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礼-乐”与美学学科形态 |
劳承万
戚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
|
美学学科的两种理论形态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3
|
寻求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交汇点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4
|
“清园”理论:纠偏差而绝祸害——王元化反思之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5
|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
劳承万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3 |
2
|
|
6
|
“思想—学术”纠偏救弊论及其思想史意义——王元化到底反思什么 |
劳承万
蓝国桥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7
|
贯通古今,融汇中西——评《感应美学》 |
劳承万
张黔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1 |
0 |
|
8
|
美学路上 求诚不求诈(上) |
劳承万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4 |
1
|
|
9
|
回顾与总结文艺理论进展的“前提批判”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0
|
美学文艺学当代论争中之普泛性问题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1
|
美学路上 求诚不求诈(下) |
劳承万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4 |
0 |
|
12
|
季羡林先生对美学之卓识与不足 |
劳承万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5 |
0 |
|
13
|
美学的学科形态与框架范式 |
李赣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从知性到理性——王元化的文学观念与学术思想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
|
|
15
|
“生命美学”如何定位——文化方向的大转换 |
劳承万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8 |
1
|
|
16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范畴概念 |
劳承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17
|
研究审美活动的新视角——喜读曾永成新著《感应与生成》 |
劳承万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