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精油微胶囊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义军 朱琳 +3 位作者 李晶莹 刘佳梦 夏秋瑜 林丽静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94-100,共7页
为解决茶树精油稳定性差,对光、热、氧和湿度高度敏感,挥发性较强等问题,利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提高茶树精油稳定性。研究优化复合凝聚法制备茶树精油微胶囊的工艺,探究不同均质时间、均质速度、pH及凝聚时间对茶树精油乳液乳化效果... 为解决茶树精油稳定性差,对光、热、氧和湿度高度敏感,挥发性较强等问题,利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提高茶树精油稳定性。研究优化复合凝聚法制备茶树精油微胶囊的工艺,探究不同均质时间、均质速度、pH及凝聚时间对茶树精油乳液乳化效果和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影响,并阐明茶树微胶囊包埋特性和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明胶-六偏磷酸钠复合凝聚层为壁材,茶树精油乳液制备条件均质转速为20000 r/min,均质时间为15 min;茶树精油微胶囊复合凝聚pH为4.37,得到形态较均匀、微粒直径为0.80~1.32μm,包埋率为(44.75±0.09)%,缓释性能为65.13%。该研究为茶树精油微胶囊的制备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精油 复合凝聚 微胶囊 乳化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超微粉含片的配方优化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佳梦 王梓涵 +4 位作者 林丽静 廖雪汝 陈冲 刘义军 夏秋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9-107,共9页
该文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将龙眼干二次加工为龙眼超微粉,并结合适宜的填充剂、甜味剂直接压片制备龙眼超微粉含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配方,并对以最佳工艺制备的含片进行水分含量、硬度以及色度的检测。结果表明:龙眼超微粉含片的... 该文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将龙眼干二次加工为龙眼超微粉,并结合适宜的填充剂、甜味剂直接压片制备龙眼超微粉含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配方,并对以最佳工艺制备的含片进行水分含量、硬度以及色度的检测。结果表明:龙眼超微粉含片的最佳工艺配方为龙眼超微粉50%、奶粉50%、木糖醇4%(以基料总质量计);最优配方下制备的含片水分含量为13.09%,硬度为107.84 N,色泽与纯龙眼超微粉含片相似。在此配方下制得的含片口感好,并且符合该产品应有的色泽以及感官要求,能够充分保留龙眼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超微粉碎技术 直接压片法 响应面法 含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点圆趾蟹蟹肉酶解液制备美拉德型蟹风味料工艺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佳梦 白苗 +4 位作者 张邵鸿 李统政 竹琳 方旭波 陈小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6-213,共8页
为了制备美拉德型蟹风味料,以细点圆趾蟹酶解液为原料,加入还原糖和氨基酸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利用响应面试验对美拉德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将蟹风味料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测定其风味物质。... 为了制备美拉德型蟹风味料,以细点圆趾蟹酶解液为原料,加入还原糖和氨基酸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利用响应面试验对美拉德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将蟹风味料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测定其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最优美拉德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22℃,谷氨酸添加量3%,加热时间33 min,初始pH7,还原糖(木糖∶葡萄糖2∶1)添加量为3%。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79.61±0.12)分。从反应产物中检测出53种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86%、酮类3.62%、芳香类5.53%、杂环类物质14.95%、碳氢类物质12.62%及其他一些挥发性物质,其中吡嗪类物质占7.66%,为蟹风味料提供特殊的海鲜风味。由此可知,美拉德反应能够改善蟹肉酶解液的风味,适宜于新型蟹风味料的开发和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肉酶解液 美拉德反应 响应面法 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 蟹风味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AMF7在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康萍 蒋茜 +3 位作者 毛朝明 刘佳梦 丁超 董利阳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7(SLAMF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LGLL患者9例为病例组(T-LGLL 6例、NK-LGLL 3例),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 目的观察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7(SLAMF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LGLL患者9例为病例组(T-LGLL 6例、NK-LGLL 3例),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和NK细胞(CD3-CD56^+)后,分析SLAMF7阳性表达率。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两组淋巴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析病例组大颗粒淋巴细胞中嗜天青大颗粒主要成分颗粒酶B(Granzyme B)和穿孔素(Perforin)阳性表达率。以0.5μg/mL的植物血凝素(PHA)、100 U/mL的IL-2刺激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制作慢性活化淋巴细胞模型,于培养0、24、48、72 h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析CD4^+T细胞、CD8^+T细胞中SLAMF7的阳性表达率及CD4/CD8比例。结果病例组T-LGLL患者CD8^+T细胞中SLAMF7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NK-LGLL患者、对照组NK细胞中SLAMF7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大颗粒淋巴细胞的轻微嗜碱性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嗜天青大颗粒,大颗粒淋巴细胞中SLAMF7阳性表达与Granzyme B+Perfor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818,P<0.05)。0.5μg/mL的PHA持续刺激活化淋巴细胞后,CD4/CD8比例无明显变化;CD4^+T细胞中SLAMF7阳性表达率在PHA刺激24 h后上调,48 h时达峰值,72 h时有所降低;CD8^+T细胞中SLAMF7阳性表达率升高,至48 h达峰值,而后保持稳定。结论LGLL尤其T-LGLL患者大颗粒淋巴细胞中SLAMF7高表达,与细胞中嗜天青大颗粒的主要成分表达呈正相关;SLAMF7可作为CD8^+T细胞持续活化的指标,可能是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特征标志,有望作为T-LGLL的诊断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SLAMF7 穿孔素 颗粒酶B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