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高寒草甸转为耕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涂晓东 崔俊芳 +4 位作者 况福虹 李春培 杜玖珍 王红兰 唐翔宇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6,共13页
20世纪60年代在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大面积高寒草甸挖渠排水后开垦为耕地,后又用于唐古特大黄等道地药材种植,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会产生重要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若尔盖高寒草甸和唐古特大黄... 20世纪60年代在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大面积高寒草甸挖渠排水后开垦为耕地,后又用于唐古特大黄等道地药材种植,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会产生重要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若尔盖高寒草甸和唐古特大黄土壤0~60 cm土层微生物群落特征,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开垦为耕地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滞留含水量降低。不同深度唐古特大黄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草甸土壤,碱解氮和总氮含量仅在土壤深度分别为0~20 cm和20~40 cm时显著降低。与草甸土壤相比,唐古特大黄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而真菌多样性降低,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有益真菌相对丰度降低,潜在有害真菌相对丰度增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总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养分因子。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草甸开垦转为耕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复杂性降低,细菌形成了比真菌更复杂的共现网络。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川西北高寒草甸开垦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可为人工种植唐古特大黄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微生物群落 土地利用变化 唐古特大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非点源氮素迁移的季节特征——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况福虹 朱波 +2 位作者 徐泰平 汪涛 武永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95,98,共4页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主排水沟不同部位氮素浓度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NO3--N和NH4+-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但浓度变化波动大。NH4+-N浓度春季最高,达到2.11 mg/L,NO3--N浓度秋季最高,达到7.12 mg/L,与总氮浓度有显著相...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主排水沟不同部位氮素浓度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NO3--N和NH4+-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但浓度变化波动大。NH4+-N浓度春季最高,达到2.11 mg/L,NO3--N浓度秋季最高,达到7.12 mg/L,与总氮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TO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大,TN浓度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小,从上游到出口处经过河流自净作用能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肥下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平衡 被引量:140
3
作者 赵亚南 宿敏敏 +4 位作者 吕阳 况福虹 陈轩敬 张跃强 石孝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4-873,共10页
【目的】我国化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生产。研究化肥减量施用对小麦产量、籽粒灌浆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以为我国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四川盆地进行了两个大田试验,以习惯施... 【目的】我国化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生产。研究化肥减量施用对小麦产量、籽粒灌浆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以为我国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四川盆地进行了两个大田试验,以习惯施肥(N、P_2O_5、K_2O分别为180、120、45 kg/hm^2)为对照,设置减量施肥(N、P_2O_5、K_2O分别为96、60、45 kg/hm^2)处理,测定了小麦产量及构成、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旗叶叶绿素含量、养分平衡和肥料利用率。【结果】与习惯施肥相比,减量施肥下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没有显著变化,小麦–玉米轮作田块小麦千粒重显著提高5.8%。根据Logistics方程拟合结果,减量施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玉米轮作田块小麦理论最大千粒重,渐增期、缓增期籽粒净增重,对其他灌浆参数影响不显著。减量施肥下小麦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灌浆的贡献率增加28.5%、17.5%和20.7%,但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加快。习惯施肥和减量施肥土壤氮素盈余分别为22.6和–30.2 kg/hm^2,土壤磷盈余分别为80.4和22.8kg/hm^2。减量施肥后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表观回收率比习惯施肥提高79.2%、69.1%和27.9%,磷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表观回收率提高91.1%、72.7%和68.5%。【结论】本试验的两年时间内,减量施肥可以维持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干物质转运及其对籽粒灌浆的贡献,但花后功能叶衰退加速。减量施肥下肥料利用率提高,土壤磷素盈余降低,土壤氮素亏缺,需要在确保维持小麦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减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籽粒灌浆 干物质转运 肥料利用率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磷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徐泰平 朱波 +2 位作者 况福虹 汪涛 武永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5-1059,共5页
通过对川中丘陵不同施肥试验田径流、泥沙和磷素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暴雨下平衡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壤磷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肥区和单施氮肥区,平衡施肥试验田的泥沙量减少了60%~65%,径流量减少... 通过对川中丘陵不同施肥试验田径流、泥沙和磷素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暴雨下平衡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壤磷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肥区和单施氮肥区,平衡施肥试验田的泥沙量减少了60%~65%,径流量减少了28%~33%,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强度依次为: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暴雨下地表径流磷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颗粒态磷是径流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磷迁移量的54%~79%,说明泥沙吸附态迁移是紫色土坡耕地的主要迁移形式;不同施肥处理的径流磷损失存在显著差异,平衡施肥处理的总磷流失减少了52%~61%;径流量、泥沙量与径流磷迁移量显著线性相关;作物生长情况显著影响土壤磷素流失,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径流磷流失量呈明显负相关。为了防止紫色土磷流失而加剧农业非点源污染,应在该区坚持以氮、磷、钾为主的平衡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施肥 磷流失 地表径流 紫色土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淋失通量的实测与模拟 被引量:23
5
作者 朱波 周明华 +1 位作者 况福虹 汪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9,共8页
氮淋失是氮素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获得准确的氮淋失通量是当今农田氮循环研究中必不可少而又较为困难的工作之一。紫色土土层薄,土壤氮素难以蓄存,加之降水丰富,下伏透水性较弱的母岩,淋溶水达到母岩后难以垂直下渗而沿土壤岩... 氮淋失是氮素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获得准确的氮淋失通量是当今农田氮循环研究中必不可少而又较为困难的工作之一。紫色土土层薄,土壤氮素难以蓄存,加之降水丰富,下伏透水性较弱的母岩,淋溶水达到母岩后难以垂直下渗而沿土壤岩石界面出流、汇流形成壤中流,紫色土氮素淋失主要表现为氮素随壤中流迁移流失。DNDC模型是基于过程的一种土壤碳氮循环模型,常用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模拟,但其应用于氮素淋溶的验证与测试不足。本文利用大型坡地排水采集器(lysimeter),测定紫色土坡耕地淋溶水量(壤中流流量)和氮素淋失通量,并利用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小麦玉米季累积淋溶水通量为323.6 mm,径流系数33.3%,氮素淋失量为36.93 kg.hm 2,占全年氮素施用量的13.2%。壤中流流量与氮素淋失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P<0.05)和0.972(P<0.05),Theil不等系数分别为0.07和0.1,降雨量、土壤孔隙率和施氮水平是氮流失模拟的高敏感性参数。DNDC模型应用于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淋失通量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DNDC基于过程模型的优势可以描述持续降雨条件下的氮淋失过程,未来可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测试DNDC模型应用于氮淋失过程及区域氮淋失评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淋失 DNDC模型 壤中流 淋失通量 淋溶水量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 被引量:33
6
作者 徐泰平 朱波 +1 位作者 汪涛 况福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9-141,144,共4页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几次暴雨过程氮、磷流失的观测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的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产流初始阶段,氮、磷流失严重,径流中养分输出浓度比较高,总氮最大可达8.0 mg/L左右,总磷在1.9 mg/L左右;坡...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几次暴雨过程氮、磷流失的观测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的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产流初始阶段,氮、磷流失严重,径流中养分输出浓度比较高,总氮最大可达8.0 mg/L左右,总磷在1.9 mg/L左右;坡耕地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密切,氮、磷迁移以泥沙吸附态迁移为主,径流中的颗粒态氮、磷含量随降雨侵蚀力增大而增大,而溶解态氮、磷含量与降雨侵蚀力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暴雨 养分流失 降雨侵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渗漏迁移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徐泰平 朱波 +1 位作者 况福虹 汪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4-466,共3页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玉米季不同施肥试验田渗漏水的观测与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在天然降雨时渗漏水的产流规律及土壤磷素的淋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渗漏水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指数关系,与雨强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玉米季不同施肥试验田渗漏水的观测与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在天然降雨时渗漏水的产流规律及土壤磷素的淋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渗漏水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指数关系,与雨强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暴雨下渗漏水中的DTP及PO34--P含量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二次波峰规律。不同的施肥条件显著影响渗漏水的DTP含量,NP处理最高,DTP含量达到了0.047mg·L-1。PO43--P是DTP的主要组成形态,占了DTP的62%~85%。不同施肥处理渗漏水的DTP迁移总量为4.0~7.5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磷渗漏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体系不同施氮量甲烷排放比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宿敏敏 况福虹 +8 位作者 吕阳 赵亚南 傅先友 李群英 雷云飞 张福锁 石孝均 申建波 刘学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3-920,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重庆市江津区进行单季稻转换为不同轮作体系的田间试验,测量CH4排放通量,探讨不同轮作体系CH4的排放规律。【方法】试验以玉米-小麦(MW)、水稻-小麦(RW)、水稻-冬水休闲(RF)三种轮作体系为主处理,每种轮作体系设不...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重庆市江津区进行单季稻转换为不同轮作体系的田间试验,测量CH4排放通量,探讨不同轮作体系CH4的排放规律。【方法】试验以玉米-小麦(MW)、水稻-小麦(RW)、水稻-冬水休闲(RF)三种轮作体系为主处理,每种轮作体系设不施氮对照(N0)、优化施氮(Nopt,即小麦季N 96 kg/hm^2、玉米季或水稻季N 150 kg/hm^2)、传统施氮(Ncon,即小麦季N 180 kg/hm^2、玉米季或水稻季N 225 kg/hm^2)3个副处理。温室气体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田间原位测量,每周1 3次,周年监测。【结果】MW、RW、RF体系第一年甲烷排放量分别为CH4-C 13.5、26.7和89.8 kg/hm^2,第二年为第一年相应体系的6.2%、85.1%和263.1%。第一年MW、RW、RF系统N0处理甲烷排放量分别为CH4-C 17.7、30.5、85.7 kg/hm^2,Nopt处理分别为其对照的87.5%、111.3%、111.9%,Ncon处理为对照的41.5%、51.1%、94.8%;第二年MW、RW、RF系统N0处理甲烷排放量分别为CH4-C 0.4、26.0、227.4 kg/hm^2,Nopt为其对照的240.4%、103.9%、104.9%,Ncon为其对照的229.6%、58.6%、100.1%。MW、RW、RF三个轮作体系两年均为甲烷净排放,MW体系以玉米季为主,N0、Nopt、Ncon处理分别占总体系的87.4%、87.2%、76.2%;RW体系以水稻季为主,N0、Nopt、Ncon处理分别占总体系的91.4%、95.7、94.9%;RF体系中以水稻季为主,N0、Nopt、Ncon处理分别占总体系的84.2%、84.9%、84.8%。MW第一年玉米季施肥期甲烷排放累积量占该季总排放量的6%11%,第二年占30%45%;RW水稻季施肥期甲烷排放量占该季总排放量的37%50%,RF水稻季施肥期甲烷排放量占该季总排放量的21%28%,淹水休闲季约占总体系16%,也不可忽略。【结论】水稻-冬水休闲系统甲烷排放最高,水稻-小麦轮作次之,玉米-小麦轮作最低。单季稻改小麦-玉米轮作后第一年,玉米季有明显甲烷排放,第二年则未出现,两年甲烷排放总量无差异;水稻-冬水田轮作,甲烷排放在第二年明显增加。玉米-小麦轮作、水稻-小麦轮作和水稻-冬水休闲系统两年平均值均表现出甲烷的净排放,并以水稻或玉米季为主。大量施氮后,抑制水稻-小麦轮作和玉米-小麦轮作系统甲烷排放,对水稻-冬水休闲系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轮作 氮肥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9
作者 郭志英 潘恺 +16 位作者 宋歌 王昌昆 施建平 解宪丽 刘杰 王小亮 吴瑞俊 郑立臣 汪金舫 田振荣 刘素萍 郝翔翔 况福虹 樊博 刘晓利 程一松 潘贤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78,共10页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 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存 土壤样品管理 土壤样品编码 保存条件 土壤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川中丘陵石灰性紫色土结构和地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胜兰 况福虹 +3 位作者 唐家良 王艳强 吴鹏飞 朱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5-947,共13页
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种植模式对川中丘陵石灰性紫色土结构和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小麦(MW)模式耕层土壤孔隙配比合理且连通性好,有利于耕层保水保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但该... 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种植模式对川中丘陵石灰性紫色土结构和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小麦(MW)模式耕层土壤孔隙配比合理且连通性好,有利于耕层保水保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但该模式土壤动物丰富度和经济效益偏低。玉米-油菜(MR)模式土壤孔隙结构较玉米-小麦模式差,但腐食性土壤动物丰富,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且经济效益优于玉米-小麦模式。玉米-红薯-小麦(MWP)模式经济效益最高,作物类型和孔隙结构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繁殖,但该体系耕层土壤孔隙结构不利于保水保肥,且养分消耗量高,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和长期地力维护。该区传统粮油种植模式利弊共存,选择时需因地制宜、趋利避害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石灰性紫色土 土壤孔隙 土壤养分 土壤动物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粉碎和焚烧还田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越 况福虹 +4 位作者 马胜兰 王艳强 李兰 唐家良 朱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为明确川中丘陵区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及有机碳的影响,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定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不还田(RMW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50%粉碎还田(RMWshred)和夏玉米-冬小麦轮... 为明确川中丘陵区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及有机碳的影响,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定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不还田(RMW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50%粉碎还田(RMWshred)和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50%焚烧还田(RMWburn)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储量及孔隙特征参数。结果表明:RMWshred和RMWburn均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RMWburn耕层土壤大孔隙度是RMWshred的2.7倍。RMWshred和RMWburn较RMW0能有效改善土壤大孔隙集中分布现象,使层间大孔隙分布更均匀,3个处理孔隙数量均以当量孔径100~500μm孔隙为主,RMWshred和RMWburn优化了耕层土壤不同当量孔径孔隙数量比和体积比,且以RMWshred更优。RMWburn有利于增加耕层土壤>1 000μm孔径的孔隙数量,RMWshred耕层土壤>1 000μm孔径的孔隙平均直径趋小。RMWshred和RMWburn平均喉道截面积、平均喉道截面形状因子、平均孔隙形状因子均较RMW0低,长期秸秆还田使耕层土壤孔隙向有利于保水保肥的方向转变,且RMWshred保水保肥能力较RMWburn更优。秸秆连续还田15 a后,只有RMWshred耕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增幅显著。综合比较两种还田方式在改善川中丘陵区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特征和固碳效果的差异表明,长期秸秆粉碎还田较焚烧还田更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孔隙特征,更能有效积累耕层土壤有机碳,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区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粉碎还田 焚烧还田 土壤孔隙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