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灰性[土娄]土夏玉米-冬小麦作物体系硫铵替代减磷增效研究
1
作者 董海霞 胡捧娟 +5 位作者 范浩博 赵云 高明霞 杨学云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2,共8页
[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的效果,为夏玉米-冬小麦体系合理施用磷肥和维持作物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设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实施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共含有对照(CK,不施磷肥)、常规施磷(CP,年施磷... [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的效果,为夏玉米-冬小麦体系合理施用磷肥和维持作物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设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实施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共含有对照(CK,不施磷肥)、常规施磷(CP,年施磷量180 kg P_(2)O_(5)/hm^(2),撒施)、减施磷肥(RP,年施磷量134 kg P_(2)O_(5)/hm^(2),条施)、减磷结合硫铵替代尿素(RPSA,施磷量与RP相同,条施)4个处理。作物收获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测定玉米和小麦产量、磷肥效率、pH及土壤磷水平。小麦拔节期测定根系形态、菌根侵染率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施磷处理(CP,RP和RPSA)的玉米和小麦籽粒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7.3%~24.8%和5.1%~19.0%;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微生物量磷(MBP)显著提高;除RP外,施磷处理的土壤pH均显著降低。施磷处理间,2018-2019年度RP较CP产量显著降低14.6%,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显著提高。RPSA较RP土壤pH显著降低,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和根系形态及菌根侵染率均显著提高。土壤pH与土壤磷水平、小麦根系形态指标和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DA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小麦菌根侵染率、根系形态和产量的最重要环境因子。[结论]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调控措施可以降低石灰性土壤pH,提高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含量,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并提高菌根侵染率,是石灰性[土娄]土夏玉米-冬小麦体系有效的磷肥减施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铵替代尿素 减磷增效 根系形态 菌根侵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夏闲期残留肥料氮淋溶特性研究
2
作者 夏梦洁 王辉民 +3 位作者 雷霜 赵梦真 冯浩 周建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2,共9页
冬小麦-夏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典型的种植模式,夏闲期间为该地区雨季,加上土壤表面裸露,一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氮的淋失特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大型渗漏池(3 m×2.2 m×3 m)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于第一季(2014年)小麦播... 冬小麦-夏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典型的种植模式,夏闲期间为该地区雨季,加上土壤表面裸露,一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氮的淋失特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大型渗漏池(3 m×2.2 m×3 m)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于第一季(2014年)小麦播种前基施^(15)N肥料(150 kg·hm^(–2)),测定小麦收获后^(15)N肥料被小麦吸收和土壤残留的量,之后连续3年(2015—2017年)夏季休闲期间测定第一季小麦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的^(15)N肥料在0~200 cm土壤剖面中的^(15)N丰度及含量变化,旨在研究残留肥料氮连续多年在夏季休闲期间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小麦对当季^(15)N肥料的利用率(吸收量/施氮量)为53.9%,一季小麦收获后残留于0~100 cm土壤中的肥料氮平均为施氮量的36.3%。第一年夏季休闲前残留肥料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15)NO_(3)^(–)-N多累积在80 cm以上土层;而休闲后60~100 cm土层残留肥料氮显著增加,80~100 cm土层^(15)NO_(3)^(–)-N累积量显著增加。随着年限增加,残留肥料氮及^(15)NO_(3)^(–)-N持续向土壤深层迁移;在正常降水条件下,一个夏季休闲期间残留肥料氮向下迁移的速度平均为20 cm。夏季休闲期间0~100 cm土壤中残留肥料氮减少,100~200 cm土壤中增加,同一年休闲前后0~200 cm土壤剖面残留肥料氮累积总量损失小,说明残留肥料氮在土壤剖面的再分配是其迁移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地 夏季休闲 渗漏池 ^(15)N 残留肥料氮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关系研究
3
作者 王乃江 刘璐 +1 位作者 冯浩 魏永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9,共9页
为构建“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田环境变化下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之间的因果效应,依据关中地区田间管理经验,在陕西杨凌设置雨养和灌溉2个主处理,免耕、不同灌水定额、不同施肥量、不... 为构建“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田环境变化下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之间的因果效应,依据关中地区田间管理经验,在陕西杨凌设置雨养和灌溉2个主处理,免耕、不同灌水定额、不同施肥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和不同覆盖措施5个副处理,共33个处理,进行了连续3 a(2014—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6个穗部性状均易受田间环境变化的影响,变异系数均介于10.87%~22.49%(中等变异),其中穗粒重对田间环境变化最敏感,其次为百粒重。玉米穗部性状关系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与田间实测数据适配欠佳,但在修订后,6个适配度评价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穗粒重受百粒重的影响(0.667)>穗行数(0.554)>穗长(0.463)>行粒数(0.283)>穗粗(0.102),百粒重受行粒数的影响(-0.734)>穗长(-0.398)>穗行数(0.318)>穗粗(0.151),行粒数受穗长的影响(0.939)>穗行数(-0.167),穗粗受穗长的影响(0.606)>穗行数(0.272)。研究结果可为关中地区通过改善穗部性状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田环境 穗部性状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禾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付浩川 李成 +7 位作者 李贺男 张浩磊 温家宣 方妍欣 李想 李锦朝 董勤各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探究不同禾豆间作模式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同等面积上MS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M处理显著降低21.53%,BS处理的高粱籽粒产量较B处理降低7.17%;与S处理相比,MS、BS处理的大豆籽粒产量分别显著降低53.65%、57.39%,间作高粱在产量上更具优势。(2)BS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比MS处理分别提高9.42%和7.75%;间作高粱更具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为氮积累量增加,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玉米单作提高15.41%,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高粱单作提高14.32%;对于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各项指标降低2.31%~21.52%,间作高粱与单作高粱相比各项指标降低3.00%~7.19%;高粱大豆间作更具氮素利用优势。(3)BS处理中高粱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0.62)小于MS处理中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1.27);BS处理中相对拥挤系数(K_(p)=1.30)小于MS处理的相对拥挤系数(K_(p)=1.77);BS处理种间竞争相对和谐。综上可知,两种间作模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作物氮素养分积累量,高粱大豆间作体系具有更高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并且种间竞争相对和谐,更适合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粱 大豆 间作 产量 水氮利用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调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春玉米灌浆速率
5
作者 刘榕 钟佳旺 +3 位作者 胡逸芸 詹祥生 董勤各 冯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23,共10页
为揭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和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BC0(0 t/hm^(2))、BC7.5(7.5 t/hm^(2))、BC15(15 t/hm^(2))和BC22.5(22.5 t/hm^(2))4个生物炭施加量处理。结果表明... 为揭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和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BC0(0 t/hm^(2))、BC7.5(7.5 t/hm^(2))、BC15(15 t/hm^(2))和BC22.5(22.5 t/hm^(2))4个生物炭施加量处理。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加生物炭能够提高0~120 cm剖面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但过量施加生物炭反而会减低土壤含水率;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孔隙度呈上升趋势;施加生物炭能够降低土壤固相体积分数,提高气相和液相体积分数,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随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随施炭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均在BC7.5处理达到最优(94.94、7.92),同时土壤三相比偏离值R最小(11.21),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与BC0处理相比,各施炭处理延长到达灌浆速率最大的时间1.341~1.783 d,最大灌浆速率降低1.416~2.168 g/d,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81~0.124 g/d,灌浆活跃期增加5.703~7.347 d,灌浆有效期增加1.704~2.266 d;施加生物炭主要是通过提高春玉米各阶段的灌浆速率,延长各阶段的持续时间、灌浆活跃期和灌浆有效期,实现灌浆质量的提高。从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15 t/hm^(2)是更为合理、有效的生物炭施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春玉米 土壤结构 Logistic模型 籽粒灌浆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农田无机态氮迁移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邝雨欣 张体彬 +5 位作者 程煜 高伟强 梁青 童建康 冯浩 郁明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5,137,共12页
以渭北地区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CK)为对照,在同一施氮量(240 kg·hm^(-2))下,根据等氮替代原则,设置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分别为有机肥氮替代0%(OF0)、25%(OF1)、50%(OF2)、75%(OF3)、100%(OF4)的化肥氮,研究在玉米不... 以渭北地区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CK)为对照,在同一施氮量(240 kg·hm^(-2))下,根据等氮替代原则,设置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分别为有机肥氮替代0%(OF0)、25%(OF1)、50%(OF2)、75%(OF3)、100%(OF4)的化肥氮,研究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及作物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OF0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OF1~OF4处理)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提高32.95%;其中OF3处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52.32%(P<0.05)。(2)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OF1、OF2处理玉米生长发育最佳,产量分别较OF0处理显著提高18.29%和10.90%(P<0.05)。(3)在玉米成熟期,OF1、OF2处理籽粒含氮量分别较OF0处理显著增加23.8%和18.5%(P<0.05),籽粒氮素累积量分别较OF0处理增加1.47%和12.03%。(4)与OF0处理相比,各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其中OF1和OF2处理与其余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在等氮条件下,在渭北地区盐渍化农田中,有机肥氮替代25%化肥氮是可行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盐渍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 无机氮迁移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添加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水氮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赵鹏 冯浩 董勤各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7-74,共8页
针对黄土高原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肥力低、蓄水保墒能力弱等问题,研究不同土壤改良模式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以及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渭北旱塬苹果产业的高效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8 a生‘烟富10’苹果为... 针对黄土高原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肥力低、蓄水保墒能力弱等问题,研究不同土壤改良模式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以及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渭北旱塬苹果产业的高效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8 a生‘烟富10’苹果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商品有机肥(OF)、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OFM)、商品有机肥+光合细菌菌剂(OFP)和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OFMP)4种有机肥添加方式,以不添加有机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土壤硝态氮、果树枝条及苹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有机肥添加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新梢长度、果实硬度、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产量均有改善,各处理中OFMP处理和OFM处理效果较为显著。同时,OFMP处理的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OFM处理,并且OFP处理的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OF处理,表明在施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添加光合细菌菌剂可显著提升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各处理下,苹果可滴定酸含量与CK相比无显著性差异。OFMP处理的增加效益比增加投入值最大为2.06。整体上,商品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和光合细菌菌剂的施肥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改善苹果品质,提高产量,与其他处理相比改善效果最佳,且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微生物菌剂 渭北旱塬 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旱作雨养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张超 段淑方 +4 位作者 高明霞 杨学云 张树兰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75,187,共9页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采样测定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塑性、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通过V-G模型获得土壤水分特性参数和孔径分布,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单施N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幅6.8%)、容重(8.7%)和降低塑性指数(3.0%);其他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31.4%~78.4%)、阳离子交换量(1.5%~7.7%)、上塑限(8.1%~14.8%)、下塑限(7.9%~18.7%)和塑性指数(8.3%~10.4%),其中,MNPK处理增幅最大。所有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可用V-G模型很好地进行模拟。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39.0%)、凋萎系数(64.7%)、有效含水率(22.5%)、速效含水率(18.1%)和迟效含水率(37.5%),而其他施肥仅提高部分土壤水分特性指标。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大孔隙比例,MNPK,NPK和N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小孔隙比例提升。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塑性指数对土壤水分特性指标变异的总解释度达99.99%(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55.2%,p=0.034)和阳离子交换量(40.7%,p=0.022)贡献显著。[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率,更好地改善土壤持水和供水性能,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的施肥模式。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持水性越强和有效水越多,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提高旱作雨养农田水分保蓄和利用效率的首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田 长期施肥 土壤理化特性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曲线柱板式薄壁空心高墩滑框提模施工及监测控制关键技术
9
作者 冯浩 刘永祥 王健 《建筑机械》 2025年第4期265-270,共6页
文章以浦清高速项目中105m高的超高曲线柱板式薄壁空心墩为工程背景,基于桥址区地址条件复杂,且施工操作空间小的特性,设计了滑框提模系统,并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工况下,该系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状态... 文章以浦清高速项目中105m高的超高曲线柱板式薄壁空心墩为工程背景,基于桥址区地址条件复杂,且施工操作空间小的特性,设计了滑框提模系统,并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工况下,该系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状态下滑框提模系统各杆件的强度及变形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介绍模板安装、主墩分节施工、滑框提模施工及横梁托架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温度及风荷载对主墩线形的影响,并提出1整套施工监测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柱板式墩 薄壁空心高墩 滑框提模 施工技术 数值模拟 监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超小净距矿山法隧道上穿在建盾构施工及加固技术
10
作者 冯浩 徐凤雷 《建筑机械》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王月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且上穿在建的盾构隧道。该项目矿山法隧道具有穿越7条断层、侧穿重要军事区、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因此施工难度及风险较大。基于此,该项目矿山法隧道的初期支护根据围岩等级的不同,分别采用了钢筋网、锚杆和喷射... 王月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且上穿在建的盾构隧道。该项目矿山法隧道具有穿越7条断层、侧穿重要军事区、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因此施工难度及风险较大。基于此,该项目矿山法隧道的初期支护根据围岩等级的不同,分别采用了钢筋网、锚杆和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方式。隧道通过浅埋或自稳性较差的软弱地层时,采取超前小导管及超前大管棚的措施对围岩进行临时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由于盾构区间隧道与矿山法隧道间的加持土层厚度很小,需对夹持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主要方式为夹持土层注浆及架立井字形型钢支撑的方式。基于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矿山法隧道施工对周边既有区间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山法隧道开挖后,既有隧道的水平和竖向变形极值均满足规范要求,出入口竖向位移峰值均满足安全控制指标,表明项目提出的施工及加固方法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法隧道 上穿盾构 黄土地区 超小净距 施工技术 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工程填充墙砌体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
11
作者 冯浩 《门窗》 2025年第9期34-36,共3页
本文以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为主,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填充墙砌体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只要遵循工程建设要求以及技术规范标准,注意关键施工节点就能够保障砌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填充墙砌体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建筑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2
作者 冯浩 《门窗》 2025年第8期10-12,共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绿色建筑不仅强调建筑的环境性能、资源利用和能源效率,还关注居住者的健康与舒适。尤其在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绿色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绿色建筑不仅强调建筑的环境性能、资源利用和能源效率,还关注居住者的健康与舒适。尤其在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应用正成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实施绿色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土木工程 应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垄膜沟灌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氮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逸芸 詹祥生 +2 位作者 罗帅 冯浩 董勤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2,共9页
在引黄配额减少情况下,节水优先、减少污染和稳定粮食产量势必成为河套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垄膜沟灌方式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功能,但其节水保肥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在河套灌区进行5个灌水量的垄膜沟灌春玉米田田间试验(T1,2... 在引黄配额减少情况下,节水优先、减少污染和稳定粮食产量势必成为河套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垄膜沟灌方式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功能,但其节水保肥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在河套灌区进行5个灌水量的垄膜沟灌春玉米田田间试验(T1,200 mm;T2,275 mm;T3,350 mm;T4,425 mm,T5,500mm),探讨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及土壤铵态氮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耗水量从T1处理的326.8 mm随灌溉定额的增加线性增加到T5处理的487.1mm;T2与T3处理下收获时硝态氮贮量高于播种前,保肥能力强;T3处理的春玉米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与T4和T5处理的春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T3处理与T1和T2处理的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综上,垄膜沟灌下350mm灌溉定额可有效提升春玉米的水氮利用效率,并在节水保肥增产的基础上提升春玉米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垄膜沟灌 水分运移 土壤硝态氮 土壤铵态氮 节水保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离子组成对膜下滴灌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行路 张体彬 +4 位作者 张通港 程煜 刘祯媛 梁青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1,253,共10页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_(2)微咸水灌溉(T3)、MgCl_(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_(2)微咸水灌溉(T3)、MgCl_(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增多,添加Na+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降低,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增加,2022年添加Na+处理的大孔隙度平均降低了44.49%,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平均分别增加了5.73%、80.73%、25.75%;在2021—2022年期间,与CK相比,4种不同阳离子处理土壤孔隙成圆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添加Ca^(2+)、Mg^(2+)处理增加显著,土壤孔隙成圆率平均增加区间分别为25.52%~30.94%、17.46%~23.19%;连续灌溉2a之后,添加Na+和K^(+)处理的土壤开裂程度加重,土壤稳定性变差,而添加Ca^(2+)和Mg^(2+)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结构 CT扫描技术 微咸水灌溉 阳离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se-YOLO:一种用于监测复杂场景灰飞虱虫害的检测算法
15
作者 李善达 王虎奇 +3 位作者 丛佩超 冯浩 胥羽涛 李添恒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4-32,共9页
灰飞虱为典型田间害虫,不仅危害作物发育,而且会给农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影响正常的粮食供应。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目标检测算法监测灰飞虱分布状态可取代繁琐的传统人工观察与计数,同时其使用成本较低。本文基于YOLOv5开发一种新型... 灰飞虱为典型田间害虫,不仅危害作物发育,而且会给农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影响正常的粮食供应。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目标检测算法监测灰飞虱分布状态可取代繁琐的传统人工观察与计数,同时其使用成本较低。本文基于YOLOv5开发一种新型灰飞虱小目标检测算法Dense-YOLO,用于准确检测并计数分布于复杂田间且不同种类的灰飞虱,通过在YOLOv5主干网络中融合CSPDenseNet以促进浅层特征的重复使用,从而提高网络对小目标的检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Dense-YOLO的检测AP@0.5∶0.95、AR、F1评分分别可达52.4%、61.5%、56.6%,较YOLOv5分别提升2.2、0.7、1.6百分点,平均耗时为58.82 ms,在满足高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快的推理速度,可满足灰飞虱小目标虫害实时监测的使用需求,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对其他不同类型作物虫害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虫害监测 YOLO 密集单元 残差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改良电解锰渣-碎石土路基填料力学性能及其微观特性的研究
16
作者 宋宇 肖懿训 +4 位作者 王凌涛 范二龙 冯浩 毕研立 何兆益 《公路交通技术》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针对电解锰渣无害化处治问题,采用水泥改良电解锰渣与碎石土混合制备出水泥-电解锰渣-碎石土路基填料,研究不同水泥掺量对电解锰渣-碎石土路基填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对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效果。研究表明:1)5%的水泥掺量能使电解锰渣中Mn^... 针对电解锰渣无害化处治问题,采用水泥改良电解锰渣与碎石土混合制备出水泥-电解锰渣-碎石土路基填料,研究不同水泥掺量对电解锰渣-碎石土路基填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对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效果。研究表明:1)5%的水泥掺量能使电解锰渣中Mn^(2+)、NH_(4)^(+)-N浓度分别下降至1.86 mg/L、3.593 mg/L,使其满足排放标准;2)使用2.5%、3.5%、4.5%的水泥掺量对电解锰渣-碎石土进行改良后,CBR值为61.7%~74.3%,满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路床填料要求;回弹模量为112.9 MPa~135.4 MPa,满足极重交通下路基顶面回弹模量要求;压缩系数为0.23 MPa-1~0.26 MPa-1,压缩模量为5.24 MPa~6.29 MPa,性质类似中压缩性土;粘聚力为42.61 kPa~49.09 kPa,内摩擦角为16.20°~17.05°,抗剪强度性能表现良好;3)XRD和SEM分析中,水泥-电解锰渣-碎石土内部生成了C-S-H凝胶和钙矾石(AFt),使得整体结构较改良前更加密实,强度大幅提升;4)动态淋溶试验模拟中,水泥-电解锰渣-碎石土在酸雨淋溶下,20年内Mn 2+、NH 4+-N最大浸出浓度分别为1.799 mg/L、3.466 mg/L,无二次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锰渣 碎石土 路基填料 力学性能 微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视角
17
作者 向仙虹 冯浩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44,共15页
城市经济韧性对应对外部冲击、保障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3年我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流通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网络... 城市经济韧性对应对外部冲击、保障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3年我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流通网络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网络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表现出显著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区位空间的异质性特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内部环境、实现创新驱动和促进绿色发展在流通网络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中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同时,流通网络对周边城市会产生“虹吸效应”,随地理距离阈值增加而呈现出以600千米为界线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且存在1400千米的空间距离衰减边界。鉴于此,政府应构建灵活、多元且安全的流通网络,定期评估交通需求,注重交通运输设施的弹性规划与动态布局,加强多元化流通渠道和多层级流通网络建设,同时制定严格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建立实时动态监测机制,保障流通网络安全并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流通网络建设的灵活性和普适性,因地制宜构建互补型经济格局,建设由“现代流通节点城市+骨干流通走廊”为核心架构的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发挥流通节点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高效流通;加强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减少对节点城市的过度依赖,避免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两极分化,增强区域经济的自主性和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网络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 城市经济韧性 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Angström-Prescott公式系数的估算
18
作者 冯文哲 和志豪 +5 位作者 陈上 董文彪 李若彤 于强 冯浩 何建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8,共11页
地表太阳辐射(R_(s))数据在水文、农业和生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目前仅有少数国家气象站点具备直接观测条件,因此Angström-Prescott(A-P)公式被广泛应用于逐日R_(s)的估算。尽管使用A-P公式需提供的两个经验系数a和b... 地表太阳辐射(R_(s))数据在水文、农业和生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目前仅有少数国家气象站点具备直接观测条件,因此Angström-Prescott(A-P)公式被广泛应用于逐日R_(s)的估算。尽管使用A-P公式需提供的两个经验系数a和b已经有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值(a=0.25;b=0.5),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这两个参数的本地化有助于提高R_(s)的估算精度。利用1967-2017年全国80个具有太阳辐射观测数据气象站的逐日地表太阳辐射(R_(s))及其他常规气象数据,来获取中国内地地区A-P公式的a、b系数。首先,整个中国内地地区被划分为高原山地气候区(Mountain Plateau Zone,MPZ)、亚热带季风气候区(Subtropical Monsoon Zone,SMZ)、温带季风气候区(Temperate Monsoon Zone,TMZ)、温带大陆性气候区(Temperate Continental Zone,TCZ)等4个不同气候区。其次,基于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各气候区不同站点A-P公式系数值,可视为A-P公式系数的观测值。然后,利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估算全国80个具有太阳辐射观测数据气象站的A-P公式系数,各算法分别结合不同输入因子组合构建不同的A-P公式系数估算模型。最后,评估机器学习算法估算得到的A-P公式系数自身的精度,及其在R_(s)估算中的精度。研究发现在估算系数a时,机器学习模型中基于五因子输入组合的SVM模型的估算精度最高(R^(2)=0.661,RMSE=0.022,nRMSE=0.120)。在估算系数b时,机器学习模型中基于四因子输入组合的ELM模型的估算精度最高(R^(2)=0.550,RMSE=0.031,nRMSE=0.055)。基于所选最优机器学习模型各自估算的a和b系数值来驱动A-P公式进一步估算R_(s),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模型在MPZ、SMZ、TMZ、TCZ气候区R_(s)估算中的nRMSE分别为0.168、0.225、0.138、0.180。因此,推荐使用五因子输入组合的SVM模型来估算系数a,使用四因子输入组合的ELM模型来估算系数b,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中国内地地区A-P公式系数,从而提高使用A-P公式估算R_(s)的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实现A-P公式系数在中国内地地区的本地化和提高R_(s)估算精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Angström–Prescott a、b系数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冯浩 毛健 +2 位作者 黄桂东 姬中伟 张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24-227,244,共5页
为研究乳酸菌在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从黄酒不同发酵时期的发酵醪液中分离得到三株乳酸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MJ0301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FH0201和HJ112为希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hilgard... 为研究乳酸菌在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从黄酒不同发酵时期的发酵醪液中分离得到三株乳酸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MJ0301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FH0201和HJ112为希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hilgardii)。在产乳酸方面,MJ0301产乳酸能力最强,速度最快;HJ112次之,FH0201最弱。在耐酸性方面,三株菌在pH2.0的高酸性环境下均不能生存;在pH2.5的酸性环境下,三株菌虽然能够生存,但活菌数的数量级仅在104CFU/mL;在pH大于3.0的环境下,三株菌生长良好。在耐盐性方面,MJ0301在8%(w/v)的NaCl中依然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FH0201和HJ112在7%(w/v)的NaCl中虽然活菌数有所下降,但数量级依然在107CFU/mL。三株菌具有的良好产乳酸和耐酸能力对黄酒的顺利发酵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耐盐性能为研究其潜在的益生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分离 鉴定 生物学特性 黄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兴趣点推荐算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浩 黄坤 +3 位作者 李晶 高榕 刘东华 宋成芳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0-887,共8页
针对现有兴趣点推荐的初始化和忽视评论信息语义上下文信息的问题,将深度学习融入推荐系统中已经成为兴趣点推荐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兴趣点推荐模型(MFM-HNN)。该模型基于神经网络融合评论信息与用户签到信... 针对现有兴趣点推荐的初始化和忽视评论信息语义上下文信息的问题,将深度学习融入推荐系统中已经成为兴趣点推荐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兴趣点推荐模型(MFM-HNN)。该模型基于神经网络融合评论信息与用户签到信息来提高兴趣点推荐的性能。具体地,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评论信息的特征表示,利用降噪自动编码对用户签到信息进行初始化。进而,基于扩展的矩阵分解模型融合评论信息特征和用户签到信息的初始值进行兴趣点推荐。在真实签到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MFM-HNN模型相比其他先进的兴趣点推荐具有更好的推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荐算法 兴趣点 矩阵分解 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