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新月 李永林 +3 位作者 何明喜 田纳新 南红丽 陈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三大旋回。从三叠纪到中侏罗世早期,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体系基本为冲积扇或河流(潮湿扇)—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中期为河流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中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古气候 古地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新月 常波涛 +2 位作者 孙连浦 余培湘 李方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55,共3页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反转程度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新月 林社卿 +2 位作者 何明喜 和玉彬 闫有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内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中生代 断陷盆地 张性构造 沉积学特征 古地磁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临丰3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新月 张久刚 卫云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215,共4页
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蛾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862.5~546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 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蛾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862.5~546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早指数平均为1.13;品质优良,粗蛋白15.26%,湿面筋32.7%,沉降值52.2ml,形成时间5.5min,稳定时间7.2min,面条评分86.5,馒头评分82.5;抗病性好,经鉴定中抗白粉病,低抗根腐病,免疫吸浆虫;后期叶片功能期长,抗干热风,籽饱满,落黄好。该品种株商75~80cm,长方形穗,长芒,穗粒数35~40粒,白粒,角质,千粒重40~45g。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河北省黑龙港、陕西省渭南和渭北旱垣区的旱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丰3号 优质抗旱 遗传特性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新月 姚先玲 +2 位作者 裴磊 董双全 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2年第5期5-10,61,共7页
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 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在2774.0~7365.0kg/hm2,平均5375.1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kg/hm2,平均6159.5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kg/hm2之间,平均4084.7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32.3。沉降值在11.1~71.4mL之间,平均33.3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mL之间,平均31.8mL;旱地品种在11.1~63.5mL之间,平均35.8mL。山西省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小麦 产量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8,共8页
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 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由此得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中高秆、有效穗数适中、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旱地 冬小麦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丰615”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新月 卫云宗 张久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3-65,共3页
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临丰615”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丰615”分蘖力强,为两次分蘖高峰型;幼穗分化前期慢,后期快,器官建成期短;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特点。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应以稳定穗数... 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临丰615”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丰615”分蘖力强,为两次分蘖高峰型;幼穗分化前期慢,后期快,器官建成期短;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特点。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应以稳定穗数、提高粒数和粒重为中心,采用常量精细播种技术,创建合理优质群体,科学用水,平衡施肥,实行“三喷”,防病治虫,增加粒重,从而实现8250~9000kg/hm2的产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丰615” 节水高产 生长发育 配套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多抗冬小麦新品种临丰615选育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新月 张久刚 卫云宗 《陕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5期3-5,共3页
通过对临丰 61 5选育所采用的育种技术和选择鉴定方法的分析 ,剖析了临丰 61 5具有的抗寒、节水、早熟、抗病、丰产性好的特征特性 ,以及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同时对今后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思... 通过对临丰 61 5选育所采用的育种技术和选择鉴定方法的分析 ,剖析了临丰 61 5具有的抗寒、节水、早熟、抗病、丰产性好的特征特性 ,以及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同时对今后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丰615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新月 赵德力 +3 位作者 郑斌 余培湘 张仲培 晏银华 《河南石油》 2001年第3期10-14,共5页
本文从石油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研究历史,划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油气藏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为以Tisso有机生油理论、油... 本文从石油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研究历史,划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油气藏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为以Tisso有机生油理论、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原理及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为代表。第三阶段(80年代-现在)以油藏描述、盆地模拟、储层地球化学、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代表。从地温场与地压场、成藏史、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系统和盆地模拟等5个方面讨论了油气成藏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 运移 石油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与沉积-构造分区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新月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北西西、北西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入”字型组合和雁列式组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北西西、北西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入”字型组合和雁列式组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要发育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和北西向构造带,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具左行压扭性,北西向构造带具右行压扭性,起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压扭作用,构造变形机制为力源来自南南西向的压扭作用。新生界沉积-构造分区具“南隆北坳”的二分性特征,中生界残留盆地沉积-构造分区具“两坳一隆”的三分性特征,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构造分区具“一正两负一斜坡”的四分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带 焉耆盆地 沉积 变形作用 中生代 中生界 压扭性 残留盆地 新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79号的选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新月 卫云宗 张久刚 《农业科技通讯》 2007年第6期16-17,共2页
干旱缺水是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理、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危机更加严重.干旱缺水一直是小麦生... 干旱缺水是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理、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危机更加严重.干旱缺水一直是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小麦生产从以往单纯应对的粮食安全问题.逐渐走向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并重的双重发展轨道。而实现这一双重发展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发掘作物品种自身对环境水分的协调适应潜力.筛选抗旱节水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抗旱 粮食安全问题 选育 中国北方地区 农业生产 干旱缺水 环境脆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主力烃源岩层判定
12
作者 刘新月 常波涛 +1 位作者 余培湘 李芳清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46-148,共3页
焉耆盆地有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小泉沟群4套烃源岩层。4套烃源岩层中,八道湾 组烃源岩层质量最优,所占体积最大,又处于成熟阶段,同时盆地模拟反映该层生烃量最大,而且原油 运移路径为从八道湾组向上到三工河组,因此综合判定八... 焉耆盆地有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小泉沟群4套烃源岩层。4套烃源岩层中,八道湾 组烃源岩层质量最优,所占体积最大,又处于成熟阶段,同时盆地模拟反映该层生烃量最大,而且原油 运移路径为从八道湾组向上到三工河组,因此综合判定八道湾组烃源岩层为主力烃源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烃源岩 八道湾组 侏罗系 三叠系 焉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渗灌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松令 玲玲 +1 位作者 刘新月 郑王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12,共6页
1997年~ 1 999年对旱地小麦在不同播种方式与渗灌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膜上穴播较传统的露地条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与对照相比渗灌则表现出极显著的增产效应 ,与露地条播相比 ,渗灌加覆盖的增产幅度明显大于... 1997年~ 1 999年对旱地小麦在不同播种方式与渗灌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膜上穴播较传统的露地条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与对照相比渗灌则表现出极显著的增产效应 ,与露地条播相比 ,渗灌加覆盖的增产幅度明显大于渗灌与覆盖分别较露地条播的增产幅度之和 ,说明了两项技术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不同栽培措施在经济效益上的反应也与产量结果相似。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形成了旱地小麦渗灌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的露地条播相比 ,渗灌覆盖栽培技术平均增产 1 60 1 .2 kg/ hm2 ,增产率达38.0 %。在计水成本的情况下 ,本项技术提高纯收益 969.6元 / hm2 ,在不计水成本的情况下 ,则提高 1 362 .0元 / hm2。研究还进一步表明 ,旱地小麦生产潜力巨大 ,需做好栽培技术的优化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膜上穴播 露地条播 渗灌覆盖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压的水电导率仪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8
14
作者 林波 张效玮 +2 位作者 贾科进 刘新月 孙以材 《电子器件》 CAS 2007年第3期921-925,共5页
介绍了一种智能型水电导率仪的测量原理及软硬件结构.仪器采用双极性脉冲电压作为电导率测量的激励源,较好地解决高纯水电导率测量中的极化效应和电容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该仪器可以实现量程自动换档,温度自动补偿,电导率超限报警,清... 介绍了一种智能型水电导率仪的测量原理及软硬件结构.仪器采用双极性脉冲电压作为电导率测量的激励源,较好地解决高纯水电导率测量中的极化效应和电容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该仪器可以实现量程自动换档,温度自动补偿,电导率超限报警,清洗池进水和放水自动控制等功能;同时系统还具有人机交互界面,数据存储,与上位PC机通信等功能.上位机软件采用LabVIEW编程,通过串口实现了电导率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单片机 双极性脉冲电压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裴磊 刘新月 +1 位作者 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1期14-18,共5页
针对山西省干旱缺雨,旱寒交迫和倒春寒严重的生态环境,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以抗旱节水、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经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并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最终选育... 针对山西省干旱缺雨,旱寒交迫和倒春寒严重的生态环境,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以抗旱节水、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经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并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最终选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该品种含有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7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2013—2014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4562.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9.6%,株高75 cm左右,有效穗数525万/h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4 g,该品种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倒伏、抗干热风,高产、稳产、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晋麦98号’于2014年11月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适宜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麦田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麦98号’ 品种选育 特征 栽培技术 旱地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苗期抗旱类型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卫云宗 刘新月 张久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09-1412,共4页
为探索小麦苗期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利用反复干旱法研究了942份小麦材料的苗期抗旱类型。结果表明,小麦苗期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3次反复干旱后,小麦品种间成活率变异系数为4.6%~43.51%。根据品种反复干旱后成活率,供试品种对水分胁迫... 为探索小麦苗期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利用反复干旱法研究了942份小麦材料的苗期抗旱类型。结果表明,小麦苗期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3次反复干旱后,小麦品种间成活率变异系数为4.6%~43.51%。根据品种反复干旱后成活率,供试品种对水分胁迫响应划分为抗旱型、耐旱型和敏感型。苗期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具有较少种子根、较多次生根和较强分蘖量。小麦苗期抗旱性与后期抗旱性缺乏一致性,与品种的千粒重和冬春性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胁迫 抗旱类型 苗期 反复干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卫云宗 刘新月 张久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0-52,共3页
研究冬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 ,“12 0 5 7”、“晋麦 33号”和“晋麦 4 7号”3个旱地冬小麦骨干品种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 ,品种生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其抗逆性丧失 ,并将品种生命周期划分为优势期、... 研究冬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 ,“12 0 5 7”、“晋麦 33号”和“晋麦 4 7号”3个旱地冬小麦骨干品种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 ,品种生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其抗逆性丧失 ,并将品种生命周期划分为优势期、品种 环境适应期和衰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生命力 衰退原因 抗逆性 品种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报的立体视觉表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新月 绍勇 《艺术科技》 2015年第5期192-192,251,共2页
文章以立体海报设计为研究对象,具体详细的分析立体海报的表现形式和特性,针对其设计表现形式和方式的运用提出个人的见解与分析,探索立体海报的特性,从立体海报设计的形式、技法、材料、形态、空间等入手,着力研究立体海报设计的表现... 文章以立体海报设计为研究对象,具体详细的分析立体海报的表现形式和特性,针对其设计表现形式和方式的运用提出个人的见解与分析,探索立体海报的特性,从立体海报设计的形式、技法、材料、形态、空间等入手,着力研究立体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及特性。让立体表现这一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报设计 立体 表现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樊中海 姜建伟 +1 位作者 鲁国甫 刘新月 《河南石油》 1997年第5期9-13,共5页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特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特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微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上,负向微构造只能钻注水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微构造 剩余油分布 油层微构造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区域试验中品种出苗率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久刚 刘新月 张长生 《陕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1期3-5,共3页
以 2 0 0 2~ 2 0 0 3年度国家黄淮北片冬麦区高水肥组区试中 1 5个参试品种为材料 ,进行了田间出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间田间出苗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实际发芽率、籽粒饱满度、容重等是影响出苗率的主要因素 ,千粒重和粒质... 以 2 0 0 2~ 2 0 0 3年度国家黄淮北片冬麦区高水肥组区试中 1 5个参试品种为材料 ,进行了田间出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间田间出苗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实际发芽率、籽粒饱满度、容重等是影响出苗率的主要因素 ,千粒重和粒质与出苗率无相关性 ,育种者供种的发芽率缺乏真实性 ,不能作为确定实际播种量的参考指标。研究认为建立区试播种前出苗试验制度是保证小麦区试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品种 田间出苗率 千粒重 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