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礼-乐”与美学学科形态 被引量:2
1
作者 劳承万 戚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共11页
美学是西方文化的学科,且从属其哲学体系,曰:"哲学之美学";在中土文化中没有此等学科,因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故既无此等哲学,更无此等美学。若在观念形态之对应性上寻求,那只有礼乐文化中之"乐"学。西方美学成为一... 美学是西方文化的学科,且从属其哲学体系,曰:"哲学之美学";在中土文化中没有此等学科,因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故既无此等哲学,更无此等美学。若在观念形态之对应性上寻求,那只有礼乐文化中之"乐"学。西方美学成为一门对峙于逻辑学的学科,虽是由鲍姆嘉通确立,但其久远的总根源却是柏拉图"理型论"中之"美本体",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之"形式"审美论。西方文化是逐物文化,对"物"("存在"之直观性)之追根求源,极为审察(本体论/形而上学即是),故极重物之根系的存在形态。理型论可谓根系之"独体结构",四因说可谓根系之"联体结构"。据于前者,以明唯有根深才能体大(高大),故"全部西方哲学皆是其注脚";据于后者,以明唯有根系宽广,形姿才能婆娑,故"摹仿论概念在西方雄霸了两千余年"。此是其抽象式之颖思,若移至中土而论学,由前者则必然指向由圣人汇聚而来之德性总根系,由后者则必然指向儒家建构心性哲学之三联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故中土之乐学,必依经学精神(圣人之德性精神)为总根源,以"诗—礼—乐"之联体流程为建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礼乐 学科形态 独体 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学科的两种理论形态 被引量:7
2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0,共9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浮———这是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形态。比这更古老...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浮———这是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形态。比这更古老、更悠久的美学理论形态,应是意大利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智慧”形态,它是原始人(民族)的思维方式。所谓“诗性智慧”形态是指原始人天然地开创的用“感官—想象(记忆)”并通过“比喻”把握世界的“感性—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诗性的理论形态,它区别于哲学的“逻辑—推理”形态。当下学界缺乏这两种理论形态的自觉意识,把两者混淆起来,导致“两张皮一起扯”的糊涂局面。现当代中国美学欲求得有实质性的进展,除了首先理清两种理论形态的区别之外,别无它途。此外,这也是梳理“中国美学”的大前提,应该打破“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美学的僵局,展现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体系 真善美 诗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交汇点 被引量:2
3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3-69,共7页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变化历时一个世纪,并且在多种口号和思潮的影响下发展,头绪纷繁,起伏变迁不定,固守传统与追赶时髦并存,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各显神通.在这种复杂现象面前,觅取高远视野,是进入“回顾与展望”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中国文论 社会结构 西方文论 哲学体系 人文精神 整体观 王国维 文论体系 发展模式 西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园”理论:纠偏差而绝祸害——王元化反思之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90,97,共12页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王元化的理论反思具有独特意义。其反思之原则是以自身人生之经历结合当代之理论倾向及其弊端,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新思考,其宗旨是:纠偏差而绝祸害,高扬"人是目的"的理论。其反思之问题大体上从...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王元化的理论反思具有独特意义。其反思之原则是以自身人生之经历结合当代之理论倾向及其弊端,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新思考,其宗旨是:纠偏差而绝祸害,高扬"人是目的"的理论。其反思之问题大体上从四个方面进行:"态度"即真理/过激才惬意/逻辑研究方式之弊端/哲学三范畴(感性—知性—理性)与二范畴论争之实质等等。在反思中,显现了王元化之"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理论的勇气"。这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绝对不可以忽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现代思想史 人生经历 理论弊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劳承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儒学 诗学方向 诗性哲学 诗性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学术”纠偏救弊论及其思想史意义——王元化到底反思什么
6
作者 劳承万 蓝国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1,共12页
王元化作为一个文化思想史家弃世而去已经六年了,但学界对他的"思想—学术"信念之回应,却是如此之寂寥——但文化思想史的轨迹,是绝不会绕开王元化的。"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之崇高箴言,是王元化在当代社会... 王元化作为一个文化思想史家弃世而去已经六年了,但学界对他的"思想—学术"信念之回应,却是如此之寂寥——但文化思想史的轨迹,是绝不会绕开王元化的。"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之崇高箴言,是王元化在当代社会纠偏救弊的艰难成果。有识之士只有在追踪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进入这个平凡而深刻的"匡时"世界中去。王元化所忧虑者,正是这种精神无根、六神无主的"癫癫狂狂"之态势对人类崇高思想——严肃学问的一种戏谑与挑战。态势仅是热烈的现象,而深层根源却是令人战栗的虚无弊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需要认真考究者,正是隐没在此等"现象"之后的文化深层弊端。王元化选择"反思"之路,首先迈步跨入中国当代思想史之荆棘领域,实是一大胆识与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学术 纠偏救弊 文化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通古今,融汇中西——评《感应美学》
7
作者 劳承万 张黔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郁沅 《感应美学》 文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路上 求诚不求诈(上) 被引量:1
8
作者 劳承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3期5-10,共6页
一、个人生平我是广东化州乡下人,1936年农历十月十日生,算命时挨上了新历“双十”节(国民党生日)的边,加之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襁褓中丧父,注定了一生的噩运。1957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大)中文系(我属中师保送... 一、个人生平我是广东化州乡下人,1936年农历十月十日生,算命时挨上了新历“双十”节(国民党生日)的边,加之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襁褓中丧父,注定了一生的噩运。1957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大)中文系(我属中师保送生,而非高考生,这是意外的幸运)。在校时,学习较认真,爱玩双单杠和打球,爱四处投稿,爱出风头,更爱打抱不平。毕业前一个月,上了“阳谋”的大当,成了“右派”学生。从此又注定了一生只有被“异化”与被“边缘化”的命运,同时也逼出了求取生存的“争回那一口气”的牛劲与无可奈何的拼搏挣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农民家庭 师范学院 “右派” “异化” 乡下人 国民党 保送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与总结文艺理论进展的“前提批判”
9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19,共3页
要回顾和总结“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艺理论的成绩与经验,同时展望未来文艺理论的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我以为不是下什么结论,而是方法论的探索.这里的方法论,从宏观上说,就是“前提批判"(“批判”即识别与清理).近年来,我们... 要回顾和总结“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艺理论的成绩与经验,同时展望未来文艺理论的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我以为不是下什么结论,而是方法论的探索.这里的方法论,从宏观上说,就是“前提批判"(“批判”即识别与清理).近年来,我们召开了许多类似的会议,罗列现象者有之,盲目歌功颂德者有之,等等,究其原因,我以为就是在总给文艺理论时缺乏前提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家 前提批判 回顾与总结 历史经验 大脑功能 “五四”新文学运动 “哥白尼革命” 唯物主义 方法论 导电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文艺学当代论争中之普泛性问题
10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78,98,共7页
西方文化是逻辑结构体系,中国文化是纲目网络体系,二者不可相浑;比较研究应该具备三大块:西一块,中一块,比较之结果是另一块。每一块都应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本文认为:学术论争是正常的事,但一旦"人生观——学术观"背离了时代... 西方文化是逻辑结构体系,中国文化是纲目网络体系,二者不可相浑;比较研究应该具备三大块:西一块,中一块,比较之结果是另一块。每一块都应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本文认为:学术论争是正常的事,但一旦"人生观——学术观"背离了时代担当,又无法接续中国文化主脉大气,任从商品意识之摆布,为时髦意识所左右,其论争则必然脱范、失轨,则必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 文论 人生观 学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路上 求诚不求诈(下)
11
作者 劳承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接上期)以上谈的是古希腊时代的两个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奠基意义又是极其重要的。下面说第三个人物,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人鲍姆加通(1714-1762)。
关键词 美学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古希腊 奠基人 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羡林先生对美学之卓识与不足
12
作者 劳承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3期38-40,共3页
季先生以98岁高龄之人生经验与知识系统,网罗中西,融贯古今,以高远之视界,见出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诸多人文学科必须重写、根本转型与改弦更张。对美学学科之严重西化,他提出必须"根本转型",应在中西不同... 季先生以98岁高龄之人生经验与知识系统,网罗中西,融贯古今,以高远之视界,见出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诸多人文学科必须重写、根本转型与改弦更张。对美学学科之严重西化,他提出必须"根本转型",应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探求,才会有出路。尽管他的"舌头"美学显得过浅过窄,其理论前提也尚未进行中西方文化性质之大转换,但从中显现了他的卓识与真诚,足以令后人深深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 美学 转型 五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学科形态与框架范式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赣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共11页
美学学科的形态及其框架范式是怎样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真进行过清理与反思,缺乏清晰的"形态"意识与"框架范式"意识,其结果必然导至学科理论探索的非规范性与混乱局面。本文以通观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与中国心... 美学学科的形态及其框架范式是怎样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真进行过清理与反思,缺乏清晰的"形态"意识与"框架范式"意识,其结果必然导至学科理论探索的非规范性与混乱局面。本文以通观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与中国心性哲学传统为契机,溯源于维柯(意大利)的"诗性智慧"母体结构,从而披见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科形态、框架范式——即"理性—思辨"型的哲学形态,及其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的框架范式(西方);与"感性—艺术"型("诗性智慧")学科形态及其"韵律—意象"的框架范式(中国)。前者孕育与产生了哲学之美学的学科形态,后者则蕴含与产生了诗学之美学(或曰"诗性智慧"型美学)的学科形态。就框架范式而言,亦只能如上大别为二。因此联系当下学界的现实而见出美学学坛的非规范性现象,及其应如何走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形态 框架范式 诗性智慧 理性思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性到理性——王元化的文学观念与学术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8-92,共15页
一、探索文论的新形态中国古典文论是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它又带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就其表达方面而言,是一种直观形态,就其内容方面而言,则是描述式,而非思辨式的。海外学者叶嘉莹曾说:“中国文学批评一向缺少逻辑严明的理论分析,... 一、探索文论的新形态中国古典文论是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它又带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就其表达方面而言,是一种直观形态,就其内容方面而言,则是描述式,而非思辨式的。海外学者叶嘉莹曾说:“中国文学批评一向缺少逻辑严明的理论分析,因此虽有一些极精微的体会,却只形成了一些模糊影响的概念,而不能对其所以然的道理做出详细的说明”。这一评述,我以为对中国文论的古典形态作出了较为确切的概括。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国文论的这种古典形态,不是通过一般的随机思维,而是通过长期积淀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认识论 思维方式 艺术本性 古典形态 理性 普遍性 哲学美学 心物交融 哲学基础 风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美学”如何定位——文化方向的大转换 被引量:1
15
作者 劳承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3期14-17,共4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潘知常教授便在中国学坛开拓出了"生命美学"的新路向,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物象"美学。其理论根源,近者则直接来源于牟宗三学说,远者则发源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昭示。其说言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初,潘知常教授便在中国学坛开拓出了"生命美学"的新路向,从而区别于西方的"物象"美学。其理论根源,近者则直接来源于牟宗三学说,远者则发源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昭示。其说言之有据也。当年,他以"生命美学"的铁扫帚,横扫一切,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虎"也难以逃避("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美导真,以美储善",等等)。其可贵者,是一种"学术锐气";但其欠缺者,是没有把这种理论主张在中土德性学理层次上,由根而表地贯彻到底——让论著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美学 道德 康德 牟宗三 潘知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范畴概念
16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19,共2页
更新文学观念,是当前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严肃课题。问题的提出,并非自今日始,然而“更新”又谈何容易。回顾历史,西方语言哲学的掀起,为我们“更新”观念,带来许多深刻的启示。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或建构一个体系),其基础工程,便是范畴概... 更新文学观念,是当前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严肃课题。问题的提出,并非自今日始,然而“更新”又谈何容易。回顾历史,西方语言哲学的掀起,为我们“更新”观念,带来许多深刻的启示。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或建构一个体系),其基础工程,便是范畴概念(尤其是元范畴和基本范畴)的厘定。否则,任何推演都是虚假的、站不住脚的。如果范畴概念含混,那么,连研究对象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的文艺理论,既然大家都争相标示为“马克思主义”的,那么首先就有一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概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研究 语言哲学 基本范畴 学术范畴 概念问题 文学观念 理论发展 基础工程 研究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审美活动的新视角——喜读曾永成新著《感应与生成》
17
作者 劳承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1-62,共2页
审美活动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目下人们接触到的美学教科书以及美学原理专著等,大都是按照传统观点去讨论的,诸如: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或一种情感体验,或一种价值评价……等等。明智一点的,则曰:三者兼而有之,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 审美活动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目下人们接触到的美学教科书以及美学原理专著等,大都是按照传统观点去讨论的,诸如: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或一种情感体验,或一种价值评价……等等。明智一点的,则曰:三者兼而有之,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以上种种看法,大致上都离不开哲学认识的大框架,或康德心理结构三分法(知—情—意)的大思路。当然,这里的“大框架”和“大思路”,还是具有相当的真理成分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形成比较久远的介说审美活动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节律感应 新视角 自然向人生成 新著 价值座标 元理论 大思路 新范畴 人类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