地较大,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磷差异显著, 在5~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壤中表现尤为突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植被类型和植被恢复年限关系密切。柠条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促进作用, 并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改良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植被恢复 天然草地 农地 撂荒地 柠条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 被引量:42
14
作者 马瑞萍 刘雷 +1 位作者 安韶山 党廷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2,共9页
有机碳是形成土壤团聚体的重要物质,植被群落通过有机残体的输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通过影响团聚体的形成而影响土壤结构。为探究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意义,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带和草原带的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 有机碳是形成土壤团聚体的重要物质,植被群落通过有机残体的输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通过影响团聚体的形成而影响土壤结构。为探究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意义,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带和草原带的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森林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草原带,森林带植被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辽东栎群落〉人工刺槐群落〉狼牙刺群落,草原带植被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人工沙棘群落〉达乌里胡枝子+茭蒿群落〉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群落;(2)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在两种植被带之间基本相同,相同植被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腐殖质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森林带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草原带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各种形态的有机碳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增大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或者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2~0.25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4)草原带每种植被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空间差异性较大,辽东栎群落各种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差异性都较大,〈0.25 mm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大于其他粒径;(5)草原带人工沙棘群落土壤各种形态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上的含量差异很小,其他各植被群落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2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群落 森林地带 草原地带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马瑞萍 安韶山 +1 位作者 党廷辉 戴相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森林区3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组分及土壤酶活性,分析了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各种形态有机碳和酶活性均表现为0-10 cm... 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森林区3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组分及土壤酶活性,分析了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各种形态有机碳和酶活性均表现为0-10 cm土层含量高于10-20 cm土层,辽东栎群落0-10 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却低于10-20 cm土层。(2)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植物群落间表现为:辽东栎群落〉人工刺槐群落〉狼牙刺群落,酶活性在植被群落间的高低表现则不一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在团聚体间均表现为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大,或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3)蔗糖酶、纤维素酶以及β-D葡糖苷酶活性与各种形态有机碳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4)辽东栎群落和狼牙刺群落土壤团聚体蔗糖酶、纤维素酶、以及β-D葡糖苷酶活性在团聚体中表现为:|〈0.25 mm团聚体| 〉 |2-0.25 mm团聚体| 〉 |5-2 mm团聚体| 〉 |〉5 mm团聚体|,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人工刺槐群落各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最大。(5)β-D葡糖苷酶活性增大,能促进土壤各种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和β-D葡糖苷酶活性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大,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马露莎 陈亚南 +2 位作者 张向茹 杨佳佳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61,67,共6页
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特定物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环境因素对植物元素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我国黄土高原中部从南到北分布的14个样点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片C、N、P的含量、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含量... 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特定物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环境因素对植物元素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我国黄土高原中部从南到北分布的14个样点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片C、N、P的含量、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叶片C、N、P含量的算数平均数分别为454.63,21.38,2.09mg/g;叶片C/P、C/N、N/P的算数平均值分别为226.51,21.61,10.73。阴坡和阳坡的刺槐叶片三种元素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阳坡和阴坡刺槐叶片C、N、P含量地理分布格局是基本一致的,C随着纬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N和P的含量均随纬度升高而增加,但只有阴坡刺槐叶片的C含量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显著的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0.01<P<0.05),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刺槐叶片C含量与土壤C含量、土壤N含量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叶片N、P含量不随土壤含量而显著变化,说明刺槐叶片N、P元素含量具有保守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黄土高原 刺槐 叶片养分 土壤养分 地理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本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常庆瑞 安韶山 +1 位作者 刘京 文治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8-523,共6页
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 ,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 :土壤受风沙作用 ,细粒物质逐渐减少 ,表层消失 ,或者被流沙取代 ,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 ;土壤质地出现沙化 ,颗粒组成变粗 ;土壤... 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 ,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 :土壤受风沙作用 ,细粒物质逐渐减少 ,表层消失 ,或者被流沙取代 ,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 ;土壤质地出现沙化 ,颗粒组成变粗 ;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 ,保水保肥性能降低 ;土壤形成以现代侵蚀和风沙沉积为主 ,物质淋溶和化学风化微弱 ,进化与退化同时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农牧交错带 土地荒漠化 本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初探 被引量:27
18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曲东 李盟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0-835,共6页
用氯仿熏蒸-0.5mol/L的K2SO4直接浸提,280nm紫外比色法和熏蒸-淹水培养法测定了20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差异较大的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20种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280nm紫外比色法操作步... 用氯仿熏蒸-0.5mol/L的K2SO4直接浸提,280nm紫外比色法和熏蒸-淹水培养法测定了20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差异较大的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20种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280nm紫外比色法操作步骤简单、产生误差的环节少、测定所需时间短、且测定数据比熏蒸-淹水培养法有更好的重现性。初步认为,280nm紫外比色法来反映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结果还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都与土壤的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速效氮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与全氮、有机碳和速效氮的相关性有所不同。用280nm紫外比色法测定两种土壤的新鲜和风干样的微生物生物量的结果说明,可用风干土经预培养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风干土样的预培养时间初步确定为1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壤微生物量氮 熏蒸-淹水培养法 熏蒸-280nm紫外比色法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1 位作者 齐雁冰 安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7-70,共4页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剖面上变化明显,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大多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剖面层次上均无明显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速效氮及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肥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 剖面分布 肥力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1 位作者 常庆瑞 俞文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7,59,共4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于土壤的改良效果存在明显差别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土壤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方式 改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