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硒对水稻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1
作者 凌沥 翟辉 +5 位作者 张云舒 邵华伟 唐光木 葛春辉 徐万里 杨建军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气候条件下水稻主栽品种喷硒肥的吸收转移特征,分析硒肥种类与浓度交互作用对水稻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富硒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采用纳...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气候条件下水稻主栽品种喷硒肥的吸收转移特征,分析硒肥种类与浓度交互作用对水稻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富硒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采用纳米硒、亚硒酸钠和有机硒类的硒肥,设置2.5、5、10和20 mg/L 4个喷施浓度的组合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植株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硒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稻米中的硒含量。籽粒、精米、叶片和茎部中的硒含量均随硒肥浓度的增加而提高;3种硒肥对稻米的富硒效果为有机硒>亚硒酸钠>纳米硒。喷施纳米硒肥时大部分硒积累在谷壳和米糠中,精米中的硒含量提高较少,而喷施有机硒和亚硒酸钠则使籽粒或精米的硒含量均显著提高。【结论】20 mg/L的有机硒和亚硒酸钠对水稻硒生物强化的效果最佳,使精米硒含量分别提高到0.88和0.7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硒 水稻 吸收 转运 硒生物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生菌及其组合对新疆干旱区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顾美英 葛春辉 +7 位作者 朱静 唐琦勇 艾尼江·尔斯满 楚敏 唐光木 易鸳鸯 徐万里 张志东 《新疆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90-2901,共12页
【目的】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效果受作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筛选适应新疆土壤类型及气候特点的具有促生长、抗倒伏和耐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等作用的功能菌株,为新疆干旱区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挖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种方式进行小... 【目的】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效果受作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筛选适应新疆土壤类型及气候特点的具有促生长、抗倒伏和耐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等作用的功能菌株,为新疆干旱区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挖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种方式进行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单菌及其组合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从新疆不同生态环境土壤中分离得到9株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盐碱、耐干旱等特性。在轻度盐碱土中,9株菌小麦发芽率增幅为6.67%~33.33%,株高为6.91%~54.09%,鲜重为15.74%~75.32%,叶绿素含量为27.03%~143.87%;8株菌提高了小麦植株具抗病性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增幅为18.06%~89.59%;5株菌提高了小麦植株具抗逆性的过氧化物酶(POD)酶活;3株菌增加了小麦植株与抗倒伏特性相关的木质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9.10%、13.77%和8.43%。结合促生、抗倒伏、抗逆性等功能,对其中3株具有不同功能的菌株Y24(类芽孢杆菌属)、SD5(芽孢杆菌属)、L6(盐单胞菌属)进行组合。组合后SD5-L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总体效果最佳。发芽率和鲜重较SD5和L6单菌分别增加7.15%和0.00%、133.33%和1.23%,叶绿素、木质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00.00%和92.03%、5.34%和2.45%,PAL、POD酶活性分别增加了8.25%和44.80%、4.13%和-6.04%。【结论】在新疆干旱区轻度盐碱胁迫下,促生菌组合后小麦未明显增加株高,但发芽率、鲜重、光合作用、抗倒伏和抗病性等功能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菌株,不同菌株之间能够协同增效。芽孢杆菌属和盐单胞菌属组合可以发挥菌株更大作用,可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功能菌株 合成菌群 促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黑炭对新疆灰漠土肥力与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9
3
作者 唐光木 葛春辉 +4 位作者 徐万里 王西和 郑金伟 李恋卿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97-1802,共6页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生物黑炭作为改良剂与堆肥等其他生物质改良剂相比对新疆低产土壤———灰漠土的改良和玉米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施入20t·hm-2和40t·hm-2的生物黑炭,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基础土壤相比,提高...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生物黑炭作为改良剂与堆肥等其他生物质改良剂相比对新疆低产土壤———灰漠土的改良和玉米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施入20t·hm-2和40t·hm-2的生物黑炭,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基础土壤相比,提高了22.77%和49.80%,明显高于秸秆还田、羊粪和腐植酸有机肥等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施用生物黑炭提高了玉米单穗重、千粒重、产量以及生物量,降低了玉米的根冠比,促进玉米根系生长,而追施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施用生物黑炭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灰漠土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黑炭 灰漠土 有机质 玉米产量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绿洲农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变化 被引量:61
4
作者 唐光木 徐万里 +3 位作者 盛建东 梁智 周勃 朱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9-285,共7页
研究不同开垦年限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变化规律,评价长期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相应未开垦地为对照,选取南北疆兰州湾、31团和普惠农场三个典型绿洲不同开垦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 研究不同开垦年限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变化规律,评价长期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相应未开垦地为对照,选取南北疆兰州湾、31团和普惠农场三个典型绿洲不同开垦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1)开垦有利于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开垦初期(0~5a)增加迅速,年均增加0·5gkg-1,10a后增加趋于平缓。(2)垦殖增加了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含量,砂粒有机碳在垦殖10a间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粉砂粒和黏粒有机碳随垦殖年限延长增加。(3)开垦提高了POC/MOC值,表现为开垦初期(0~5a)增加迅速,10a左右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研究说明,新疆绿洲区域未开垦地开垦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垦殖年限延长,粉砂粒和黏粒有机碳成为绿洲农田土壤主要碳库,土壤自身生产力存在下降可能,土壤质量存在潜在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年限 有机碳 土壤颗粒粒径 绿洲农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5
作者 唐光木 何红 +1 位作者 杨金钰 徐万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297,共5页
通过不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套播玉米生理性状及产量指标影响的研究,为套播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处理3 000m3/hm2(D1),4 500m3/hm2(D2),5 250m3/hm2(D3),6 000m3/hm2(D4)和... 通过不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套播玉米生理性状及产量指标影响的研究,为套播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处理3 000m3/hm2(D1),4 500m3/hm2(D2),5 250m3/hm2(D3),6 000m3/hm2(D4)和6 750m3/hm2(D5)和常规地面灌(CK)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套播玉米生理性状和产量指标的影响。不同灌溉定额下套播玉米茎粗、株高、叶面积和SPAD值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D5】D4】D3】D2】D1,玉米整个生育期高灌溉定额(D5)比低灌溉定额(D1)分别平均提高21.74%,17.36%,18.73%,18.50%;产量及产量构成在一定灌溉定额下(3 000~6 000m3/hm2)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的灌溉定额(】6 000m3/hm2)对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无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条件下,南疆套播玉米灌溉定额在5 250~6 000m3/hm2内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膜下滴灌 生理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炭对灰漠土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光木 姚红宇 +3 位作者 蒲胜海 刘易 张计峰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80-1686,共7页
【目的】生物质炭是有机物原料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产生的一类富碳、高度芳香化和稳定性高的有机物质。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不同原料来源的生物质炭和土壤类型对其的改良效果也存在不同。【方... 【目的】生物质炭是有机物原料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产生的一类富碳、高度芳香化和稳定性高的有机物质。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不同原料来源的生物质炭和土壤类型对其的改良效果也存在不同。【方法】以450℃炭化1 h的棉秆炭为试材,通过室内培养试验(80 d,25℃),研究添加0.0%(BC0)、0.5%(BC0.5)、1.0%(BC1.0)和2.0%(BC2.0)棉秆炭对灰漠土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添加棉秆炭能够提高灰漠土的p H值、电导率、CEC、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碱解氮含量与棉秆炭添加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培养时间的80 d内,p H值、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分别降低了6.02%、3.11%和17.72%,电导率和CEC提高了12.07%和49.48%。【结论】添加棉秆炭增加了灰漠土有机碳储量,增强了阳离子交换性能,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新疆灰漠土土壤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炭 灰漠土 有机碳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7
作者 顾美英 唐光木 +3 位作者 葛春辉 马海刚 张志东 徐万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目前还缺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新疆沙化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系统报道。为探索新疆沙化土壤肥力可持续提升模式,于2010—201...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目前还缺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新疆沙化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系统报道。为探索新疆沙化土壤肥力可持续提升模式,于2010—2012年在和田风沙土土壤上设置秸秆直接还田(NPKS)、过腹还田(NPKM,15.0 t×hm^(-2))和炭化还田(NPKB1,2.5 t×hm^(-2);NPKB2,15.0 t×hm^(-2))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Biolog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化肥(NPK)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其中NPKM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NPKB2处理,NPKS和NPKB1处理分别为第3和第4。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差异显著,均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生理菌群的数量,与NPK处理相比,细菌数量NPKB2处理最高,放线菌数量NPKM处理最高,分别显著提高了413.16%和574.19%。但NPKB1和NPKB2处理对生理菌群数量的提升效果好于NPKS处理和NPKM处理。土壤酶活性,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总体好于NPK处理,NPK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3)Biolog碳源利用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提高风沙土土壤微生物活性和丰富度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不同,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为羧酸类和糖类。聚类分析显示NPKB2和NPKM处理之间、NPKB1和NPKS处理之间土壤微生物功能相似。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和田沙化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但不同方式的增效不同。从3年定位试验结果看,秸秆过腹还田和炭化还田的效果较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有增加土传病害的风险。该结果将为南疆沙化土壤肥力可持续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土壤酶 风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灰漠土和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相关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顾美英 徐万里 +2 位作者 唐光木 葛春辉 马海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6-934,共9页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新疆灰漠土和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转化相关功能菌和功能酶的影响。【方法】室内恒温箱进行70 d培养。【结果】(1)在灰漠土上,不施氮肥的对照与生物炭处理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单施氮肥的...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新疆灰漠土和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转化相关功能菌和功能酶的影响。【方法】室内恒温箱进行70 d培养。【结果】(1)在灰漠土上,不施氮肥的对照与生物炭处理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单施氮肥的对照相比,生物炭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24.49%细菌数量(P<0.05);但无论施氮与否,生物炭对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降低趋势(P>0.05)。在风沙土上,无论施生物炭与否,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生物炭对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呈增加趋势。(2)培养结束后土壤Biolog碳源利用测定显示,施用生物炭两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差异(P<0.05)。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均可提高两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3)在灰漠土上,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对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风沙土上除亚硝化细菌差异不显著外,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对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两种土壤上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反硝化细菌数量均呈降低趋势。(4)在灰漠土上,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对脲酶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蛋白酶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风沙土上,这两种处理对脲酶无明显影响,但对蛋白酶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生物炭能提高新疆灰漠土和风沙土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物炭配施氮肥优于单施生物炭,灰漠土优于风沙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生物 氮素转化 多样性 灰漠土 风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深度、灌水条件和氨挥发监测方法对氮肥氨挥发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万里 刘骅 +3 位作者 张云舒 汤明尧 王西和 唐光木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3,共8页
【目的】研究施肥深度、灌水条件和氨挥发监测方法对土壤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的影响,为评估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结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微区试验模拟大田基肥和追肥氨挥发条件。【结果】(1)在轻度盐渍化土壤上,氨挥发速率和损失累积量... 【目的】研究施肥深度、灌水条件和氨挥发监测方法对土壤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的影响,为评估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结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微区试验模拟大田基肥和追肥氨挥发条件。【结果】(1)在轻度盐渍化土壤上,氨挥发速率和损失累积量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深施土壤10 cm氨挥发降低到施氮量2%以下,可有效控制氮肥氨挥发损失;氨挥发持续时间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而缩短。(2)施肥后延迟灌水情况下,初始含水量高的土壤比含水量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大;在同等条件下,延迟灌水会增加氮肥氨挥发损失;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氨挥发损失降低;(3)3种氨气吸收方法比较结果显示,密闭法检测值远低于抽气法和通气法;在试验区域和试验条件下,抽气法和通气法监测结果较为接近。【结论】施肥深度和灌水条件是否与当地大田操作一致,是氨挥发测定值能否反映田间真实值的关键;三种监测方法对氨挥发田间原位监测是系统影响,密闭法结果偏低,抽气法是否反映田间真实值与抽气速率相关;通气法不需动力,可适用于田间多处理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施肥深度 灌水 氨挥发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新疆沙土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顾美英 葛春辉 +3 位作者 马海刚 唐光木 张志东 徐万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5-230,273,共7页
为评估生物炭在新疆改良沙土的潜力,在新疆和田设生物炭施用量为0(CK)、22 500、67 500、112 500kg·hm^(-2)和225 000 kg·hm^(-2)5个处理的微区试验,轮作方式为绿豆-冬小麦。通过对试验结束后小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生理菌群... 为评估生物炭在新疆改良沙土的潜力,在新疆和田设生物炭施用量为0(CK)、22 500、67 500、112 500kg·hm^(-2)和225 000 kg·hm^(-2)5个处理的微区试验,轮作方式为绿豆-冬小麦。通过对试验结束后小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生理菌群计数、土壤酶活性测定,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沙土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产生显著影响。22 500~67 500 kg·hm^(-2)生物炭施用量能显著提高沙土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生物炭影响沙土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7 500 kg·hm^(-2)下细菌数量最高,比CK增加了63.83%;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放线菌数量最高,增加了250.00%;施用量为67 500 kg·hm^(-2)真菌数量最少,降低了71.43%。生物炭影响沙土中纤维素分解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随着施用量增加,其数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用量为112 500 kg·hm^(-2)纤维素分解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最多,分别比CK增加了211.11%和1 057.89%。土壤中添加67 500~112 500 kg·hm^(-2)的生物炭土壤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最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物炭施用量条件下,土壤养分与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土壤酶(磷酸酶除外)关系密切。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能提高沙土土壤养分、增加微生物菌群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在本试验点最适生物炭用量为67 5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生物区系 土壤酶 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云舒 唐光木 +3 位作者 葛春辉 蒲胜海 徐万里 范燕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0-183,共4页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灌耕风沙土 土壤性状 土壤养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灰漠土养分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侯艳艳 朱新萍 +4 位作者 徐万里 顾美英 廖娜 唐光木 王旭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2,共9页
【目的】生物炭作为一类富含碳、高度芳香化和稳定性高的有机物质,是改良农业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施用生物炭对灰漠土养分及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以450℃炭化1 h的棉秆炭为试材,研究添加耕层土重的0、1.5%(1.5... 【目的】生物炭作为一类富含碳、高度芳香化和稳定性高的有机物质,是改良农业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施用生物炭对灰漠土养分及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以450℃炭化1 h的棉秆炭为试材,研究添加耕层土重的0、1.5%(1.5Bc)、3.0%(3.0Bc)、6.0%(6.0Bc)棉秆炭对灰漠土土壤养分及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添加棉秆炭对全量养分影响不明显,但提高了灰漠土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CK处理增加在31.27%~44.10%和36.4%~98.5%(P<0.05),比NPK处理,速效钾含量增加了29.4%~88.3%;CEC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棉秆炭的添加,降低了土壤的p H值,1.5Bc添加量降低更明显,降低了0.13个单位;另外添加棉秆炭显著提高了棉花的产量,比对照CK增加7.9%~21.3%,而NPKM比CK增产12.4%;也提高了对棉花茎粗、株高及生物量等的影响,但不显著(P>0.05)。【结论】棉秆炭的添加提高了阳离子交换性能,增加了土壤肥力,有利于新疆灰漠土土壤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棉秆炭 灰漠土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哈密大枣采前落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宁川 葛春辉 +1 位作者 徐万里 唐光木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85-2389,共5页
【目的】调查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微量元素对哈密大枣的坐果率、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哈密大枣的种植效益。【方法】以哈密大枣果树为试验材料,在大枣幼果膨大期进行喷施不同浓度生长植物调节剂,每隔10 d喷施1次,共计喷施5次... 【目的】调查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微量元素对哈密大枣的坐果率、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哈密大枣的种植效益。【方法】以哈密大枣果树为试验材料,在大枣幼果膨大期进行喷施不同浓度生长植物调节剂,每隔10 d喷施1次,共计喷施5次,收果时调查大枣的坐果率、果实品质及产量,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NAA 10 mg/L+水杨酸100 mg/L+黄腐酸微量元素在哈密大枣幼果时期进行叶面喷施,能够减少幼果5.64%脱落,其差异性显著(P<0.05);667 m2(1亩)增产5.06%,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通过外源激素及补充微量元素的方法能够有效增加哈密大枣的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哈密大枣 落果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炭和炭基专用肥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宁川 唐光木 +3 位作者 徐万里 韩启龙 罗志明 高永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3-169,共7页
【目的】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部分主产区连作时间长,棉秆还田对土壤带来了一定的病虫害,研究棉秆炭和炭基专用肥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秸秆制备生物炭或生物炭基肥再返还到棉田提供依据。【方法】棉花秸秆长度控制... 【目的】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部分主产区连作时间长,棉秆还田对土壤带来了一定的病虫害,研究棉秆炭和炭基专用肥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秸秆制备生物炭或生物炭基肥再返还到棉田提供依据。【方法】棉花秸秆长度控制在8-12 cm,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制炭。棉秆炭与化肥按一定的比例加工炭基肥,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与炭基肥处理提高花蕾数38%、92.3%,果苔数都提高25%,总生物量分别提高25.8%、39%,生物炭处理比对照增产28.9%,炭基肥处理比对照增产25.1%;棉花产量生物炭处理与炭基肥处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生物炭处理、炭基肥处理、对照处理的株高、SPAD值比较差异不显著,炭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的花蕾数、果苔数比较差异不显著,而生物总量、产量有极显著提高,生物炭处理多项指标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秸秆 生物炭 炭基肥 棉花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棉秆炭对新疆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秦蓓 王雅琴 +2 位作者 唐光木 刘会芳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90-2298,共9页
【目的】施用棉秆研制的生物炭,研究其对新疆盐渍化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低两个水平一次性施入生物质炭,连续监测3年,分别测定2013年播种前、收获后与2014年收获后、2015年收获后的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田... 【目的】施用棉秆研制的生物炭,研究其对新疆盐渍化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低两个水平一次性施入生物质炭,连续监测3年,分别测定2013年播种前、收获后与2014年收获后、2015年收获后的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容重与总盐,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结果】在三年四茬连作体系上施用生物炭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平均每年提高2.63%~7.57%),降低土壤容重(平均每年降低1.66%~2.18%)与土壤总盐含量(平均每年降低24.32%~28.06%);提高土壤中原有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平均每茬可提高25.52%~27.47%)。【结论】施用棉秆可有效改良新疆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特性,并在提高土壤质量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炭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含量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棉秆炭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黄萎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顾美英 徐万里 +7 位作者 张志东 唐光木 刘洪亮 李志强 刘晓伟 蒲胜海 冯雷 张计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98-1709,共12页
【目的】研究施用棉秆炭,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黄萎病病害的关系,为棉秆的合理利用和防治棉花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棉秆移除(NPK)和棉秆还田(NPKS)为对照,采用常规分析和454高通量测... 【目的】研究施用棉秆炭,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黄萎病病害的关系,为棉秆的合理利用和防治棉花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棉秆移除(NPK)和棉秆还田(NPKS)为对照,采用常规分析和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棉秆移除基础上施用常量棉秆炭(22. 50 t/hm^2,NPKB1)和增量棉秆炭(45. 00 t/hm^2,NPKB2)条件下,新疆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理化性质和黄萎病病害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施用棉秆炭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理化性质有显著相关性。经过2年的2%棉秆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真菌多样性。真菌NPKS和NPKB2处理OTU丰度分别显著降低了15. 63%和46. 25%(P <0. 05),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1. 81%和65. 40%。不同用量棉秆炭对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数量的影响较大,但菌根真菌数量降低。NPKB2处理土壤中Gibberella、Fusarium和Verticillium等病原真菌数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施用棉秆炭显著增加了棉花根际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氮的含量,而速效磷的含量则降低;对pH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电导率。RDA分析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影响棉花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素。与NPK处理和NPKS处理相比,NPKB1处理增加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NPKB2处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下降不显著,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2. 2%和15. 0%。Verticillium数量与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施用棉秆炭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与NPK处理相比,增量棉秆炭Verticillium数量显著降低了63. 83%。与NPK处理和NPKS处理相比,NPKB1处理增加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NPKB2处理黄萎病病害发病率下降不显著,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2. 2%和15. 0%。【结论】施用棉秆炭降低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减少了黄萎病病原菌数量,增加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虽然没有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但有缓解病害发病程度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炭 连作棉花 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黄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浓度对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金钰 马雪琴 +2 位作者 唐光木 王治国 许咏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目的】明确土壤不同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剂浓度,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灌耕土、灰漠土为研究对象,将土壤样品研磨处理为2、1和0.25 mm三种粒径,浸提剂K2SO4采用0.25和0.5 mol/L两种浓度,浸提后采用TOC仪... 【目的】明确土壤不同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剂浓度,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灌耕土、灰漠土为研究对象,将土壤样品研磨处理为2、1和0.25 mm三种粒径,浸提剂K2SO4采用0.25和0.5 mol/L两种浓度,浸提后采用TOC仪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结果】在2 mm粒径,K2SO40.25 mol/L浓度浸提条件下测试的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平均浸提率最高,为2.96%;而1 mm粒径、K2SO40.25 mol/L和1 mm粒径、K2SO40.5 mol/L浓度浸提的土壤DOC含量最低(P<0.05),平均浸提率为1.25%、1.97%,显著(P<0.05)低于其他方法。测试数据的变异系数表明,研磨粒径2mm、K2SO4浸提剂浓度0.5 mol/L时获得的DOC测试结果变异系数最小,测定的土壤DOC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磨粒径1 mm、K2SO4浓度0.25 mol/L时的测定结果变异系数最大。【结论】土壤研磨粒径2 mm,浸提剂K2SO4浓度0.5 mol/L时,新疆灌耕土和灰漠土DOC测定的结果一致性好,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研磨粒径 硫酸钾浸提浓度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输入对盐胁迫下玉米植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易 孟阿静 +5 位作者 黄建 祁通 冯耀祖 唐光木 葛春晖 王新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2,249,共8页
为明确生物质炭输入对盐胁迫下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轻、中、重度盐渍化土壤为基础模拟不同程度的盐胁迫环境,设置0(CK),1%、2%、4%、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进行室内玉米盆栽试验。检测播前及苗后盆栽土壤的理化指标,观测玉米种子萌发... 为明确生物质炭输入对盐胁迫下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轻、中、重度盐渍化土壤为基础模拟不同程度的盐胁迫环境,设置0(CK),1%、2%、4%、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进行室内玉米盆栽试验。检测播前及苗后盆栽土壤的理化指标,观测玉米种子萌发及其苗后的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1%、2%、4%生物质炭输入轻、中度盐渍化土壤可显著降低土壤总盐,但对pH影响不显著;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导致轻、中、重度盐渍化土壤pH和总盐含量显著升高,pH较CK增加2.93%、5.49%、8.16%,总盐含量较CK增加31.76%、9.17%、11.13%。生物质炭输入可以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玉米种子的活力,提高幅度与生物质炭输入量呈正相关。轻、中、重度盐胁迫下:8%生物质炭输入处理中玉米种子发芽率提高145.43%、174.57%、73.72%。2%、2%、4%生物质炭输入处理中玉米茎粗和株高较CK处理分别增加32.73%、15.19%、44.76%和61.78%、36.50%、63.96%;8%、2%、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对玉米干物质累积量的促进效应最强,地上干物质累积量较CK分别增加115.9%、151.2%、648%,地下干物质累积量较CK分别增加117.5%、91.7%、241%;生物质炭输入与玉米叶片MDA含量降低,CAT、SOD酶活性增强相关。轻、中、重度盐胁迫下酶活性表现:MDA含量均在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降至最低;SOD酶活性均在2%水平达最高;CAT活性分别在2%、1%、8%输入水平达到最高。因此生物质炭可作为盐渍化土壤改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灰漠土盐化土壤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会芳 唐光木 +3 位作者 孙宁川 秦蓓 冯雷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10-1716,共7页
【目的】研究西北连作棉田秸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提炼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为西北棉花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置为田间试验,6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移除(CK); 2、秸秆还田(S); 3、有机肥还田(M); 4、炭... 【目的】研究西北连作棉田秸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提炼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为西北棉花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置为田间试验,6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移除(CK); 2、秸秆还田(S); 3、有机肥还田(M); 4、炭化还田(1. 5Bc); 5、有机肥+棉秆炭(MBc); 6、炭化还田(3. 0Bc)。在棉花生长后期测定棉花的生长指标、生物量、产量,并采集土样,分析相关指标。【结果】与秸秆移除(CK)相比,棉花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均以有机肥还田及其与炭化还田的配合施用最大,分别增加了8. 89%、11. 86%、11. 82%、11. 39%。产量则以有机肥还田、有机肥还田与炭化还田的结合两个处理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43. 06%、37. 01%,其次是1. 5Bc和3. 0Bc两个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棉花产量,分别达到了18. 15%、30. 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3. 0 t炭化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达到了34. 94%,地下部以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提高幅度最大,为62. 92%;土壤性质则以3. 0tBc处理对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增加幅度以及对土壤容重的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1. 03%、10. 02%、4. 77%。【结论】有机肥还田、炭化还田及其配施能够有效的促进棉花生长,增加棉花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改善土壤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秸秆 还田方式 生物炭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葛春辉 唐光木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8-1114,共7页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绿豆-冬小麦种植体系为供试作物,以不施肥、农家肥和腐植酸肥料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绿豆-冬小麦种植体系为供试作物,以不施肥、农家肥和腐植酸肥料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短期内(0~14个月),高施人量生物质炭处理(>10%)对土壤各粒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低施人量影响不明显(P>0.05);生物质炭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前季绿豆产量、生物量增幅明显(P<0.05),后季冬小麦产量、生物量与CK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物质炭作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沙质土壤 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