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吕明权 王延平 王继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48,153,共6页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吴起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耕地、草地面积逐步减少,...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吴起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耕地、草地面积逐步减少,园地、林地面积逐步增加。1990年吴起县生态服务价值为16.41亿元,2001年为24.97亿元,2007年为28.19亿元。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构成中除了食物生产和废物处理功能外,其它生态服务功能都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退耕还林工程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参考蒸散的年际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明权 张磊 吴胜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85,共9页
利用嘉陵江流域1960—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该流域参考蒸散(ET_0),应用Mann-Kendal方法及突变方法检测ET_0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应用偏导系数法揭示了ET_0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在1960—2013年,嘉陵江流域平均ET_0减小,减小斜率是0.4... 利用嘉陵江流域1960—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该流域参考蒸散(ET_0),应用Mann-Kendal方法及突变方法检测ET_0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应用偏导系数法揭示了ET_0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在1960—2013年,嘉陵江流域平均ET_0减小,减小斜率是0.43 mm/a。ET_0的年际变化较为剧烈,整个流域平均ET_0在1960—2013年间经历了高—低—高的3个变化阶段。在1981年ET_0的变化趋势发生了突变,嘉陵江流域ET_0的变化过程(1960—2013年)可以分为2个阶段,1960—1981年流域的整体ET_0均值变化波动较小(0.44 mm/a),1982—2013年增加趋势明显(2.62 mm/a)。不同时间尺度统计,流域北部均属于ET_0增加区域;(2)"蒸发悖论"现象存在时空差异,从整个研究时段看,流域整体存在"蒸发悖论"现象,1981年前后两个时段分别统计,存在"蒸发悖论"现象的气象站和区域较少;(3) 1960—1981年引起嘉陵江流域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风速和太阳辐射,1982年后由于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温度上升对整个流域的ET_0增加发挥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蒸散 成因分析 主导因子 突变 嘉陵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区生态恢复下生态输水现状分析——基于东北沟流域的实证 被引量:3
3
作者 吕明权 王晓龙 张怀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4,69,共6页
冀北山区作为京津的水源区对于保障下游的水资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京津水源区东北沟流域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降雨数据和参与式农户调查获得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输水的现状,对近年来冀北山区生态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 冀北山区作为京津的水源区对于保障下游的水资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京津水源区东北沟流域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降雨数据和参与式农户调查获得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输水的现状,对近年来冀北山区生态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下游输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沟流域生态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过二十余年的自然封禁,林地占了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发生土壤侵蚀的频率和强度都明显减少了,这方面的变化是有利于为下游生态输水;但降雨量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增加,植被对降雨和径流的拦截,下游输水能力下降。加之,水源区的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所处区域的重要地位。大量的化肥投入诱发的面源污染不利于该区域为下游的生态输水,而为上游提供生态补偿可协调上下游的利益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生态输水 冀北山区 东北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4
作者 程辉 吴胜军 +4 位作者 王小晓 姜毅 陈春娣 王雨 吕明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特征,得出库区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领域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文章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产生的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变化,即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接下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气候、土壤、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进展展开评述;然后对上述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最终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当前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展望: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效应的动态研究,建立长期观测数据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综合评价库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效应 文献计量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背景下黄土丘陵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研究——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 被引量:13
5
作者 夏自兰 王继军 +1 位作者 姚文秀 吕明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9-377,共9页
为明确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路径的影响,选择典型代表县域陕西省吴起县,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构建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首先设定水土保持政策、农户行为、农业资源环境、... 为明确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路径的影响,选择典型代表县域陕西省吴起县,基于农户行为的视角构建了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首先设定水土保持政策、农户行为、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产业发展、耦合状态的5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9个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揭示研究区水土保持背景下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政策显著改善了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路径系数为0.62),政策与其生态目标相吻合,但对农户资源利用及产业经营的正向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路径系数为0.22),政策与农户行为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在系统耦合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系统耦合状态(路径系数为0.42),同时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而间接影响耦合状态(间接路径系数为0.61×0.35=0.21),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构成系统耦合关系中重要的中介,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由于政策对资源利用的强制规定以及对农户行为的抑制作用,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未起到支撑作用(路径系数为0.24),二者之间存在局部相悖。基于以上结果,在黄土丘陵区区域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优化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 资源系统 耦合关系 结构方程 农户行为 黄土丘陵区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转旱”对低山丘陵区氮素流失通量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渠溪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冉娇娇 黄平 +2 位作者 陈成龙 慈恩 吕明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5,共6页
为探究“稻转旱”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氮素流失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渠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该流域2001—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输出系数模型并利用流域氮负荷实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修订后,对该流域2001年和2... 为探究“稻转旱”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氮素流失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渠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该流域2001—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输出系数模型并利用流域氮负荷实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修订后,对该流域2001年和2019年氮负荷进行了估算并比较。结果表明:该流域2001—2019年土地利用总体演变趋势为水稻田向旱地转化、旱地向林地转化,且以“稻转旱”为主。这种演变使流域氮素流失增加,2019年相对于2001年氮流失量增加了26%,平均每公顷氮流失量增加了约7.8 kg。这种变化表明在农业结构调整时应考虑到水稻田对面源污染物氮素良好的净化拦截作用,控制其面积的缩减以及在小流域氮素输移关键节点上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氮流失 输出系数模型 三峡库区小流域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水力停留时间和氮素分层滞留能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文雯 张名瑶 +3 位作者 钟泳林 高绣纺 吕明权 吴胜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77-2286,共10页
为揭示池塘不同深度的水力滞留能力和氮素养分吸收滞留特征,在重庆市北碚区碑湾流域筛选一池塘作为试验塘,于冬季开展野外脉冲示踪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方法,对水力滞留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利用基于养分螺旋原理的TA... 为揭示池塘不同深度的水力滞留能力和氮素养分吸收滞留特征,在重庆市北碚区碑湾流域筛选一池塘作为试验塘,于冬季开展野外脉冲示踪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方法,对水力滞留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利用基于养分螺旋原理的TASCC方法,开展硝态氮滞留能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池塘底层的营养盐浓度要高于上层,且底层的营养盐滞留能力强于上层,进入池塘的大部分氮素随水流从底层缓慢流经并聚积在塘底,少部分从上层快速流走,便于后续氮素去除;(2)池塘充分混匀后各层的NO_(3)^(-)-N背景浓度吸收速率的变化范围为2.50~9.13μg·m^(-2)·s^(-1),NO_(3)^(-)-N背景浓度吸收速度的变化范围为0.12~0.40m·s^(-1),池塘的整个上覆水都对氮素进行吸收转化,滞留在底层的氮素在上覆水-沉积物间不断交换,进行硝化反硝化等作用,减少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水力滞留 氮养分滞留 停留时间分布(RTD) TASC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