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机燃用F-T合成柴油时的燃烧与排放特性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万臣 张曙光 +4 位作者 郭亮 杜家坤 范鲁艳 李国良 程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7-1183,共7页
对一台增压中冷高压共轨的柴油发动机燃用煤基费托合成柴油(F-T柴油)时的燃烧、排放特性和微粒粒度分布特征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F-T柴油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国V柴油相比,燃用F-T柴油时因密度低,在喷油策略不做改... 对一台增压中冷高压共轨的柴油发动机燃用煤基费托合成柴油(F-T柴油)时的燃烧、排放特性和微粒粒度分布特征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F-T柴油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国V柴油相比,燃用F-T柴油时因密度低,在喷油策略不做改变的情况下,转矩有所降低。同时,由于F-T柴油主要成分为直链烷烃,燃料着火性好,十六烷值较高,滞燃期明显缩短,预混合燃烧阶段放热量减少,燃烧时缸内温度降低,有利于降低NOx排放。F-T柴油具有良好的燃烧特性,使CO,HC排放和消光烟度大幅降低。十三工况排放试验中,CO,HC和NOx的加权比排放量分别降低了51.42%,45.62%和14.35%。不同负荷工况下微粒总数量浓度、超细微粒和核态微粒的比例均有所下降。所有这些对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费托合成柴油 燃烧 微粒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参数对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及排放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万臣 李鹏磊 +3 位作者 郭亮 李国良 程鹏 杜家坤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5-392,共8页
针对高压共轨柴油机,研究了不同喷油压力和主预喷间隔角度下,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及颗粒物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柴油中掺混正丁醇后,滞燃期延长,预混合燃烧量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碳烟及颗粒物排放大幅降低,微粒... 针对高压共轨柴油机,研究了不同喷油压力和主预喷间隔角度下,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及颗粒物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柴油中掺混正丁醇后,滞燃期延长,预混合燃烧量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碳烟及颗粒物排放大幅降低,微粒粒径减小,核态微粒比例增加,NO_x排放变化不大.喷油压力由80MPa提高至100MPa,混合燃料消光烟度明显降低,继续提高喷油压力不但对碳烟排放降低作用减弱,还会进一步造成NO_x排放增加,同时核态微粒数量明显增加.主预喷间隔角度过小会造成主预喷燃油燃烧重叠,使碳烟排放增加,随主预喷间隔角度增加,总微粒、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明显降低,核态微粒比例增加,当主预喷间隔角度增大到20°CA后,继续增大主预喷间隔角度对碳烟排放降低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共轨柴油机 正丁醇 喷射参数 燃烧 排放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燃式发动机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瞬变工况下燃烧及微粒排放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万臣 杜家坤 +3 位作者 郭亮 肖森林 程鹏 范鲁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0-176,共7页
针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稳态及瞬态工况下的燃烧及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汽油掺入比例及EGR对发动机稳态及不同瞬变率的恒转速增转矩瞬变工况超细微粒数量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大负荷工况下... 针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稳态及瞬态工况下的燃烧及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汽油掺入比例及EGR对发动机稳态及不同瞬变率的恒转速增转矩瞬变工况超细微粒数量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大负荷工况下采用高汽油掺入比例的汽油/柴油混合燃料能够在不引起NOx显著增加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排气烟度,有助于拓展预混合燃烧过程负荷工况范围;但较高汽油掺入比例易导致油气过度混合,对HC及CO排放有不利影响,尤其会导致小负荷工况下CO排放显著增加.综合考虑不同负荷工况下运行情况,认为汽油掺入比例在40%,~50%,左右较为适宜.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时排气颗粒物更趋于细化,其微粒几何平均粒径较柴油明显降低.瞬变工况增负荷过程中,各模态微粒数量浓度均有所升高,随汽油掺入比例增大积聚态微粒数量增加程度变缓,当汽油掺入比例达到50%,时,在高瞬变率工况时积聚态微粒数量无明显增加.高比例EGR条件下,瞬变过程中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在增负荷初期便急剧增加,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有利于缓解瞬态工况积聚态微粒数量急剧增加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 燃烧 排放 微粒排放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挥发性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万臣 刘巽俊 +2 位作者 宫本登 小川英之 河隆夫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7-324,共8页
针对不同的发动机热状态及压缩比,试验研究了燃料物化特性对柴油机稳态及过渡工况下性能、排放的影响规律。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过渡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模拟车用柴油机实际工作时的加速状态,对具有相同十六烷值但有不同挥发... 针对不同的发动机热状态及压缩比,试验研究了燃料物化特性对柴油机稳态及过渡工况下性能、排放的影响规律。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过渡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模拟车用柴油机实际工作时的加速状态,对具有相同十六烷值但有不同挥发性能燃料的HC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HC排放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挥发性好的燃料,可有效降低排气烟度,提高有效热效率,在发动机热状态不好及压缩比较低等燃烧条件恶劣、HC排放高的情况下,可有效地降低HC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料挥发性 排放性能 压缩比 燃烧性能 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柴油及其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孙万臣 张曙光 +3 位作者 郭亮 王乔 范鲁艳 程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3-400,共8页
对一台高压共轨增压中冷压燃式发动机燃用煤基F-T合成柴油(CTL)及其与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燃料进行了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揭示了燃料特性和排气再循环对燃烧过程、NOx及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CTL时的有效热效率升高... 对一台高压共轨增压中冷压燃式发动机燃用煤基F-T合成柴油(CTL)及其与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燃料进行了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揭示了燃料特性和排气再循环对燃烧过程、NOx及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CTL时的有效热效率升高,燃烧过程中滞燃期较短,预混合燃烧量减少,压力升高率明显降低,有利于改善柴油机工作的平顺性.与国V石化柴油相比,燃用CTL燃料时消光烟度、核态微粒、超细微粒及总微粒数量浓度明显降低,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略有增加,有利于同时降低微粒质量和数量排放.引入排气再循环(EGR)可以进一步降低CTL燃料的NOx排放,在EGR率达到30%,时,NOx排放降低近75%,.在CTL中添加含氧燃料DMC,有利于抑制EGR导致的烟度增加,与国V柴油相比,在EGR率为30%,条件下,D15燃料消光烟度和微粒总数量的降幅分别为69.1%,和53.9%,.燃用CTL/DMC混合燃料同时引入EGR可以同时降低NOx、消光烟度、微粒质量和数量排放,有利于缓解柴油机NOx和PM之间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合成柴油 含氧燃料 燃烧 微粒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特性对柴油机排放微粒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万臣 谭满志 +1 位作者 陈士宝 李国良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0-574,595,共6页
利用微粒粒径分析仪进行测试,以研究不同理化特性的燃料对直喷式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油机的微粒排放大部分在1μm以下,以粒径50nm为分界,基本可以分为核态和积聚态两种。... 利用微粒粒径分析仪进行测试,以研究不同理化特性的燃料对直喷式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油机的微粒排放大部分在1μm以下,以粒径50nm为分界,基本可以分为核态和积聚态两种。测试中微粒粒数浓度随着稀释比的增加而加大,同时微粒分布趋向核态。与转速相比,负荷变化对微粒粒度分布的影响较大,随着负荷的增大,核态PM所占比例减小。与欧Ⅲ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燃料核态微粒较多,积聚态微粒较少。天然气合成柴油燃料的核态和积聚态微粒浓度均低于欧Ⅲ柴油燃料,但其积聚态微粒浓度高于生物柴油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生物柴油 天然气合成柴油 微粒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L/柴油混合燃料对直喷式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孙万臣 解方喜 +1 位作者 孟德军 刘忠长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1,96,共6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和微粒采集系统,试验研究了GTL/柴油混合燃料对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稳态及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添加GTL燃料有利于降低柴油机排放,对消光烟度及...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和微粒采集系统,试验研究了GTL/柴油混合燃料对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稳态及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添加GTL燃料有利于降低柴油机排放,对消光烟度及微粒排放降低效果更明显。在稳态工况下,随GTL添加比例的增加,有害排放物均有所降低,当GTL添加比例超过20%后改善效果不明显。在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当GTL添加比例小于20%时,NOx排放降低,PM排放变化不明显,当GTL添加比例增加到60%时,PM、DS排放显著降低,但NOx却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瞬态工况 GTL/柴油混合燃料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增压对重型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烧及微粒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孙万臣 王晓丹 +3 位作者 杜家坤 李鲁宁 李国良 李文祥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0,共7页
针对某电控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匹配二级增压系统后的燃烧、排放及微粒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二级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燃烧及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重型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更趋于超细化,核态微粒数量浓度... 针对某电控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匹配二级增压系统后的燃烧、排放及微粒粒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二级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燃烧及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重型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更趋于超细化,核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在8~15nm,绝大多.数微粒粒径〈200nm;中高负荷工况下核态微粒比例达93%以上。匹配二级增压系统后,进气量和空燃比明显增大,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及放热率峰值升高,消光烟度及微粒排放大幅度降低;13工况微粒加权平均比排放量比单级增压减少了75.6%;低负荷工况下核态微粒数量及其所占比例高于单级增压,积聚态微粒数量有所降低;中高负荷工况下50nm以下的核态微粒数量及其所占比例降低,且微粒总数及积聚态微粒数量减少,核态微粒平均粒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 二级增压 燃烧 微粒排放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对车用柴油机瞬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孙万臣 韩永强 +1 位作者 刘忠长 刘巽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和VNT电控系统,试验研究了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对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烟度、增压压力、燃油消耗量及空燃比等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瞬态工况下适当减小VNT的开度可以改...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和VNT电控系统,试验研究了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对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烟度、增压压力、燃油消耗量及空燃比等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瞬态工况下适当减小VNT的开度可以改善进气响应、增加进气充量,选取合理的VNT开度可以降低排气烟度,低速增负荷工况排气烟度可降低34%,但喷嘴环开度过小,将导致增压器效率下降,进气量降低,排气烟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 柴油机 瞬态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着火性对小型柴油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万臣 解方喜 +1 位作者 刘忠长 李国良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系统,研究了燃料着火性对小型柴油机稳态及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稳态和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料十六烷值对燃烧参数的影响具有类似的规律.随燃料十六烷值的降低,...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系统,研究了燃料着火性对小型柴油机稳态及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稳态和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料十六烷值对燃烧参数的影响具有类似的规律.随燃料十六烷值的降低,着火始点延迟,滞燃期增加,燃烧速率加快,燃烧持续期减小,但预混燃烧期和预混合燃烧量增加,缸内压力峰值、放热率峰值及压力升高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瞬态工况 燃料 十六烷值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EGR瞬态响应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万臣 朱昌吉 +1 位作者 刘忠长 韩永强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3-336,共4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测试系统和电控EGR系统进行了EGR瞬态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瞬态工况下由于EGR压差的增加和进气量的减小造成EGR率大幅度超调,增加幅值随瞬变率增加而增加;EGR本身会造成柴油机排气烟度增加,瞬态工况下EGR率...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测试系统和电控EGR系统进行了EGR瞬态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瞬态工况下由于EGR压差的增加和进气量的减小造成EGR率大幅度超调,增加幅值随瞬变率增加而增加;EGR本身会造成柴油机排气烟度增加,瞬态工况下EGR率的超调更加剧了这种恶化;与稳态工况相比,1600 r/min、5 s增负荷工况EGR率最大超调幅度达到43%,排气烟度增加6倍;2000 r/min增负荷工况EGR瞬态响应特性具有大致相同的规律。在发动机瞬变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EGR瞬态控制策略,以降低瞬态排气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瞬态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增压系统结构参数对车用柴油机进气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万臣 刘巽俊 +1 位作者 刘忠长 李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9-212,共4页
开发了适合于车用柴油机的脉冲谐振废气涡轮复合增压系统,对不同的复合增压系统结构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录了进气压力波和充量系数,找到了一定的规律性,为谐振涡轮复合增压系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复合增压系统 结构参数 进气过程 柴油机 谐振进气 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谐振涡轮复合增压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万臣 程鹏 +2 位作者 尹程秋 刘巽俊 李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9-182,共4页
本文介绍了所开发的适合于车用柴油机的脉冲谐振废气涡轮复合增压系统。对复合增压柴油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普通涡轮增压柴油机进行了对比,在较宽广的转速范围内测录了进排气管系中压力波动、充量系数及发动机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介绍了所开发的适合于车用柴油机的脉冲谐振废气涡轮复合增压系统。对复合增压柴油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普通涡轮增压柴油机进行了对比,在较宽广的转速范围内测录了进排气管系中压力波动、充量系数及发动机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对改善增压柴油机低速性能和烟度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柴油机 涡轮增压 谐振进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分析诊断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万臣 刘巽俊 +1 位作者 刘忠长 李骏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7-59,共3页
提出了一种柴油机燃烧过程分析诊断方法——特征参数分析法 ,应用燃油有效热能率、滞燃期、预混合燃烧期、预混合燃烧率、预混合燃烧指数、扩散燃烧指数、燃烧效率等特征参数可对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应用该分析方法对复合... 提出了一种柴油机燃烧过程分析诊断方法——特征参数分析法 ,应用燃油有效热能率、滞燃期、预混合燃烧期、预混合燃烧率、预混合燃烧指数、扩散燃烧指数、燃烧效率等特征参数可对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应用该分析方法对复合增压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 ,找到了一定的规律性。结果表明 ,应用特征参数分析方法可有效地分析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为评价柴油机的工作过程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过程 诊断 特征参数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挥发性对柴油机恒转速增转矩工况下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万臣 刘忠长 +1 位作者 解方喜 王忠恕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试验研究了燃料挥发性对直喷式柴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烧过程、消光烟度及NOx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增负荷工况下,适当提高燃料挥发性,可有效改善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缩短燃烧持...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试验研究了燃料挥发性对直喷式柴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烧过程、消光烟度及NOx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增负荷工况下,适当提高燃料挥发性,可有效改善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缩短燃烧持续期及扩散燃烧期,增加预混合燃烧量,降低瞬态工况消光烟度排放。同时,适当的改善燃料挥发性、缸内平均压力峰值、放热率峰值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均有所降低,致使NOx排放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瞬态工况 燃料挥发性 燃烧 排放 消光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及超细微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万臣 杜家坤 +4 位作者 郭亮 肖森林 范鲁艳 李国良 谭满志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7-1122,共6页
对一台高压共轨增压中冷压燃式发动机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汽油掺入比例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改善了燃料的挥发性,有助于加快油气混... 对一台高压共轨增压中冷压燃式发动机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汽油掺入比例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改善了燃料的挥发性,有助于加快油气混合,增大预混合燃烧量,显著降低排气烟度,但会导致NO_x排放增加,在较大负荷工况下更为明显。引入适当的废气再循环,可同时降低NO、和微粒排放。随汽油掺入比例的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有利于改善燃烧定容性,配合EGR、喷油参数等燃烧边界条件的控制,合理匹配燃烧相位,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但过大的汽油掺入比例易导致燃料着火性变差,滞燃期延长,燃烧相位过于推迟,热效率有所降低。燃用汽油/柴油混合燃料时,微粒数量浓度分布曲线中核态微粒与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均向小粒径方向移动。随着负荷的增加,预混合燃烧量减少,汽油掺入比例对微粒排放浓度的影响加大。在中等负荷工况下,汽油掺入比例在40%以上的混合燃料能够有效降低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 燃烧 微粒排放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振进气改善增压中冷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万臣 刘忠长 +1 位作者 郭永田 李文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3,共4页
自行设计了适合于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谐振进气系统,试验研究了谐振进气对柴油机燃油消耗率(b)、充量系数(c)、排气烟度(Rb)、PM等气体排放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谐振进气系统可有效改善增压中冷柴油机的低速性能。合理匹配谐振系... 自行设计了适合于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谐振进气系统,试验研究了谐振进气对柴油机燃油消耗率(b)、充量系数(c)、排气烟度(Rb)、PM等气体排放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谐振进气系统可有效改善增压中冷柴油机的低速性能。合理匹配谐振系统参数,在低于谐振转速的工况范围内,可有效提高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进气充量,增加空燃比(α),降低b和Rb。采用谐振箱容积为1.83 L、谐振管直径为50 mm、谐振管长度为1.1 m的谐振系统,与原机相比,低速工况c提高5%,Rb降低33%,同时有效降低了CO及PM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 谐振进气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合成燃料及其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与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万臣 蒋梦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共17页
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能源安全和低碳化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鉴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基于煤炭Fischer–Tropsch合成工艺制取的煤基合成燃料因其良好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已成为汽车理想的替代燃料。煤基合成燃料... 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能源安全和低碳化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鉴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基于煤炭Fischer–Tropsch合成工艺制取的煤基合成燃料因其良好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已成为汽车理想的替代燃料。煤基合成燃料在汽车等动力机械上的推广应用,对于实现汽车能源多元化、减少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煤基合成燃料的生产、合成工艺关键技术以及发展历程;基于众多研究者关于煤基合成燃料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煤基合成柴油用于内燃机燃料的喷雾、混合、燃烧及排放特性;总结并预测了煤基合成燃料市场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煤基合成燃料的推广及在内燃机上的高效清洁应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合成燃料 理化特性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室参数对小型柴油机突增负荷工况燃烧及HC排放的影响
19
作者 孙万臣 刘忠长 +3 位作者 刘巽俊 宫本登 小川英之 河辺隆夫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6-340,共5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对小型柴油机突增负荷工况下的燃烧及HC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HC排放成分.设计了不同参数的燃烧室,研究了不同压缩比(13~19)和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及HC...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系统及排气采集装置,对小型柴油机突增负荷工况下的燃烧及HC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HC排放成分.设计了不同参数的燃烧室,研究了不同压缩比(13~19)和燃烧室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及HC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燃烧室在突增负荷工况,燃油开始增加后,THC排放量急剧增加,最大值达到稳态工况的100倍.随循环数的增加,滞燃期缩短,HC排放逐渐减少.HC排放成分中LHC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乙烯和丙烯最多.随压缩比的降低,滞燃期延长,HC排放明显增加.压缩比相同时适当缩小燃烧室直径,有助于降低HC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突增负荷 燃烧室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相位与EGR协同控制对宽馏程燃料预混压燃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杜家坤 孙万臣 +4 位作者 肖森林 谭满志 李国良 赵树发 李建祥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将汽油、柴油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制得不同着火性及挥发性的宽馏程燃料,试验研究了宽馏程燃料预混压燃燃烧及排放特性,分析了燃烧相位、废气再循环(EGR)及汽油掺入比例对预混压燃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核心燃烧边界条件对燃... 将汽油、柴油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制得不同着火性及挥发性的宽馏程燃料,试验研究了宽馏程燃料预混压燃燃烧及排放特性,分析了燃烧相位、废气再循环(EGR)及汽油掺入比例对预混压燃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核心燃烧边界条件对燃烧、排放的影响程度及范围.结果表明:汽油掺入比例对燃烧及排放均有显著影响,随汽油掺入比例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相应缩短,有利于增大预混合燃烧量,降低排气烟度,并改善燃烧定容性.但在小负荷工况下,汽油掺入比例过大会导致CO、HC排放物增加,燃烧效率降低,进而引起热效率下降.通过采用汽油掺混体积比为40%的混合燃料,并合理控制燃烧相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证较高的燃烧效率及燃油经济性.利用燃烧相位与EGR的协同控制策略,可在不降低热效率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压燃式发动机排放特性,同时降低NOx及微粒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 燃烧相位 废气再循环 预混压燃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