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SnO_2异质同轴纳米电缆 被引量:1
1
作者 单旭东 王朋伟 +2 位作者 尤力平 俞大鹏 叶恒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3-477,共5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的Au/SnO2金属-半导体异质同轴纳米电缆结构。通过透射电镜表征,发现其轴心为沿特定方向生长的单晶Au纳米线,而壳层则为沿[100]方向生长的单晶SnO2,整体看来就如同一根单晶Au纳米线外套了一根单晶SnO2纳米管。管的两...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的Au/SnO2金属-半导体异质同轴纳米电缆结构。通过透射电镜表征,发现其轴心为沿特定方向生长的单晶Au纳米线,而壳层则为沿[100]方向生长的单晶SnO2,整体看来就如同一根单晶Au纳米线外套了一根单晶SnO2纳米管。管的两端是封闭的,而Au轴则几乎贯穿整个管,只在端部与SnO2之间有一定间隙。本文讨论了纳米电缆可能的生长机制,而空隙应该是由于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 AU 异质结构 纳米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掺杂ZnO纳米棒的水热法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百齐 夏春辉 +3 位作者 富强 王朋伟 单旭东 俞大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5-1168,共4页
以Zn(NO3)2·6H2O和Co(NO3)2·6H2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在较低温度下制备了纯ZnO和Co掺杂的ZnO(ZnO:Co)纳米棒.利用XRD、EDS、TEM和HR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合光致发光(PL)谱研究了样品的PL性能.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纯ZnO和ZnO... 以Zn(NO3)2·6H2O和Co(NO3)2·6H2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在较低温度下制备了纯ZnO和Co掺杂的ZnO(ZnO:Co)纳米棒.利用XRD、EDS、TEM和HR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合光致发光(PL)谱研究了样品的PL性能.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纯ZnO和ZnO∶Co纳米棒均具有较好的结晶度.Co2+是以替代的形式进入ZnO晶格,掺入量为2%(原子分数)左右.纯的ZnO纳米棒平均直径约为20nm,平均长度约为180nm;掺杂样品的平均直径值约为15nm,平均长度约为200nm左右;Co掺杂轻微地影响ZnO纳米棒的生长.另外,Co掺杂能够调整ZnO纳米棒的能带结构、提高表面态含量,进而使得ZnO:Co纳米棒的紫外发光峰位红移,可见光发光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棒 CO掺杂 水热法制备 光致发光(P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2掺Ag纳米线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朋伟 单旭东 +1 位作者 章新政 俞大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管式炉中制备了SnO2掺Ag纳米线。纳米线直径约50 nm,长几十微米。通过XRD、TEM和Raman谱仪等测量确定SnO2掺Ag纳米线为金红石型结构,XPS谱表明样品中含有Sn、O和Ag元素,Ag的浓度约为1.8 at.%,室温PL谱显示样品在626n... 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管式炉中制备了SnO2掺Ag纳米线。纳米线直径约50 nm,长几十微米。通过XRD、TEM和Raman谱仪等测量确定SnO2掺Ag纳米线为金红石型结构,XPS谱表明样品中含有Sn、O和Ag元素,Ag的浓度约为1.8 at.%,室温PL谱显示样品在626nm处有很强的红光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纳米线 掺杂 制备 结构 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纳米棒中结的透射电镜研究
4
作者 章新政 单旭东 +1 位作者 尤力平 俞大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41-345,共5页
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得大量ZnO纳米棒,利用会聚束电子衍射(CBED)研究了纳米棒的生长方向,验证了纳米棒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碰撞。通过TEM研究发现,纳米棒沿c轴生长,碰撞形成的晶界并不是一个随机取向的大角晶界,为了降低能量,晶界具... 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得大量ZnO纳米棒,利用会聚束电子衍射(CBED)研究了纳米棒的生长方向,验证了纳米棒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碰撞。通过TEM研究发现,纳米棒沿c轴生长,碰撞形成的晶界并不是一个随机取向的大角晶界,为了降低能量,晶界具有孪晶关系。晶界的存在导致晶体产生缺陷生长,使纳米棒的结的附近区域长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晶 碰撞 氧化锌 纳米棒 会聚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素红 尚小钧 单旭东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2期119-121,共3页
本研究以问卷形式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但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部分学生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通过听英文歌曲、看英... 本研究以问卷形式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但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部分学生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通过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等方式学习英语外,高职学生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英语,但对于课堂学习比较认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自主学习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和对策解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单旭东 《科学技术创新》 2017年第28期88-89,共2页
采矿工程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有很多的技术性因素需要加以着重考量和分析,尤其是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对应的技术因素尤为关键,需要引起工程人员的密切注意,针对这些不安全的技术性因素来分析和总... 采矿工程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有很多的技术性因素需要加以着重考量和分析,尤其是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对应的技术因素尤为关键,需要引起工程人员的密切注意,针对这些不安全的技术性因素来分析和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实施方案,全力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施工 不安全技术因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牛乳铁蛋白肽衍生肽设计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吕自力 张恩鹏 +6 位作者 郭爱珍 罗斌 梁鑫 单旭东 庄静 张霞 王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4-29,共6页
利用抗菌肽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基于抗菌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设计了LFcinB衍生肽LFcinB-W4,10。为了验证衍生肽设计的合理性及表达产物功能正确性,将优化设计的基因序列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用T4DNA连接酶连接到分泌型表达载体... 利用抗菌肽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基于抗菌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设计了LFcinB衍生肽LFcinB-W4,10。为了验证衍生肽设计的合理性及表达产物功能正确性,将优化设计的基因序列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用T4DNA连接酶连接到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获得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K-LFcinB-W4,10经线性化后电转入毕赤酵母GS115中,经过G418浓度梯度筛选得到高拷贝转化子。经PCR鉴定,目的基因与酵母基因组稳定整合。阳性转化子经体积分数为2.5%的甲醇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Tricine-SDS-PAGE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kDa的衍生肽LFcinB-W4,10。每24h取样检测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抗菌肽LFcinB-W4,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诱导表达96h时其抑菌圈直径最大。实验为探究牛乳铁蛋白肽功能-结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铁蛋白肽 毕赤酵母 抗菌肽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培养液中线粒体DNA拷贝数与胚胎质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亨利 田东梅 +4 位作者 侯建文 陈晗笑 朱明辉 许文明 单旭东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研究第3天(day 3,D3)卵裂期胚胎质量与胚胎培养液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附属生殖妇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67个... 目的研究第3天(day 3,D3)卵裂期胚胎质量与胚胎培养液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附属生殖妇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67个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的共93个胚胎,应用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胚胎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根据形态学总体评价分为优质胚胎组(n=54)和非优质胚胎组(n=39),根据胚胎发育速度分为正常速度组(n=67)和异常速度组(n=26),根据胚胎评分分为高分组(n=72)和低分组(n=21),比较各组胚胎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女方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内分泌条件及妊娠结局等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胚胎培养液中形态学总体评价优质胚胎组平均mtDNA拷贝数[(1.30±1.99)copy/μl]明显高于非优质胚胎组[(0.91±0.94)copy/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发育正常速度组平均mtDNA拷贝数[(1.28±1.86)copy/μl]明显高于异常速度组[(0.78±0.71)copy/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评分高分组mtDNA拷贝数[(1.13±1.76)copy/μl]和低分组[(1.15±1.15)copy/μ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数字PCR技术检测胚胎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的方法可以作为评价胚胎质量的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手段,联合形态学评分与数字PCR方法检测胚胎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共同评价胚胎质量的准确性可能更高。胚胎质量越好,其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质量 线粒体DNA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梁鑫 张仁怀 +5 位作者 吕自力 艾华伟 刘冬 梁波 单旭东 陈浩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59-163,共5页
利用分泌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毕赤酵母发酵液,通过层析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一步层析纯化工艺。发酵液以硫酸铵(30%饱和度)沉淀胶原蛋白,沉淀用超纯水复溶后超滤转换介质至20 mmol/L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PB... 利用分泌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毕赤酵母发酵液,通过层析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一步层析纯化工艺。发酵液以硫酸铵(30%饱和度)沉淀胶原蛋白,沉淀用超纯水复溶后超滤转换介质至20 mmol/L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PB)(pH 6.0),然后用SP Sepharose HP阳离子交换柱进行纯化,以20mmol/L PB (pH 6.0)-150 mmol/L NaCl洗涤杂蛋白,以20 mmol/L PB (pH 6.0)-250 mmol/L Na Cl洗脱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采用该工艺对60 L发酵液进行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纯化,产品纯度97.7%,总回收率68.8%,纯化的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纯度高,热原含量低,可用于医药领域。该研究建立了一步层析法从毕赤酵母发酵液中高效制备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纯化工艺,工艺简便、稳定可靠,离子交换层析放大容易,为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 盐析 阳离子交换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浓度对毕赤酵母发酵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鑫 梁波 +5 位作者 张仁怀 吕自力 艾华伟 郑飞 单旭东 陈浩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甲醇对毕赤酵母发酵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甲醇浓度,从而提高毕赤酵母分泌表达人Ⅲ型胶原蛋白的产量。方法:在15升发酵罐中研究了毕赤酵母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时的甲醇浓度。在通气量、搅拌转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甲醇对毕赤酵母发酵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甲醇浓度,从而提高毕赤酵母分泌表达人Ⅲ型胶原蛋白的产量。方法:在15升发酵罐中研究了毕赤酵母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时的甲醇浓度。在通气量、搅拌转速最大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流加甲醇量,利用甲醇传感器在线检测不同甲醇浓度(0.05%、0.1%、0.2%、0.4%)对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表达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影响。结果:经优化后甲醇浓度维持在0.2%时,胶原蛋白表达量达从3 g·L-1提高到8 g·L-1。结论:控制甲醇恒定的浓度可明显提高胶原蛋白的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 甲醇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rge-Quantity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line Metal Indium Nano/Sub-Micron Wires
11
作者 张洋 单旭东 +3 位作者 廖志敏 赵清 徐军 俞大鹏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644-647,共4页
Large quantities of metal indium single-crystalline wire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tens of nanometres to a few micrometres were synthesized on Si substrates. Unlik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nanowi... Large quantities of metal indium single-crystalline wire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tens of nanometres to a few micrometres were synthesized on Si substrates. Unlik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nanowires or nanorods, liquid indium was squeezed out of the pores and cracks from porous an InAlN layer to form the wires. Continuous pushing out of liquid metal indium under strength, lowering of liquid-solid interfaces and the confinement of the cracks all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indium wires. Our experiments have shed some light on the possibility of synthesizing large quantities quasi-1D nano/sub-micron structures with specified cross-sectional geometry using the similar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RS x-ray spectra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 REDSH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ck-Assisted Superficial Hexagonal-to-Cubic Phase Transition in GaN/Sapphire Interface Induced by Using Ultra-violet Laser Lift-Off Techniques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伟华 胡晓东 +7 位作者 单旭东 康香宁 周绪容 张晓敏 于彤军 杨志坚 徐科 张国义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12-215,共4页
Ultra-violet (KrF excimer laser,λ =248 nm) laser lift-off (LLO) techniques have been operated to the GaN/sapphire structure to separate GaN from the sapphire substrate. Hexagonal to cubic phase transformation ind... Ultra-violet (KrF excimer laser,λ =248 nm) laser lift-off (LLO) techniques have been operated to the GaN/sapphire structure to separate GaN from the sapphire substrate. Hexagonal to cubic phase transformation induced by the ultra-violet laser lift-off (UV-LLO)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miero-photoluminescence, along with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HRTEM indicates that UV-LLO 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takes place above the LLO interface, without phase transition under the LLO interface. The formed cubic GaN often exists as nanocrystal grains attaching on the bulk hexagona/GaN. The half-loop-clusterlike UV-LLO interface indicates that the LLO-indueed shock waves has generated and played an assistant role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hexagonal GaN and in the formation of cubic GaN grains at the LLO surface.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