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八大关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康永建 向安平 +2 位作者 佘宏全 孙宇亮 杨文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78-1797,共20页
八大关斑岩型Cu-Mo矿床是我国内蒙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典型的斑岩型Cu-Mo矿床之一,矿体主要产出在成矿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矿床可以划分出5个成矿阶段,即钾长石阶段→辉钼矿-石英阶段→磁铁矿-黄铁... 八大关斑岩型Cu-Mo矿床是我国内蒙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典型的斑岩型Cu-Mo矿床之一,矿体主要产出在成矿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矿床可以划分出5个成矿阶段,即钾长石阶段→辉钼矿-石英阶段→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阶段→铜(铅锌)石英阶段→石英-绿泥石±碳酸盐阶段。矿床内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和含CO_2的三相包裹体,但石英-绿泥石阶段石英中明显缺乏后两类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结果显示,石英斑晶中代表早期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为460~572℃,盐度ω(NaCl_(eq))高达59.76%,子矿物有石盐和代表氧化环境的硬石膏,气相成分富含CO_2,液相成分以H_2O为主,富含CO_3^(2-)。辉钼矿-石英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20~440℃,盐度ω(NaCl_(eq))为0.83%~63.13%,子矿物有石盐、赤铁矿和未知硫化物,可见富气相、富液相和含CO_2或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共存,且其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但盐度相差悬殊,指示成矿流体曾发生过沸腾作用;而铜(铅锌)-石英阶段的均一温度为260~340℃,盐度ω(NaCl_(eq))为0.42%~37.40%,子矿物有石盐和硬石膏,气液相成分以H_2O为主,富含CO_3^(2-)。与辉钼矿-石英阶段相比,该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变化尤为显著。石英-绿泥石阶段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37~306℃,盐度ω(NaCl_(eq))则低于10.86%,无子晶,贫CO_2。综合O、H同位素,初始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和富CO_2的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大气水的混合比例越来越高,成矿流体逐渐演化为岩浆热液和大气水的混合热液;晚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以大气水为主。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我们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是由同一流体带入成矿热液系统,但其沉淀机制却发生了解耦,即辉钼矿的沉淀主要与减压沸腾作用有关,而铜(铅锌)硫化物的沉淀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机制 氢-氧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斑岩铜钼矿床 八大关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40-49岁高校女性教师心血管风险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姜迪 朱文斐 +3 位作者 曹建民 谢敏豪 郭娴 孙宇亮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0-364,共5页
目的:通过问卷和健康体检调查不同PA水平40-49岁高校女性教师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为高校女性教师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高校宣传招募415名40-49岁女性教师,采用IPAQ问卷调查日常PA水平后按PA不同分为高(H组)、中(M组)、低(L组... 目的:通过问卷和健康体检调查不同PA水平40-49岁高校女性教师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为高校女性教师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高校宣传招募415名40-49岁女性教师,采用IPAQ问卷调查日常PA水平后按PA不同分为高(H组)、中(M组)、低(L组)3组,测试身高、体重、腰围、BMI、体脂百分数、血压、PWV和ABI,抽取空腹静脉血测试血脂、血糖指标;采用递增负荷试验测试最大摄氧量,监控递增负荷运动中心电血压变化情况,评价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结果:M组和H组的BMI、体脂百分数较L组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血糖均较L组显著性降低(P〈0.05),M组和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测试时,完成运动时间和最大心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VO2max较L组显著性升高(P〈0.05),H组VO2max较L组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运动测试中,M组ST段异常人数比例显著少于其他2组(P〈0.05),但H组血压异常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同时,M组ST段下降幅度低于其他2组,QTC变化更平稳。结论:40-49岁高校女性教师随着PA的增加,可增强心肺耐力,减少安静时心血管风险因素;运动中,中等水平PA高校女性教师ST段下降的幅度较小,QTC变化较平稳,发生心电血压异常的几率最低,说明中等水平PA可通过改善运动中心脏功能增强心血管的调节,减少运动中心血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 体力活动 高校女性教师 递增负荷运动 心血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下肢多关节运动控制策略及步态特征分析
3
作者 孙宇亮 陆子骏 +1 位作者 王良森 马文玥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0-130,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以下简称偏瘫患儿)行走时的下肢多关节运动控制机理,为设计合理康复训练方案、监测预后效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招募6~10岁健康儿童9名与偏瘫患儿9名。使用Qualisys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Ki...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以下简称偏瘫患儿)行走时的下肢多关节运动控制机理,为设计合理康复训练方案、监测预后效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招募6~10岁健康儿童9名与偏瘫患儿9名。使用Qualisys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偏瘫患儿和正常儿童的步态数据。根据“环节互动动力学”计算软件,对下肢关节运动中的各关节力矩分量进行计算。使用Shapiro 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性,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第1次双支撑相内,偏瘫患儿的髋关节接触外力矩同相比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15)。肌肉力矩与互动力矩同相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4;P<0.001),接触外力矩同相比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11)。第1次双支撑相内,互动力矩净冲量矩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8)。单支撑相内膝关节接触外力矩净冲量矩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01),肌肉力矩净冲量矩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01)。踝关节重力矩净冲量矩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3)。结论偏瘫患儿下肢运动的协调控制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利用环境及自身肢体运动产生的被动力矩。偏瘫患儿支撑相内的髋关节为主导关节,膝关节为从属关节,踝关节作用机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 肢体运动 非参数检验 外力矩 踝关节 步态特征 髋关节 正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递增负荷抗阻冲刺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加速跑前期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涛 栗杏璐 +3 位作者 李政澳 何俊良 许周政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6-186,共1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递增负抗阻冲刺训练的变化特征,以帮助教练员在不同训练目的下选取最适合的抗阻载荷。方法招募12名二级及以上男子短跑运动员。在1080Sprint阻力装置下完成了4次递增负荷的(8%BM、10%BM、12%BM、...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递增负抗阻冲刺训练的变化特征,以帮助教练员在不同训练目的下选取最适合的抗阻载荷。方法招募12名二级及以上男子短跑运动员。在1080Sprint阻力装置下完成了4次递增负荷的(8%BM、10%BM、12%BM、14%BM)30 m冲刺试验。使用1080Sprint阻力装置与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4次递增负荷的(8%BM、10%BM、12%BM、14%BM)30 m冲刺的前12步运动生物力学数据。本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差异分析。结果运动学指标方面,平均速度以及最大速度的8%BM和10%BM与12%BM均随着负荷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同时,在第1步的蹬伸时间8%BM和10%BM与12%BM也存在显著性(P<0.05)。步长从第5步开始,随着负荷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步速在第2步开始就显著性降低(P<0.05)。动力学指标方面:水平方向峰值合力、水平方向冲量以及蹬伸冲量均是在第8步以后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P<0.05,P<0.01)。垂直方向峰值合力第9步以后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P<0.05)。结论负荷重量超过10%BM将会对技术动作产生影响,负荷重量超过10%BM负荷距离在10 m以上对水平蹬伸素质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加速跑 蹬伸 短跑运动员 递增负荷 步速 单因素方差分析 素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惯性质量对短跑途中跑时下肢关节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晨 于佳彬 +4 位作者 孙宇亮 殷可意 王东海 庄薇 刘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45,共7页
目的:从运动学与动力学角度,考察小腿惯性质量的增加,即下肢负重对于短跑途中跑的改变,探索该训练方法对短跑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从而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18名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红外高速捕... 目的:从运动学与动力学角度,考察小腿惯性质量的增加,即下肢负重对于短跑途中跑的改变,探索该训练方法对短跑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从而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18名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红外高速捕捉系统与测力系统对不同下肢负重(0%、10%、15%小腿质量)条件下的短跑途中跑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负重后的途中跑阶段,髋、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减小。小腿质量15%的负重引起下肢3关节力矩与功率下降,离地时膝关节力矩升高,并且使得支撑期内踝关节吸收更多能量,摆动期内膝关节释放更多能量。结论:1)该种负重训练方法可能引发运动员技术动作特征的改变。2)下肢关节力矩、能量变化与负重位置有关,改变负重位置会导致不同关节力矩与功率的变化。应根据训练目的制定具体负重位置与质量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跑 运动学 动力学 生物力学 关节能量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生条件对沥青水泥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成豪杰 王绍全 +3 位作者 郭耀龙 段祥磊 孙宇亮 张海涛 《森林工程》 2016年第5期92-96,共5页
本文对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进行研究,通过探究提高水泥砂浆刚性材料柔性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其抗裂性和耐久性。通过改变不同的沥青用量和养生条件,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制作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试件,分别测试其抗折强度,通过试验数据分析... 本文对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进行研究,通过探究提高水泥砂浆刚性材料柔性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其抗裂性和耐久性。通过改变不同的沥青用量和养生条件,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制作乳化沥青改性水泥砂浆试件,分别测试其抗折强度,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养生条件对其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今后的柔性水泥砂浆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乳化沥青水泥砂浆 沥青用量 养生条件 抗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包负重对青少年下楼梯步态的影响
7
作者 栗杏璐 陆子骏 +1 位作者 刘涛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6-186,共1页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背包负重条件下青少年下楼梯的步态参数变化,探讨负重增加对青少年下楼梯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16名健康男性中学生(12.9±0.6岁),在4种不同背包负重条件(0%、10%、15%和20%体重)下完成下楼梯任务。使用Qualisys三...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背包负重条件下青少年下楼梯的步态参数变化,探讨负重增加对青少年下楼梯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16名健康男性中学生(12.9±0.6岁),在4种不同背包负重条件(0%、10%、15%和20%体重)下完成下楼梯任务。使用Qualisys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Delsys同步收集了运动学、动力学和EMG数据。使用Shapiro 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性。在Matlab的Spm1D工具箱中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随着负重的增加,躯干后倾角度在单支撑相(0%~42%),双支撑相(48%~53%),摆动相(58%-91%)显著增加(P<0.01)。前倾角度在单支撑相(9%~33%)和双支撑相(51%~65%)显著增加(P<0.01)。髋关节屈曲力矩在单支撑相(25%~40%)和双支撑相(45%~51%)显著增加(P<0.01)。不同负重条件下,步长变异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股直肌的i EMG(P<0.01)、胫骨前肌i EMG(P<0.01)和RMS(P<0.05)在支撑相存在显著差异,股二头肌的i EMG(P<0.05)和RMS(P<0.01)在摆动相存在显著差异。髋关节和膝关节刚度随着负重增加逐渐增加(P<0.05)。结论背包负重(尤其大于15%体重时)对青少年下楼梯步态影响显著。青少年通过躯干前倾来保持下楼梯时的平衡,但这种调整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摆动相 步态参数 股直肌 胫骨前肌 正态性 股二头肌 双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平高脚竞速运动员前4步的技术差异分析
8
作者 张玲 王良森 +2 位作者 李政澳 陈熔亿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7-527,共1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高脚竞速运动员起跑前4步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比爱好者运动学特征,探索不同水平高脚竞速前4步技术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8名高脚竞速男运动员与8名高脚竞速爱好者作为本研究受试者,使用10台Qualisys红外动作捕捉摄像机与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高脚竞速运动员起跑前4步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比爱好者运动学特征,探索不同水平高脚竞速前4步技术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8名高脚竞速男运动员与8名高脚竞速爱好者作为本研究受试者,使用10台Qualisys红外动作捕捉摄像机与1台高速摄像机对受试者高脚竞速起跑前4步技术进行采集。选取起跑准备姿势、第1步着地、起跑蹬离地面、第1步离地等10个特征时刻进行分析,本研究选取步态参数指标、关节角度、竞速杆与地面夹角等。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hapiro-Wilk检验验证进行正态分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水平受试者前4步技术进行分析,选取角速度参数与运动员单步支撑时间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高水平与普通组步态参数、关节角度、重心水平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水平组步长高于普通组(P<0.05),前4步髋、膝关节屈伸角速度与单步支撑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预备瞬间的身体姿势中:高水平组上肢更靠近身体,身体重心更靠近竞速杆;高水平组起跑后前4步支撑后蹬角度小,重心速度更快;高水平组动作幅度更大,步长、步频速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脚竞速 关节角度 动作幅度 身体重心 动作捕捉 男运动员 步频 高速摄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背包负重对青少年上楼梯步态的影响
9
作者 李政澳 茆传贵 +3 位作者 王良森 马文玥 祝红芳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6-526,共1页
目的背包负重上楼梯是青少年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本研究探究不同背包负重条件下,青少年上楼梯身体姿势控制是否改变。方法选取16名健康中学生(年龄13.2±1.6岁;体重52.3±2.1 kg;身高166.8±6.1 cm)参与本研究。使用红外动作... 目的背包负重上楼梯是青少年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本研究探究不同背包负重条件下,青少年上楼梯身体姿势控制是否改变。方法选取16名健康中学生(年龄13.2±1.6岁;体重52.3±2.1 kg;身高166.8±6.1 cm)参与本研究。使用红外动作捕捉系统、三维测力台与无线表面肌电同步采集不同背包负重(无负重、10%体重、15%体重、20%体重)条件受试者上楼梯步态特征。计算步态参数、3个步态周期(单支撑期、双支撑期与摆动期)持续时间、下肢关节角度、关节力矩、足阔清以及质心-压心倾角。使用Shapiro-Wilk检验验证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使用SPSS与SPM工具包中单因素重复测量反差分析对不同负重情况下步态特征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步态参数随背包负荷的变化无显著差异;髋屈曲、外展、躯干、头颈关节角在不同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力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直肌、胫前肌、腘绳肌、腓肠肌在不同时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质心-压心倾角差异显著(P<0.01)。结论受试者会通过调整姿势控制来弥补背包负荷,以保持他们姿势稳定性;结果表明,20%自身体重负重对于姿势控制影响较大,建议中学生将背包负重控制在1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肌 股直肌 步态特征 外展 姿势控制 表面肌电 步态周期 重复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子高水平赛艇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及其与专项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祝红芳 茆传贵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6-526,共1页
目的赛艇运动是以有氧为主,强调力量耐力及爆发力素质,划船时躯干和上肢起到传导和支撑作用,下肢肌力被视为赛艇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对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开展测试,探究下肢力量素质特征及其与专项体能成绩的相关性,从而为有效提高赛艇... 目的赛艇运动是以有氧为主,强调力量耐力及爆发力素质,划船时躯干和上肢起到传导和支撑作用,下肢肌力被视为赛艇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对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开展测试,探究下肢力量素质特征及其与专项体能成绩的相关性,从而为有效提高赛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我国男子高水平赛艇运动员(年龄24.8±3.5岁,身高194.2±4.4 cm,体重94.5±6.6 kg,国家健将级及以上)共32人,使用测力台测试纵跳(CMJ),等长大腿中段硬拉(IMTP),采集受试者体成分、2 km赛艇测功仪成绩、1RM深蹲、1RM卧推、1RM卧拉、引体向上最大个数、3 km跑步等成绩。结果CMJ-峰值功率与2km测功仪成绩呈负相关(r=-0.488,P<0.05),与2 km每桨功率呈显著性正相关(r=0.687,P<0.01)。2 km测功仪每桨功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模型为y=241.143+1.634(身高)-0.184(3 km跑步)+0.180(CMJ-向心阶段冲量),拟合度R2为0.452。结论我国男子高水平赛艇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在CMJ-平均功率上仍存在差距(差约为20%),这可能会影响运动员在启航和冲刺阶段的运动表现。CMJ和IMTP测试结果指标(如峰值功率、相对最大力值、动态力量指数)能够科学评估赛艇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特征,其测试指标对运动员2 km测功仪成绩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力量 赛艇运动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测功仪 引体向上 优秀运动员 测试指标 健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偏瘫患者行走时的步态及平衡控制研究
11
作者 王良森 陆子骏 +3 位作者 李政澳 马文玥 祝红芳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2-152,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儿偏瘫患者行走时的步态及平衡控制研究,为康复机器人、外骨骼等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招募6~10岁健康儿童与偏瘫患儿各9名。使用Qualisys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与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偏瘫患儿和...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儿偏瘫患者行走时的步态及平衡控制研究,为康复机器人、外骨骼等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招募6~10岁健康儿童与偏瘫患儿各9名。使用Qualisys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与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偏瘫患儿和正常儿童的步态数据。计算矢状面/冠状面的质心-压心倾角分析小儿偏瘫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偏瘫患儿膝关节在第2次双支撑阶段表现出更小的屈曲趋势(P=0.045);踝关节在第1次双支撑前期和单支撑中后期表现出更小的背屈趋势、在摆动相后期表现出更大的跖屈趋势(P=0.035;P<0.01;P<0.001)。髋关节在单支撑前中期表现出更大的屈曲趋势(P=0.03);膝关节在单支撑相前期表现出更小的伸展趋势,在第2次双支撑相表现出更大的伸展趋势(P<0.001;P=0.03);踝关节在单支撑相后期及第2次双支撑前期均表现出较小的跖屈趋势(P<0.01)。偏瘫患儿与正常儿童冠状面的COM-COP IA在15%~20%步态周期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矢状面的COM-COP IA在14%~24%步态周期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偏瘫患儿的平衡稳定性远低于正常儿童,患侧肢体单支撑时跌倒风险较高,未来研究可以围绕小儿偏瘫患者行走时的稳定边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面 摆动相 跖屈 平衡控制 步态周期 康复机器人 踝关节 背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 被引量:62
12
作者 黎涌明 韩甲 +37 位作者 张青山 王培林 徐飞 于洪军 陈亮 王雪强 王然 刘天彪 李斐 刘鸿优 杨贤罡 陈超 尹晓峰 曹晓东 易清 王丹 孙宇亮 朱文斐 戴伯颐 黄展煜 王雄 任满迎 邱俊强 李海鹏 何卫 王富百慧 姜自立 傅维杰 赵翔 顾耀东 君志 张雷 徐金成 晏冰 资薇 毕晓婷 温泉 杨东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2,共14页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 国际化 科学化 青年体育学者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中心城区住区环境与居民身体活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宇亮 张新新 +3 位作者 何春振 朱文斐 潘新亮 张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121,共8页
为探讨西安市中心城区住区环境因素和居民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性,随机选取莲湖区16~69周岁居民进行NEWS-A、IPAQ-L问卷调查,按不同年龄、性别分组,对总体以及不同组别的居民进行住区环境和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居民住宅... 为探讨西安市中心城区住区环境因素和居民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性,随机选取莲湖区16~69周岁居民进行NEWS-A、IPAQ-L问卷调查,按不同年龄、性别分组,对总体以及不同组别的居民进行住区环境和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居民住宅附近的住宅密度与交通相关的身体活动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中年组住宅附近住宅密度与交通相关的身体活动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住宅附近的道路与交通相关的身体活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男性居民住宅附近可供步行的地方与住宅附近环境景观都和休闲体育相关的身体活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女性居民住宅附近的住宅密度与交通相关的身体活动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研究发现:西安中心城区住宅密度较高,会降低居民日常交通相关身体活动,特别对以工作相关身体活动为主的中年人群受影响较大;居住区域周边设施建设环境及可供步行空间对男性居民的休闲体育相关身体活动水平影响较大;住宅密度会影响女性居民日常交通身体活动。未来开展提高居民身体活动水平的运动干预研究,应充分考虑与该身体活动类型相关的住区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环境 身体活动 西安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游戏与有氧健身舞改善老年人健康体适能与平衡能力的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文斐 赵敏敏 +4 位作者 王琳 赵成雷 赵晨曦 路惠婷 孙宇亮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4-790,共7页
目的研究体感游戏与有氧健身舞对老年人健康体适能与平衡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40名老年人随机分配为体感组或舞蹈组。分别进行12周中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干预前后进行健康体适能与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测量。结果与舞蹈组相比,体感组肺活量(... 目的研究体感游戏与有氧健身舞对老年人健康体适能与平衡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40名老年人随机分配为体感组或舞蹈组。分别进行12周中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干预前后进行健康体适能与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测量。结果与舞蹈组相比,体感组肺活量(P<0.05,d=0.85)、舒张压(P<0.05,d=-0.24)显著改善;静态平衡测试前后摇摆面积改善效果较好(d=-0.57),动态平衡测试后(d=-0.70)、右前方向上(d=-0.67)的运动控制能力改善效果较好。与体感组相比,舞蹈组闭眼单脚站立(d=-0.61),动态平衡测试左方向上(d=1.14)的运动控制能力改善效果较好。结论体感游戏运动比有氧健身舞在提高老年人健康体适能、身体平衡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可作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跌倒损伤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游戏 有氧健身舞 健康体适能 平衡能力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