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江 连志华 +5 位作者 罗文军 周慧 徐会林 何溥为 杨羿 兰雪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面下降演化为台内滩及滩间海,台内滩主要分布于栖二段两个次级变浅旋回近顶部。栖霞组主要的储集层岩性为薄层状裂缝-孔洞型白云岩,其次为孔洞型白云岩,缝洞中常见鞍状白云石半充填,晶间孔、残余溶蚀孔洞叠加裂缝形成了有效的孔渗网络。基于沉积及成岩特征耦合分析,系统建立了“沉积前微古地貌控滩、沉积期滩体控制白云岩展布、准同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渗网格保存,晚期热液作用有效改善储集物性”的成储模式。栖霞组沉积前的“一级高带”微古地貌控制栖二段沉积期高石梯地区台内滩的大面积发育;滩相是早期云化的基础条件,台内滩与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范围的吻合程度较高;滩相颗粒灰岩受两期白云石化叠加改造,准同生期白云石化有助于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保存,埋藏期热液沿峨眉山玄武岩事件伴生的裂缝进入早期白云岩体,使其重结晶为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叠加顺缝热液溶蚀的残余孔洞,形成了台内滩型薄层状优质白云岩储集层。该成储模式的建立可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气藏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地质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栖霞组 台内滩 薄层状白云岩 古地貌 成岩作用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连翘质量影响的多元评价
2
作者 毛腾霄 伍欣然 +4 位作者 张聪聪 程龙 郑娇娇 代琪 何江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考察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连翘质量的影响。采用60Co-γ射线不同吸收剂量辐照处理连翘药材粉末,比较辐照前后样品有效成分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和水提物抑菌圈直径;建立近红外一致性评价模型,并考察最适杀菌吸收剂... 考察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连翘质量的影响。采用60Co-γ射线不同吸收剂量辐照处理连翘药材粉末,比较辐照前后样品有效成分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和水提物抑菌圈直径;建立近红外一致性评价模型,并考察最适杀菌吸收剂量。结果表明:吸收剂量为10 kGy时,辐照样品与未辐照样品相比,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I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下降;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近红外一致性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区分辐照与未辐照样品;吸收剂量为5 kGy时,辐照能使研究样品的微生物负载降至较低水平。结果提示,10 kGy 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连翘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实际辐照操作中建议吸收剂量不超过5 k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60Co-γ射线 辐照灭菌 指纹图谱 抗菌活性 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河道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天府气田金华区块沙溪庙组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江 杨羿 +5 位作者 陈文 夏茂龙 贾松 何开来 张迎春 刘彦成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金华区块沙溪庙组发育典型的窄河道型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基于详实的野外及岩心观察,结合薄片、扫描电镜及CT、核磁等分析测试,通过储层沉积微相、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综合研究,阐明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金华区块沙溪庙组发育典型的窄河道型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基于详实的野外及岩心观察,结合薄片、扫描电镜及CT、核磁等分析测试,通过储层沉积微相、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综合研究,阐明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天府气田沙二段沉积相以泛滥平原陆上河流相为主,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最佳,河道窄而细,常呈北东—南西向展布;2)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石英体积分数由下向上有明显增加趋势,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孔;3)孔隙结构表现为低孔喉、低分选、强非均质性特征,根据压汞参数,储层类型可细分为3类;4)影响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为胶结和溶蚀,胶结作用具有破坏和保护双重影响,既可通过方解石胶结减孔,又可通过绿泥石环边胶结抑制压实,“富长石”背景下的长石溶蚀作用有效改善了储层。研究认为,天府气田金华区块优质的高能窄河道砂体、中浅埋藏残余的规模原生孔隙、叠加绿泥石环边抗压实及长石规模溶蚀作用改善储层,三者共同形成“窄河道非连续甜点”的成储模式。该典型模式的建立为天府气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沙溪庙组 天府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维护维修技术分析
4
作者 杨永强 何江 +2 位作者 吕发正 张闯 曹文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需求,对13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进行了技术提升,使其初步具备重复使用能力,并通过了多次地面重复试车考核。通过分析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技术特点和使用要求,建立了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维护维修技术流...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需求,对13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进行了技术提升,使其初步具备重复使用能力,并通过了多次地面重复试车考核。通过分析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技术特点和使用要求,建立了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维护维修技术流程,制定了重复使用发动机维护维修方案。通过对比发动机装箭状态和地面单机状态差异性,分析了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返回后处理与检查、维修可达性与经济性、状态检测与评估、寿命评估与延寿、维修技术研究和维护维修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研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可为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和维护维修技术验证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发动机 重复使用 维护维修 技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无人机分布式感知任务分配-通信基站关联与飞行策略联合优化设计
5
作者 何江 喻莞芯 +1 位作者 黄浩 蒋卫恒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2-1417,共16页
针对多无人机(UAV)分布式感知开展研究,为协调各UAV行为,该文设计了任务感知-数据回传协议,并建立了UAV任务分配、数据回传基站关联与飞行策略联合优化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模型。鉴于该问题数学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集中式优化算法设计... 针对多无人机(UAV)分布式感知开展研究,为协调各UAV行为,该文设计了任务感知-数据回传协议,并建立了UAV任务分配、数据回传基站关联与飞行策略联合优化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模型。鉴于该问题数学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集中式优化算法设计面临计算复杂度高且信息交互开销大等不足,提出将该问题转化为协作式马尔可夫博弈(MG),定义了基于成本-效用复合的收益函数。考虑到MG问题连续-离散动作空间复杂耦合特点,设计了基于独立学习者(IL)的复合动作表演评论家(MA-IL-CA2C)的MG问题求解算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基线算法,所提算法能显著提高系统收益并降低网络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分布式感知 联合优化 强化学习 马尔可夫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户内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循环恒温能耗分析
6
作者 何江 徐琰 +2 位作者 俞佳祺 王凌燕 李峰 《浙江建筑》 2024年第3期69-72,共4页
基于3个住宅户型案例的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对系统配水管道采用循环恒温方式维持热水用水温度时的管道散热量进行计算评估,分析了循环恒温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增量能耗和电耗,提出当前全装修住宅空气源热泵热水设备应集成管道恒温循环... 基于3个住宅户型案例的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对系统配水管道采用循环恒温方式维持热水用水温度时的管道散热量进行计算评估,分析了循环恒温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增量能耗和电耗,提出当前全装修住宅空气源热泵热水设备应集成管道恒温循环装置及控制装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户内 热水循环 能耗 空气源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探索与总结 被引量:10
7
作者 窦林名 王永忠 +3 位作者 卢方舟 贺虎 何江 张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运动复杂,应力和能量演化规律特殊,在深部“三高一扰动”影响下,冲击地压防治不容乐观。基于某矿2016年冲击地压事故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防治经验,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发... 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运动复杂,应力和能量演化规律特殊,在深部“三高一扰动”影响下,冲击地压防治不容乐观。基于某矿2016年冲击地压事故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防治经验,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瓦斯突出与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和冲击地压管理详细介绍了该矿7年来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经验。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方面,建立了顶板岩层倾斜悬臂梁模型,揭示了顶、底板覆岩结构破断失稳演化过程,划分了夹持煤体受力状态分区,提出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夹持理论”。瓦斯突出与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方面,基于冲击地压灾害控制解危技术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结合原有防突措施体系,提出了既能防冲且对防突有利的解危措施,形成了某矿瓦斯/CO_(2)突出-冲击地压“双防”技术体系,建立了适用于某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以钻屑量和瓦斯吸解值验证了瓦斯突出防治的强度保障,同时以加强实施卸压措施工作面的微震事件分布及各能级总频次和能量对比,论证说明了卸压方案防治效果的有效性。冲击地压管理方面,形成了预测评价、监测预警、治理预防、效果检验、安全防护和教育培训“六位一体”综合防治架构,基于《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等各项规定,制定了Q/YJMD-—FC 0104-2022《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第四部分: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急倾斜特厚煤层 冲击“夹持理论” 安全防控 水平分段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
8
作者 何江 覃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选出杉木天然林样地784块,选取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作为协变量,以负二项(NB)模型为基础模型,考虑到进界数据过度离散的特点,引入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构建零膨胀泊松(ZIP)模型、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Hurdle-泊松(HP)模型和Hurdle-负二项(HNB)模型。为解决重复测量和分层导致可能存在的数据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问题,在上述5种模型基础上,引入样地所在县域作为随机效应,构建广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Bai)、土层厚度(ST)、海拔(EL)和年均降水量(MAP)均显著影响杉木林分进界。负二项复合模型(NB、ZINB和HNB模型)在模拟杉木林分进界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泊松复合模型(ZIP和HP模型);ZINB和HNB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NB模型,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HNB模型;引入县域随机效应后,NB、ZIP、ZINB和HP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显著优于基础模型,其中以ZINB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基础模型。【结论】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土层厚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林木进界概率和数量的重要因子,构建的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可为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然次生林生态修复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分进界 零膨胀模型 Hurdle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动态多点手势动作识别方法
9
作者 张科星 何江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5年第3期583-590,共8页
针对手势识别由于分割效果差,导致识别率较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动态多点手势动作识别方法。选用深度阈值法分割动态多点手势图像,提取出手掌中最大的圆细化手部区域,获取7维手部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特... 针对手势识别由于分割效果差,导致识别率较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动态多点手势动作识别方法。选用深度阈值法分割动态多点手势图像,提取出手掌中最大的圆细化手部区域,获取7维手部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特征向量,完成手势动作图像预处理。引入支持向量机,并且通过误差项改进该算法。采用改进后的支持向量机最优线性分类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输入分类后的手势特征向量,实现动态多点手势动作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受光照影响波动小,在有光照情况下,识别率达到92.5%以上,而无光照情况下,识别率仍高于90.0%,并且图像分割信息完整、识别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支持向量机 动态多点手势 手势动作识别 HOG特征提取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学分析^(60)Co-γ射线辐照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0
作者 王艳 孟爱莲 +7 位作者 贾鑫 叶嘉伟 徐攀 张雁君 邱娅璐 何江 毛腾霄 高鹏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5-88,共14页
川芎挥发性成分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评价川芎药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60)Co-γ射线辐照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吸收剂量处理川芎样品,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通过主... 川芎挥发性成分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评价川芎药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60)Co-γ射线辐照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吸收剂量处理川芎样品,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通过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和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以期了解川芎辐照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电子鼻与GC-MS结果都表明:川芎气味主要由烷烃类、醇类、醛类、酮类贡献,10 kGy剂量以下的辐照处理对川芎挥发性气味成分影响不大;川芎经0 kGy(对照组)、3 kGy、7 kGy、10 kGy剂量辐照处理后,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烃类23种,醇类12种,脂类10种,醛酮类4种,其他类11种;筛选到21种辐照前后的差异特征性指标物,它们在川芎挥发性成分中只占约12.92%,不是川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经10 kGy剂量以下的辐照处理后,川芎中没有新生成的物质被鉴定出来。研究结果提示经10 kGy以下剂量处理川芎不会影响其主要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辐照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多元统计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调脂疗效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冼婉泳 程晔 +6 位作者 梁日明 何旭瑜 何江 张小宇 徐诗岳 陶军 吴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8-901,共4页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用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患者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4年3月至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心血管病科、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佛山市第一人...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单药自由联合用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患者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4年3月至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心血管病科、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经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未达标后换用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4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组,通过厦门区域性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倾向性匹配120例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单药自由联合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LDL-C水平、LDL-C下降幅度,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4~6周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0±0.44)mmol/L vs(2.12±0.87)mmol/L,P<0.01],LDL-C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3.17±16.11)%vs(29.14±29.13)%,P<0.01]。研究组LDL-C水平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vs 45.00%,P=0.003)。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HDL-C、TG水平及HDL-C和TG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6周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4~6周安全性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相较单药自由联合能够进一步降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不达标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水平,提高达标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LDL 依折麦布 降血脂药 复方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森林病虫害遥感模型对比研究
12
作者 郑绍鑫 何江 +3 位作者 封成 陈积标 潘兴建 李军集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0-88,共9页
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如何有效识别森林病虫害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估测,对维护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大范围连续动态获取植被对环境胁迫的光谱响应信息,广泛应用于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如何有效识别森林病虫害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估测,对维护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大范围连续动态获取植被对环境胁迫的光谱响应信息,广泛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监测。以广西六万林场森林公园为实验区,将地面调查数据及2022—2023年Sentinel-2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选取对植被颜色变化敏感的植被衰减指数(PSRI)、对植被结构变化敏感的结构不敏感色素指数(SIPI)、归一化差值红边指数(NDRE)及对植被功能变化敏感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APAR)、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DWI)作为森林病虫害监测的光谱特征参数,分别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两类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森林病虫害胁迫遥感监测模型,从总体精度、Kappa系数等指标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广西六万林场森林公园的病虫害具有集聚分布、连片蔓延特点,多发生于11—12月林场森林公园北部与中部地区;(2)利用RF与SVM进行森林病虫害遥感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63.51%92.21%、52.70%81.82%,Kappa系数分别为0.54~0.90、0.41~0.77;(3)相比SVM算法,基于RF的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模型精度更高,更有利于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识别。研究结果为探讨实验区的森林病虫害时空分布提供基础数据,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大尺度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Sentinel-2影像 敏感光谱参数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合成施氏矿物对Sb(Ⅲ)的吸附特性
13
作者 宋文杰 都达古拉 +3 位作者 谢志磊 李浩 李智超 何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5-1377,共13页
为探究不同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差异,本实验制备了两种SCH(H2O_(2)法制备的H-SCH和KMnO4法制备的M-SCH),以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为主线,开展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并结合铁还... 为探究不同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差异,本实验制备了两种SCH(H2O_(2)法制备的H-SCH和KMnO4法制备的M-SCH),以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为主线,开展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并结合铁还原菌(Iron-reducing bacteria,FeRB)、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以及共存As、Cr、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SCH吸附Sb(Ⅲ)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化学法合成的SCH对Sb(Ⅲ)吸附的差异性机制。结果表明,KMnO4法主要是通过增加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方式增强了SCH对Sb(Ⅲ)的物理吸附能力。本实验认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均在H-SCH和M-SCH吸附Sb(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两种SCH吸附Sb(Ⅲ)的过程中,部分Sb(Ⅲ)会在SCH表面被Fe(Ⅲ)氧化为Sb(Ⅴ),SCH主要通过表面OH络合的方式吸附Sb(Ⅲ),通过表面OH络合及SO_(2)4-离子交换的方式吸附Sb(Ⅴ)。富里酸(Fulvic acid,FA)、FeRB和SRB的存在均会抑制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FA和FeRB还原产生的Fe(Ⅱ)以及SRB还原产生的S2-均会抑制Sb(Ⅲ)在SCH表面的氧化,从而使得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能力下降。共存As(Ⅲ)和Cr(Ⅵ)会抑制两种SCH对Sb(Ⅲ)的吸附,As(Ⅲ)和Cr(Ⅵ)会与Sb(Ⅲ)竞争SCH中的吸附位点。但随着Cr(Ⅵ)浓度升高,更多的Sb(Ⅲ)被Cr(Ⅵ)氧化成Sb(Ⅴ),相较于Sb(Ⅲ),Sb(Ⅴ)更易被SCH吸附,从而使得Cr(Ⅵ)对SCH吸附Sb(Ⅲ)的抑制作用不升反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矿物 Sb(Ⅲ) 吸附特性 环境因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I-YOLOv8的井下无人电机车低照度目标检测技术
14
作者 雷杨 何江 +3 位作者 秦丽杰 何文轩 纪雅溟 柳小波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9,共8页
在井下电机车无人驾驶障碍物检测任务中,由于光照不均、粉尘等因素的影响,电机车障碍物图像目标检测系统会出现提取目标特征困难、目标识别精度降低等问题,易导致障碍物误检和漏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CI-YOLOv8的低照度目标检... 在井下电机车无人驾驶障碍物检测任务中,由于光照不均、粉尘等因素的影响,电机车障碍物图像目标检测系统会出现提取目标特征困难、目标识别精度降低等问题,易导致障碍物误检和漏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CI-YOLOv8的低照度目标检测算法,将SCINet自校正照明网络与YOLOv8目标检测算法相融合,使YOLOv8算法更有利于低光照目标检测。并将LSKA注意力机制嵌入到YOLOv8网络中Head部分C2f的末端,降低计算和内存成本的同时,保持了高效的图像处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算法在公共低光数据集Exdark目标检测中,mAP@50为57.7%,mAP@50∶95为35.4%。相较于原始YOLOv8目标检测算法mAP@50提高了1个百分点,mAP@50∶95提高了1.4个百分点。在井下低光数据集LLP目标检测中,SCI-YOLOv8模型的mAP@50达到97.3%,mAP@50∶95为68.2%,相较于原始模型分别提高了3.4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本研究所提出的SCI-YOLOv8算法在低光场景的目标检测中具有优越性,能满足井下低光场景的目标检测任务要求,为井下电机车安全、高效、智能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 行人检测 注意力机制 低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与储集层评价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马家沟组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 被引量:73
15
作者 何江 方少仙 +5 位作者 侯方浩 阎荣辉 赵忠军 姚坚 唐秀军 吴国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4-542,共9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并进行储集层评价预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岩溶剖面写实、系统...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特征,并进行储集层评价预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岩溶剖面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发现,研究区马家沟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发育岩溶建造岩和岩溶改造岩,由地表到地下可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各带中岩溶强度对于储集层储渗能力影响极大,水平潜流带强溶蚀亚带岩溶强度过高,母岩被大面积破坏形成岩溶溶洞,其中充填了基本无孔隙的岩溶建造岩;深部缓流带岩溶强度过低,以沉淀和充填作用为主;而水平潜流带中等溶蚀亚带、垂直渗流带岩溶强度适中,有效的溶蚀既形成了储渗空间,又不至于崩塌破坏,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古岩溶 垂向分带 储集层评价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煤层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的机制 被引量:49
16
作者 何江 窦林名 +2 位作者 蔡武 李振雷 丁言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77-2182,共6页
理论分析了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的应力条件和能量转化过程,揭示了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机制,数值计算分析了工作面应力分布特征与煤厚之间的关系,采用微震监测数据分析了卸压爆破产生的应力波传播规律,并分析研究了薄煤层动静载特征及... 理论分析了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的应力条件和能量转化过程,揭示了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机制,数值计算分析了工作面应力分布特征与煤厚之间的关系,采用微震监测数据分析了卸压爆破产生的应力波传播规律,并分析研究了薄煤层动静载特征及诱发冲击地压过程。结果表明:薄煤层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较厚煤层高,峰值应力区距离煤壁较近,应力梯度较大;采动动载直接与高应力叠加,且开采导致的应力降以及单位体积煤体释放的弹性变形能远高于厚煤层,在动静组合作用下,薄煤层工作面易于达到动静组合诱发冲击地压的应力和能量条件,显著符合动静组合诱冲机制。最后基于动静载组合诱发薄煤层冲击地压的机制,探讨了薄煤层冲击地压防治原则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冲击地压 动静组合 动载 静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30
17
作者 何江 冯春强 +2 位作者 马岚 乔琳 王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6,共9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4小层为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成岩特征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精细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并进行成岩相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4小层为例,通过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典型成岩特征写实、系统取样和室内测试等研究,以地质背景和古岩溶岩石学特征为主线,精细解剖风化壳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并进行成岩相识别。研究发现:马五14小层海水成岩环境以白云岩化作用和硬石膏化作用为主,受控于古地理格局;表生成岩环境发育溶孔缝型和溶洞型溶解充填作用,受控于古岩溶地貌;埋藏成岩环境常见扩溶型溶解作用。基于成岩作用与孔渗网络耦合关系,采用"海水成岩环境成岩作用+表生成岩环境成岩作用"组合原则划分出4种典型成岩相类型:(Ⅰ)硬石膏小结核白云岩化—溶孔缝型中—弱充填相,(Ⅱ)硬石膏小结核白云岩化—溶孔缝型中—强充填相,(Ⅲ)白云岩化—溶洞型强充填相,(Ⅳ)硬石膏岩化—溶孔缝型强充填—溶洞型强充填相。其中Ⅰ类相区优质储集岩类发育,岩溶强度适中,(沉淀)充填中—弱,易形成裂缝—溶(孔)洞型储层,是为最有利的成岩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风化壳古岩溶 碳酸盐岩 马家沟组 靖边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28
18
作者 何江 郑荣才 +5 位作者 胡欣 张本健 尹宏 马华灵 王勇 冯春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5,共9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观察、地层横向追踪与对比、典型沉积剖面实测、系统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等方法,首次对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研究,发现早二叠世末发生的东吴运动属拉张背景下的块断隆升,导致西南康滇古陆受... 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观察、地层横向追踪与对比、典型沉积剖面实测、系统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等方法,首次对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研究,发现早二叠世末发生的东吴运动属拉张背景下的块断隆升,导致西南康滇古陆受古特提斯洋壳的推挤形成物源区,西北广元—旺苍一带伴生拉张沉降形成海槽地堑区,区内地势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低角度倾斜,间接控制了吴家坪组沉积及岩相展布,显示宽缓渐变的沉积相带特征。研究表明,晚二叠世吴家坪组为早期风化剥蚀界面基础上一次较高海平面北西-南西向海侵的产物,南西至北西方向依次发育剥蚀区及冲积平原-滨岸平原-滨岸沼泽-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其中,浅缓坡生屑滩发育区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其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且位于广元-旺苍生烃中心附近,具备就近俘获油气的能力。多轮数字地震详查也发现众多潜伏构造,为盆内碳酸盐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的后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演化模式 吴家坪组 晚二叠世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特征 被引量:50
19
作者 何江 方少仙 +1 位作者 侯方浩 杨西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6,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目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377.3×108m3。其中,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0%以上,而岩溶型储层贡献最大。在对大量起控制作用的钻井岩心进行系统、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铸...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目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377.3×108m3。其中,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0%以上,而岩溶型储层贡献最大。在对大量起控制作用的钻井岩心进行系统、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铸体薄片研究,提出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作用的形成环境、成因类型、作用机理及岩溶型储层的特征。特定环境中沉积的具含量不一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和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成岩期和埋藏成岩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次生孔、缝、洞的发育和保存程度是能否形成良好储层的关键,埋藏成岩期岩溶作用和构造裂隙主要在表生成岩裸露期形成的孔隙系统上叠加发育。储集类型可细分为裂缝-溶孔(洞)型,裂缝-孔隙-溶孔型和孔隙型,其中裂缝-溶孔(洞)型对储层贡献最大。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硬石膏结核粉晶白云岩发育的马五13、马五12小层,平面上分布在中部的硬石膏结核盆缘坪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储集空间 储层类型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薄煤层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何江 窦林名 +2 位作者 巩思园 毛卫民 王桂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7-1352,共6页
针对倾斜薄煤层坚硬顶板型冲击矿压灾害的预防及控制问题,提出了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技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微震监测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机理、切顶巷控制顶板破断减弱煤层应力集中的效果... 针对倾斜薄煤层坚硬顶板型冲击矿压灾害的预防及控制问题,提出了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技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微震监测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机理、切顶巷控制顶板破断减弱煤层应力集中的效果,并对切顶巷布置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巷在坚硬顶板中形成了预裂弱化区域,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坚硬顶板因预裂弱化而破断步距减小,切顶巷控制了坚硬顶板的来压步距;同时减小了煤体应力集中,单个切顶巷区域,应力最大降幅可达29.4%,两个切顶巷协同作用时,应力最大降幅可达49.7%;同时在切顶巷预裂弱化作用下,矿震向工作面中下部转移,减弱了动载与工作面上部静载的叠加效应,有效降低了冲击危险。切顶巷间距应小于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按容许的来压步距在需要顶板预裂的区域进行成对布置,但其间距不宜小于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巷 顶板预裂 冲击矿压 相似模拟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