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杨组织培养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琳 纵丹 +3 位作者 李嘉其 杨玲 余进德 何承忠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21,共8页
【目的】建立高效的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滇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方法】以滇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及生根的影响,从而获得滇杨再生组培苗;进一... 【目的】建立高效的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滇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方法】以滇杨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及生根的影响,从而获得滇杨再生组培苗;进一步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探讨菌液吸光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对滇杨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滇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0.005 mg·L^(−1)噻苯隆(TDZ)+0.010 mg·L^(−1)萘乙酸(NAA),诱导率达91.7%;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002 mg·L^(−1) TDZ+0.010 mg·L^(−1) NAA,诱导率为75.0%;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0.010 mg·L^(−1) NAA+0.100 mg·L^(−1)吲哚乙酸(IBA),生根率高达96.7%,平均生根数为2.57条。利用pBI121-GUS载体转化滇杨,最适转化菌液吸光度D(600)为0.2,侵染时间为5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在分化过程中,抑制农杆菌生长的头孢霉素(Cef)最佳质量浓度为200 mg·L^(−1),抗性筛选中最佳培养基的卡那霉素(Kan)质量浓度为20 mg·L^(−1)。对再生植株进行β-D-葡萄糖苷酸酶(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鉴定,获得20株阳性植株,转化阳性率为45.4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滇杨离体叶片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叶片 愈伤组织 再生体系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杨遗传改良策略初论 被引量:30
2
作者 何承忠 张志毅 +3 位作者 陈宝昆 李善文 段安安 普映山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1期44-48,共5页
滇杨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乡土树种,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属树种。针对目前国内滇杨遗传改良研究几为空白的现状,对其遗传改良的途径进行了系统探讨。从滇杨的资源特点及研究现状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杨... 滇杨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乡土树种,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属树种。针对目前国内滇杨遗传改良研究几为空白的现状,对其遗传改良的途径进行了系统探讨。从滇杨的资源特点及研究现状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杨树遗传改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高效、合理可行的滇杨遗传改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遗传改良 生物技术 乡土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杨树育种现状及其展望 被引量:24
3
作者 何承忠 张志毅 +1 位作者 安新民 李善文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86-89,共4页
概述了我国50余年杨树育种的成就,并对我国杨树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杨树 引种 杂交育种 倍性育种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植物膏桐种子萌发温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承忠 李旦 +3 位作者 彭科 江涛 李贾林 胥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47-1448,1451,共3页
[目的]探讨膏桐种子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方法]分别采用室温清水浸种18h,60℃清水浸种10min,20%双氧水浸种3min和无任何处理的膏桐种子,放置于15.0、17.5、20.0、22.5、25.0、27.5、30.0℃的恒温下进行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温... [目的]探讨膏桐种子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方法]分别采用室温清水浸种18h,60℃清水浸种10min,20%双氧水浸种3min和无任何处理的膏桐种子,放置于15.0、17.5、20.0、22.5、25.0、27.5、30.0℃的恒温下进行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对膏桐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在15.0℃条件下膏桐种子不能萌发;温度在17.5~30.0℃时,膏桐种子均可萌发,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提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温度在25.0~30.0℃时,膏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都不显著。[结论]不同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不同,20%双氧水浸种3min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25.0℃,其他方法处理的膏桐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桐 种子萌发 不同温度 发芽率 发芽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标记的不同干形云南松遗传基础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何承忠 吴治洋 +3 位作者 沈德周 甘沛华 周安佩 纵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F0002,共11页
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6个居群不同干形云南松180份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对不同干形特有差异条带进行克隆及测序比对,预测调控干形变异的候选基因。结果显示:14对引物共扩增出584条带,多态带551条,多态带百分率为94.35%,平均每对引物扩... 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6个居群不同干形云南松180份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对不同干形特有差异条带进行克隆及测序比对,预测调控干形变异的候选基因。结果显示:14对引物共扩增出584条带,多态带551条,多态带百分率为94.3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1.7条带和39.4条多态带。6个居群云南松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16~1.48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703~0.2904;2种干形云南松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3655~1.4541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0.2181~0.268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1573和2.6787,干形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087和56.7002,表明居群间、不同干形云南松间的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较小。对26条不同干形云南松之间的特有差异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kat A基因)、核酸内切酶、糖基水解酶和AN1锌指蛋白(SAP6)等可能参与了云南松干形发育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干形变异 遗传 基因 SRA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膏桐叶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承忠 李旦 +3 位作者 龙娇 江涛 李贾林 胥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659-4660,4788,共3页
[目的]研究膏桐自毒化感作用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膏桐嫩叶和枯叶的水浸提液(1∶50 w/v)作床,分别浇灌清水和浸提液,测定膏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1∶50浓度的膏桐嫩叶和枯叶水浸提液均可以促进膏桐种子的萌发,且嫩叶... [目的]研究膏桐自毒化感作用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膏桐嫩叶和枯叶的水浸提液(1∶50 w/v)作床,分别浇灌清水和浸提液,测定膏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1∶50浓度的膏桐嫩叶和枯叶水浸提液均可以促进膏桐种子的萌发,且嫩叶浸提液的效果优于枯叶浸提液,尤其以嫩叶浸提液作床后浇灌蒸馏水的处理方式最佳。[结论]在1∶50浓度时,膏桐嫩叶和枯叶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桐 叶片 浸提液 自毒作用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杨基因资源及其研究概况 被引量:24
7
作者 何承忠 车鹏燕 +3 位作者 周修涛 段安安 王德新 辛培尧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83-88,94,共7页
滇杨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杨属青杨派树种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树,与其他青杨派树种相比,滇杨无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均极其薄弱,为提升对滇杨的认知,促进滇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等研... 滇杨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杨属青杨派树种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树,与其他青杨派树种相比,滇杨无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均极其薄弱,为提升对滇杨的认知,促进滇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在介绍滇杨基因资源及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滇杨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基因资源 遗传改良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膏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承忠 李旦 +3 位作者 刘玉鹏 李贾林 江涛 胥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4995-14996,15021,共3页
[目的]寻求适宜膏桐种子发芽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人工损伤种皮、剥壳、热水浸种、20%双氧水浸种和清水浸种5种处理方法,研究不同处理对膏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人工损伤种皮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为75.00%;剥壳处理的种... [目的]寻求适宜膏桐种子发芽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人工损伤种皮、剥壳、热水浸种、20%双氧水浸种和清水浸种5种处理方法,研究不同处理对膏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人工损伤种皮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为75.00%;剥壳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5.00%;60℃热水浸种10 min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3.33%,高于其他水温和浸种时间的处理结果;20%双氧水浸种3 min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91.67%,高于5和7 min浸种的结果。[结论]膏桐种子最佳处理方法为20%双氧水浸种3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桐 种子处理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杨幼苗对镉、锌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艳霞 郑武扬 +4 位作者 侯磊 刘楚天 何承忠 陈柱学 魏文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为探究滇杨幼苗在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响应与耐受特征,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但单一Zn胁迫显著提高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Cd-Zn胁迫显著... 为探究滇杨幼苗在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响应与耐受特征,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但单一Zn胁迫显著提高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Cd-Zn胁迫显著降低总根长;Zn可改善滇杨的苗木生长质量,Cd可导致滇杨生长变差,而Cd-Zn复合胁迫时生长状况最差。Cd、Zn单一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Cd-Zn复合胁迫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净光合速率和光响应特征参数变化不显著,而Cd单一胁迫时滇杨的R_(d)和LCP较CK显著增高,Zn单一胁迫时则LSP显著增高。Cd和Cd-Zn胁迫可激发滇杨氧化应激防御系统,使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MDA和TPh含量无显著变化,Zn胁迫时SOD、CAT、MDA和TPh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滇杨幼苗对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表现出耐受性,可作为Cd、Zn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重要候选树种,其综合耐受值为Zn>CK>Cd>Cd-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镉、锌胁迫 生长 光合生理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承忠 许昌慧 +3 位作者 孟瑜 李贾林 李旦 辛培尧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78-82,88,共6页
体细胞胚胎发生在植物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是植物进行大规模快速繁殖的重要途径,还为研究细胞全能性提供了理想的实验体系。近几年来,对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体细胞胚胎发生在植物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是植物进行大规模快速繁殖的重要途径,还为研究细胞全能性提供了理想的实验体系。近几年来,对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根据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简述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酶类变化、核酸代谢、氨基酸及蛋白质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体细胞胚胎发生 生理生化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生物技术在杨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承忠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1-67,共7页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已成为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生物技术在杨树遗传改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显示出生物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杨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 杨树 遗传改良 应用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25
12
作者 冯夏莲 何承忠 +3 位作者 张志毅 安新民 杨凯 张有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应用ISSR技术开展毛白杨遗传变异分析、辅助育种、品种鉴定、系统进化等研究,以(GTG)6为引物,通过单因子实验分别研究了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毛白杨ISSR-PCR反应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了适宜于毛... 为应用ISSR技术开展毛白杨遗传变异分析、辅助育种、品种鉴定、系统进化等研究,以(GTG)6为引物,通过单因子实验分别研究了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毛白杨ISSR-PCR反应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了适宜于毛白杨ISSR分析的扩增体系:20μL PCR反应体系,1×Taq DNA酶缓冲液(10 mmol/L Tris--HCl,50 mmol/L KCl,0.1%Trion X-100,pH 9.0),1.5 mmol/L MgCl2,1.0 U Taq酶,10 ng模板DNA,0.2μmol/L引物,0.2 mmol/L dNTP.引物(GTG)6的最适退火温度为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ISSR PCR 条件优化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属部分种及杂种的AFLP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善文 张有慧 +3 位作者 张志毅 安新民 何承忠 李百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1,共7页
利用13对AFLP引物对杨属4个派19个种及杂种的47个无性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858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77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89.9%,每对引物产生的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在80.7%。98.1%之间。表明杨属种间及无性系间在DNA... 利用13对AFLP引物对杨属4个派19个种及杂种的47个无性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858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77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89.9%,每对引物产生的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在80.7%。98.1%之间。表明杨属种间及无性系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变异。根据AFLP标记结果计算杨属派间、派内种间、种内无性系间分子遗传距离,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派间聚类与经典形态分类完全一致,派内种间及种内无性系间聚类与形态分类基本相同。最后,探讨根据分子标记结果进行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子代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属 AFLP 遗传变异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48
14
作者 冯夏莲 何承忠 +2 位作者 张志毅 安新民 王冬梅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9-74,79,共7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研究层次也随之深入.论述了植物遗传变异的来源,总结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关键词 植物 遗传多样性 形成 检测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杂交亲本分子遗传距离与子代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善文 张志毅 +3 位作者 于志水 何承忠 安新民 李百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0-154,共5页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of progenies of twenty-three cross combinations in Populus was analysed,and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parents was studied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The results showed tha...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of progenies of twenty-three cross combinations in Populus was analysed,and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parents was studied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wth traits of progenies and molecular genetic distance(GD) among parents had considerable variation.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molecular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parents and growth traits of progenies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 and growth was linear equation in a certain range(0.024 9~0.368 1),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was quadratic parabola equation in a wide range(0.024 9~0.531 4).If the genetic distance among parents in Populus would range from 0.19 to 0.36,the ultimate effect of hybridization could be achieved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D and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亲本 杂交子代 遗传距离 生长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徐杨 周丽 +5 位作者 蔡年辉 邓丽丽 王大玮 段安安 何承忠 许玉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表型多样性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元 周安佩 +1 位作者 刘玉鲲 何承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884,共7页
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运输方式、信号转导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其在植物体内呈不同浓度的梯度分布,从而特异性地调节植物几乎全部的重要发育进程。本文系统阐述了生长素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的运输方式、运输... 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运输方式、信号转导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其在植物体内呈不同浓度的梯度分布,从而特异性地调节植物几乎全部的重要发育进程。本文系统阐述了生长素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的运输方式、运输特点、运输机理,介绍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在植物胚胎发育、花分生组织形成、侧根形态建成、向性生长运动等方面的生理作用,并讨论了生长素输入载体(AUX1蛋白)与输出载体(PIN蛋白家族)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综合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揭示生长素运输调控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素 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 AUX1蛋白 PIN蛋白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温度与时间对马缨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雪娟 赵雁鸣 +2 位作者 李佳蔓 赵月明 何承忠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9-63,共5页
为探讨马缨杜鹃种子适宜的短期贮藏技术,对采自4个居群的马缨杜鹃种子进行不同温度下贮藏30 d和310 d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贮藏30 d时,常温、冷藏(4℃)和冷冻(-20℃)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发芽势差异显著,常温贮藏下发芽势最... 为探讨马缨杜鹃种子适宜的短期贮藏技术,对采自4个居群的马缨杜鹃种子进行不同温度下贮藏30 d和310 d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贮藏30 d时,常温、冷藏(4℃)和冷冻(-20℃)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发芽势差异显著,常温贮藏下发芽势最高;不同居群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发芽势差异不显著,其中马雄山居群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常温贮藏方法较适合于对马缨杜鹃种子30 d左右的短期贮藏。贮藏310 d时,常温、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均显著,冷藏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不同居群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均不显著。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而冷藏条件下贮藏310 d的种子发芽势显著高于贮藏30 d。因此,冷藏是马缨杜鹃种子310 d左右短期贮藏的适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杜鹃 种子 贮藏方法 发芽率 发芽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紫斑百合多倍体诱导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旦 罗一然 +3 位作者 韩国伟 张雪 吴英英 何承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8-684,共7页
【目的】对野生紫斑百合丛生芽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多倍体新种质。【方法】以野外采集的野生紫斑百合为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处理野生紫斑百合试管苗不定芽,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质量浓度及不同处... 【目的】对野生紫斑百合丛生芽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多倍体新种质。【方法】以野外采集的野生紫斑百合为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处理野生紫斑百合试管苗不定芽,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质量浓度及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野生紫斑百合的诱变效果,并通过形态、气孔和细胞学观测鉴定变异植株。【结果】用浸泡法进行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的最佳浓度为0.3%,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变异率达到10.0%;用秋水仙素混培法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最佳浓度为0.7%,诱变率达到46.67%。通过鉴定,初步筛选出了野生紫斑百合的四倍体植株。【结论】秋水仙素的浸泡法和混培法均可诱导获得野生紫斑百合的多倍体,但以混培法诱导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组织培养 秋水仙素 多倍体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云南松及其近缘种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许玉兰 蔡年辉 +4 位作者 白青松 何承忠 王大玮 段安安 康向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松分布区内或相邻地区的松属双维管束亚属3种、3变种及扭曲的云南松共7个种或变种(变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9对SSR引物,从7个种或变种(变型)100份材料中检测出31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松分布区内或相邻地区的松属双维管束亚属3种、3变种及扭曲的云南松共7个种或变种(变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9对SSR引物,从7个种或变种(变型)100份材料中检测出31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3.4个;思茅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细叶云南松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数法(UPGMA)聚类,云南松等7个种、变种(变型)可以分成3大类,其中马尾松和思茅松各自独立成为一类,其余5个种、变种(变型)聚为一类,以云南松与扭松的遗传关系最近,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它们的表型变异可能由人为生产活动的负向选择或环境恶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