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气涡流比对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变化历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奎翰 魏建勤 +3 位作者 张惠明 息树和 周作恒 刘文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双成象技术研究了不同进气涡流比时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变化历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直喷式柴油机燃烧涡流从缸心向侧壁发展,更接近刚性涡特性。当涡流比高达4.5时,着火瞬间油束之间拥有空气的面积还相当多;涡流比... 采用双成象技术研究了不同进气涡流比时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变化历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直喷式柴油机燃烧涡流从缸心向侧壁发展,更接近刚性涡特性。当涡流比高达4.5时,着火瞬间油束之间拥有空气的面积还相当多;涡流比过高,油雾和早、中期的火焰被局限于活塞凹坑内,这导致了气缸内空气利用率降低和燃烧后期碳粒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 雾化 燃烧 进气 涡流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缸径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生成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奎翰 魏建勤 +3 位作者 息树和 张惠明 刘文胜 周作恒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采用同步高速摄影技术和图象分析技术研究柴油机缸内碳粒生成和氧化过程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碳粒最早出现在燃烧室内有空气渗混的富油区;速燃期内高温富碳燃烧区的形状与着火前一时刻喷雾场的... 本文介绍了作者采用同步高速摄影技术和图象分析技术研究柴油机缸内碳粒生成和氧化过程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碳粒最早出现在燃烧室内有空气渗混的富油区;速燃期内高温富碳燃烧区的形状与着火前一时刻喷雾场的形状相吻合;富油区大直径油滴的燃烧裂解和活塞顶隙处外溢燃气的低温燃烧是柴油机产生碳烟微粒排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直接喷射柴油机 喷雾 燃烧 碳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室形状对碳粒形成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惠明 赵奎翰 +3 位作者 息树和 魏建勤 刘文胜 周作恒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6-294,共9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采用可视化技术和图象分析技术研究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室形状对燃烧室内喷雾场和燃烧碳粒场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四角形燃烧室和盆形燃烧室喷雾发展历程和燃烧碳粒场发展历程,找出了四角形燃烧室碳粒排放量较低的原因。
关键词 柴油机 碳粒 直接喷射柴油机 燃烧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运动对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着火前喷雾混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惠明 赵奎翰 +3 位作者 息树和 魏建勒 刘文胜 周作恒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在单缸试验柴油机上,采用同步摄影技术,研究了空气运动对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着火前喷雾混合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气涡流对油束的吹偏作用较小;提高涡流强度使油束保持不被“撕裂”的初始段减小,碰壁前油束端部平均速度降... 本文在单缸试验柴油机上,采用同步摄影技术,研究了空气运动对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着火前喷雾混合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气涡流对油束的吹偏作用较小;提高涡流强度使油束保持不被“撕裂”的初始段减小,碰壁前油束端部平均速度降低,油束喷雾锥角增大。提高涡流强度还使油束背风面的“撕裂”程度加剧,顺涡流方向壁面油束扩展加快。着火前燃油喷雾沿燃烧室径向分布与涡流强度和在周向气流作用下油束碰壁后的“撕裂”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空气运动 喷雾混合 燃烧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成像高速摄影技术及其在柴油机燃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息树和 张惠明 +2 位作者 赵奎翰 刘文胜 周作恒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文介绍了用于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的同步双成像高速摄影技术。这种摄影技术是将激光焦点光阑阴影光路和直接摄影光路耦合成一个高速摄影系统,在同一幅底片的各1/2幅面上,同时清晰地记录柴油机在同一个燃烧过程中的喷雾、着火和火... 本文介绍了用于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的同步双成像高速摄影技术。这种摄影技术是将激光焦点光阑阴影光路和直接摄影光路耦合成一个高速摄影系统,在同一幅底片的各1/2幅面上,同时清晰地记录柴油机在同一个燃烧过程中的喷雾、着火和火焰扩展过程,从而把喷雾过程与燃烧过程的研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深入研究柴油机燃油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摄影 同步双成像 柴油机 燃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