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刁兴良 杨再洁 +3 位作者 李奇峰 于景鑫 郑文刚 史磊刚 《智慧农业》 2019年第2期73-84,共12页
精准识别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业生产特征,对气象、土壤和作物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类,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近20年(1998年~2017年)气象数据和华北五省的玉米单产统计数据,首先构建了华北平原气... 精准识别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业生产特征,对气象、土壤和作物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类,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近20年(1998年~2017年)气象数据和华北五省的玉米单产统计数据,首先构建了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和玉米生产时空分布特征数据库,研究区降雨量、活动积温、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和玉米单产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利用作物精细种植区划方法,将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区分为极不适应区、不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五大类,各类面积分别占总体的比例约为10%、11%、25%、30%、24%;进一步通过环境类别归属度分析方法,将每一大类分为5小类,概率大于75%的相对稳定区域约占总面积的63%,小于75%的波动区域约占37%;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三类时空分布比较稳定,隶属度为100%分别占各类面积的87.67%、70.41%和84.28%,波动区主要发生在极适宜区和适宜区,以及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之间。本研究构建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精细区划结果,对提高研究区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玉米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多源数据 时空分布 精细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乡镇尺度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刁兴良 杨再洁 +4 位作者 于景鑫 李奇峰 张馨 郑文刚 史磊刚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2期47-53,共7页
乡镇尺度上的土壤肥力指标能够代表当地的基础地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指导科学施肥。本研究选择山东省1504个农业乡镇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土壤肥力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丰缺敏感区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乡镇尺度上的土壤肥力指标能够代表当地的基础地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指导科学施肥。本研究选择山东省1504个农业乡镇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土壤肥力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丰缺敏感区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省乡镇尺度上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93±0.1) g/kg、(0.87±0.01) g/kg、(31.89±0.51) mg/kg和(128.64±1.48) mg/kg;利用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将山东省各个乡镇土壤肥力分为优、中和差3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4.20%、46.67%和39.13%;总体上,山东省土壤肥力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等及以下的乡镇占总体比例为85.8%。(2)山东省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自西向东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土壤肥力相对高的地区以中部为中心,成发散式、环形分布,且途经潍坊市中部—淄博市—临沂市东北及东南部—枣庄西部与济宁连接处,构成一个S型;山东半岛东南部地区土壤综合系数较低,有机质和速效钾为主要限制因子;中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区土壤肥力等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较低;西北和北部地区,土壤肥力主要限制因子为全氮和有效磷。本研究结果对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宜山东省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提升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尺度 土壤肥力 空间分布 丰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玉米比较优势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琪 杨再洁 +5 位作者 李奇峰 刁兴良 于景鑫 张馨 郑文刚 史磊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5期4-8,46,共6页
基于京津冀184个县的玉米面积和产量数据,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空间聚类分析法测算和分析京津冀玉米种植综合优势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玉米种植规模处于大(>1×10~4 hm^2)、中(0.1~1×10~4 hm^2)和小(<1&#... 基于京津冀184个县的玉米面积和产量数据,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空间聚类分析法测算和分析京津冀玉米种植综合优势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玉米种植规模处于大(>1×10~4 hm^2)、中(0.1~1×10~4 hm^2)和小(<1×10~3 hm^2)水平的县占总体比例分别约为70%、20%和10%,规模优势区分布在中南部;京津冀玉米单产处于高产(>6 750 kg/hm^2)、中高产(5 250~6 750 kg/hm^2)、中产(3 750~5 250 kg/hm^2)和低产(<3 750 kg/hm^2)水平的县占总体的比例分别约为30%、40%、20%和10%,效率优势区集中在环京津中东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大于1.5、1~1.5和小于1的县区数量分别占比约为15%、30%和55%,综合优势区分布于北京以南,太行山以东。近10年,玉米大型种植规模区县的数量增加了约6%,中等规模区县区数量基本不变,小规模区县的数量减少了约5%;玉米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相对于2005年,2015年高产水平县区的数量增加了12.92%,而低产区县的数量下降了1.34%;玉米综合优势的主要优势和劣势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玉米 比较优势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源工作距离变化对锯材表面节子图像的影响
4
作者 刁兴良 张伟 +1 位作者 纪敏 王国富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147,共8页
在利用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识别锯材表面缺陷的研究过程中,视觉系统中光源照射是评价图像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得到更好的图像数据,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设置光源工作距离为60,80和100 mm,分别从图像峰值信噪比、... 在利用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识别锯材表面缺陷的研究过程中,视觉系统中光源照射是评价图像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得到更好的图像数据,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设置光源工作距离为60,80和100 mm,分别从图像峰值信噪比、信噪比、对比度以及图像直方图4个角度探究图像质量的变化。选择红色和白色LED条灯,通过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进行视觉系统在不同光敏感程度、不同光照强度与不同光照频率下的成像效果差异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锯材活节的图像质量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虽不显著,但光源在60 mm工作距离条件下得到的图像质量较好;由于锯材死节外沿偏黑的特殊性,当光源工作距离在高点与低点时,死节的图像质量变化不大,但应避免在80 mm条件下进行图像获取;红色和白色条形光源下的成像效果略有差异,白色较红色的图像亮度整体偏暗,得到的最适高度未随光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试验结果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于实际生产中图像处理和图像采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材 节子 图像质量评价 信噪比 对比度 光源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