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许明敏
冯金侠
+4 位作者
陈卫平
杨海水
刘建
卞新民
陆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0-1967,共8页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沟埋还田
秸秆层
氮素分布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被引量:
14
2
作者
郑建初
芮雯奕
+1 位作者
冯金侠
张卫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34-338,共5页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人类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为农田土壤固碳和生产力保育的技术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南方农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80%的耕地是水田,因此,研究南方水田土壤有机...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人类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为农田土壤固碳和生产力保育的技术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南方农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80%的耕地是水田,因此,研究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的综述分析,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分组、稳定机制和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碳
生物学机制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张卫建
冯金侠
+2 位作者
郑建初
吴魁
李小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7-99,共3页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分别占15.38%、30.77%和30.77%,即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该模式比稻/麦复种连作方式土壤总N、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23.13%、27.10%、31.25%、98.37%和46.7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且可减少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毒物质的残留。总结了该模式的系统耦合技术并提出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结合
南方稻区
农业持续发展
农田生态环境
稻
牧草
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麦玉米稻种植体系中玉米秸秆还田效应分析
被引量:
4
4
作者
李萍萍
陈欣
+2 位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毛罕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5-106,F003,共3页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水稻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年限稻鸭共作对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晓莹
冯金侠
+1 位作者
韦生宝
陈长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60-1868,共9页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藻类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许明敏
冯金侠
陈卫平
杨海水
刘建
卞新民
陆巍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0-196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0373)
南通市科技计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MS22015040)
文摘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秸秆沟埋还田
秸秆层
氮素分布
土壤微生物
Keywords
ditch-buried straw returning
straw layer
nitrogen distribution
soil microorganisms
分类号
X7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被引量:
14
2
作者
郑建初
芮雯奕
冯金侠
张卫建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34-338,共5页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05CB1211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094)
+2 种基金
"十五"攻关(2004BA520A14)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04002)
教育部NCET计划
文摘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人类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为农田土壤固碳和生产力保育的技术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南方农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80%的耕地是水田,因此,研究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的综述分析,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分组、稳定机制和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
关键词
南方水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固碳
生物学机制
全球变化
Keywords
paddy field in south-China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
biological mechanism
global change
分类号
S154.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张卫建
冯金侠
郑建初
吴魁
李小妹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常熟市冶塘镇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7-99,共3页
基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8-015-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570034)
文摘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分别占15.38%、30.77%和30.77%,即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该模式比稻/麦复种连作方式土壤总N、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23.13%、27.10%、31.25%、98.37%和46.7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且可减少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毒物质的残留。总结了该模式的系统耦合技术并提出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农牧结合
南方稻区
农业持续发展
农田生态环境
稻
牧草
鹅
Keywords
Rice/ryegrass-goose,Coordinatio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Southern region of rice cropp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麦玉米稻种植体系中玉米秸秆还田效应分析
被引量:
4
4
作者
李萍萍
陈欣
卞新民
冯金侠
毛罕平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
江苏理工大学农机工程学院
出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5-106,F003,共3页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水稻
施肥
分类号
S511.06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年限稻鸭共作对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晓莹
冯金侠
韦生宝
陈长青
机构
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60-1868,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YFD0300905)。
文摘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关键词
稻鸭共作
藻类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群落组成
Keywords
rice-duck farming
alga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iversity
composition of communities
分类号
Q948.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许明敏
冯金侠
陈卫平
杨海水
刘建
卞新民
陆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郑建初
芮雯奕
冯金侠
张卫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张卫建
冯金侠
郑建初
吴魁
李小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麦玉米稻种植体系中玉米秸秆还田效应分析
李萍萍
陈欣
卞新民
冯金侠
毛罕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不同年限稻鸭共作对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晓莹
冯金侠
韦生宝
陈长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