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aspase11-GSDMD-GSDMD-N通路探讨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小鼠肺损伤作用机制
1
作者 赵裕沛 白宇 +3 位作者 贺彬婵 庞薇 刘梦云 朱益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探究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诱导的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0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瘟败毒饮低剂量组、清瘟败毒饮中剂量组、清瘟败毒饮高剂量组,每组20只。用HE染色检查肺组织的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 目的探究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诱导的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0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瘟败毒饮低剂量组、清瘟败毒饮中剂量组、清瘟败毒饮高剂量组,每组20只。用HE染色检查肺组织的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及血浆凝血因子Ⅲ(F3)的表达水平,qPCR检测肺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环氧化酶-2(COX-2)、干扰素-γ(IFN-γ)mRNA表达水平,血常规分析仪分析血浆中血小板(PLT)数量,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肺泡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内皮黏附物连接标记物闭合蛋白5(CLDN5)以及周细胞标记物神经元胶原抗原2(NG2),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1(Caspase 11)、GSDMD、GSDMD-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呈现明显病理损伤变化,血清IL-1β、TNF-α、CXCL10水平和肺组织MCP-1、COX-2、IFN-γ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浆中PLT数量和F3含量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中VE-cadherin、CLDN5、NG2蛋白荧光表达明显增强(P<0.01),Caspase 11、GSDMD-N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瘟败毒饮各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均减轻,血清中IL-1β、TNF-α、CXCL10水平和肺组织中MCP-1、COX-2、IFN-γ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血浆中PLT数量和F3含量均增高(P<0.05,P<0.01);肺组织中VE-cadherin、CLDN5、NG2蛋白荧光表达均减弱(P<0.05,P<0.01),Caspase11、GSDMD-N/GSDMD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结论清瘟败毒饮通过抑制GSDMD-N和Caspase 11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失血和血管屏障功能的损伤,从而对脓毒症引起的肺损伤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肺损伤 F3 Caspase11 GSDMD GSDMD-N 清瘟败毒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优化的DEM空间分辨率对坡度、坡长因子的影响
2
作者 杨荣康 张静 +4 位作者 高驭洋 梁明月 王晨沣 王小平 刘梦云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5,205,共9页
[目的]优化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精度,探究不同尺度效应下的DEM数据对地形因子(LS)计算及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的影响,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土高原地区的皇甫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 [目的]优化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精度,探究不同尺度效应下的DEM数据对地形因子(LS)计算及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的影响,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土高原地区的皇甫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获取的皇甫川流域2018—2022年逐年15 m空间分辨率DEM数据,以15 m正方形栅格作为DEM基准,设置梯度下降的栅格尺寸探究LS因子的不同尺度效应。[结果](1)随着DEM的空间分辨率从15 m下降至90 m,坡度因子(S因子)的效应量增加,坡长因子(L因子)的效应量则减小;(2)LS因子的归一化结果表明:RUSLE模型的整体平均绝对误差在DEM空间分辨率为50 m时达到计算阈值,此分辨率下LS两因子效应量接近,所计算的地形因子参与的土壤侵蚀模数评估具有优势;(3)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在水系周围出现高值,且南部土壤侵蚀模数高于北部。[结论]DEM数据的精度在一定范围内会出现阈值,在阈值处计算LS因子可显著提高其精度,将高精度的LS因子代入RUSLE模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精度,这对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尺度效应 LS因子 RUSLE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刘梦云 赵苓梦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85-93,共9页
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可以反映康养旅游的影响力,是评估康养旅游推广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季节性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17—2022年中国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可以反映康养旅游的影响力,是评估康养旅游推广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季节性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17—2022年中国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关注度差异逐渐增大,日关注度集中在11点和15点;②空间分布地域分异明显,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波动递减的格局;③康养旅游关注度在时间上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康养旅游曝光量、互联网普及率及医疗质量,在空间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城市发展水平、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比和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旅游 网络关注度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和地形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权衡-协同-独立关系——以安塞区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薛曾辉 高驭洋 +5 位作者 卢枰达 周静 王可琳 张斌 马玉 刘梦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1,263,共13页
[目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关系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InVEST和CASA模型,在10 m空间分辨率下定量评估安塞区2020年土壤保持、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及其随地形... [目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关系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InVEST和CASA模型,在10 m空间分辨率下定量评估安塞区2020年土壤保持、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及其随地形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独立关系。[结果](1)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较强,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较弱;耕地、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作用明显,而未利用地表现为权衡作用,水域表现为独立作用。(2)土壤保持量最高值在中低海拔、急悬坡和半阴坡,固碳释氧量最高值在中低海拔、陡峭坡和阴坡,涵养水源量最高值在低海拔和阳坡,生境质量最高值在高海拔、急悬坡和阳坡。(3)地形和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为协同度>独立度>权衡度,协同作用常发生在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水源涵养之间,生境质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作用明显。(4)协同作用随着海拔升高和坡向向阳程度加强而提升,随着坡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权衡则与之相反。[结论]土地利用和地形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大,应因地制宜开展土地规划和生态管理,基本证明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措施与其地形气候的适应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区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独立 InVEST模型 CASA模型 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1 位作者 齐雁冰 安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7-70,共4页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剖面上变化明显,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大多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剖面层次上均无明显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速效氮及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肥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 剖面分布 肥力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1 位作者 常庆瑞 俞文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7,59,共4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于土壤的改良效果存在明显差别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土壤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方式 改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梦云 付东磊 +1 位作者 常庆瑞 齐雁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5-2424,共10页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73%~116%、103%~163%和233%~330%,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降低了15%~21%(0~5cm土层)。(2)草地和乔木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略高于其他;0~5cm土层,草地和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98%~211%、88%~117%;灌木林地脲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天然草地69%和144%。(3)0~5、5~20cm和20~40cm土层,CPMI敏感系数为其他参数的1.29~14.58倍;各酶活性相比较,土壤脲酶活性能更好地体现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强弱和碳库活度,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可较好体现土壤有机碳总体水平和转化程度;4种酶活性与CPMI达显著以上正相关水平。因此,土壤CPMI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影响和碳固定的评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态碳 碳库管理指数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1 位作者 常庆瑞 刘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前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综合了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各种方法的优点,也融入了本地区的土壤特性研究,制定了有区域特色的层次分析法;确立了隶属函数及其中的参数,因而实现了原始数据的... 目前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综合了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各种方法的优点,也融入了本地区的土壤特性研究,制定了有区域特色的层次分析法;确立了隶属函数及其中的参数,因而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解决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如何决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土壤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隶属函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常庆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49,114,共4页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2灌木...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2灌木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幅度较小,而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较大;30~20cm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的有机碳密度普遍偏高,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则均较低;而20~40cm和0~40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相比之下灌木林地、农地和天然草地相差不大,而果园和人工草地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固原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含量 剖面变化 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1 位作者 岳庆玲 王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1-206,共6页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利用方式土壤的化学性质、颗粒组成与其分形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砂粒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粘粒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表...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利用方式土壤的化学性质、颗粒组成与其分形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砂粒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粘粒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即粘粒含量越高其分形维数越大;②灌木林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粘粒含量增多,分形维数也增加;而果园随种植年限的增长,粘粒含量减少,分形维数降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趋势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果园>人工草地;③影响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因素主要有砂粒含量、粘粒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粘粒含量、颗粒分形维数及阳离子交换量三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明土壤发育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固原 土地利用方式 颗粒组成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林分结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2 位作者 齐雁冰 刘京 陈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8-1427,共10页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沙棘、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轻组、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沙棘、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轻组、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交林与纯林相比增加最为明显,其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23%和160%,易氧化态有机碳增加了161%和304%,轻组有机碳增加了1399%和482%,颗粒态有机碳增加了454%和436%,可溶性碳增加了138%和170%(0—5 cm土层);刺槐-沙棘、油松-沙棘-刺槐混交林相对改良效果较差。2)各活性有机碳间相比较,混交林对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增加效果最显著,而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改善效果不甚明显。3)在0—100cm土层,轻组有机碳敏感性指标分别是总有机碳、可溶性和易氧化态有机碳的1.00~10.58、3.83~10.19和1.78~5.10倍。4)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易氧化态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林分结构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检测乳粉中的酪蛋白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梦云 申雨珂 +4 位作者 靳羽晓 袁海娜 鲍文娜 尤玉如 刘士旺 《中国乳品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4,58,共4页
以C8色谱柱为分离柱,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0.1%TFA水溶液为A流动相;100%乙腈溶液为B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条件下对乳粉中酪蛋白的4种组分(α_(S1)-酪蛋白、α_(S2)-酪蛋白、β-酪蛋白和κ-酪蛋... 以C8色谱柱为分离柱,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0.1%TFA水溶液为A流动相;100%乙腈溶液为B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条件下对乳粉中酪蛋白的4种组分(α_(S1)-酪蛋白、α_(S2)-酪蛋白、β-酪蛋白和κ-酪蛋白)分离检测。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好,加标回收率高,对全脂牛乳粉、羊乳粉等乳粉中酪蛋白组分的分离测定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酪蛋白 牛乳粉 羊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产生菌的筛选以及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梦云 申雨珂 +5 位作者 靳羽晓 吴元锋 龚金炎 楼坚 毛建卫 刘士旺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6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对发酵产GABA的乳酸菌进行了筛选以及对GABA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从市售酸奶中分离到一株产GABA的乳酸菌,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认为德氏乳杆菌;探索了两种不同GABA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色法测定GABA含量的条件为体积分数2%的饱... 对发酵产GABA的乳酸菌进行了筛选以及对GABA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从市售酸奶中分离到一株产GABA的乳酸菌,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认为德氏乳杆菌;探索了两种不同GABA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色法测定GABA含量的条件为体积分数2%的饱和苯酚和质量分数2.08%的次氯酸钠处理,纸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GABA含量的最适条件为:展开剂V(正丁醇)∶V(冰醋酸)∶V(水)=4∶1∶3,显色温度80℃,显色时间30 min,检测波长51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德氏乳杆菌 GABA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患者伴抑郁状态的调查研究及治疗现状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梦云 朱益敏 《现代中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140-142,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阻塞,气道受限,慢性咳嗽,痰液增多,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渐进式疾病,其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常伴随出现抑郁状态,这种状态进一步加重疾病,导致...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阻塞,气道受限,慢性咳嗽,痰液增多,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渐进式疾病,其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常伴随出现抑郁状态,这种状态进一步加重疾病,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并影响COPD的康复及预后,本文整理分析了近年来COPD伴随抑郁状态的病例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诊断治疗方法,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部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抑郁 影响因素 诊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5
15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李壁成 刘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4-709,共6页
关键词 典范相关分析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因子 丘陵区 植物营养元素 宽谷 宁南 生物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1
16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京 陈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5,198,共7页
人工植被恢复是荒漠化土壤逆转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下荒漠化土壤逆转过程中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工程对荒... 人工植被恢复是荒漠化土壤逆转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下荒漠化土壤逆转过程中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工程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受人工植被影响,土体构型逐渐复杂,出露地表的母质层逐渐被淋溶层和淀积层覆盖,结皮层逐渐形成,土壤中细粒物质在表层逐渐富集,其中砂粒平均含量减少152.47 g/kg,粘粒平均含量仅增加105.64 g/kg.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C逐渐提高,结皮层有机碳含量可达10.41 g/kg,全氮达0.95 g/kg,碱解氮达84.7 mg/kg,速效钾达290.0 mg/kg,速效磷达11.6 mg/kg,随着荒漠化的逆转,土体中SiO〈,2〉含量明显降低,降幅达100 g/kg以上,Al、Fe、Ca、Mg、Ti和Mn等成分不断升高,升高幅度一般在30%~60%之间,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增强,生产力不断提高.研究区土地逆转过程可划分为:风沙侵蚀为主、风沙蚀积平衡、风沙沉积为主和土壤形成发育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恢复工程 荒漠化 土壤性质 逆转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3 位作者 田康 刘梦云 刘京 陈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2,共7页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宁夏海原县南华山为研究区域,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灌木、草地、乔木、乔灌混交)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地外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宁夏海原县南华山为研究区域,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灌木、草地、乔木、乔灌混交)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地外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其中乔木林地和乔灌混交林地高于灌木和草地,土壤pH、全钾和全磷在不同恢复模式下无明显差异。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总无机磷含量在225.19~322.75mg·kg-1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36.18%~72.39%之间,其中以Ca10-P含量最高,其他形态含量顺序为Ca8-P>Fe-P>Al-P>Ca2-P>O-P。4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无机磷总量、占全磷的比例及Ca10-P均高于农田,Ca8-P、Al-P和Fe-P则低于农田;灌木和草地无机磷总量和占全磷比例高于乔木林地和乔灌混交林地。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Fe-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无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顺序为Al-P>Ca8-P>Fe-P>Ca2-P。因此,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无机磷分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植被恢复应以草地和低矮灌丛作为先锋植被,后以乔木代替灌草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无机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宽谷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及其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刘梦云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农地和果园土壤酶活性较低,而且变异性较大。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变化不大,在各用地类型内部及各土样剖面层次上差异也不明显。封禁条件下各种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0~20cm大于表下层20~40cm,表层0~20cm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长芒草+大针茅>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为铁杆蒿>长芒草+大针茅>长芒草>百里香。长芒草群落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中性磷酸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差别不大。铁杆蒿群落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高于封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宁南宽谷丘陵区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19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刘梦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5-58,共4页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N、速效磷、速效钾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土壤几种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依赖于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酶积极参与其转化分解过程,活...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N、速效磷、速效钾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土壤几种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依赖于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酶积极参与其转化分解过程,活性提高。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N、P、K含量关系最大,土壤速效钾与蔗糖酶活性关系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阳离子交换量>全N>速效磷>物理性黏粒>土壤pH。有机质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速效钾是影响蔗糖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土壤性质 通径分析 宁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估测 被引量:10
20
作者 严林 常庆瑞 +1 位作者 刘梦云 王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了探讨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响应规律,以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为材料,经小区试验测定水稻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分析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模型,结果表...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了探讨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响应规律,以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为材料,经小区试验测定水稻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分析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差异较大;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降低;基于全波段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构建的拔节期(NDSI_((456,475)),R^2=0.6502)、抽穗期(NDSI_((748,782)),R^2=0.5264)、乳熟期(NDSI_((822,823)),R^2=0.5708)、蜡熟期(NDSI_((730,731)),R^2=0.4396)叶绿素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高光谱 水稻 叶绿素含量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